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2 00:57:18辛金順老師

第一組報告:茅盾的小說"春蠶"


春 蠶

1.作者簡介

 

茅盾生平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位於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因此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於1981年辭世病逝於北京。

 

家庭環境

他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但在三十余歲即去世。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因幼年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母親”。

 

創作路程

茅盾幼時受到比較開明的家庭教育,在當時小說稱爲誨淫誨盜的“閒書”,他很早就閱讀,《西遊記》、《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一類的古典小說,都是他此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在中學學習期間,辛亥革命爆發,和當時許多青年一樣,年輕的茅盾也感到很大的激動和興奮。但是辛亥革命並未給中國社會帶來多大變化,學校沒有民主空氣。因反抗學校當局的壓迫,茅盾遭到嘉興府中學的斥退而轉入杭州安定中學。

後來他說過:如果要找出中學教育「曾經給與我些什麼,現在心痛地回想起來,是這些個: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寫信擬六朝人的小札」。這固然使茅盾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滋養,但和開明的家庭教育對比起來,僵化的生活特別使他感到「我的中學生時代是灰色的,平凡的」。(註:《我的中學生時代及其後》,收入散文集《印 象﹒感想﹒回憶》,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0月初版)。

古典小說啓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中學畢業後入北京大學預科。 一九一六年預科畢業,因家境窘迫輟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隨即開始在《學生雜誌》、《學燈》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1920年初,五四運動後,茅盾參加了新文學運動。“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麽?》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

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並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繫,並於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並以茅盾爲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這段上層政治鬥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

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爲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且主編《人民文學》雜誌,他已很難分身創作。

到了「史無前例」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著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茅盾病逝於北京。臨終前,他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爲光榮的中囯共產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囯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

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後定名爲“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

 

文壇發展

茅盾是現代中國一位卓越的作家,他早在新文學運動初期就積極提倡進步的現實主義理論。

隨著思想的發展,這些文藝主張也日益增添激進的內涵。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了這些主張。茅盾的作品為辛亥革命以後近半個世紀內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及其變化、各個階層的生活動向及彼此之間的沖突,作了生動鮮明的反映,而且大多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此外,茅盾還始終不懈地努力於文藝理論批評、譯介外國進步文學、指導青年作家等工作。正像周揚所指出的,茅盾是「新文藝運動戰線上的老戰士」,「對革命文藝的創造是作了很多貢獻的」(註:《為創造更多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而奮鬥》,《人民日報》1953年10月9日)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

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

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裡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

茅盾也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

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 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蕩乾淨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

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裡。

 

擅長筆法

茅盾特別擅長刻劃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不是對它們作靜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寫,而是在時代生活的激流裡,在尖銳的矛盾和沖突裡來時行細緻、深入的刻繪。茅盾還在很多地方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情緒的變化,借以 鮮明地顯示人物的性格。他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即所以寫人。有時是因情取景,有時是借景寫情,情景交融,文無虛筆。

 

 

2.    內容概述

  老通寶,一個生活在以養蠶、做絲來維持生活的鄉村。其祖父與老陳老爺曾是人人羨慕的有錢人家。但自從老陳老爺的兒子開始吸食鴉片以及外來物的競爭改變了生活,使得這兩個大家族都開始漸漸的沒落,從原本賺得好幾十畝的土地,到最後反而還賠了三百多塊。

  清明節過後,正好是養蠶的季節。老通寶坐在「塘路」邊的石頭,想起自己依舊負債連連以及去年收成不佳,期盼今年能夠大豐收並把負債繳清。老通寶十分討厭有關外國的事物。自從洋貨進入來中國後,本地的東西都一天比一天的不值錢,洋貨也一天比一天的貴。但是與自己和睦的大媳婦卻認為應該要改洋種的蠶!老通寶本來就十分厭惡洋貨,而且價格又比較貴,因此有了些小爭執。最後老通寶鬥不過,只好退一步將現有的三張地改為兩張土種,一張洋種。

  日子一天一天的漸漸暖活,今年村莊四周圍的桑林似乎發展的更好。希望也在所有人心中也一天比一天的增長。全村的人都開始清洗養蠶的器具,大家期盼這年會大豐收。老通寶也是個十分迷性的人,因此在開始「窩種」時,利用蒜頭來測試今年的收成。村莊裏家家窩種後,像是一個戒嚴令無形中頒布了,鄉農們就不像以前這麼熱絡,很少往來。並且盡量避免到他人家中,就是怕會沖到「蠶神」。「收蠶」的前一天,老通寶偷看了一下占卜用的蒜頭,結果是不好的,這讓他十分擔心。但在收蠶時,蠶寶寶都非常的健康,數量也十分的多,好像全村都是一樣的情況,大家都很開心。但荷花家例外,似乎情況不是很好。大家都認為是不吉利的,所以大家都不敢和荷花家有任何接觸,以免觸楣運。老通寶也叫兒子多多不要跟他們有往來,也不許到他們家前玩耍。但多多卻一臉不在意的樣子,因為他並不信任何鬼神。整家人忙東忙西的,大家也都瘦了一圈,這時「寶寶」的食物沒了,老通寶只好又到外面借錢去買桑葉。今晚剛好輪到阿多一個人守蠶房。看著「寶寶」們吃葉,正不知不覺的要閉上眼睛時,忽然聽見門響!正當他追出去時,發現是荷花,並且偷了他們家的「寶寶」。隔天早上,老通寶從四大娘那聽到這件消息後,非常的生氣!回頭到了蠶房看,「寶寶」們依舊很健康。心想說算了,但原本的好心情已被打亂了。

