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18:56:38將無同

中觀論頌-觀法品第十八

中論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1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生 命的現象,是身心和合五陰,一切有情凡夫於五陰中,並不須分別計執,就自然覺到那自有、常有、獨有的自我,這是我見的根源。在我見的執著下,外道建立了以 靈魂為主體的迴輪觀,或是一切世間物萬以梵為實體的宇宙觀。在身心和合的現象中,認為除了五陰,還有「我」的體用;在佛法來說是不承認這樣的我存在的。

 

我見是生死根本,外道執有實我,那麼,觀察這樣的實我是離開五陰而有;還是我就是五陰呢?

 

如果我是五陰,那所說的我,應該與五陰一樣是生滅的。但主張有我的,決不肯承認我是生滅的;因為生滅,即是推翻自我的定義,所以有的主張離蘊我。

 

然而,我如異於五陰,我與陰分離獨在,即不能以五陰的相用去說明。不以五陰為我的相,那我就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非見聞覺知的;到底你所說的離蘊我,究竟是什麼呢?

 

 2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凡是計著有我的,無論他說我大我小,我在色中,色在我中,乃至種種的不同,到底是依五陰而計為我的。反觀自我,身心中了不可得,除了五陰,更沒有我的體用。我,不過是依五蘊和合而有的假我,如探求他的實體,一一蘊中是不可得的。

 

在 身心和合演變中,有不斷不常,不一不異的假名我,眾生不知道他是假名無實的,這才執為是真實自性有了。假名的緣起我,不離因緣而存在,所以非自有的;依他 因緣而俱起,所以非獨存的;在息息流變中,所以非常住的。通達此緣起假名我,一方面不否定個性與人格,能信解作與受的不斷不常;一方面也不生起錯誤的邪 見,走上真常的唯心與唯神。正確的悟解身心和合中的緣起假名我,就是正見。

 

我所是指我所緣的一切;或是我所依而存在的身 心。覺得是真實性的,為我所有的,即是法見、我所見。我所見依我見而存在,無有我的自性可得,哪裡還有我所可得?這就從我空而達到法空。觀我我所不可得, 滅我我所執,我法二執不起,通達一切法無我我所的般若現前,名無我智。依緣起我而正見性空,即我法二執不生,正見諸法的真相了。

 

 3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佛 說的般若,不是常識的智慧;也不是科學哲學家的智慧,他們的智慧,只是世間常識智的精練而已。凡是世俗智,不能了解無自性,不能對治生死的根本,自然也不 能得解脫。一分學者以為:無我智是淺的,是共聲聞所得的;法空智更深刻些,唯菩薩能得。又有人說:法空智還不徹底,要即空即假的中道智,才是微妙究竟的。 依本論所發揮的《阿含》真義,無我智是體悟真實相的唯一智慧。是凡聖關頭:有了無我智,就是聖者;沒有,就是凡夫。得到無我智,才能現覺般若,能如實觀法 實相。能得無我智的,是人最為希有!他已超凡入聖,不再是一般的凡夫了。

 

[三乘同一解脫門]

 

不 過二乘聖者,求證心切,所以不廣觀一切法空,只是扼要的觀察身心無我。佛也應此等機,在《阿含》中多說人無我。不能正見法無自性中,於五陰身心薩迦耶見的 妄執自我,此為生死根本。所以能離薩迦耶見,無我無我所,自會不執著一切法,而離我法的繫縛了。月稱說:聲聞學者通達了人無我,如進一步的觀察諸法,是一 定可以通達法空的。他們可以不觀法空,但決不會執法實有。

 

後代佛法的廣明一切法空,一是菩薩的智慧深廣;一是為了聲聞學者 的循名著相,不見真義,於我法中起種種見,所以於內我外法,廣泛推求,令通達諸法無自性。聲聞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雖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 性空義畢竟是一。而論到依解成行,仍從無我智入;得無我智,即能洞見我法二空了。因此,三乘聖者解脫生死的觀慧,是無差別的,只是廣觀略觀不同罷了。

 

[既是簡易但難得的無我智]

 

此 中所說的無我智,是悟解一切我法無自性的真實智,也名為勝義智。勝義無我智所體悟的,即一切法的真相。一法如此,法法如此,是一切法的常遍法性;不像世俗 智境那樣的差別,而是無二無別的。樸質簡要,周利槃陀那樣的愚鈍,均頭沙彌那樣的年輕,須跋陀羅那樣的老耄,都能究竟通達:這可說是最簡最易的。然而,在 一般的思想方式中,永不能契入,所以又是非常難得的!

