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1 13:00:37 RuRu

腸病毒小百科

企劃執行/嬰兒與母親雜誌‧育兒生活雜誌‧媽咪寶貝雜誌編輯部

資料提供: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http://www1.health.gov.tw/newver/index1.htm)

台北市立忠孝醫院(http://www.tmcsh.gov.tw/virus-3.htm)

彰化秀傳醫院(http://show.gov.tw/med-news.htm)

春暉醫星球(http://www.doctors.com.tw/)

蕃薯藤腸病毒面面觀網站(http://events.yam.com/enterovirus/index.shtml)


社教資料雜誌240期--聞毒變色!追獵急症猝死殺手腸病毒--陳月鳳

(http://www.ptl.edu.tw/publish/soedu/240/text_08.html)


隨著氣溫升高,腸病毒更為活躍,而對這個蠢蠢欲動的夏日駭客,民眾該如何防範呢?4~6月及9~10月可說是腸病毒肆虐的「雙峰」,每年造成各地的嚴重病例,尤其是6歲以下的小寶寶和身負保護胎兒重任的孕媽咪,更是腸病毒瞄準的對象。


現年3歲以下寶寶未遭受1998年流行感染,大都無該型腸病毒抗體;去年71型又比前年活躍,而今年1~3月的感染率居然比去年同期高,腸病毒71型是否捲土重來?詭譎的腸病毒本身有變異性,又會使得疫情的控制發生變化。


為了寶寶和全家人的健康,絕不能掉以輕心。提醒您,打擊腸病毒最重要的是徹底洗手;並謹記腸病毒危險特色~3歲以下、3天之內、3個危險症狀,一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追蹤病情,才能將腸病毒徹底圍勦。













































































Q: 每年幾月要小心腸病毒?
A:

每年腸病毒的疫情開始於三月,以後緩慢上升,四月底到七月份是流行高峰期,隨著天氣逐漸炎熱,腸病毒的疫情也逐漸升溫,許多家長更是不安的擔心著腸病毒疫情,會在今年捲土重來。


據統計,去年全台灣有十萬名通報病例,而去年約有一百萬名感染病例;因為學齡以上兒童大多數已有腸病毒抗體,不會受到感染,所以全台灣大約有180萬名的六歲以下兒童,成了今年腸病毒的目標族群。


疾病管制局同時指出,去年主要是克沙奇A、B兩型病毒,但是今年是以克沙奇A、B為主,逐漸轉變成腸病毒七十一型,前年腸病毒七十一型曾經造成全國大流行,請民眾特別注意家中幼兒,勤洗手。

 


Q: 腸病毒是什麼?
A:

腸病毒是一種無法用肉眼觀察得到的濾過性病毒,它隸屬於小RNA病毒(Picornaviruses)族群的一種,病毒本身非常小,只有20~30um。若依照性質來分類,目前可分為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A群、B群、小兒麻痺病毒、依科病毒及其他腸病毒等。


「腸病毒」病毒群




  • 腸病毒:68~71型(72型即A型肝炎病毒)。




  • 脊髓灰白質炎病毒:第1~第3型(引起小兒麻痺的病毒)。




  • 克沙奇病毒A型:A1~A24(A23型改歸入伊科第9型病毒)。




  • 克沙奇病毒B型:B1~B6。




  • 伊科病毒:第1~第33型(除第10、第28型外)。




Q: 難道沒法杜絕腸病毒嗎?
A:

由於腸病毒的型別很多,所以無法害過一次病就能終身免疫,加上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目前其它的腸病毒並沒有有效的預防疫苗,而且一般感染並不發展徵狀,加上又是以口、飛沫、接觸等途徑傳染,所以控制相當不易。


腸病毒「抗酸性」強,也耐得了小腸內的膽汁,可以在下水道污物(sewage)或水中存活一段長的時間,而且,它們只在靈長類(primate)細胞質內複製,有殺死細胞的高度能力(highly cytocidal)。


病毒的顆粒在細胞質內會形成「結晶狀」的排列,在顯微鏡下呈現嗜酸性包含物(acidophilic inclusions)。在一般的室溫下,腸病毒可以維持數天的活性,甚至在零下20℃的環境下還能無限的保存下去。只有當加熱大於56℃時、甲醛(formaldehyde)、氯淨化法(chlorination)以及紫外線才可以殺死腸病毒。

 


Q: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A:

