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2 20:56:57文學樹

凝視與思辨:孩子們的⟨對不起與原諒⟩思考

      進入五月,距離月中的國中會考不到三個星期。今年國中教育會考網站上公布的會考預試試題之一,透過一張四格漫畫圖,讓孩子們解讀打人的肇事者和被打傷住院的被害者之間的互動模式,並從中舉證自己的生命經驗或見聞,延伸出關於「對不起與原諒」的體悟和見解。

      多數孩子都能精確說出圖中肇事者的問題為何,對於該如何道歉,皆能說出一番周全的體會。相形之下,關於原諒的討論,則較少被放大特寫、深入論述,是一個頗值得深思的現象。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其實很少帶領孩子思考什麼是原諒?為什麼要原諒?有沒有給出原諒的人生究竟會有什麼樣的不同?

      幸好,透過書寫,我們還有機會和孩子一起凝視、討論這些議題,為所有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做更不理所當然的檢視與思辨。

     

✤✤⟨對不起與原諒    五年級     謝佩臻

       病房裡,男孩前來探望被打傷的另一個男孩,可躺在病床上的男孩一直將他趕走,不接受對方的道歉。我覺得他的不接受很正常,因為他已經被打到進醫院了。

       生活上有各種傷害,有的一陣子就可被遺忘掉,有的將伴隨著受害者一生。心理受傷的陰影,即使被別人一點一點的撫平,卻可能在下一次出碰到類似的情況時,仍會下意識有了恐懼和慌張的情緒,當時這傷害的每個細節都有如刀子刻在了心上,不可能忘掉。一句對不起,並不能真正撫平受害者的疼痛。

       當受害者同意他人的道歉時,我認為受害者已經覺得那人付出了相對的代價,這樣也才會使兩人的處境平等。但如果肇事者並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要得到原諒簡直是不可能的事。要是受害者無止盡的退讓反倒使別人有機會利用這個特點,不斷地持續傷害自己,而導致失去一次次反擊或終止他的機會。

      人人都有可能犯錯,一句對不起不一定一下子就能得到原諒,甚至可能得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努力。因為已經被破壞掉的,永遠無法變回起初的樣子,它將會成為一道很難抹去的痕跡。

✤✤〈對不起與原諒〉    五年級    吳翊瑄

      看到這張圖,我覺得這位道歉的男生不應該扶著手,感覺他似乎有所保留,完全無法看出他的歉意,這時病床上的男生不原諒他,即使他用委屈的語氣講對不起,從此圖中並沒有看出他的任何誠意。

      在道歉的時候要充分的表現歉意、誠意和知錯的態度,如果只是敷衍了解的話,這個道歉沒有意義。像有次別人在走廊奔跑撞到了我,他立刻停下來說對不起,我認為這才是真正有心表達歉意。而相反的是有些人跑過去撞到人,頭也不回就跑了,這就是他不負責任的態度。

      我認為道歉的定義,知道自己錯了並真心想和對方道歉才有用。我覺得就算致歉時沒有帶上慰問禮物,鞠躬也是必不可少的。原諒的前提就是真心地看見了對方的誠意,也願意發自內心的原諒對方,這才是最有效的原諒。

      面對「對不起」時,如果對方真的沒誠意,自己也不想原諒,那就直白的拒絕他的道歉。原諒跟對不起一樣都要發自內心。在接受道歉時,如果對方誠意滿滿是不是也會使人感到心情愉快呢!即使身上有傷口,彷彿也不那麼痛了。

♡♡〈對不起與原諒〉   六年級    楊宥葶

       對不起是一句我每天都會聽到的話,而在這張圖上,我看見的應該是有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打到住院,隔天打他的人去醫院求原諒,被打的人卻不原諒他,雖然道歉者的眉毛向下,看似有點真的感到後悔的表情,被打的人卻始終不接受他的歉意。