 

[清辯論師的解說]

 

清辨《般若燈論》,後一頌作:『得無我我所,不見法起滅;無我我所故,彼見亦非見』。解說也不同。他說:以無我觀,見諸法的剎那生滅,悟到無常是苦,苦故無我;得無我智,通達我空,唯見法生法滅,這是二乘的悟境。

 

再進一步,觀無我故即無我所,一切法的生滅相不現前。悟得不生不滅時,不但生滅的法相空無所有,得無我我所的觀想也不現前,到達境智一如,能所雙泯,才是菩薩悟見真法性的智慧。

 

[印順導師的解說]

 

然而,本論雖有此從我空到我所空的觀行過程,但決不能以此而判大小。

 

不 但菩薩,就是二乘,如真的現覺無我,也決無能所差別的,不會有無我觀想的。《金剛經》,即明白說到這一點。而且,依梵文、藏文的本頌,作:『無我無所執, 彼亦無所有,見無執有依,此則為不見』。文意是:外人難:以無我智通達無我無我所執,有智為能證,有空相為所證,這還不是我與我所的別名?所以論主說:現 證無我我所時,決不會自覺有我能證無我我所的。如見到自己無我我所執,這是不能見真理的。這樣,頌文在解說泯除我能證無我的觀念,雖與青目釋不同;然在全 體思想上,卻沒有矛盾。清辨論師所釋,顯然是別解了。

 

 4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

 

內 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在所有的一切法上,妄起我我所執;執內身是我,執外法是我所有等。如能得無我智,即能把我我所執盡滅無有。我我所見滅,諸受也就滅 除不起了。諸受,即諸取:一、我語取,這是根本的,內見自我實我而執持他。二、欲取,以自我為主,執著五欲的境界而追求他;貪求無厭,是欲取的功用。三、 見取,固執自己的主張、見解,否定不合自己的一切思想。四、戒禁取,這是執持那不合正理、不近人情的行為,無意義的戒條,以為可以生人、生天。

 

有了這諸取,自然就馳取奔逐,向外追求而造作諸業了。有了業力,就有生老病死的苦果。所以,推求原委,是由無明的不能正見我法的性空,以為是實有的而貪愛他;由貪愛追求,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而構成生死流轉的現象。

 

如 在所認識的境界中,慧明生而無明滅,我我所執不起,也就不再有諸取的追求造作了。諸受(取)滅,那受生老病死的苦報身,也就隨之滅而不生。業煩惱滅,生老 病死不起,指未來的後有。至於現在的果報身,已經生起,生起就不能不老不病不死;三乘賢聖,就是佛也不能例外。此中身滅,即未來的苦果不生;不生也就不老 不死而宣告生死已盡了。

 

 5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   業煩惱非實  入空戲論滅

 

有情有老病死的現象,是由諸業所感的;諸業是由煩惱所引起的。所以,業煩惱滅了,即能截斷生死的源流,名之為解脫。

 

解 脫,不但是未來生死的不起。現實的有情,如能離去繫縛,能現證寂滅的不生,這也就是解脫。一般說了生死,不是到沒有生死時,才叫了脫;是說一旦體悟空性, 不再為煩惱所繫縛,現身即得無累的解脫。解脫是現實所能經驗得的;否則,現生不知,一味的寄託在未來,解脫也就夠渺茫了!

 

為 什麼煩惱業可滅而得解脫呢?因為,業與煩惱本是非實,無自性的;不過因妄執自性,起種種戲論分別而幻成。如煩惱業有實自性,不從緣起,那就絕對不能滅,也 就不能解脫。好在是無實自性的,所以離去造成煩惱業的因緣,即悟入空性,一切的戲論都滅了。戲論息滅,煩惱就不起;畢故不造新,即能得真正的解脫。戲論雖 多,主要的有兩種:愛戲論,是財物、色欲的貪戀;見戲論,是思想的固執。通達了無實自性,這一切就都不起了!