     原本以為可以大賺一筆,但不幸的消息來了。今年繭廠似乎都關門做生意了!漸漸的,農村裡的笑聲變少了,大家都愁眉苦臉的。正當大家都不知如何時,從同村的黃道士那聽到傳聞無錫腳下的蠶絲工廠照常收繭,於是大家租了一條船。沒想到土種價格比洋種還低,而且薄的都不要!剩下賣不出去的只好自己做絲拿去賣了。這讓老通寶氣瘋了,最後老通寶賠了不少錢,還氣到病了。

 

 

3.    解析

時代背景

               描寫的是,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戰爭前後的動亂生活,以江南農村為背景。

主題意識

        主要表達傳統農村社會,因為時代變遷,外貨的傾銷,導致蠶絲等傳統一級產業沒了銷路,再加上地主的高利貸、資本家趁機壓低收購價格,使得一般百姓努力工作卻血本無歸,負債卻更一直增加的困難處境。

 

人物刻畫

        老通寶:典型傳統農村社會人物的代表。面對時代社會的變遷,排洋守舊不能接受新的觀念,是使得他成為悲劇性人物的重要原因。相信只有勞動努力帶來豐收,才能使他們的生活富裕。

        阿多:老通寶的兒子。不同於老通寶,對任何事永遠樂觀。不相信禁忌、不相信鬼神、對荷花也是『不相信她是白虎星』,只有他對荷花不懷恨,也不歧視,是新一代與舊社會衝突的代表。

        荷花:常與男人有曖昧關係,是較不能為舊時代觀念所接受的女人。

        六寶:老通寶鄰居的女兒,和阿多有些感情的發展。

        四大娘:堅持養洋種的蠶,顯示較無排洋的觀念,抑或可能是為了達到現實生活的需要,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情節鋪排

        文章一開始,藉天候改變,老通寶的祖父與老陳老爺由盛而衰,與長毛的『節』、長毛在陰間告狀,凸顯老通寶迷信守舊的觀念。又,洋貨的輸入使得自己生產的東西越來越不值錢,加強老通寶對外國人的排斥。儘管如此,人民仍是使用傳統的生產方法──養蠶,來作為生活主要的收入之一。然而好不容易的豐年,卻不能為百姓帶來財富,還使他們負債更多了,顯示出時代的改變,與在巨輪下,人們的無力與無奈。

 

4.    心得

 

洪偉瀚

  從這篇故事看來,這是一篇反映社會現實,作者正是處在被外國文化影響的時代。原本寧靜單純的小農村,只要靠著養蠶就能維持生活,但在外來文化影響下,什麼都改變了。原本以為值錢的蠶繭漸漸成了沒人要的東西。外來文化大家的看法不同,使得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老一輩有老一輩的想法。作者也在文章中描寫了當下中國在外國壓力下生存。如鴉片在中國的氾濫ˋ洋貨的競爭力ˋ白銀的外流。

 

范綱霖

《春蠶》描述的是晚清乃至民初以來,不斷接觸西洋力量入侵而被改變的中國社會結構。『老通寶』是圍繞故事的核心人物。老通寶一生只遇過兩次這麼好的年。清明過後天氣就熱了起來,這是蠶花豐收的好兆頭。然而,豐收過後老通寶卻落得債滾債。原本以為借錢度過難關之後可以在還債之外還賺回一點來填肚子的夢想空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洋貨』入侵,洋種的蠶、洋種的桑樹。以及整個經濟交換形式的改變,洋錢成了交換的中介。汽船嗚嗚的越過村子不停,到了下一個城。農村的生活節奏在隱隱入侵的西方勢力下漸漸的改變了,生生循環的生存方式不再適用。於是,即便這一年,豐收的一年,破除了一些倒楣的迷信,但是,手中的錢不值錢了,一切用來生產的物都成了繳稅還債的工具,再也與原本的生存無關。這是一種複雜的近代化經驗,交纏在一起的,既是傳統農村的社會經驗,又有西洋勢力入侵的結果。然而,農村跟不上變動,因為銷貨的管道改變了,工廠不開了,挑三撿四的下游絲廠偏不要土繭。於是,豐收了五百多斤繭子,你該自己做絲呢?多花工錢送去下游呢?還是扔掉?為了養家,在這年多養的幾張布子反而成了增加債務的累贅,不夠還桑葉錢,不夠還米錢,不夠還水路工錢……

 

