2007-02-27 17:08:08九如教會

憂愁變成歡喜

約翰福音十六16~24 謝拱德牧師
「憂愁」可以說是每個人的朋友,很少人會不憂愁的。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事叫我們擔心和害怕,聽到了叫我們心亂憂愁,我們覺得稀奇的是,當耶穌叫我們心不要害怕的時候,祂自己的心也曾憂愁過。也許你認為耶穌是神,怎麼也會擔心害怕且憂愁呢?
約翰福音記載,耶穌第一次憂愁的時候是拉撒路死了以後,約翰福音十一章33節:「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嘆,又甚憂愁。」 耶穌悲嘆又甚憂愁,再過一個鐘頭,耶穌就會叫他的好朋友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但是即便一個鐘頭後耶穌會叫他死裡復活,耶穌現在看到他好朋友死了,也會叫他心裡難過、憂愁,但耶穌用信靠上帝的方式克服了心中的亂,而且叫拉撒路復活。
就人性來講,耶穌完全跟我們一樣,他有喜怒哀樂、有各樣的感情,除了沒有犯罪,他會憂愁、生氣、憤怒、擔心,他的心會亂因為他的好朋友死了。基督徒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反而是感情豐富,因為造我們的上帝感情豐富,我們是按著上帝的形像造的,我們有感情會來擔心憂愁,這不是錯的,也不是罪惡。但是要對上帝有信心。
耶穌第二次憂愁的記載,在約翰福音十二章27節:「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該求父親救我脫離這時間嗎?」耶穌怎麼會這樣呢?有幾個希臘人要來看耶穌,耶穌告訴他們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這是預表舊約的預言要發生了,就是萬膝要向主跪拜、萬口要向主稱頌;各國各族各民各方的人都要歸向主上帝,這是非常榮耀的事。
但是,這榮耀的事為什麼叫耶穌心裡憂愁呢?耶穌也知道要有這樣的榮耀、得勝,要經歷人不能想像的十字架,所以他心裡憂愁,但是他一樣用信靠上帝來克服這樣的憂愁。他說了一句有名的話,「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那個死就是十字架,就是在最艱難、最不合理的事上,仍然信靠上帝。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到,有至於死的憂愁,有不至於死的憂愁,至於死的憂愁就是那沒有信心、沒有盼望的憂愁,不至於死的憂愁,就是信靠上帝而能夠把憂愁變成喜樂、變成得勝的憂愁。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那極重無比的榮耀,基督徒在世上的生活,總是有這一點,我們經歷到艱難,結果這艱難給我們很大的祝福,甚至更大的祝福。
耶穌第三次憂愁記再約翰福音十三章,那是最強烈的一次混亂,耶穌被賣的那一個晚上,發生的事太多了,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顯出最大的愛,他為門徒洗腳、禱告,跟門徒講了許多的話;其中在21節:「耶穌說了這話,心裡憂愁…。」為什麼?因為他知道,即使這個愛的動作,仍然沒有辦法改變猶大賣祂的心。
耶穌和我們一樣會擔心憂愁,在馬太福音二十六章中記載耶穌帶門徒到客西馬尼園禱告,耶穌開始憂愁難過,對門徒說:「我的心非常痛苦,幾乎要碎裂…。」在祈禱中對上帝說:「我的父親呀,假使可以,求你不要讓我喝這苦杯吧!…」可見面對十字架的苦難是多麼沉重,連耶穌也在禱告中祈求挪去這重擔。可是,耶穌並非教導我們只向上帝賜福,挪去苦難,耶穌在祈禱中最後還有一句:「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太二十六36~38)
耶穌有憂愁,但是祂沒有逃避憂愁給於祂的挑戰和試煉。使徒保羅背後那根刺讓他非常的痛苦憂慮,曾經三次向主祈求拔去那根刺,不過保羅的祈求沒有得到應允。我們不知道主耶穌的意思是什麼,但是使徒保羅傳福音的心志從沒有被那根刺打倒過。