      我認為「對不起」不應該是單獨出現的,因為單單只說一句,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有沒有反省。真正反省的人,是會立刻展現出心意的,不應該等到隔天才發現自己的錯誤。他的後悔應該是從打傷人的那一刻開始的,他的對不起就像一碗粥什麼也沒有,就只有粥,讓人提不起食慾。我常常都是扮演著和別人道歉的角色,然而圖上的道歉方式,即使是我也不會原諒他。

      我講話很直接,常常傷了媽媽的心,就像射飛鏢一樣一次一次的刺進媽媽的心,雖然不識每一次都能射中紅心,但每一次我都很後悔。每一次的對不起都是從簡訊、紙條傳給媽媽,因為我根本沒有勇氣面對,也不敢直視那靶上的飛鏢數量。每道歉一次,媽媽原諒一次,我終於拿下靶上的一支飛鏢,等拔完了,我的心就輕鬆了。但媽媽呢?她的心中仍有著一個又一個的洞,而且怎麼做無法回到原本那乾淨潔白的心了。

      我認為比「對不起和原諒」更重要的是在做事情前的思考,不要太衝動,因為多少個對不起、多少個原諒,都無法使飛鏢刺進去的洞復原。別人可以選擇不願諒,但犯錯的人一定要道歉,不但讓別人有可以原諒自己的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對不起與原諒〉    六年級    楊宥萱

      看著老師發下的漫畫圖,圖中兩個人簡短的對話,我看見了要道歉的那個人,像很真心地想說對不起,可是對方卻怎麼樣都不肯原諒他的過錯。

      如果我和圖中的人一樣被打傷了,我也絕對不會只是因為一句對不起就原諒他,因為受害者都進醫院了,怎麼可能只是一句誰都可以說得出來的「對不起」就被原諒。對不起好比止痛藥,也許能讓受傷的人暫時減緩疼痛,但一旦時間久了,傷痛又會再一次的被挖出來,就必須再一次的彌補、給藥,原諒也許能讓他人心裡好受一些,可自己的傷口始終無法癒合,又怎麼可能只因為塗了一層薄薄的止痛藥傷口就好了呢?

    我認為想被原諒不能僅僅只說一句對不起,而是長時間的關心,讓受害的人不會再有壓力,或是讓他不再產生恐懼,也許漸漸的傷口或許能癒合了。這樣雙方的關係都能達到平衡,做錯事情的人也不會有罪惡感。

     一句對不起能假裝成真心的模樣說出,目的只是為了想讓他人原諒。我認為或許被害者想知道的只是如何證明一個人是真心要道歉,才可能會原諒,而犯錯的人只有得到對方的原諒才會安心,這可能就是「對不起和原諒」之間的微妙涵義吧!

♡♡〈對不起與原諒〉    六年級     賴映潔

      從這個漫畫我發現裡面的兩個人對於對不起和原諒的了解都不同。道歉的那個人認為跟別人說對不起,對方就一定要原諒他;受傷的那個人則認為不一定要原諒別人,所以他選擇不原諒。我認為漫畫中的兩人的想法都有自己的理由,沒有對或錯。

      之前,我有一次親眼目睹了有人吵架。記得那是在五年級時,就看到有兩個妹妹,有一個妹妹大喊:「我明明就道歉了,你就要原諒我。」另一個妹妹就拒絕。當時我只覺得他們很幼稚,何必因為這種事而吵架,我沒去仔細思考兩個妹妹的想法。直到今天這個作文題目才讓我再次想起這件事,我也重新思考,我覺得這兩個妹妹很像漫畫裡的這兩人,這讓我體悟到了互相理解的重要性,唯有真正站在別人角度思考,了解別人感受,才能真的和好。

      我們不應該把道歉的重點放在誰該說對不起和誰必須做到原諒,比這更重要的是互相了解體諒。一旦犯錯便應該接納別人的各種回應態度,不要因為一句「我不原諒你」而破壞了友情。而是設法做得更多,得到對方的原諒。就算別人不原諒自己,我們也不要生氣,反而應該要從這次錯誤學習,做得更好。

