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529非語言學習障礙研習心得
990529參加高師大「非語言學習障礙研習」
雖然這個名詞之前曾經聽過
但直到研習之後
才算是有進一步的了解
而且 當天高師大素真老師和講師的互動討論與對話
讓自己印象深刻
素真老師也將「誰需要特殊教育」的概念做一釐清
覺得這樣很好
因為近年來常私下與幾位老師討論有關鑑定安置的情形
發現 「需要」與「身分」之間如何給予
常常見仁見智 但決定權卻常在教授手中
如果自己的想法與教授不同時 見解出入也造成第一線教師的困惑
素真老師所說的 正是我們所想所需要的
這是一個清楚的共識與指引!
心中有很多間與感動
依據自己的理解將內容簡述如下:
1.身心障礙身分的給予,有時候不是教育給的,例如是醫療系統給予的身分證明,但如果孩子透過就醫 能控制障礙不影響學習,(例如妥瑞兒吃藥後控制其症狀)在教育上也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不需要額外的「特殊」教育服務,那麼,「教育」上(鑑輔會)就不需要給予「特殊身分」。
2.一樣障礙程度的甲乙兩位孩子,如果甲生的家長及環境能提供足夠的支援及協助,致使甲生在普通教育中即能常學習,那麼甲生也就不一定需要「特殊身分」來獲取「特殊教育」。可是,一樣情況的乙生,家庭及生態環境無法給予必要的支援及協助,甚至可能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完全獲得不到積極學習的機會,那麼乙生就需要「教育上的特殊身分(透過鑑輔會)」來獲得「特殊教育」的服務。
3.如果一位孩子有多重障礙,而他已經透過鑑輔會取得「特殊身分」的證明,換言之,也就是已經取得「特殊教育的入場券」,那麼學校就不用在鑑輔會中斤斤計較「特殊身分的名稱」,因為,特教老師可以衡量孩子的需要給予適當的特殊教育。除非是「不會做」又是另一回事,否則取得鑑輔會教育上的「特殊身分」後,那特教老師就必須要「Do something 」才是。
4.如果,這位孩子有特殊教育的需求,但尚未取得鑑輔會的證明(不一定是醫院的證明),那麼學校教師即可以協助蒐集相關的資料,來說服鑑輔會委員,為孩子取得教育上證明以獲取特殊教育服務。如果真的無法說服鑑輔委員,那也沒辦法。(做我們所能改變的。)
以上是自己整理素真老師想法,如果有誤,還望指教。
不過,針對第3、4點,我有另一個想法,如果,孩子取不到鑑輔會的證明,而我們又看見需要....,除非是我們「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或是我們「不會做」,否則,雖然取不到「特殊教育」的入場券,但至少他(她)已取得「義務教育」的入場券,特教老師或普通科老師都是教育中的一環,我們仍然是可以盡己之力「Do something 」吧!
所以像「非語言學習障礙」的孩子,在醫療上也缺乏相關證明,在教育上也妾身未明難以取得特殊教育的身分,但是,我覺得有兩個積極面可以思考:
1.在醫療上可以努力的進行宣導,讓大眾(特別是教師及家長)知道,遇到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生物因素的干擾,有較客觀的認知,也能夠影響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及心態。
2.透過醫療研究及宣導後,在教育上,老師及家長可以合作來協助這些孩子的學習,找出較適合他們的學習與應對方式,也可以讓這些在先天性影響下的孩子們,少些誤解及委屈。
另外,如果大家對「非語言學習障礙」的內容有興趣,可以參考下列的網站資料:
認識非語文學習障礙« 破花生》
[PPT]
非語言學習障礙[PDF]
An Introduction For Parents (in Chinese) 給父母的簡介[PDF]
非語文學習障礙理論與教學策略非語文學習障礙V.S.注意力缺陷(NLD與A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