當耶穌告訴門徒要離開他們,門徒就憂愁,因為門徒不能了解什麼是「過一會兒,你們就看不見我;再過一會兒,你們還要看見我。」什麼是「因為我要到父親那裡去」?門徒不知道耶穌究竟是什麼意思?我想我們若在那時刻也是難以了解。
於是耶穌告訴門徒說:「你們要痛哭哀號,世人卻要歡樂;你們要憂愁,可是你們的憂愁將變為喜樂。」耶穌再以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門徒的感受:婦人生產時憂愁苦楚,在嬰孩出生後,就會轉為喜樂。這種痛苦到奇妙喜樂的轉化,在全世界每一家醫院的產房中,每天重複的出現,也在每一個嬰孩平安出生的家庭中發生,這是人類一種基本性的喜樂,只有忍受過這種痛苦,並經歷到其後的釋放與歡愉的人,才會深深體會這種感覺。
耶穌乃是告訴門徒,在祂復活之後他們所會遇到的情形。「因相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因基督的同在乃是基於祂的復活,而且這件事已經在歷史中發生,永遠無法塗抹,所以主耶穌說:「現在雖然你們有憂愁,但是我要再見到你們,你們心裡就會充滿喜樂;你們的喜樂是沒有人可以奪走的。」(22節)
我們的確有許多憂愁,對於主耶穌給我們的應許忘記了,或者不當做一回事,致使我們在憂愁中度日,不曉得要如何面對憂愁。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斐勒33歲那一年賺到他第一個一百萬,43歲時建立一個全世界最龐大的壟斷企業----標準石油公司。那麼53時他又成就了麼呢?不幸的是,他成了憂慮的俘虜,充滿壓力和憂慮的生活一經摧毀他的健康。他永不休止全意的追求目標,他無暇玩樂或是休閒,除了賺錢和教主日學,他沒有時間做任何其它的事。他對錢相當計較。有一次運送價值四萬美元的榖物,保險費150美元,他覺得太貴了。當晚有颶風來襲,不得不趕緊投保,但他不知道貨品已經安全送到,他對於多花150美元,氣的生出病來。
約翰-洛克斐勒既使坐擁百萬財產,卻不時擔心失去財富,他缺乏幽默感,永遠只顧眼前,憂鬱果然摧毀他的人生。
後來,約翰-洛克斐勒遵從醫生的囑咐,要他遵守三個原則:
1. 避免憂慮。絕不為任何事煩惱。
2. 放輕鬆。多從事戶外溫和運動。
3. 注意飲食。
約翰-洛克斐勒遵守上述方法,果然撿回一條命。他學打高爾夫球、從事園藝、玩牌、唱歌。當然他還做了別的事,他捐錢給教會,幫助密西根湖畔一間小學院,幫他們還貸款,甚至投入幾百萬,把這所學院建立成世界知名的芝加哥大學。當美國南方有鉤蟲肆虐時,醫治一個病人需要美金五角,他率先捐出百萬美金,拯救南方民眾。後來他成立世界性洛克斐勒基金會----旨在世界的疾病和無知。
約翰-洛克斐勒不再憂慮了,就連公司打官司,律師告訴他可能會輸,他告訴律師不要擔心,他要好好睡一覺。這句話竟然會是出於一位曾經為150美元而失眠的人,洛克斐勒用了很長的時間才學會克服憂慮,53歲他差點喪命---最後享壽九十八歲。
結論
『不無聊啟示錄--十件要作的事,讓你快樂一輩子』作者卡洛、賈考絲姬在書中提到十件在死前要作的有趣事情,其中兩件是「我要比別人更有喜感」、「使自己變得有趣味」。作者本身是一位修女,但是他強調人必須學習如何具有喜感,讓人喜歡接近你,然而喜感不是愚蠢,這是有分別的;在「使自己變得有趣味」中她說:「假如你每天的生活覺得無聊,別埋怨生活,要埋怨你自己。只有你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有趣味。」
個人結婚前和牧師娘約會都是散步在街頭,那時候都覺得非常「有趣」,要我天天走都願意,可是結婚後,個人散步的意願似乎沒有以前那樣高,我都覺得累。其實環境沒有改變,是人的心境改變了。只要你心境保持樂趣,任何地方你都可以很喜樂。
使徒保羅說:「要常常喜樂,常常禱告,在任何環境中都要感謝。這是上帝為你們這些屬於基督耶穌的人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6)要記得,雖然憂愁痛苦常常試煉我們,然而,我們何等有福氣成為基督徒,使我們人生有盼望、有喜樂,這是主耶穌對我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