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5:15:20ksdoeiidj31

茶席就是一種具體的生活態度

在台灣新茶藝美學文化下的茶席,不是為了裝模作樣的,創造某一種遙不可及的氛圍。對喝茶的人來說,跟著飲茶的種種,重新慎重的享受身邊隨手可及的樂趣和幸福,更是心靈綠洲。於是茶不只是茶,熱愛生活中美感的人,都不自覺被吸引而來Ulthera

 

這和日本的茶道不同,也和原在大陸流傳的茶藝不同,更和早些年的老人茶相距甚遠。

 

日本茶道與此相異,除了喝的是抹茶──蒸菁磨粉的茶,如缽的茶碗、炭灰燒爐的水等道具也不同。最主要,日式茶道追求「侘寂」(日文,讀音wabi sabi,意指從貧乏的事物中發現美感)的低調美感,藉由代代相傳的經驗法則,規範不下千種奧妙的手法;和台灣茶藝中可活潑、可雅致的美學,以及隨時依茶主人個性、意念可變動的手法,相較之下有很大的不同MediLASE價錢

 

而豐富的茶巾、茶花等空間氣氛營造的元素,也使台灣茶藝逐漸和大陸所傳來的飲茶方式,有所區隔。

 

回溯早年,原受閩南移民飲茶風氣影響的台灣,在民國六○年代,因為茶葉外銷受阻,六十四年,開始台灣特有的包種茶、凍頂烏龍茶比賽,成功創造內銷、本地製茶特色的高峰,以及飲茶的風潮。本來只有家家戶戶(主要是務農者)自家飲茶的習慣,在七○年代,開始出現台式茶藝館打restylane

 

當時茶藝館流行奇石、奇木的茶席。還記得印象中那種擺在大型樹瘤或巨幅觀音石上的茶席吧?充分淋壺、一席湯湯水水的澎湃演出,是當時的主流。廣為流傳在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化社會,大量閒置農業人口聚集的廟口、三合院稻庭或大樹下。那景象深植人心。

 

天仁集團旗下的「陸羽茶藝中心」,在民國六十九年後,發展出全套的茶具與手法,雅致許多。一小台茶車,打開裡面有成套的茶具,不再大量以水淋壺,突破了排水限制,到哪裡都可以優雅的泡茶。以往以男性為主的飲茶,開始大量出現女性愛好者與茶主人。至今大約有三萬多人學習過他們的方法。

 

直到民國七十四年,茶藝館界中的代表:「紫藤廬」的周渝和「冶堂」的何健,在中華茶藝獎比賽的茶席上,不約而同都以布巾為概念,布置出現代台灣茶藝美學的雛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