 

[梵文原頌]

 

梵 文及藏文,後一頌的初二句,束為一句;次二句開為三句。是:『業惑盡解脫;業惑從分別,分別從戲論,因空而得滅』。語句雖不同,意思是一樣的。就是:煩惱 業是從虛妄分別起的;虛妄分別,是從無我現我,無法現法的自性戲論而生的;要滅除這些,須悟入空性。悟入了空性,就滅戲論;戲論滅,虛妄分別滅;虛妄分別 滅,煩惱滅;煩惱滅業滅;業滅生死滅;生死滅就得解脫了。

 

[月稱論師的二障觀]

 

月 稱說:通達無自性空,離我我所執,所斷的是煩惱障,也是所知障。二障是引發生死的主力;三乘聖者得解脫,都要離此。其中,以薩迦耶見(我見)為主。如果未 能徹見無我,二障是一定要現起的。習氣不是所知障,是煩惱熏習在身心中所殘餘的氣分。有了這習氣存在,就不能普遍的了解一切。二乘聖者,但斷二障,習氣未 除,所以不能遍知世俗諦中一切差別,功德不能圓滿。

 

這可以譬喻說明:如鏡子裡的人影,無知的小孩見了,以為是個實在的,所以喊他叫他。有知識的大人,見到那鏡中的影像,知道是影子,自然不會與他談話。小孩如凡夫,凡夫不知諸法是幻化假有的,所以執一切諸法為實在。

 

大人如聖者。其中,二乘聖者,雖知諸法如幻如化,雖不起實有的妄執;但習氣所現的自性相,還於世俗智前現起;雖然不起實執,但不知不覺的,總還覺得他如此。

 

佛菩薩離了習氣,不但勝義觀中離自性相,即世俗諦中也畢竟不可得。到這時,才能圓見諸法的即假即空。然習氣的存在,並不能招感生死,所以二乘極果,八地菩薩,斷二障盡,就得名為阿羅漢了。

 

 6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佛 有時說我──我從前怎樣,我見色,我聞聲;有時也說有眾生──如此名、如此族、如此壽命;有時又說無我。佛說我與無我,都是適應眾生的根機而說的。說無我 是對執我的有情說,使知道我我所沒有自性,離我我所執,是對治悉檀;說有我是為恐懼斷滅的有情說,使知道有因有果,不墮於無見,是為人悉檀。

 

有 的聽了無我,以為是斷滅,生起極大的恐懼;佛就為他說有我,自作自受。緣起法中,確乎有假名我;所以佛說有我是真實的。有的聽說有我,就生起堅固的執著, 以為有真常實在的自我,佛要對治他們,所以說無我。有時,對已覺悟了的阿羅漢,八地菩薩,不妨說有我;他們是知道假名我的。

 

無 我無我所,是約觀行趣入說。到得真正的現證諸法實相,那是一切名言思惟所不及的。所以,佛雖有時說我,有時說於無我,但諸法實相中,是無我無非我的。「無 我無非我」就是:我自性不可得,而也沒有無性(空)相的。無妄我而不著"無我";名相不能擬議;對虛妄說,而稱為實相。

 

有人以為實有無我理性,無我理即諸法實相。這樣的解說,是遠離實相的。佛說的實相,是一切戲論皆滅的;所以說:『畢竟空中,一切戲論皆息』。如以為破除人法二我,別證真實的無我性,那就心行有相,不契實相了。並且,如有真實的無我自性,那佛也不應說我了。

 

[真常系的別解]

 

上 面的解說,是以性空者的思想,會通《阿含經》說我說無我的差別,而指歸畢竟空寂的。如依後期佛教真常論者的立場,會別解說:佛說無我,是無外道的神我;佛 說有我,是有真常樂淨的真我。無外道的神我,是昔教;有真常大我,是今教。然真常大我,即諸法實相,是離四句,絕百非,不可說為有我無我的。非有我無我而 稱之為我,即從有情的身心活動,而顯示真常本淨的實體。

 

 7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以理智觀察,悟到「諸法實相」是怎樣的?是「心行言語斷」的。諸法實相不是一般意識的尋思境界,所以對實相分析、綜合、決斷,想像他,是不可能的。《解深密經》說:勝義諦是超過尋思的,諸法實相是離言說相的。實相是自覺的境界,一切所取相離,能見相也不可得的不思議境界。

 

常人的認識有能知所知,能說所說的對立;而實相的自覺,是泯絕能所,融入一切中去直覺一切的。如此境地,如何可說?要說,就必有能所彼此了!所以《法華經》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為了使人趣向實相,體悟實相,又不得不從世俗假名中說。世俗的心知言說,都不能道出實相的一滴:所以宣說實相的方式,是從遮詮的方法去髣髴他的。

 

對 虛妄的生死,說涅槃的真實:一切法有生有滅,無常故苦;要解脫生老病死,不生不滅,才是涅槃。一分學者,不知如來方便的教意,以為有生有滅是世間,克制了 起滅的因,不起生滅的苦果,就達到不生不滅的出世涅槃了。涅槃是滅諦,是無為,是與一切有為生滅法不同的。這樣的意見,實是不解佛意。

 

涅槃即諸法實相,不是離一切法的生滅,另有這真常不變的實體。不過常人不見諸法實相,佛才對虛說實;說生滅應捨,涅槃應求。如從緣起而悟解空性,那就無自性的緣起生滅的當體,本來即是不生不滅的。體達此無自性生滅的空性,也就是實證不生滅的涅槃了。何曾別有涅槃可得?

