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3 14:43:16新北市太極經絡養生協會
2015/02/01如何鍛鍊中脈來調理人體
2015/02/01如何鍛鍊中脈來調理人體
如何鍛鍊中脈來調理人體
如何鍛鍊中脈來調理人體
從人體脊椎的發展過程,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人類為了直立行走而在不同的時期形成的不同的後天彎曲。在3到9個月時為了仰頭而形成頸部的後天彎曲,後來為了直立行走而形成了下背部的後天彎曲。這樣的發展固然對於我們腦部的成長提供了相當的幫助,但是也是日後我們形成脊椎及腰椎病變及各臟器下垂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必須無時不刻的對抗地心引力,這也是練習瑜珈時特別強調中脈的原因之一。因為中脈領住骨盆自然端正,在藉由腹部及背後的張力將脊椎拉同時也可以平衡頸椎,同時維持臟器的位置。
換言之,一但中脈失去平衡,就會引起連鎖效應造成下列的症狀。通常中脈歪斜者都會有三種以上的筋膜症狀,彼此都有高度關連性。
-足底筋膜炎
-足根痛
-小腿抽筋
-膝關節痛
-腰酸
-坐骨神經痛
-椎間盤滑脫,閃到腰
-胸悶
-心悸(血壓高)
-肩膀酸痛
-頭痛
-眩暈
-失眠/煩躁
因此所有的養生練功都強調必須練習由海底輪發動進行開合,然後藉由豎脊肌將氣脈上提將頸椎領直,練習將百會及會陰領成一條直線。 並要求行、住、坐、臥都要如此。先撇開心性修練的因素的好處不看,這樣的鍛鍊就可以大幅降低練習者的頸椎、腰椎、臟器下垂的老化病變。假如再加上更深入的內觀呼吸及靜坐練習,就可以運用不同的氣脈協調動作(體位及基本功)來調理腹腔改善臟器循環,並平衡交感及副交感神經,也就是調整內分泌了。
所以中脈運行向來就是瑜珈練習的靈魂。就經絡氣行的觀點,氣沒有從腳底發動入鼠蹊沿脊椎上推,自然就沒有氣可以轉動手上的經絡了,更別說要沿任脈下行加壓腹腔,落兩胯下湧泉。練習的過程必須是專注在身體筋骨的力量連線,各力線由腳底均衡往上延伸,猶如無數微細竹竿往上生長,始終平行而不交錯,這是改造身體,重塑氣機流通管道最重要的步驟,整個練功過程都是如竹子自己緩緩生長向上,不能用力,不能拉拔助長。
如何進行上述的細微鍛鍊,我們參考引用Thomas W. Myers 博士所著的 Anatomy Trains 中的Deep Front Line 來進行說明。
從上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人站立時調整體態的兩大因素就是:骨盆和足弓了。從調整骨盆的實務來看,想要遠端調整一個人的骶骨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放鬆足底筋膜、鬆開腳踝及腳內側肌肉群,然後利用腳大拇指調動時產生的遠端張力放鬆骶骨附近的肌肉群,就可以順勢將骶骨歸到比較適合的位置。只要骶骨歸位,原先因骨盆歪斜所產生的大腿外側肌肉緊蹦甚至坐骨神經痛就可以緩解。
以這樣的原理,假如在熱身時可以充分瞭解人體經筋結構,有順序的從腳底放鬆到肩膀通常大部分的疼痛就可以緩解。
-腳底(五指,湧泉)
-腳根(太溪,崑崙)
-小腿(三陰交,足三里,中都,承山,陰陽陵泉)
-膝後(委中,膝眼)
-大腿旁(風市,中瀆)
-後腰(長強,陽關,命門)
-肩胛(夾脊),胸口(膻中/中府/雲門)
-胸後二椎(肩井)
-腋窩(極泉,青靈,內關)
-頸直肌(大椎,玉枕,翳風)
-耳後(重鬢)
