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6 15:00:00貓又

【Part I: iPod & 音樂】


要來澳洲之前,看著架上的CD們,我很清楚地知道一件事:沒有音樂我會瘋掉。我必須想個辦法把這些音樂帶在身上。但是行李空間有限,就開始搜尋適合的PMP(Portable Music Player)音樂播放器。最後我從拍賣網站上弄到了iPodPhoto2005.06.四代),我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把架子上的CD一張張燒進iTunes裡,也開始摸索如何使用這個對新手來說簡直是惡夢的管理程式。當我終於把大部分的歌曲同步進去,手裡握著那方塊狀的金屬製品的時候,就在那一瞬間覺得空虛。佔滿了我的房間的那些專輯就這樣,以另外一種型態收納在這塊小小的金屬製品裡。

 

在買iPod之前我天人交戰了好一陣子。因為我是如此地迷戀在櫃子前瀏覽,搜尋想聽的音樂然後小心翼翼地將那張專輯抽出,看一下封面,打開來把CD拿出放進音響裡然後會聽到咔的一聲,按下Play。之後就像大家都會做的事情那樣,再拿出另外一張專輯的時候懶得把之前那張專輯打開來,就把之前的CD放入這張現在要聽的專輯裡。想當然爾專輯越堆越高,而且糟糕的是每張CD都不在它們原來的專輯裡……我也很喜歡把專輯內頁的小冊子抽出來(CD盒內頁的那四個半圓形的卡榫到底是哪個白痴設計的?抽取不易就算了放回去還會卡到,很多時候內頁小冊會有那半圓形的壓痕)細細地看這個樂團的art work,也一直到買了不少CD才發覺歌詞,中文翻譯(通常都折成方塊狀,上面寫滿了某某名人推薦的廢話)是台灣唱片公司代理的才有的東西,通常國外的專輯內頁除了張紙之外什麼都沒有,不像台灣的專輯弄得很花俏,卡片貼紙來電鈴聲公仔等雜七雜八什麼的一大堆……

 

好像有點離題了,我要說的是不捨。像是小時候還有卡式錄音帶的那個時代已經很習慣打開錄音帶盒∕抽出錄音帶∕放入錄音機,聽到「咔」的一聲那樣的作業流程,也曾經在錄音帶逐漸式微即將被CD攻城掠地的時候頑固地認為CD是無比邪惡的東西(因為它很貴,CD Player也很貴),在存放音樂的載體改變型態的時候不願意屈服,而同樣的戲碼多年之後又再次上演。

 

然而不捨也只是不捨,人只看得到眼前的事物,遺忘甚至不曾被察覺。我很快地習慣用拇指在那灰白色的圓形滾軸(click wheel)上滑動搜尋想聽的歌曲,插上耳機線把我和這塊完全陌生的大陸隔離開來。我到現在還記得,在那濃密漆黑的夜晚街燈稀少的路上聽著陳昇唱著『走在異鄉午夜陌生的街道/I want a hug/I want to go home』的時候心中無限的激動。在這個大眾運輸工具不發達的鬼地方如果不是它我一定會等車等到發慌。許多睡不著、心情惡劣的夜晚,把螢幕亮度調低,聽著MogwaiCody緩緩入睡。新的體驗很快地覆蓋取代了用CD聽音樂的記憶,甚至反過來覺得那樣做很麻煩。理由很簡單:買了CD之後第一件事是把它燒進iTunes裡然後同步到iPod裡,CD就收到某個不見天日的櫃子裡。那我為什麼不直接從iTunes商店直接下載音樂?(或者說根本不需要付錢,為什麼不乾脆下載音樂?)這樣還省掉一堆步驟,還能減少光碟機的耗損,我為什麼要自找麻煩?

當我察覺到這樣的念頭的時候,才發現iPod已經徹底地改變我聽音樂的習慣了。的確,我不需要在櫃子上瀏覽,抽取,拿出,放入,蓋上。只要用拇指在滾軸上滑動就能快速地找到我要的音樂,而且還沒有跳針/刮傷CD的問題;那麼為什麼我會覺得如此地空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