主要傳染途徑有三種:一是口沫;二是接觸傳染;三為母子垂直感染(台灣首見的孕婦生產垂直感染腸病毒無菌性腦膜炎)。


病毒進入人體後,潛伏期一般而言是3~6天。在感染後,它會從病人糞便中持續釋出病毒達6~12週之久;從發病的前幾天,就能在喉嚨或是糞便中檢驗出病毒的感染,而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而3歲以下的幼童之所以被列為高危險群,便是因為年紀太小免疫功能弱,不易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所致。即使靠免疫力康復之後,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長達5週之久,並可能在這段期間傳染給他人。


Q: 家裏的環境也會是傳染媒介嗎?
A:

當大人觸摸到病童的排泄物後,例如更換尿布後如果沒有好好洗手,很容易又將病毒傳給別的孩子;所以當家中有手足口病的病童時,也應該與其它小朋友分房睡。

另外,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絨毛玩具更容易因為幼童將它放到嘴裏咬,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

 


Q: 小孩是腸病毒的首要目標嗎?
A:

10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受到感染,3歲以下則較容易出現併發症,而腸病毒最喜歡侵犯抵抗力較弱的幼兒,大多數的感染為無症狀感染或非特定性發燒疾病,雖然屬於腸胃道的病,但是影響卻是全身性的,在腸胃上的症狀反而只有20%的比例而已。

 


Q: 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A:

‧非特異性發熱病(nonspecific febrile illness)

這是感染腸病毒後最常見的表徵。

主要症狀為發燒、全身不適;較大的病童可能伴隨有頭痛、肌肉酸痛,偶有喉嚨搔癢或腸胃不適等症狀。

病程平均3~4天左右。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syndrome)

致病源很多,較長常見為A、B族克沙奇病毒,腸病毒71型較少見。

症狀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是軟顎、牙齦及嘴唇;四肢則是出現於手掌、腳掌、手指及腳趾等處;患者常因口腔潰爛而無法進食,有時須住院打點滴。

病程為7~10天左右;病情嚴重者,亦常併發中樞神經感染。


‧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

主要是由A族克沙奇病毒所引起。

病情特徵是突然發燒,口咽部有1~2釐米繞有紅暈的水泡或潰瘍,並伴隨有喉痛、嘔吐及食欲不振等現象。

因為進食疼痛,許多小寶寶會拒絕進食,容易造成脫水現象。

此病除極少數會有無菌性腦膜炎之併發症的發生,一般來說情況都不算太嚴重,通常3~6天就可痊癒。


‧心肌炎(myocarditis)

B族克沙奇病毒所引起,尤其是B5型。

特徵是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心跳過速,剛開始可能會誤以為是肺炎,接著便迅速演變成心臟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不一定都會引發死亡,能生存下來的通常都能復原,但少數會有後遺症。


‧無菌性腦膜炎/腦炎

克沙奇、小兒麻痺及ECHO病毒皆可能引起,無法由臨床病徵判別。

特徵為發燒、噁心、嘔吐及頭痛等症狀;若是腸病毒71型所引起的腦炎,會伴隨有意識不清、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等症狀。

病情會在1~2天內迅速惡化。


‧中樞神經感染

腸病毒若侵犯中樞神經,可能造成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或癱瘓性疾病。

患者通常有上述症狀外,若伴隨有反覆高燒、嚴重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等症狀出現,一般給予支持性治療後都能復原,但少數會有死亡或永久後遺症如腦性痲痺、肢體癱瘓等。


Q: 藥物可以預防感染嗎?
A:

很遺憾,即使科技醫學如此發達的21世紀,目前仍無疫苗或有效抗毒藥物可預防腸病毒,必須仰賴病人在感染後自行產生的抗體來中和病毒,才有可能獲得痊癒。

 


Q: 有相關疫苗可以剋制病毒嗎?
A:

國內針對腸病毒之疫苗的研發已在陸續進行中。研發單位除了衛生署國家研究院、成大、長庚等醫學中心之外,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也已和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合作進行「腸病毒71型感染動物模式之建立及疫苗之研發」的研究計劃。


該計劃是利用1998年流行的腸病毒71型分離株,經過綠猴腎臟細胞(Vero cell)繼代培養後,分離出疫苗之候選病毒株,進行中和抗體力價的比較,並另外建立可行性的動物模式,以探討感染途徑、疫苗保護效價之測定。


現階段只完成吸乳幼鼠感染的動物模式,但小白鼠體內已有抗體產生。雖然還在實驗階段,但至少為每到夏日便憂心忡忡的父母們,帶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