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生》:天才的思想和自負
《音樂人生》不是一齣電影,而是一齣紀錄片。
紀錄一個音樂天才在11歲和17歲的心路歷程。
事實上,《音樂人生》的成功,不是電影拍得有多好看,而是這個天才黃家正的思想和自負。
也許,在現實中,沒多少人喜歡跟這個聰明自負得過份的人相處,可是透過電影,觀眾卻很容易被這個說話直接、一心追求音樂理想的天才所打動。
雖然,這個現年18歲的天才還沒有名成利就,但我們看的並不是一個關於成功的故事,根據導演的解說,他想表達的,是一個人的思考和追尋。(因為這樣,導演在2002年追訪了三個音樂天才,但他沒有選擇已經成名的女生,而是選擇了思想獨特的黃家正。)
黃家正的思想如何獨特?那大概要自己看過《音樂人生》才能感受到。因為就算將他的說話輯成語錄,沒看到他的神情,還是沒法真正體會。
一個11歲的男生,就會訴說著這個世界不完美,質疑人遲早一死,為甚麼不早點了斷。
一個17歲的男生,看透贏輸,因為自信,他知道他不需要靠勝利來證明自己。他有更大的使命,希望讓大家認識到音樂的本質。
他絕對是自負的(而且因為他的自負而傷害了身邊的人),也許天才不多不少也有點自負。他對自己的音樂有信心,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天才。他認為每一個肯努力的人都能夠成功。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取決於其個性、成長背景和教育環境。
黃家正在facebook裏的宗教寫著:Truth seeking。
追尋真理。
他說,找到與否並不重要,尋找本身就是過程、經驗、成長,最後回到音樂。
一個才剛滿18歲的小子,不在乎世俗的標準,不追求別人的認同。活在自我的天地,追求真正的音樂人生。
到最後,黃家正會不會成功,其實一點也不重要。他自己也大概不在乎,因為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要如何成功,而是想做一個人,有良知,有人性。
我們活著,卻未必感受到生活。每天重複著相同的步伐,掌握著同樣的節奏,到底有甚麼意義?生而為人的我們,真的有資格稱為“人”嗎?
推介給每一個人,特別是為人父母者。從黃家正與父親的關係,可以令人反思,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子女,該如何跟他們相處。
延伸閱讀:
黃家正給觀眾的信(http://i.mtime.com/sarahxu/blog/3141682/)
-------------------------------------------------------------
官方故事大綱:
這是一個香港音樂天才的成長傳記。鋼琴神童黃家正十一歲已鋒芒畢露,遠赴捷克與專業樂團合作。影片跨越六年時光,深入拔萃校園,透視天才內心---描述恩師羅乃新對他的啟迪,刻劃同學及兄妹間的矛盾,還有父子從關愛到咬牙切齒的一刻;發現天才的終極目標,原來是做一個「人」。
上一篇:《潛行凶間》:盡顯導演功架
下一篇:《勁揪俠》:兒童不宜的爽趣之作
不知道為什麼
突然想到國片"聽說"裡姊妹倆的親情
讓我心悸動了一下
^^
你的日誌我很喜歡
在"聽說"中,所有人都是善良的。
現實中倒不。 2010-08-28 09: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