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5 10:24:00丘腦人

Mozart Great Mass in C minor, K 427

談到莫札特的彌撒曲,我想愛樂者立刻聯想到的一定就是安魂曲(作品K626),這首彷彿披上一層黑色紗衣、隱藏著濃烈死亡暗示的作品。但是我想除了安魂曲之外,我們一定不能忽略掉另一首也是莫札特維也納時期的重要彌撒曲,C小調彌撒(作品K427)。這兩首,可以說是莫札特在其短暫生命中最後十年(維也納時期),在聖樂作品中最重要的兩首,且不約而同的他們都是,未完成;但弔詭的是這兩首作品作曲的時間恰好是莫札特生命中最幸福的開始,和最痛苦的結束兩個端點上。

1781到82年之間, 莫札特和他未來的妻子康絲坦莎(Constanze)正在熱戀中,且於1782年8月他們未經家人許可,在維也納的聖史蒂芬大教堂舉行婚禮(莫札特之後於1791年,更被聘請為此教堂的助理指揮), 婚後新婚夫妻決定要回薩爾茲堡探望莫札特的父親,但是在返回薩爾茲堡的前夕,莫札特第一個孩子夭折了,而且回到薩爾茲堡時其父親也是以著冷淡的態度對待,而正是在這種情境之下,莫札特譜出了C小調彌撒。根據考證在返回薩爾茲堡的旅行中(1783年的夏天),莫札特已經大致完成了Kyrie、Gloria和Credo, 而且在撒爾茲堡有做部分的首演,而擔當女高音獨唱的當然是莫札特的愛妻康絲坦莎。

C小調彌撒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歷史背景之外,我們可以以著一個更寬廣的角度去分析。莫札特的最後十年對於他本身而言、甚至對於整個音樂史而言,都全然不是一個做總結的地位,反倒應該是位於開啟新音樂紀元的高點,他承先啟後地,在源自巴哈和韓德爾等巴洛克的複音音樂,到海頓、貝多芬以降至浪漫樂派的主音音樂之間,寫出了最富有創造力的作品。在維也納這十年之間,甚至直到死前,莫札特驚人旺盛的創作力,都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莫札特的三大喜劇:費加洛婚禮、堂橋望尼、女人皆如此,都正是在在此時期完成,而甚至女人皆如此是在1790年完成,距離莫札特之死才一年多的時間;而在器樂曲方面,二十號、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三十五交響曲號交響曲「哈佛納」、三十八號「布拉格」、三十九到四十一號也都是在這時段之內完成;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這段時間莫札特的作曲技巧不斷的提升、精練,而管絃樂作品的編制也越來越複雜。拿我們今天提到C小調彌撒而言,相對於莫札特在薩爾茲堡時期的彌撒曲,C小調彌撒的編制,包括四聲部的合唱、四位Solo、兩把小號、定音鼓、兩把法國號、三把伸縮喇叭、長笛、兩把雙簧管、兩把巴松管、弦樂和管風琴,實在是遠遠超過之前所有聖樂作品的編制。而在這維也納這段時間之中,莫札特明顯地有意加強其在聖樂作品上技巧的精進,從現今殘留和未完成的手稿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這個事實,甚至原本以為是屬於薩爾茲堡時期的片段,經過考證也是屬於維也納時期的。

而這一連串莫札特聲樂作品在於寫作技巧的增進和莫札特對聖樂作品所期待的意,我們也可以簡單地從莫札特的作品中觀察出來。莫札特曾親自表示他希望能寫出更深刻、更高情感層次的聖樂作品(Higher affective style of sacred music);而的確地我們在C小調彌撒和安魂曲都聽到了莫札特所追求的,這種更深、更寬廣的情感釋放。而從費加洛婚禮有十一位聲樂家,到堂橋望尼八位,到女人皆如此六位,到安魂曲四位;從C小調彌撒管絃樂團仍佔有音樂前進的領導動力,到安魂曲莫札特以四聲部合唱團成為樂曲推動主軸,這種逐漸的變化和嘗試,也可以發現,莫札特是有目的地在濃縮其聲樂作品,而期待創造更佳的戲劇性和音樂效果。

從時代性和音樂性來看C小調彌撒,我可以降說,這是一部開啟整個後來十年莫札特聲樂作品的先驅,而其中也透露著莫札特在器樂方面技巧的成熟和精進。

而至於為什麼這首作品沒有完成,這就如同安魂曲一樣是個謎,現今存有著許多不同的片段殘稿,但是始終都沒有任何人去把它補完,不過換個角度, 難道C小調彌撒真的沒有完成嗎?還是莫札特根本已經覺得這首作品在其心中已經完成了呢?

最後我們來看看整首作品的順序和版本介紹。

第一部分:垂憐經Kyrie(合唱和女高音獨唱,C minor)
第二部分:光榮經Gloria
Gloria in excelsis Deo(合唱,C minor)
Laudamus te(女高音,F major)
Gratias agimus tibi(合唱,A minor)
Domine Deus(女高音I&II,D minor)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合唱,G minor)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女高音I&II,男高音,E minor)
Jesu Christe(合唱,C major)
Cum Sancto Spiritu(合唱,C major)
第三部分:信經Credo
Credo in unum Deum(合唱,C major)
Et incarnatus est(女高音,F major)
第四部份:聖哉經Sanctus(合唱,C major)
第五部分:奉主名而來Benedictus(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合唱,A minor)

版本推薦

我在此推薦我聽過的一些版本給大家參考。

1.Decca/Hogwood/Auger,Dawson,John Mark, T. David
http://www.towerrecords.com/product.aspx?pfid=1536880

聽C小調彌撒一定要聽的首選版本,Hogwood深思熟慮的指揮,完全表現出Mozart所
需要的深刻、和更高感情層次的音樂。Hogwood深刻的表現,搭配女高音Auger精湛的演出,實在是把這首作品的精華都表現出來了。

2. Philips/Gardiner/McNair, Montague, Rolfe Johnson, Hauptmann
http://www.towerrecords.com/product.aspx?pfid=1069715

這個版本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版本,Gardiner獨特的速度掌握,使得整個作品的流動性非常高,而加上McNair圓潤光澤的聲音,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而男高音Rolfe
Johnson也是相當優秀的表現。

3. Erato/Christe/Petibon, Dawson, Cornwell, Ewig
http://www.towerrecords.com/product.aspx?pfid=1710803

Christe以著稍微偏快的速度,但是又不會顯得急促,樂團表現相當出色。Petibon的法式女高音唱腔,雖然沒有如同Auger和McNair圓潤的感覺,但是音質清亮,聽起來格外顯得純淨,不過有些地方稍微略緊。

4. DG/Bernstein/Auger, Von Stade, Lopardo, Hauptmann
http://www.towerrecords.com/product.aspx?pfid=1078463

這是Bernstein在薩爾茲堡的現場錄音版本,有著相當紀念的價值。而與前面三張比
較,明顯地可以感受到Bernstein個人的風格,略慢的速度,氣氛非常的好。女高音
Auger和較早與Hogwood的版本相比,聲音略有衰退,但是Auger獨特的音質和氣質,
仍然是詮釋的很好。

5. DG/Karajan/Hendricks, Perry, Schreier, Luxon
http://www.towerrecords.com/product.aspx?pfid=108692

這是卡拉揚晚年的錄音,音響效果無比的華麗,管風琴是分開錄製在合成的。女高音Hendricks也是較清亮的聲音,有時候稍微冷淡,但表現也相當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