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妤蓁:2023全國台灣文學營奇「語」記
一、在渾噩中醒來
會考完後的歡愉,快樂自由的氛圍,使得我們這群考生開始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高壓的環境瞬間變成遊樂場。正當我以為就要繼續無所事事時,國文老師拿出了2023年全國台灣文學營的資訊,給對創作現代詩極有興趣的我和管*鈞(以下稱為管同學)參考,一看到上面演講老師的陣容時,我已經開始期待與自己的偶像—徐珮芬老師見面,並開始準備幾首自己寫的詩,打算去和老師們討教一番,會考完後的人生彷彿找到目標,脫離了混沌軌道。
二、人生新成就—脫離舒適圈
起初管同學對於在外住宿退避三舍,並提出要再做考慮,沒有直接答應要和我一同前去文學營。我則是在經過父母同意後,決定挑戰自我,達成人生新成就「獨自一人在外住宿」。
這裡就不得不提我父母各自的觀點了,父親對於我提出想自己去外縣市生活幾天非常贊同,認為我可以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更多人接觸,並給出了金錢的資源;我的母親一開始是猶豫不決的,她並不是直接拒絕,更多是對我的擔心,認為年紀僅有十五歲的我,在外無法把自己照顧好,也擔心我的安全問題,但最後她還是選擇讓我自己成長,體驗另一種生活。
幸好管同學也決定突破自我,和我一同去文學營。我們一起坐火車轉台鐵再到公車,才成功進入淡江大學,其實這次文學營我學到的,有更多是生活上的知識,勇於突破自我,第一次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到外縣市過夜、還有乘坐交通工具,對於我這個無論到哪就只會搭乘父母專車的人而言,完全打開了新世界大門。也特別感謝管同學帶著我在各種大眾運輸上來回穿梭,看到坐位還優先讓給我,真的非常具有紳士風範。
三、打破與重建
1.碎裂的問題
文學營第一天早上的活動,都是為了讓初來乍到的我們熟悉環境,下午才開始第一堂課。第一堂課就是台灣鄉土詩人向陽老師的授課,台語極度不好的我,在一串台語方言中迷失了自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何置身於此。
下一堂課,由崔舜華老師授課,迷失方向的我在這一堂課的洗禮後,已經被打擊到毫無信心。課程是讓每位學生都寫下自己的問題,由老師回答她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解讀,我摘錄了幾個我比較喜歡的問題,她說「想要把詩修改得更好,就去用距離撞擊它,有些瑕疵也無妨」、「詩意可以是任何藝術,只是詩性的含量高低不同而已」、「想要延長文章,就去尋找語言間的鬆動點」她的談吐之間充滿著她對語言的獨特態度,是和我不同的,像是在說不同的語言,雖然我無法完全了解,卻又能和她的語言共振,非常奇妙的體驗。我突然認為我對現代詩是完全一無所知的,我以前引以為傲的文學造詣,在現在看來,就像是一灘雜亂的墨水,堆積出來的玩笑話。
我甚至直到參加文學營才知道,原來我特別喜歡的作家,在詩人界是模糊的存在,甚至是被看輕的人,當然,這並不是不尊重,而是他的作品頗受爭議,被多數詩人覺得詩意並不足夠,認為他的創作是為了討觀眾歡心。聽聞這些,當然一開始我是大受震撼的,感覺過去的自己似乎被全盤否定,直到後來有一位同學積極發問,希望可以知道老師對於那位作者的看法,老師才笑說其實大家並不是嘲笑他,而是對於他獨特的文筆感到怪異,因為那確實像「分行散文」(我在文學營聽到這個詞的時候,我覺得這詞完全貼合了我之前寫出的新詩作品,自信心再度被擊潰中……)簡而言之,有些太粗俗易懂的作品,就會缺少詩意。」
2.試圖尋找答案
