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6 20:24:56肯特威

台北詩歌節--國際交流會議花絮1

  今天一大早爬起來,搭車到大安森林公園附近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的國際會議廳,參加「家園與世界:2005台北詩歌節」的活動。

  本次的主題是「詩即我們的家園—國際交流座談會」,第一場主持人是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廖咸浩,以及兩位外國來賓,一位是柏林詩歌節策展人Dr. Thomas Wohlfahrt,另一位是冰島哥本哈根詩歌節策展人布喬爾阿格拉,是個漂亮的大姐姐(照片就是本人啦)。

  可惜的是今天來的人有點少,辜負了這麼好的場地。不過因為討論的主題是要來賓暢談舉辦詩歌節的經驗與給台北的建議,所以一般民眾未必感興趣吧。再加上有研習條,大多是老師級人物,非常資深。我大概是裡頭最年輕的,但對於這一點有點沮喪或者生氣,其他的高中生或大學生呢?喜歡文學、喜歡寫詩的是我們這群灑狗血的年輕人啊。

  但寫詩,卻又如此早起的,大概只有我了。我跟鄰座的阿伯阿桑老師們,是同時起床的。通常我看書完一小時之後,我的朋友們才會醒來。不過當他們MSN、BBS激戰時,我早已呼呼大睡。

  台北舉辦詩歌節已經邁入第五年,真是馬英九市長的德政啊,也不過晚了德國柏林一屆、冰島兩屆而已。不過,今年我才算是真正地熱血參與呢!可能是受到國際詩人來台的鼓舞。以下把策展人、主持人的看法融合在一起,透過我自己的說法來表達。
  
  我總覺得詩人是非常寂寞的,因為怕讀「詩」的人好像很多。雖然說「詩」好像很不接近一般人,但那是因為「詩」有多義性、歧義性。所以很多人才覺得看不懂,其實說不定已經看懂了,只是自己沒意識到。

  詩不只有一種讀法,而且讀不懂作家的意思,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啊!詩的樂趣還有一部分是在於「再創作」。但是「詩活動」要舉辦給大眾感受,就必須提高某程度的閱聽效果才行。
 
  所以會有「詩」結合了「音樂」、「舞蹈」、「照片」、「電影」來表現。但拿捏不準,就很容易會流失「詩的本質」,我覺得這是相當不好的。當其他藝術形式為了輔助詩呈現時,必須注重不能譁眾取寵、或是喧賓奪主。(待續)

PS希望大家可以去今年的台北詩歌節活動,這一週晚上7:30~9:00,在敦南誠品都有免費的座談會,來自國外的詩人會與國內知名詩人相互朗誦詩作,以及深度對談
可以去看看非常華麗的官方網站:http://www.tpf05.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