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16 19:54:19令狐衝

@詹宏志談「華人出版市場與台灣位置」...(第378篇)

文字整理/楊苓欣







十幾年來,

台灣出版傳播的丕變,

我們所擁有的機會和所參與的挑戰,

無非是告解自己所做的事。

「想得對的,做得對的;想得錯的,做得錯的」之事不勝枚舉,

隨著時代出版環境的變遷,

趨勢大師詹宏志心境的變化,

心路歷程也隨之使然。



十幾年來,台灣出版傳播的丕變,我們所擁有的機會和所參與挑戰,無非是告解自己所做的事。「想得對的,做得對的;想得錯的,做得錯的」所為之事不勝枚舉,隨著時代出版環境的變遷,趨勢大師詹宏志心境的變化,心路歷程也隨之使然。「唯有透過不斷地自我激勵,期許和未來從事同一領域的同伴,一同為中文世界做一點事。」詹宏志一語道出對華文世界的使命。


知識市場轉型丕變

1986年詹宏志第一次在香港出版學會提出「華人市場」的概念,當時的香港,堪稱為華人文化的避難所。怎麼說呢?在80年代以前,台灣讀書的活動對中文世界來說其實是一個分割的市場,沒有辦法學習到台灣以外的書籍,當時可以看到國外書籍的地方只有報社的圖書館,而國外的資訊對當時戒嚴的時代來說是「匪情」資料。而事隔數十年,知識的市場似乎已經轉變為全球化的市場,資訊的無遠弗屆帶動了知識市場的運籌。

詹宏志表示,當知識成為世界性的市場,競爭者不在是左鄰右舍,是全世界的佼佼者,屬於全球性、全球化的競爭,由動態所意識到是什麼涵義將成為市場中迫切的資訊,知識內容的成為旋轉門。「華文的市場不會囿限於亞洲地區,它可能是全世界的市場,視其為自然現象的形成。」詹宏志由衷地說。


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改變

科技的產生促使知識的取得更為多元化、資訊化,也讓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產生前所未有的新鮮感。不僅印證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還成就了「知天下事而買天下物」。詹宏志進一步表示,知識成為全球化之後,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變得更加的easy,以亞馬遜書店(amazon.com)為例,當初推出網路書店,很多大廠都不看好,因為沒有實體書店,使得書籍的配送成為很大的問題,但隨著消費著對於網際網路(internet)的應用日漸頻繁,也帶動了亞馬遜書店的買氣,因應消費著的加值服務也愈來愈符合其需求,不但讓過去不看好的企業一面倒。

然而,網路最大的價值既是可以即時擷取,亞馬遜書店的崛起也讓電子商務(EC)產生前所未有的風潮,雖然事過境遷能依舊茁壯的極為少數,不過,對於出版業來說,所形成的衝擊卻是有一定程度的,畢竟結合網際網路能產生的便利性遠遠大過於傳統的出版業,就以實體書店來說,以電腦來管理書籍可以快速地了解書籍的現況,巡補貨、查詢方面可以即時取得,讓書店和消費者有了時間上的方便性和知識的擷取迅速性的雙贏局面。詹宏志表示,未來實體書店會有一店是屬於虛擬的,運用來管理Database整個書籍的維護,因此可以大膽地假設,不管是從虛擬出發還是實體出發,未來應求兩者並重。


有力量的人是最開放的人

對於全世界的資訊皆可以互通有無的今日,而在中國大陸方面仍然對簡體書維持相當保守的態度,對此,詹宏志有不同的看法,他表示:「有力量的人是最開放的人。」所有的人在開放中,相對的是得到更大的競爭能力,因為在開放當中當會面臨更加嚴厲的挑戰。

中國大陸書籍對於台灣的衝擊和過程會有很多種,其一為台灣所沒有的書,因為消費者對於簡體文閱讀的不易,以及供應商難以去衡量書籍可以創造出多少消費者的利潤而衍生的問題,而此等問題也將留待讓消費者或是供應者來解決。