      人生看似很長,其實很短暫,我們不需要和漫畫中的兩人一樣把時間浪費在這種立場不同、沒有共識的事情上,而是要了解彼此內心真正的想法、感受,透過溝通展開行動,互相和好,才不會失去美好的友情。

★★〈對不起與原諒〉八年級    張育瑄

      男孩抓著手,面有難色,愁眉,臉上似乎顯示了慚愧。他道歉是希望能被原諒,可坐臥在病床上的女孩並不接受他的道歉。女孩憤怒,他沒有義務去原諒這個把他弄傷的人。

      別人說對不起我沒有義務要去原諒,而道歉的人沒有權利去要求受傷的人一定要原諒他。還記得,小時候有次表弟來我家把我模型給弄壞了,大人們只讓表弟說了句對不起就要讓我原諒他。模型是我的切膚之愛,我不原諒他。與受害者道歉只是一個禮貌且表達歉意的形式,此行為並不能彌補受害著的傷痛,無論是模型或是身體。而傷害始終是不可逆的,傷害者所犯的行為會被受害者所牢記在心,成為他人生的一部分。輕則皮肉之疤,重則心骨之銘。況且,如果說一聲對不起就可以解決事情,那麼我今天隨便打人也就不犯法了,因為我只要說對不起,家屬們就必須原諒我。這顯然是不符合道德倫理的。那麼,人們又憑什麼要求受害者一定要接受傷害者的「對不起」?使用人的感情來去勒索原諒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已經失去了道歉最初的目的——表達歉意。在漫畫中第三個男孩所說的話就是這樣的思想,表弟與我的父母也是,他們全部都理所當然表現出:都已經說對不起來,你還想怎樣?

      說話是件容易的事,只要有嘴就行﹔行動是一件困難的事,必須要有誠意。對不起只是語言上的形式,他有必要用更近一步的行動去彌補受害者。像是賠償、問候之類的行葦,當然,即使傷害者做了這麼多,受害著以也可以不原諒。因為委屈自己讓別人得到原諒自己是不會開心的。畢竟人們有必要弄清楚,誰才是受害者。我與漫畫中的女孩一樣,我們都是受害者,沒有義務要去原諒傷害我的人。況且他們都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對不起,沒有實際行動來履行他們的歉意。那就是沒有誠意了。

      人們不可能不犯錯,也不可能不受到傷害。我們只有在犯錯時坦然向受害者表達歉意,並用行動去實踐自己的誠意才有機會受到原諒。而當我們自己是受傷的人時,要反抗旁觀者的情緒勒索,遵守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並未自己伸張正義。「我知道你說了對不起,但是我不原諒你。」這絕不是受害者的矯情,是他深刻受苦的心聲。

      沒有誠意的對不起沒有必要原諒。對他人的違心之言也沒有必要說出,因為這樣無論是對不起還是原諒都是假的。只有發自內心的原諒和對不起才是真的,才能放下彼此的過往,創造一個共好的世界。

★★〈對不起與原諒〉    八年級     李妍妍

      在這張圖中,我看見許多人犯錯了以後,只想用「對不起」三個字來解決,不管對方到底受了多少傷害也為這三個字是免死金牌。但其實「對不起」的搭擋不一定是「沒關係」,應該都要發自內心的說,才會有真正的效果。

      在早期大多數受傷害時,都認為對方道了歉就一定要原諒他,但殊不知這其實是錯誤的!而這又會讓加害者覺得做錯事並不用承擔相對的處罰,而是一句道歉的話就可以逃脫責任,進而無法無天、胡作非為。現代人自我保護的意識越來越高,絕對不會讓自己身上背著一點委屈,像現在在爭論時,時常有人會把「不是你道歉了我就要原諒」的話掛在嘴邊,我認為對不起不是走走過場、有說有保佑,而是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曾經我也向老師提過這些問題,但他們的答案卻又讓我眼前為之一亮,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認知來判定對方說出的話「含金量」有多少,畢竟我們不是對方,但我們可以透過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來讓對方瞭解,使其可以有機會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不必要的誤會也可以減輕不少。更何況紙終究是包不住火,高牆終究是擋不住大浪,與其用大量花言巧語的道歉文書,不如以實際的行動作為補救,可能簡單地收拾案發現場,或是在他養傷時告訴他上課內容也是一種無聲的道歉。