 

涅槃是不生滅的,寂靜離戲論的,一切學者都能信受;但大抵都錯以為涅槃是離一切法而別有。所以,現在說:「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不要以為涅槃如此,一切生滅法不如此;佛法是即俗而真的,即一切法而洞見他的真相,一切法即是寂滅如涅槃的。

 

 8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實 相寂滅離言,那又怎樣能引導人去體悟呢?佛有大悲方便,能『言隨世俗,心不違實相』;依世俗相待說法,引入平等空性。所以,實相無二無別,而佛卻說有看來 不同的實相,令人起解修觀。不同的觀法,都可以漸次的深入悟證實相。佛陀是善巧的,適應眾生根性的不同,說有多種不同的方法,歸納起來,不出三大類:一、 「一切實非實」門;二、「亦實亦非實」門;三、「非實非非實」門。

 

一、一切實非實,是差別門:這是說:一切法,什麼是真實 的,什麼是非真實的。真實與非真實,是有他的嚴格的界限。如說:一切法是真實有的;一切法中的我,是非真實的。或者說:一切世間法是不真實的;一切出世法 是真實的。或者說:於一切法所起的遍計執性是非真實有的;依他、圓成實性是真實有的。這可以有種種不同,但彼此差別的見地,主導一切。這大體是為鈍根說 法,《般若經》說:『為初學者說生滅如化,不生滅不如化』,即是此等教門。不如化,就是真實的。一切法中,生滅是不真實的,不生滅是真實的。或者說:生滅 是用,不生滅是體;生滅用是依他起,是虛妄分別性;不生滅體是圓成實。

 

二、亦實亦非實,這是圓融門。中國傳統的佛學者,都 傾向這一門。天台家雖說重在非實非非實門,而實際為亦實亦非實。如天台學者說:『言在雙非,意在雙即』,這是明白不過的自供了。實即是非實,非實即是實; 或者說:即空即假;或者說:即空即假即中;或者說:雙遮雙照,遮照同時:這都是圓融論者。

 

三、非實非非實,是絕待門。待凡常的實執,強說非實;實執去,非實的觀念也不留,如草死雹消,契於一切戲論都絕的實相。此為上根人說。《中觀論》,即屬於此。

 

[三門次第]

 

修行者,依此三門入觀,凡能深見佛意的,門門都能入道。否則,這三門即為引人入勝的次第。

 

為初學者說:世俗諦中緣起法相不亂。以此為門,觀察什麼是實有,什麼是非實有──假有,分別抉擇以生勝解。

 

進一步,入第二門,觀緣起法中所現的幻相自性不可得;雖無自性而假相宛然,於二諦中得善巧正見。以緣起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緣起;空有交融,即成如實觀。

 

再 進一步,入第三門,深入實相的堂奧而現證他。即有而空,還是相待成觀,不是真的能見空性。所以,即有觀空,有相忘而空相不生,豁破二邊,廓然妙證。不但空 不可說,非空也不可說。《智度論》說:『智是一邊,愚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為中道。有是一邊,無是一邊,離此二邊名為中道』。都指此門而說。

 

釋尊的開示,不外乎引入實行實證,所以從修學入證的過程上,分為這三門。

 

[擬議圓融,徒障悟門]

 

中 國一分學者,不解教意;不知一切教法,都是為眾生說的。於是乎附合菩薩自證境的階位,初見真,次入俗,後真俗無礙,事事無礙,反而以非實非不實的勝義為淺 近,不知未能透此一關,擬議聖境,是徒障悟門呀!青目說:亦實亦非實,為下根人說的;一切實非實,為中根人說的;非實非非實,為上根人說的。三者的次第不 順,所以依清辨論釋改正。

 

 

 9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能具備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的七個條件,「是」即「名」為「實相」般若的現證。「自知」:諸法的真相,是自己體悟到的,有自覺的體驗。

 

「不隨他」:正覺實相,是『內自所證』;如人的飲水,冷暖自知,是不以他人所說的而信解。古代禪宗的開示人,多在勦絕情見,讓他自己去體會。如對他說了,他就依他作解,以為實相是如何如何。其實,與實相不知隔離了多遠!