第二為出版同一本國際書籍(例如:皆有翻譯哈利波特並出版),價格上的問題會造成困擾,這也是未來會經常面臨的問題,不僅會使得契約的形式大轉變,例如誰翻譯,簽訂的約該為國際性的簡體字版本或是繁體字版本等成為新的考量點。

第三為出版同一類的書(例如:字典),若中國大陸方面的價格會比台灣方面所販售價格來得便宜,消費者會傾向於以挑選簡體版來消費,會造成國內供需需求不平衡,這也是未來可能面臨頗為嚴重的問題。縱然,簡體版和繁體版會有不同的爭議,詹宏志倒是抱持樂觀其成,「就讓它發生!」問題發生後才會有解決方案出現。


華人市場大躍進

英語已成為獨步全球的工具之一,而華語要成為下一波的競爭工具尚需要一些時日,但若只論出版市場而言,詹宏志倒是表示目前中國大陸當地約有100個出版社,每一個出版社的大小,可謂是無法言喻;而台灣目前有500個出版社,經濟規模和中國大陸相比較,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台灣的出版社由於國內的閱讀風氣相較起來遠比中國大陸開放許多,對於消費者的喜好也比較好貼近,這或許是人口比較少的關係。

而中國大陸目前的出版狀況,似乎沒有一個出版的衡量標準,無法找出消費者要的是什麼,所以儘管一年出版再多的書,也流於90%書不賺錢,10%才有獲利的水準。詹宏志倒是表示,中國大陸的政府官方應減少對出版業的干預,建議應採行這100家先解散小規模的出版社,再深入人民打聽民眾的需求,方才是可行甚至對出版有利。

但這不是表示台灣出版業就不需要改進,只不過台灣出版業經過比較多的「災難」(例如:智慧財產權、水災、跳票等等),已經練就一身本領,經營能力變的比較扎實,如果一國際化,幾家出版業結合起來,相信力量會相形壯大許多,對於出版的影響力和民眾的公信力也會有所增進,也對於整個華文市場的挺進有很大的關係。

假以時日,結合中國大陸的出版業,相信華文市場對於全球的影響力會有相當的衝擊,尤以目前全球的硬體發展中心在中國大陸,以及研發中心在台灣的情形看來,華文市場能夠大躍進成為全球第二的語言是有可能實現的。


結論

詹宏志表示:「全球化並不是『要』與『不要』的問題,而是必然的問題」。與其說中國走向世界,倒不如說是世界走向中國;我們開門走出去,是因為外面的人推門、敲門、撞門甚至於破門跳進來;閉關自守、門戶開放,如此簡潔的語言很好記亦是很好標題、標語,但是真正的歷史過程總不肯直接了當,總是拐了一大彎才到達。

詹宏志舉以下的實例來勉勵華文市場,應該跳脫出自我的框架,切勿墨守成規,應朝國際化來發展:

在紐西蘭,一個人口約350萬的國家,出版業並沒有絕大的優勢,但是紐西蘭卻可以擁有全世界最新穎的書籍,原因為用了全世界最具優勢的語言──英語系,世界各地以英語出版的書籍就等於紐西蘭的大型圖書館,各式各類應有盡有。

但是在澳洲,人口約2000萬人,也是英語系國家,卻不同於紐西蘭,他們將英語當成活動的舞台,呈現不一樣的出版方式,出版業卻出現兩種不同的路線走入國際:一則孤星(Lonely planet),它將路徑市場拉到東南亞國家,發展不同的自助旅遊書籍,目前擁有的旅遊書籍舉凡陸地上的國家都有,在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語言的翻譯書,成為自助旅行者的旅遊聖經;另一為世界知名的媒體大亨梅鐸(Murdoch, Keith Rupert),運用基礎的資金,往外進行收購合併,成為全球性的媒體管理者。

詹宏志表示,舉此二例無非想勉勵華文市場應該目光遠大,放開心胸去迎向未來,將消費者引進全球化的角力戰。

對於華文市場而言,衍隨著國際市場的開放,經濟上的兩岸三通,相信華文市場必定會有所作為,中國人的五仟年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知識價值,也會大舉挹注至全球的市場,以和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