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5 18:35:05將無同

一切法無自性

請問:



 

常看到的「一切法無自性…..」又是就哪個層次而言的呢?

 

答:

 

眾 生於諸法中起執,不是全由意識計度得來;在常識的經驗中,有一種與生俱來,在根識的見聞覺知所認識到的,總不期然地生起那種不變性、獨存性的實在感。這種 在所知上樸素的實在感,是一切的錯誤的根源。舉凡宗教的上帝,哲學的實體、本體,科學的元素,都從這種錯誤而來。從常識上的實在,到意識加工的精巧理論, 執著實體上或形而上的實在,眾生就是這樣,永達都在實有惡見之下。

 

實有自性的妄見中,在諸法上所起的執著,名為法執;於自身中所起實有自性執,名為我執。眾生不能悟解因緣幻有,而執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這是生死輪迴與一切苦痛的根本。

 

佛 法所揭示的--一切法無自性,就是要我們在經驗的世界中,重新檢視我們所認識到的,在所知境界中,有沒有我們所執著的相貌--單一、獨存、不變。《中論》 的內容,是重新檢視經驗或理論的方法,也是破除自性見的觀門,這才是中觀的意趣所在--檢點自心,在自己的所知中隨機活用。若只是曉得這頌是破這派,那頌 是破那派,死守章句,那只是文史上的知識而已。

 

我們說觀慧有二種:一、世俗觀慧:如觀青瘀膿爛等,佛土的依正嚴淨等,這都 以『有分別影像相』為境。二、勝義觀,也就是真實觀;如:觀一切法無自性空,不生不滅等。一切法無自性--空性,是隨順勝義的觀慧,這雖是分別的,因能觀 一切分別自性不可得,所以是以『無分別影像相』為境的。若有定為依止的話,這真實觀就能以分別觀,息分別執;等到引發無漏聖智,這樣分別為性的無分別觀, 也就不起了。

 

佛陀初成道時,不願說法,自思:「我得甚深之法。難見能見難知能知。不可思惟難可思惟。其義微妙。唯有智者能知此法。若為他說。彼不能解。我法虛授徒自疲勞。益我愁惱。我今應獨於寂靜處我所見法安樂境界思惟而住。」

 

能信解悟入甚深法門,這是不容易的。今生有的聽了即深嘗法味,有的聽了是無動於衷;有的鑽研教義,觸處貫通,有的苦下功夫,還是一無所得;這無非由於過去生中多聞熏習,或不曾聞熏,也即是善根厚薄的緣故。

 

如 果認為容易的,那可以自己檢討一下,是否真正領解到法味的意趣,還是只是望文生意,打打機鋒,繞幾句口頭禪而已。金剛經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 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有些人也不驚不怖,不過一點也不希有,只怕那些「聞畢竟空,如刀傷心」的部派學者,對於法相的思維和世間的觀察,都多過於 那些自認為解了甚深意的人士吧!多數人只是道聽塗說,自以為高妙罷了。

 

經論上說能一聞大法,就淨信無疑,或一聞即悟得不壞淨信,這是因為在過去生中,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積集深厚的善根了-多見佛,多聽法,常持戒,常修福,種得廣大善根的緣故。

 

月稱論師的《入中論頌》還說到了具備善根者的外相:

「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為彼說勝義諦。」「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勤行布施修悲心,並修安忍為度生,善根迴向大菩提,復能恭敬諸菩薩。」

 

學 習佛法能深入經藏,這是好事,也是必要的過程,但憍慢是大可不必。聽聞深法,還要能攝廣行,沒有生起善備資糧相貌的有情,很難說真正領解佛法的真實義。簡 言之,我們要檢討對佛法,有沒有如獲寶藏般的殷重心,對現實生活,檢討能否調柔諸見和煩惱。「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大乘信 心修習成就,哪是容易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