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聲, 歡迎大家來嗆聲
在看完『王者之聲』之後,腦中很自然地浮出2號人物:人格發展理論的 E.H. Erikson 和心理學大師 Alfred Adler。
故事主角 George VI 小時候遭受老哥、老爸甚至奶媽的精神虐待,在 Erikson 的第3段發展危機(3-6歲)發生了障礙,讓他形成了「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的人格,遑論慣用左撇和膝蓋外翻(X型腿)被強制矯正的不愉快經驗。
Adler(1870-1937) 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家庭星座」,我試著幫 George VI 的原生家庭整理一下:
- 老大(愛德華八世 1894-1972):注目核心、備受寵愛、傾向依賴、認定新成員搶走關愛
老二(喬治六世 1895-1952):與人競爭、和老大唱反調
中間(瑪麗公主 1897-1965、格洛斯特公爵亨利 1900-1974、肯特公爵喬治 1902-1942):受壓迫、感到不公平、問題兒童
老么(約翰王子 1905-1919):家中寶貝、走自己的路
近代 Adler 家庭治療的假設之一是,父母與兒童常會因為錯誤目標而落入反覆、負向的互動之中,並使所有的人都深陷其中。感覺 George VI 在片中沒啥競爭力、受壓迫、也沒和老大唱反調,自己還跟那位來自澳洲的密醫 Lionel Logue 揭露自己和大衛哥很親近。綜合以上幾點,Adler 這回似乎沒說準。另外,『商業周刊』發過一篇「排行教養學」,值得一讀。
語言治療師 Logue 先生的治療很注重兩個主體的互相尊重,目標為發展 George VI 的歸屬感,也藉由提供案主新的「認知圖」來協助其改變知覺模式。Mosak 和 Maniacci 於 2008 年條列出治療中的教育歷程目標,似乎就是把 Logue 先生納為 Adler 治療學派的麾下:
- 1. 助長社會興趣:與 Logue 合作, 讓 George VI 的演講成功
2. 協助案主客服沮喪感、自卑感:用音樂掩耳盜鈴
3. 改變其生活型態:拔 George VI 的菸頭
4. 改正錯誤的動機:讓 George VI 克制怒氣,並非不是當國王的料
5. 協助案主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好狗膽直呼他 Bertie、像溜狗般地帶他出門
6. 協助案主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讓 George VI 成為英國期待的稱職國王
其實 Logue 先生在治療之初即與案主訂下契約(賭1先令) ,結構化整個療程,也做到了給 George VI 的知後同意。眼中的 George VI 不是「病患」而是受挫,所以 Logue 先生會不斷鼓勵他,如此一來,改變終究得以成功。
歷史上口吃的名人還不少,列出幾個近代大家比較熟悉的:
- Marilyn Monroe 性感始祖嬤
Bruce Willis 殺手級影星
Rowan Atkinson 豆豆先生
Ron Harper 公牛連霸時期控衛
崔健 對岸歌星
唐湘龍、黃光芹、董智森 電視名嘴
<<以下為節錄自康健雜誌的醫學觀點>>
口吃在成人的發生率為1%,是十分常見的症狀,以此推估台灣約有23萬口吃人士,其中80%是男性,20%為女性。根據現代醫學臨床診斷,具有焦慮人格特質者並不是口吃的好發族群。口吃只是症狀,既非疾病,也不是情緒障礙或精神緊張導致。口吃一直受到諸多誤解,以為是一種壞習慣、心智不全、舌頭功能失常等。
醫學定義真正的口吃,指的是經常性說話中斷不連貫、一再出現相同字的重複、聲音的重複或拉長,不然就是用字零星破碎,讓聽者無法分辨了解意思。
上一篇:以再噹李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