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30 10:38:45巴洛克.寇爾
昨天在看守所過的怎麼樣?
在報章上見到一個新的說法,
「以上皆菲」的新定義,就是「以上皆是葉素菲」。
不管她過去的光環、付出、矯飾的結果為何,終也是到了清算的時候;也不管司法能做到什麼樣的公平公正,至少她是少數幾個可以在「做掉」這麼多錢之後,仍然沒有潛逃出境的?
.
Anyway, 只是有點不愉快早上看到的笨新聞採訪。
畫面中進看守所的葉女,一身便裝的從某個房舍到另一個房舍,然後一個記者的聲音大喊(還搭配字幕):「昨天在看守所過的怎麼樣?!」
女主角一臉漠然的走掉,什麼話都沒說。
前些日子執牛耳的某校新聞系不是很大快人心的拒絕了某大財團的獎學金了嗎?媒體監督的機制不也建立一段時間了?為什麼好像還看不到效果?什麼時候我才不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這種亂七八糟沒有營養的採訪?
一句「昨天在看守所過的怎麼?!」能得到什麼回答?得到的答案,對媒體、對公眾有任何意義嗎?
這就像以往可以看到的,對火場餘生的孤兒詢問「家人都燒死了,你難不難過?你以後怎麼辦?」;對有撫養權爭議的孩子詢問「巴西好還是臺灣好?你想不想留在這裡?你知道要被送到國外了嗎?」;或者帶著嘲笑口吻專訪精神可能不夠穩定、多金覓偶的削廋女子「擇偶條件?某某某是不是同性戀?」;對酒駕的明星、傳緋聞的藝人、性向可能有疑問的……問一連串不相干的人都想答他一句「關你什麼事!」的問題。
或者是人云亦云的,不努力查證、不求教專業,將似是而非的事件,渲染到全民都要恐慌起來的程度。
我們每天收看電視、打開報章雜誌,看到的東西都是這麼沒營養的,以揭發他人內心深處情感為樂的、提供錯誤訊息的新聞,還沾沾自喜的認為媒體自已主持了正義,誓死擁護了大眾知的權利。
要拼經濟的臺灣,對於報導政商間的裙帶關係是否比經濟議題的深度討論分析重要?法律議案的辯論思考竟不及民意代表的作秀(嘔)演出。偏遠地區的照護與褔利永遠侷限於個案式的播放擴大,而沒有指引民眾通盤的體認。永遠在搜尋個別的例子去突顯問題,就像點火之後再一溜煙的跑掉,今天大財團、大企業出面買了整倉庫的山藥、認領幾個貧童,將愛心與資源都撒在某個點上,甚至滿溢而出,就一切功德圓滿,社會又一片詳和、純淨不受污染。
可不可以在引領民眾體認多元價值的同時,也適度的尊重每一個個體;
能不能在專題的設計與報導上,多花心力以求取精確、周延與平衡?
在煽動激情之餘,多一些冷靜的思考,對政策的辯析;
在振振有詞維護民眾知的權利時,也能多點諒解、憐憫和同情?
.
博達這件案子,能獲得大眾多少重視?業務主管機關、企業經理人、財稅會計簽證公司與投資大眾會更警愓嗎?還是依然故我呢?
「昨天在看守所過的怎麼樣?!」
如果有機會代答,
不是比一個中指給攝影機與發問的記者,就是開口一句「關你屁事!」罷。
「以上皆菲」的新定義,就是「以上皆是葉素菲」。
不管她過去的光環、付出、矯飾的結果為何,終也是到了清算的時候;也不管司法能做到什麼樣的公平公正,至少她是少數幾個可以在「做掉」這麼多錢之後,仍然沒有潛逃出境的?
.
Anyway, 只是有點不愉快早上看到的笨新聞採訪。
畫面中進看守所的葉女,一身便裝的從某個房舍到另一個房舍,然後一個記者的聲音大喊(還搭配字幕):「昨天在看守所過的怎麼樣?!」
女主角一臉漠然的走掉,什麼話都沒說。
前些日子執牛耳的某校新聞系不是很大快人心的拒絕了某大財團的獎學金了嗎?媒體監督的機制不也建立一段時間了?為什麼好像還看不到效果?什麼時候我才不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這種亂七八糟沒有營養的採訪?
一句「昨天在看守所過的怎麼?!」能得到什麼回答?得到的答案,對媒體、對公眾有任何意義嗎?
這就像以往可以看到的,對火場餘生的孤兒詢問「家人都燒死了,你難不難過?你以後怎麼辦?」;對有撫養權爭議的孩子詢問「巴西好還是臺灣好?你想不想留在這裡?你知道要被送到國外了嗎?」;或者帶著嘲笑口吻專訪精神可能不夠穩定、多金覓偶的削廋女子「擇偶條件?某某某是不是同性戀?」;對酒駕的明星、傳緋聞的藝人、性向可能有疑問的……問一連串不相干的人都想答他一句「關你什麼事!」的問題。
或者是人云亦云的,不努力查證、不求教專業,將似是而非的事件,渲染到全民都要恐慌起來的程度。
我們每天收看電視、打開報章雜誌,看到的東西都是這麼沒營養的,以揭發他人內心深處情感為樂的、提供錯誤訊息的新聞,還沾沾自喜的認為媒體自已主持了正義,誓死擁護了大眾知的權利。
要拼經濟的臺灣,對於報導政商間的裙帶關係是否比經濟議題的深度討論分析重要?法律議案的辯論思考竟不及民意代表的作秀(嘔)演出。偏遠地區的照護與褔利永遠侷限於個案式的播放擴大,而沒有指引民眾通盤的體認。永遠在搜尋個別的例子去突顯問題,就像點火之後再一溜煙的跑掉,今天大財團、大企業出面買了整倉庫的山藥、認領幾個貧童,將愛心與資源都撒在某個點上,甚至滿溢而出,就一切功德圓滿,社會又一片詳和、純淨不受污染。
可不可以在引領民眾體認多元價值的同時,也適度的尊重每一個個體;
能不能在專題的設計與報導上,多花心力以求取精確、周延與平衡?
在煽動激情之餘,多一些冷靜的思考,對政策的辯析;
在振振有詞維護民眾知的權利時,也能多點諒解、憐憫和同情?
.
博達這件案子,能獲得大眾多少重視?業務主管機關、企業經理人、財稅會計簽證公司與投資大眾會更警愓嗎?還是依然故我呢?
「昨天在看守所過的怎麼樣?!」
如果有機會代答,
不是比一個中指給攝影機與發問的記者,就是開口一句「關你屁事!」罷。
上一篇:恐懼、躁動及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