蕭翔宇

        我認為作者想表達的是人民在當時困苦生活的情況。戰亂、外國文化物質對本土經濟民生觀念的衝擊、地主高利貸及資產加的剝削,使得一般百姓生活過的非常困苦。

歐陽廣

這是描寫1932年上海128事變後的景象。當時在砲火摧殘下,原有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已被打亂。更別說江南名產---蠶絲的銷路了。也因此生活在江南一帶的老通寶一家,常常處在飢餓生活中。直到有一次的豐收,那可是老通寶自小以來,第二次看見的豐收。所以忍著飢餓,拼死拼活也決定要舉債生絲。只可惜到最後仍舊倍現實撂倒,不僅沒還債,反而積欠更多。整篇文章雖然沒有明確指責戰爭的迫害,但故事開頭與結尾,都因為戰爭的關係而使老通寶一家無法過著裕足的生活。此外,整篇文章也透露了養蠶人家依天吃飯及類似穀賤傷農、豐收成齋的悲哀。

 

黃旭成

看完故事後,覺得有點好笑,老通寶竟然那麼的迷信,在那個外國物品充斥的時代,我認為思想也是要跟進的,如果一直畫地自限,不去接受新思維,一直保持著守舊的觀念,是不會成功的。另外我覺得故事中的阿多,雖然不喜歡保守的觀念,覺得迂腐,我認為他還是要顧及一下家中長輩,等到收蠶繭的時間過去後再和荷花見面也不會怎樣吧!我認為,保守是好的,但是要擇善固執,偶爾接觸新觀念,才能與外界接軌,讓自己充充電。

 

洪宛筠

透過茅盾的文筆,養蠺人民的生活風貌彷彿歷歷在目,也從文字中感受到養蠶人民的看天吃飯的無奈與悲哀,老通寶家靠養蠶維生,隔壁的陳老爺家雖然風光過一陣子,卻逃不過走向衰落的命運,所以說富不過三代。養蠶生活辛苦歸辛苦,但是老通寶家又無力改變現狀,只能硬著頭皮投資下去,而人們總是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洋貨比國貨值錢,老通寶家要面對的不只是同業的競爭,還有洋貨無止盡的滲透到中國內地,造成洋貨貴、國貨賤的風氣,我覺得自己也還無法看破這個迷思,這樣真的不好,應該要對自己的國家有信心才是!看到老通寶一家上下這麼努力的付出,卻無法得到應得的報酬,心裡很替他們感到不值,我想台灣應該也有很多這樣的辛勤的農民,往往大半年的辛苦栽培,就瞬間毀於天災,那心痛的感覺,若非身在其中,大概一輩子都無法體會。

 

吳億萱

春蠶改編自茅盾反映30年代中國江南農村,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中,走向破產經歷的著名小說。故事反映了中國被日本壓迫,人民對經濟生活的無奈和感嘆,整個故事完美詮釋了中國傳統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充滿了不安和迷信,我在想迷信的主因可能是因為時代動盪不安,人民內心對未來的恐懼造成內心胡思亂想抑或猜忌,這對於農村無非是不良的影響,印象最深的是被人排擠的荷花,荷花原來在城裏做過大戶人家的丫頭,村裏人看不起她,忌諱和她往來。碰巧這一年根生家的蠶寶寶壞了,全村人都認為是荷花這個衝克的緣故,從此更沒人敢和她說話了,我想這不但是村中的悲劇,更要使我們醒思當時腐壞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不是因為傳統保守的迷信而帶滯不前。不但沒有尋求主因反而相信怪力亂神。小說以平淡的語氣描寫當時人艱苦的生活,情節曲折,並且在閱讀完後使我們有發人醒思的空間。

 

黃證潔

茅盾的文筆,把所有當時的狀況寫的歷歷在目,再這種帝國主義一派的年代,人民對生活的無奈,對經濟蕭條的感嘆,對家庭的未來感到無奈。傳統的村民只能無言的默默從事,只能祈求,只能靠著信仰,度過一切無底洞般黑暗社會,在這種動盪不安的世界,人心惶惶,心中的惡魔產生,這些對農民無非是極差的影響。老通寶家也不例外,只能勉強撐著,跟隱形的死神決鬥,只能對著天空長嘆自己已逝的榮華富貴,自己的心在淌血,看著國家經濟被國外無止境的入侵,慨嘆、無言。辛苦的努力瞬間化為烏有,想想現在得世界,很多人拼命的努力,卻被老闆欺壓,社會的悲劇何時才能脫離這種悲慘的輪迴?每天報紙上報著哪個富翁有著昂貴的活動,或許隨手一出買了上千億的豪宅,但是從沒報過流落街頭無跡可歸的人們,何況是那些每年都怕颱風的農民?除了要每天細心愛護,施肥、澆水、等待他們長大,然而一個颱風,卻滿地農民哀號,又得面對國外的物資調漲,想想看何況是以前還被政府剝削呢?或許人們都心知肚明吧!

 

 

 

威爾剛 2019-12-25 13:11:27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