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16 23:18:09吳騰飛kenwu

【電影】三部不同電影主角的不同人生

很巧妙地,人在電影中是可以找尋到自己曾一度不愿面對的現實與心情,曾几何時在心扉搖晃不停的感動或仇恨,又或某時某刻的幸福縮影,誰也不能斷定它的去向,造就這一切的會是什么呢?

答案之一在于處境的制肘,其實說穿了也就是階級的分野,經濟和收入決定一切,美麗或丑陋只取決于一念之間,就象三年前碟世上新推出的三出電影《德克薩斯葬禮》、《關塔那摩之情》和《情場欲河》。
首先是《德克薩斯葬禮》,逝去的死者帶來記憶的浮現,偏見與階級還有陳舊共同蘊釀了歧視與嫌惡,包括嫌惡別人和自我嫌惡,人與人的不諒解扭曲成無數個冰冷的評價,小孫子從祖父的離去后發現了隱藏在表象的人際機械應酬下每個人內心的惶恐與不安,若無其事地歡笑下的絕望與無奈。

然后是《關塔那摩之情》,由已故作家湯姆 斯古提那斯阿倫(1928---1996)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籍由阿姨與侄女兩代女性的知識層次,價值認知還有對于愛情的取舍輕重,透過階級以及地位、生活交際界的沖突與反差,在迂腐的規章制度下,于隨便發生的情欲關系和此生不渝的誓死追隨中,去探討愛在人生中的份量,以及錯失愛后是怎樣的一份心情。

最后的《情場欲河》是比較理想化的作品,光看看克里辛和妮芙兩兄妹的演出陣容就明白這出獨立制片所能發揮的能量有限,果然還是限定于青春偶像的糖衣中,階級之間的反差被美艷和英俊輕巧帶過(仿佛世界上只要有這兩樣天份便行似的),朋友間的決裂被嬉笑打罵的不痛不痒所強行掩蓋(因為導演不要主題太沉重),對于情欲和事業皆欲望強烈的三名直人文化工作者的生存壓力也一概摒棄不聞(偶像電影的觀眾不能花費太多心思去思考電影的客題)。

三部電影都是如此不同,卻又以某種奇妙的共性彼此相連,那就是階級、歧視、嫌惡、憎恨和愛在現實下的妥協和義無反顧,或許《情場欲河》最終仍是較模糊地突出了人們對于美麗的渴慕,不管身份背景,人人始終都在無盡的懸崖邊徘徊試探,或許這才是人生,去有所保留地體驗,但在遭遇階級分野時,一切的情意都遇到考驗,愛,夢想,喜歡,友誼,無論在電影中,還是在現實里,都無法擺脫階級和收入以及美麗的如影隨行。

insubus的“ drive”想要描述一個沒有恐懼的世界,這個世界確實存在,然而只有在兼備前兩者的情況下才能得心應手,在三者中哪怕少了任何一者,那也不會是沒有恐懼的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