-頭皮及眼睛
接著在熱身後若可以在體位練習時注意身體八大會穴部位的鍛鍊時,就可以強化身體整體強度。
腳掌及小腿的練習重點:
足底筋膜的延伸及腳趾的肌力鍛鍊。
腳掌每個部位向上連結軸心的平衡感訓練。
養成平常腳趾/腳掌/腳跟/足弓延伸的運動習慣。
大腿的練習重點
股內側肌肉群的肌力訓練。
所有的動作都帶上向心收縮(合)離心收縮(開)。
所有的開合都要配合腳掌及小腿的肌肉力來進行各個角度重新定位及平衡訓練。
骨盆及椎間盤的練習重點
骨盆內肌肉群的探索及強度鍛鍊。
骨盆的無障礙轉動並帶動脊椎進行向上延伸。
骨盆與腳及胸椎的整體銜接/肌力鍛鍊/平衡練習。
肩胛/胸廓
肩胛個旋轉肌肉群的鍛鍊及延伸。
胸大肌/胸小肌的放鬆。
頸部/手臂延伸
頭夾肌肉的領正放鬆。
膽跟三焦經氣脈的會合及推升。
內耳神經的放鬆。
耳上/耳後/耳前肌肉/頭皮的推動及放鬆。
頭頂/手指/全身的末梢
氣灌指尖及隨著腳底/腳底重心移動而產生的變化。
氣從腳底延身上來經過轉折處繞過肩胛對手纏繞絲的影響。
如何將到達的氣感保留並轉回體內沉到足跟再往上運行。
假如我們在練習瑜珈時可以用中脈為軸心形成一動全身大小肌肉皆動的律動,這樣對於身體的維持有非常大幫助。茲用的肌肉及骨骼結構進行簡單說明如下(因為實際操作時並非如此單純)以供參考。
首先將骨盆微微內收,改用骶骨的前後律動來牽引全身的肌肉張力。(也就啟動骨盆優先運動)
用表層的腹直肌及背後的豎脊肌群將脊椎維持在中線。
再啟動腹外斜肌肉向中線收歛。
同時腹內斜肌向內收,便可以感覺到脊椎向上下兩端拉開的效果。
拉開時運用最深層的腹橫肌由下往上逐節收縮,便可以有效的調理到腰椎了。這也是練習貓/牛式可以有效緩解下背痛的主要原理了。
通常只要骨盆可以調整到正確的位置,肩胛也會慢慢的落到後方,鬆開胸二椎,改變頸椎肌肉的張力。
上述的只是將氣由背脊上到頭部的肌肉運作。對應到背後則是豎脊肌、最長肌、髂肋肌群、多裂肌、提頸肌的逐步向上推升。
練習時的重點是要逐步練習到脊椎可以逐節的鬆開合緊並進行各種角度的延伸。在練習體位時以骨盆為原始點,以內層的經筋及核心肌肉來帶動骨架移動,來改變全身的張力系統。變換姿勢時,內觀的是整體張力系統的改變不是姿勢的的變動。
只要骨盆開始轉動...慢慢的內胯的活動程度也會靈活...加上腹直肌來推動命門...再用腹側斜肌逐漸把筋膜的張力往上帶到橫膈膜處,沿著肋骨11根(期門)處往章門推...再接到膈俞上行到肺俞處把肺經鬆開...
這樣重複的操作時,就可以聽到很多肌肉及筋膜鬆開的聲音,滯塞的肌肉群也會鬆開。
這樣的肌肉筋膜及骨骼線的調整運動方式,除了可以調整脊椎以外,最重要的可以按摩腹腔臟器的深處。長期的練習還可以達到臟器歸位的效果,只要臟器回到比較好的位置,就可以進一步改善腹腔的氣血循環,對於下列症狀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改善高血壓/心悸
-改善胃/十二指腸潰瘍
-改善脂肪肝
-改善腸胃蠕動及排便
上述症狀的改善都可以用中西醫的病理學來進行說明,在此限於篇幅就無法一一說明,有興趣者煩請參考部落格http://mypaper.pchome.com.tw/kenny0711詳細說明。
瑜珈的中脈練習與內家拳的中氣練習脈絡類似,瑜珈以脈輪及行氣來註解,中醫則是用經筋/經絡/氣脈來說明;兩者練習的方式都是先由外部肌肉的外形練習,慢慢的推到內部經筋及氣脈的觀照。持之以恆的練習,自然對於人體有正面的幫助,才有餘力進行更進一步的身心修鍊,改善人生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