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0 12:31:12貓又

【Part II: iPod Classic & 音樂、電影】


 


 




08
年的一月份入手了iPod Classic 160GB。喔,是的,沒什麼太大的新意:新增了專輯封面瀏覽(CoverFlow)、螢幕變大、滾軸變小和(最重要的)視訊播放功能就此開始了我用轉檔軟體把影片檔同步進iPod的不歸路。我不知道我到底花了多少時間把我喜歡的樂團MV從各種族繁不及備載的格式轉換成MP4檔案——只因為那手上沉甸甸的金屬小物能夠照單全收,我不再需要選擇什麼影片什麼音樂放進iPod裡,剩下多少空間或要刪誰的歌好擠出空間來放新的東西進去。只需要按下同步,我的音樂我的MV就能跟隨著我到處跑。或許你會問在那那小小的2.5吋螢幕上看MV演唱會不會很痛苦嗎?我的答案是:當然會啊,但是拿到新的玩具那種喜悅感以及能將一切視訊隨身帶著的科技感兩者相加就自我陶醉式地把這種不適感掩蓋過去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貪婪。就算很常搭公車火車通勤好了,又有多少時間會真的盯著那小小的螢幕看那些影片?對,我的確有幾次失眠的夜晚拿出Classic看著日劇,還有幾次在往台北的電車上看著The Dark Knight試著去記台詞,但那只是純粹的打發時間,而不是享受

我一直認為看電影是件接近儀式性的事情,而在諸多如強迫症般需要滿足的條件裡第一項就是大螢幕。正是那黑暗的環境、其他觀眾除了吃爆米花喝飲料竊竊私語之外你只能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專心地看電影,好好地聽故事(因此我對在家裡看電影的時候玩手機上網聊天走來走去深惡痛絕)。最近剛看完的書【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註1裡也提到這件事:David Lynch堅決反對他的電影在手機上播放,他認為那樣的螢幕尺寸根本無法忠實地呈現他的電影所要表達的體驗。作者Nick Bilton則是抱持著「每個人都有不同喜好」的態度,不是每個人都會追求大螢幕。而我的看法是小螢幕還是拿來看Youtube短片或是自己錄的片子就可以了,長時間看下來真的是會瞎掉。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說電視又不能抱著到處跑,但手機可以。那我的回答很簡單:牛排大餐一定要在餐廳吃對吧,如果在公車上吃不到就只能吃零食解饞;但零食還是不能取代牛排。

 

事實上有些歌根本就只聽一次然後就變成拒絕往來戶。很多時候我想聽的東西都是那幾個特定的樂團(對,80/20法則,80%的時間我只會聽音樂庫中20%的音樂,我一直認為這個法則只是某種巧合-冪次分佈的必然結果,不過這完全是題外話了)若要另外解釋的話就是我的偏執狂,總是想要把那些被稱為經典的音樂都聽熟,彷彿被什麼看不見的東西追趕;或幻想著在某一天的某一個公車/捷運站或飛機場我會因為必須消磨的龐大無聊心血來潮地把它拿出來聽。 事實是,那些聽第一次沒什麼太大感覺的音樂再多聽個幾次還是一樣,不合胃口的菜多吃幾口不會因此變得好吃。那麼問題突然變得很簡單:我要這麼大的容量幹嘛?







就像所有的亞洲人一樣,拿到3C產品的第一件事是拿去包膜,而我因為人在國外就必須等到回台灣再去做這件例行公事。(外國沒有包膜這種行業,很多外國人的iDevice都磨/刮得慘不忍睹,MacBook則是貼了一堆奇奇怪怪的貼紙)然而回台灣包了膜之後,我沒有想到Classicclick wheel變得很難用,非常不靈敏之外要很用力「轉」才會有反應…但當時想說還是要有膜才比較心安就說服自己算了沒關係﹔後來不知道哪天突然開竅了:我用這些產品的目的是它們為我帶來的便利性,為了可能對產品造成的傷害所做的保護而犧牲我的便利性完全是本末倒置。所以我把click wheel上的保護膜全撕了。(到現在為止,它也沒有刮到過)

當時的我或許沒有預料到,這樣的想法開始影響到日後我對3C產品的態度。

 iPod Classic現在主要就是拿來放音樂,我喜歡它的電池續航力﹔以我的聆聽習慣了不起三個星期充一次電就可以了。至於播放影片的功能還真是很少用。缺點是有時候有點遲鈍(畢竟是使用硬碟作為儲存媒介),再來就是拿在手上還是有點厚重,特別是我看到了08年當時新出的iPod Touch之後…

 

 

 

 

 

 

 

 

 

註:書中所提到的大中小螢幕看電影實驗只證實了兩件事:一、使用耳機能隔絕外在噪音因此能使觀眾集中注意力。二、因為電影的載體(手機)就握在手中,使用者感覺更加有主導權。在我看來這個實驗根本就搞錯重點,去電影院看電影最重要的是氛圍。

1111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