之後的兩天,我都帶著「沒關係,因為我是新詩組裡面年紀最小的,聽不懂也沒關係」的自我安慰在,繼續文學營中無所懼怕的闖蕩。期間上了多次曹馭博導師的課,參雜著外文詩、英語、希臘文、德文各種片面單詞,雖說言語中帶著幽默,但也改變不了我聽不懂的事實,楊牧、洛夫……都是有名的詩人,對我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陌生世界,也是太過艱難的課題,我試圖從中找出答案,卻無法完全吸收透徹。
三、重建自我世界
回到新竹後的我,其實算是受了不少影響和打擊,創作也陷入了僵局,直到看見崔舜華老師在臉書發的「有人問我讀詩與問題」文章之後,我才開始重拾自己的寫作信心,老師提到:「詩當然不是分行散文,但具有詩性、意象、隱喻的散文則可視為散文詩。」這句話救贖了我,我的詩也許曾經是分行散文,但我有能力讓它慢慢變成散文詩,一步步靠向我所嚮往的現代詩殿堂。於是,沉寂了許久的我,終於動筆寫了一首自己還算滿意的短詩:
你說花會再開
常常問
多久才會恢復如初
常常盯著自己手上的疤
不會再像從前了
紅薔薇
爬滿了手臂
佔據每根神經
破碎而亡
薄弱的光
淺淺穿透花瓣
躲避著
折射到另一個角落
玫瑰枯萎
薔薇盤據
我精神狀態殘缺
但我給的愛不是
四、成長只是一個決定
要說我在這次的文學營旅程中學到什麼,我覺得是人生的態度。在文學營中,跟我同住一起的室友們都跟我不同組別,他們來自小說組、散文組,都跟我同年,比較特別的是他們非常的自來熟,還帶著我去別人房間串門子,討論文學問題。
在我們隔壁房間有兩位60幾歲的長輩,一位是表演藝術組、一位則是散文組,他們特別好客,看到我們年紀那麼小還拿了幾包餅乾分我們吃。其中散文組的那一位阿姨,今年二月才因為癌症剛手術完,她給我們看了她身上的傷口,手術沒有成功的傷疤,那一刻我覺得癌症離我好近,她在生病的那段期間,寫下了好多文章都得了文學獎,她說他是五十幾歲才開始走上創作的路,每次想不到要寫什麼她都會繼續閱讀,她很熱情的跟我們分享她的人生,和她的創作經驗。
第二間是高二的學姐們,她們都是同校,跟我們分享很多高中生活點滴,使我心生嚮往。我們吃著餅乾,聊著自己來自哪裡、來這裡的原因、我們素未謀面,卻聊了好久,真不可思議。
在離開文學營的那一天,也就是第三天,我的筆記本裡面充滿著筆記,書包裡塞滿者老師們發的講義,我覺得我好像什麼都沒學會,又好像都學會了一點什麼,我不清楚我到底懂了多少,也不清楚自己對於詩的意義究竟還夠不夠了解得透徹,可是我知道,我必須繼續創作,就像在文學營結業式裡說的「我們將會在作品中再次相見」。
【喜歡,詩在誠實地凝視生活】
玫瑰枯萎
薔薇盤據
我精神狀態殘缺
但我給的愛
不是
妤蓁喜歡讀詩,更熱愛寫詩,還曾經浪漫地「客製化」一首詩送給媽媽當生日禮物,且「成功」催逼出媽媽感動的眼淚!會考完後的暑假,她給自己一項最特別的挑戰—參加由印刻文學主辦的「2023全國台灣文學營」。
這個決定,就此揭開她第一次離家自立經驗、第一次發現自己有時竟會聽不懂台上講師說的話、第一次聽聞自己最愛的詩人在文壇上並不被視為詩人、第一次驚覺自己平日寫的詩只是不具詩意的「分行散文」、第一次和不同世代的人當同學……。這麼多的初相遇,妤蓁如數家珍地在暑假上作文課前的空檔迫不及待地與我們分享,即使不是每一件事都帶來美好的激盪,甚至更多的是照見自己遠遠不足的錯愕與失落,但頂著自己是全營隊「年紀最小」的學員事實,她依舊興致高昂地說:「我每一年都要參加這個文學營隊!」
妤蓁從營隊回來後坦言有好一陣子無法寫詩,寫的詩也變得很少了,她拿起手機開啟社群小帳和我分享「擠」了好久才寫出來的一首詩,我驚嘆道:「這首和你之前寫的詩相比,更有詩意啊!感覺你功力大增喔!」
詩,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我只是個還算喜歡讀詩的作文老師而已。但我欣賞妤蓁勇於跨出舒適圈、展開看見更大的世界的行動,即便那世界太陌生、太遼闊、太深奧,她也不會因此退縮,她會繼續前行和探索,撿拾並編織少少的卻熠熠發光的晶亮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