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6 19:05:59九如教會

試煉中的盼望

試煉中的盼望  彼得前書一1~12

94.10.6

  彼得前書的作者是誰?有人說:「這還要說嗎?不就是彼得嗎?彼得前書一章節不就寫的很清楚了嗎?」只是因為彼得前書是以極優美熟練的希臘文寫成的,有學者認為:新約中沒有一卷書能和彼得前書相提並論,因為它具有莊嚴優美的韻律,所以有人懷疑一位加利利的漁夫彼得是否有能力寫出這樣的書信來。究竟是否是彼得所寫,其實在過去到現今對此的見解都有不同,不過,彼得前書是在基督徒第一次受逼迫不久之後寫成,目的是在激勵小亞細亞的基督徒,當他們面對吞噬他們的逼迫狂流湧來,企圖取走他們的信心時,期待要站立得住。不管作者是否為彼得,這封書信對現今的教會和信徒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彼得前書第一章提到「那些因避難散居在……各地的信徒們。」又說:「你們要喜樂,雖然現在因種種的試煉或許必須暫時受苦…。」到底那個時候的基督徒受到什麼苦難痛苦呢?

  原本在那個時代,基督徒對羅馬政府並沒有多大的恐懼。早期的羅馬政府並沒有區分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在大羅馬帝國境內,猶太教是被認可的宗教,人民可以自由的敬拜;而羅馬人認為基督教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故不予干步。
  但是到了尼祿(Nero)王時代之情況就不同了。主後六十四年七月十九日,羅馬城發生火災,這場大火幾乎燒掉了整個城市,整整燒了三天三夜。這場災難,羅馬百姓把禍首指向尼祿王,因為尼祿王一直想重建羅馬城,故有可能一把火將羅馬城燒了之嫌疑。據說,當時他站在馬斯拿斯的高樓上欣賞這場大火,似乎對著熊熊烈火不斷發出讚美和警嘆,那時想救火的人被他制止,當火快熄滅時,又派人將它點燃……。人們最後無家可歸,一些古蹟和神廟也都燒毀了。

  羅馬城內的百姓憤怒到了極點,尼祿王為使自己不成為攻擊的目標,就將這罪過推到基督徒的身上。羅馬的歷史學家塔西圖說:「在天人共怒下,尼祿王為了平息火災是由他而引起的傳說,把禍首推到基督徒身上,因為當時基督徒曾因言論信仰和他人不同而引起嫌惡……。」很明顯的,塔西圖認為基督徒並不必為這場大火負責,只是尼祿王選中他們成為代罪羔羊。那麼,為什麼尼祿王會選中基督呢?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

1)當時信上帝的猶太教信徒對基督徒並不友善,常利用政治的因素來抓基督徒。當時尼祿王所喜愛的妃子普帕亞都是猶太教徒,因此猶太人可能藉政治力量來影響尼祿王採取行動對付基督徒。而尼祿王對付基督徒的方法,是以最殘酷的方式,例如在基督徒身上塗上瀝青,然後活生生的點上火,當作活火炬來照亮他的花園;或在基督徒身上縫上野獸的皮,然後將所飼養的獵犬放出,活生生的撕裂他們的肢體……。

2)耶穌基督最後晚餐在當時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件神秘的事,只有教會的人才清楚。於是很多猶太教徒藉此毀謗基督徒,尤其關於「吃祂的肉,喝祂的血」這句話,有人就造謠基督徒是食人主義者;甚至謠傳基督徒殺了異教徒和新生嬰兒,並吃了他們。
  一百四十年前的台灣,當時的衛生水準不及今日,醫療水平當然也無法與今日相提並論,那時福音傳到台灣來,大部份是以醫療傳道為主,而以外科手術救了不少台灣人,例如盲腸炎、腹膜炎都以手術開刀治療,可是當時有人對基督徒視為番仔教,對基督教醫院的醫治方式,同樣宣傳為番仔醫生挖人心肝,吃人的腸子,這是因為對教會愛餐或聖餐有誤會之故。

3)有人控告基督徒「破壞家庭關係」。在當時的確因有人是基督徒與家人產生緊張關係,尤在基督徒在社會上不受歡迎之時,家庭關係常會破裂。

  其實,在現今台灣,仍然有人因信了耶穌就與家庭造成緊張甚至破裂,因為有人以為基督徒不拜祖先之故。

4)因基督徒常提說基督再來時,世界將毀於大火。這在聖經中是事實的記載,於是尼祿王藉此將羅馬城的大火歸究於基督徒。

  尼祿王統治時期的基督徒所面對困境,是今日基督徒難以想像的,然而彼得前書的作者,仍然勉勵他說:在耶穌基督再臨日子一到,在經過考驗之後,還是依舊不變的人,他會得到耶穌基督的「稱讚、光榮、和尊貴」。

  或許今天我們不會再遇到如此的情境,但是信仰上所面對的挑戰可能不同於尼祿王那個時代,今天有人忙於工作、賺錢、旅遊更是今日生活的重點,對於參加禮拜可能興趣就缺缺了,對於讀經、祈禱、參加團契及事奉更是沒有時間,這是另外一種的信仰迫害,只是我們不易察覺罷了。過去的時代有政治上的迫害,有信徒離開了上帝,但也有不少信徒經歷嚴厲的考驗,也許在物質上沒有很豐富,而在心靈上更富足。

  不要輕看自己的軟弱及物質上的不足,最重要的是對主有堅定的信心,才會有份於上帝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