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彼此適性相處(99年11月12日)
文/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上述的情況,如果教師改採「獨特而分別」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享受老師所給予的適性之愛,則應將兩個學生分開處理。
告狀的乙生通常也知道甲生有問題,告狀的心態可能是撒嬌或生氣,並不一定期待老師會將甲生一次糾正好,他們需要的是,想讓老師知道他受了委屈,希望得到老師的撫慰,以及老師對自己投訴行為正當性的增強。所以老師如果採情感贊同,但價值中立,而不是處理對與錯的方式去詰問雙方,可能效果會好些。
例如:等乙生說完,可以詢問一下現場狀況,看他是否有受傷,同時以情感贊同、價值中立的焦點句增強,策略如下:
●贊同普通孩子懂得保護自己,或是尋求撫慰的行為。例如:「會亂發脾氣的孩子,老師看多了,但像你這樣能控制自己脾氣,不跟別人一般見識的孩子,老師還滿少看到,你要不要告訴老師,你剛剛是怎麼控制自己脾氣的……」孩子一聽,常會很受用,但羞怯的說:「我也不知道,我只是……」
事後,老師再將甲生找來,對話內容可略陳述發生事實,用同樣焦點句增強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處理自己不當行為的方法,但句子可以略做更動:「會亂發脾氣的孩子,老師看多了,但會控制自己脾氣的孩子,老師還滿少看到的,你要不要告訴老師,你如何才能控制自己脾氣?(或你生氣/無聊時,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助你?)」
所以,老教師可以在學生反應時跟他做互動,雖然分別進行,但可依據個性及對話內容,在每次互動時,協助他們了解怎樣跟對方相處的方式。
●讓普通生學會怎樣跟情緒行為障礙生相處的策略。例如:「你越有反應,甲同學會越喜歡逗你,你下次要不要試試先不要有反應,在心底數五遍1到20,每一次重數時,你看看甲同學的反應會有什麼不同。」乙生通常會再來跟你分享策略的結果,老師可據此再做修正,直到普通生找到與情緒行為障礙生相處的適性模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