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1-09 10:43:13金門人

輸血相關事宜--朱芳業醫師演講實錄

 為能更深入了解輸血作業進行程序及重要的注意事項,十月二十五日新竹捐血中心很榮幸的邀請到衛生署桃園醫院血車負責醫師朱芳業醫師,蒞臨本中心演講,講題為「輸血相關事宜」,以下為此次演講的摘錄重點。
 「何時需要輸血?」朱醫師提出「不輸血就不會有輸血反應」,強調評估病患治療時應審慎行之,除了要看病人的臨床檢驗報告外,直接觀察病人的病徵更形重要,就如同中醫所言的「望聞問切」,因為血液也應視為一種藥劑大意不得。他列舉實際的臨床經驗,病人血小板計數值為八千但無出血病狀,此時候不須急著輸用血小板,只要「晨昏定省」隨時觀察病況的發展,如此不僅病患感到被關注,且醫療品質提昇,最後也在未輸一滴血的情況下康復出院。但實際上最危險的狀況是臨床醫師不熟悉輸血治療而造成「該輸血而沒有輸」,因為該輸血卻沒有輸血,所造成之後果是可能致命的。所以過與不及對於醫療資源與病患權益,都是很大的傷害。
 在輸血前進行備血抽血時,應仔細核對病人姓名、病歷號、床號;備血試管上病人姓名、病歷號、床號應標示清楚,而且非常重要但卻時常被忽略的一點,是抽血者須於試管上簽下姓名,作用在於提醒抽血者小心謹慎地執行每一個步驟。輸血前再仔細核對:一、血液出庫單上病人的姓名、病歷號、床號是否相符。二、出庫單上之血型、血袋號碼是否與血袋相符。三、檢視血袋是否過期。四、核對醫囑,無誤後,於出庫單上簽名,桃園醫院甚至規定須由執行者及一位醫護相關同仁同時簽名,作重複確認的動作,以避免任何不應該發生的疏忽。輸血時,以下程序則是必須確實執行,不可輕忽的重點:一、輸血前要記錄病人之生命跡象,以便後續有任何狀況發生時,作為評估的依據。二、開始輸血的五至十分鐘流速要緩慢,並密切注意病人是否產生任何輸血反應。三、十五分鐘後再記錄病人之生命跡象,若病人的狀況穩定,則可將輸注速度提高至預定的速度,但仍須隨時注意病人情況,直到輸血結束後一小時。
 輸血時是否須採用血袋加溫器?事實上在一般輸血時,因輸血的速度不快,血液很快就可回復至室溫,因此不必額外的加溫,但在快速輸注時,冰冷的血液,會導致心跳停止的機會增加,所以在以下幾種情況必須使用血袋加溫器:一、成人輸血過每小時每公斤體重50毫升(50ml/Kg/hr),例如體重在七十公斤左右的人,五分鐘輸完一袋全血的速度。二、新生兒換血。三、小孩輸血超過每小時每公斤十五毫升。四、嚴重之陣發性冷-血尿或冷凝集病病人。使用的血液加溫器必須要有溫度顯示及警報裝置可隨時觀察,以免溫度過高造成溶血,另外,千不可將血袋放置於熱水中直接加熱,避免因溫度過高或加熱不均導致溶血。
 輸血的速度,應依病人需要及狀況而定,每袋血輸注時間不可超出四小時,嚴重貧血的病人,血液流速不可大於每小時每公斤一毫升,因此最好選用紅血球濃厚液,儘量不用全血,並讓病人坐著輸血,以減少右心房的壓力。對於患有細胞外液過多的病患,須於輸血前給予利尿劑。避免在晚上進行輸血作業,因夜晚醫護人員人手不足,無法全心全意照顧病患,當緊急狀況發生時,較難及時因應。
 臨床用藥不可加到血袋中,以免藥物與血液起作用,造成凝塊或溶血,唯一可與血液成份一起輸注的只有生理食鹽水,當有血液輸流速過慢的情形發生時,可能是過濾器或針頭阻塞,或者是血品黏稠度過高所造成;此時可以提高血袋高度、檢查針頭是否暢通、檢視過濾器是否有過多的殘渣堵塞,或視病人可容許的鹽類數量,在紅血球濃厚液中加入五十至一百毫升的生理食鹽水來降低血品黏稠度。
 此次的演講,除了探討輸血的相關議題外,也在紅血球異體抗體鑑定方面,多所著墨,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到某些抗原的特色,可能造成反應結果的誤判,應採用更精確的方法來確認,這對我們在製備紅血球異體抗體篩選細胞的作業助益頗大。會中同仁發問非常踴躍,也都獲得朱醫師圓滿的答覆,使同仁們對臨床上的實際運作,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張瓊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