 

「寂滅」:寂滅是生滅動亂相的否定,悟到一切法的本來空性,即超越時空性,所以說寂滅。肇公說:『旋嵐偃獄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也可說能點出即生滅而常寂的實相了。

 

「無戲論」:根本離卻一切的自性見,一切言語分別的戲論相,都不現前。

 

「無 異」:在自覺的境地,沒有差別性可說,是一切一味的,所以說「無異」。我們聽說無異,就想像是整體的;這不是實相的無異,反而是待異的無異。龍樹說:『破 二不著一』,如離了差別見,又起平等見、一體見,這不是般若的實相。世間的宗教或哲學者,每同情於一元論;這雖有直覺經驗,也是不夠正確。如印度教的梵我 論,認為萬物的差別相都非實,梵才是萬有的實相,因為執萬有混然一體,每忽略了現實的一面。唯有佛法,超脫了諸法的差別相,而不落於混然一體的一元論。

 

「無分別」:是說諸法的真性,不可以尋思的有漏心去分別他。

 

10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實相,即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緣、果報等。

 

緣起而寂滅,同時又即緣起而生滅,緣起法是雙貫二門的。畢竟空寂,是緣起的實相;而緣起的生滅宛然,也是實相?

 

徹底的說,說緣起法自性畢竟空,也即是成立諸法的可有。悟了如實空相,從畢竟空中,達世俗的緣起幻有。從空出有,從般若起方便,徹底的正見諸法的如幻如化。這樣的世俗,不是無明所覆的世俗,而是聖者的世俗有了。沒有一法不是相互關係的存在,一切是重重關係的幻網。

 

依 佛所悟而宣說的是緣起,諸法是從因緣所生的。緣與緣所生的果法,有因果能所。因有因相,果有果相,果是不即是因的。但果是因的果,也非絕對的差別,所以又 是不異因的。不一不異,就是因果各有他的特相,而又離因無果,離果無因的。因果關涉的不一不異,即名為實相。緣起幻相,確實如此解。

 

因為因果的不一不異,所以一切法在因果相續的新新生滅中,如流水燈炎,即是不斷亦不常的。因不即是果,所以不常;果不離於因,所以不斷。解了緣起法的不一不異與不斷不常,即可以通解時空中的一切。阿羅漢及證無生忍的八地菩薩,能如實見諸法的如幻如化。

 

11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不 一」「不異」,「不常」「不斷」的實相,就是即俗而真的緣起中道。如有修行者通達了,那就可以滅諸煩惱戲論,得解脫生死的涅槃了。此緣起的實相,即諸佛世 尊教化聲聞弟子、菩薩弟子的妙甘露味,得到了,可以解脫生死,不再輪迴了。這甘露味,是佛與弟子所同悟的;佛所開示而弟子們繼承弘揚的,也是這個。所以, 佛法不二,解脫味不二;三乘是同得一解脫的。佛與聲聞弟子,同悟一實相,不過智有淺深,有自覺,或聞聲教而覺罷了!

 

12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於遠離生

 

這 一世間所流布的佛法,創於釋迦牟尼佛。佛的教法在推動如來法輪的佛子,當然是求正法久住於世的。不過諸行是無常的,佛法流行到某一階段,還是要滅的。佛說 的法門,在長期的弘傳中,經過許多次的衰微與復興;但久了,漸漸的演變,失去了他的真義。有佛法的名,沒有佛法的實。如不尊重根本,時時喚起佛陀的真諦, 那就要名實俱滅了。

 

世間沒有了佛法,經過多少時候,又有佛陀出世,重轉法輪。在前佛滅度,後佛未出世,佛的教法也已滅盡的 時期,也還有悟解緣起實相的聖者,名辟支佛。他不從師教,能自發的覺悟諸法緣起,所以為名獨覺。辟支佛雖自覺緣起的真相,雖近於佛,但他不說法,不能創建 廣大普利的佛教,不過獨善其身而已。

 

這辟支佛的真智慧,與佛及聲聞多少不同,他是從於遠離生的。他是見到諸法無常,厭離世 間,而覺悟空相的。過去有位國王,閒遊花園的時候,見百花盛開,心裡非常喜樂。他走過了不久,采女們把花攀折了。他回來一看,剛才盛開的百花,一切都零落 了;頓時生起無常的感慨。觀察諸法的生滅緣起,於是就悟道而得甘露味。

 

佛教的聖者們是見和同解,理和同證的;二乘的解脫從此而入,佛陀也如此,佛陀即是將自己所行證的教人,三乘是同得一解脫的。



Liao_Dynasty_-_Guan_Yin_statu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