      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發自內心的說對不起,這樣的道歉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先前做了後悔的事,事後就要用不後悔的方式,用大量溫柔的陽光照亮曾經不溫暖的角落。

★★〈對不起與原諒〉 八年級  黃家嬅

      人總會因為衝動,因為不經意而成為傷人的兇手。當我看見這張圖,我想起了在身邊發生的事,我們常常把對不起和沒關係放在同一個格子裡,但我覺得這是兩件完全不一樣的,圖中的病人之所以不原諒一定另有隱情。

      但我想與其在思考對方為什麼不原諒,還不如做出行動。我想加害者就像此岸而受害者是彼岸,中間隔著的是問題,唯有先搭一座橋做出行動才有機會獲得原諒。其實要原諒一個人並不容易,他曾用刀刺向我們,即使他道歉了,也不能保證他不會拿刀再次傷害自己。以前我總很不解為什麼我明明道歉了,對方卻還是不想理我,我甚至還覺得他很自以為是,都道歉了,究竟還要我做到怎樣的地步。直到後來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彷彿只是站在岸邊就想得到原諒甚至還要別人走過來主動和好般,我才明白真正重要的是讓對方看見自己的改變,和後續幫忙他來做彌補。

      我想原諒與對不起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對不起只需要說出口的那個人同意即可成立,但原諒是關乎兩個人的事,加害者等待被原諒,受害者也需要值得原諒他人的理由。這也是為什麼明明A道歉了,但最後兩個人卻仍鬧翻的原因吧!我想在道歉前最重要的是了解對方受到的是什麼傷害或是生氣的原因,而不是自私的只管說對不起。我相信受害者想得到的絕不是一句空洞的話,而是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感受,多一點同理心,我想也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越過湍急的河水得到原諒。

      等待對方的原諒固然不容易,但自己做出改變卻不難,既然路不轉那就人轉,而在幸運得到原諒後也應該要感謝對方讓我們有重來的機會,並永遠珍惜,守護那一座連接彼此的和解之橋。

◎◎〈對不起與原諒〉九年級    吳昱嫺

       他的有意傷人,只僅僅用一句對不起試圖彌補,顯得不真誠。而接受道歉的被害者,我認為是個好的典範,「不原諒」並不是用以牙還牙的方式解決,而是要讓加害者清楚明白所犯的過錯、銘記在心。

      犯錯像傷口,小的,是不小心、不經意間的傷害,通常兩個禮拜後就會消失不見,真正留下的是刻骨銘心的傷疤,那些無法抹去的記憶,天天都會回憶起,又豈是一句對不起能夠結束的事?現在的道歉,都太過流於形式,「抱歉」、「沒關係」被太常說出口,好像犯錯了就要馬上說句對不起,聽到別人的道歉就該要立刻接受,一切都是如此的順利且理所當然,真正核心的「怎麼避免」卻未被探討。

      這樣是否代表我們不該道歉,或不該原諒?並不是,而是做錯了就該道歉,但下一步是實施具體作為,作出改進。原諒也不是立刻從口中說出,只是不要輕易的原諒,可以先觀察對方是否有誠心想彌補過錯,有些事情需要時間消化,像是有了傷疤,我們會試圖去疤,再一點點抹去心中的傷痛般,同時也要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成為曾經傷害過自己的那類人。

      雖然張潮說過「處事宜帶春氣」,但在寬以待人的情況下仍要維持著自己的權益,不要將委屈憋在心裡。唯有將「對不起與原諒」後的過程做好,才是給予被害者最真誠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