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9-06 13:12:05Kelly
【走在最靠近天空的地方】之六
帶領我們達到一個族群的心的最確切方法--就是通過它的信仰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傳統都是相似的,因為宗教都是幫助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好。幾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的人發現在宗教傳統裡找到了心靈的和平。今天,在全世界,我們發現許多忠實的教徒為了幫助別人,放棄了自己的福祉。我相信這些助人為樂的人,認為幫助別人是實踐宗教最重要的目標。
人類天生各有不同的興趣。所以,對於人類因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行為,產生許多不同的宗教傳統,是一點也不會讓人驚訝的。這種多樣的變化正是讓人們快樂的一條道路。如果我們有許多不同食物,我們對於不同的口味和需要會感到相當的滿意。假使我們只有一種麵包,那些吃米飯的人就被遺漏了。而那些吃米飯的人,他們選擇吃米飯的原因,是因為在他們生活的地方,米是長得最好的食物。」(達賴喇嘛之序文)
- -你如何稱呼神?/楊秋生譯/立緒
藏族人(包括非居住在西藏地區的) 約有90%以上信奉佛教,其餘的為回教與西藏地區的原始教派-苯教。 藏傳佛教與大乘佛教 (二者統稱北傳佛教 ) 、南傳佛教 (又稱小乘佛教) 教義大致上都是相同的;但藏傳佛教接受了大小乘的顯教部份,而且對金剛乘 (密教) 也重視,所以藏佛具有大小乘並重、顯密結合的特點。密宗並不等於藏傳佛教,它只是其中的一個 修行宗派 。
自1950年中共入侵,到1959年達賴十四世和超過十萬名的藏民逃離家鄉,事實上從那時起「政教合一」制度就已經在西藏地區名存實亡了。中共從佔領到文革期間,共計毀壞六千多座寺廟及藏於其中的經文,並有一百萬占當時總人口1/6的藏人被種族滅絕的的理由而屠殺 ; 許多留在藏區的喇嘛,或因當年的文革勞改、或因白色恐怖的政治獄 (親達賴在印度的達蘭沙拉政府) 而被迫還俗。即使是歷經種種磨難與浩劫之後,藏傳佛教今天仍然在這世界屋頂上散發它的熱力,影響所及藏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甚至可以說它就是西藏文化的同等代名詞 。
藏傳佛教的最高價值觀念是:佛陀的「捨身飼虎」、和「割肉餵鷹」的慈悲利他 (眾生) 精神,認為自私是萬惡之源 ;為眾生幸福著想、並為眾生服務才是成佛的目的,也是成就佛果的主要因緣。善惡的標準就是「把幸福給予別人,將痛苦由自己承受」的發心 (菩提心)。換言之人活著不但要為別人的安樂幸福著想,死後肉體也要施捨給群鷹 (天葬) ,這就是藏傳佛教的價值體系。
就在我們要把黃金屋頂割一角,以正義之姿要幫人家畫出「改革藍圖」的同時,我想我是沒讀到上面這段,也忘了問問人家藏民要不要?
最近我一直在反覆的讀《僧侶與哲學家》這本書,其中426頁哲學父親提到的這段話:
「這種對消費社會的批判,在今日西方文明中經常被論及。但在這個辯論之中,必須承認這種社會型態在過去有它成功之處。我再次強調,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並沒有說枓學會解決人類命運或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他們,尤其是盧梭 ,也呼籲回歸更原始的自然,呼籲要更忠於自然。
但是他們的觀念伴隨著對教育效率的信念,相信我們有能力學習關於所有的選擇 - -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教條、以及如何從不同宗教,然後從中自由選擇。容忍的概念就是這個時候興起的,發展到極致。
你談到西藏農民,他們因為信仰佛教感受到快樂。問題是,沒有人給過他們其他選擇。他們沒有辦法走進一座圖書館,讀一些書,決定把自己轉變成基督教徒,或者跟隨海德格的哲學。他們就像中世紀歐洲農民面對基督教的狀況,沒有選擇。或許西藏佛教的游牧民族很快樂,我為他們高興,但是他們並沒有自由去選擇他們的智慧系統,只是接受社會所給他們的。如果這讓他們快樂,那太好了,但那是不同的情況。」
正因為我生長的條件讓我有機會出去各地旅行,讓我以為所有的人都可以跟我一樣有面對環境的選擇;事實上,現實中有沒有我以為的那麼自由?正如當我從日本回來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感概,面對國際現實的環境,我們 (台灣) 是沒法完全照我們想要的方式生長的。
如同尼泊爾人面對一出生下來的種姓,這一代台灣人的歷史宿命; 在印度出生的第二代流亡藏人他們怎麼想像他們未來的命運?
我的導游央珍二十六歲,小時候隨她的母親跑到印度去,在那是受英文教育,但因為拿的是難民護照 (印度只是「暫時收留」達蘭沙拉政府 , 並不是畫一塊地給藏人「立國」) 所以在連印度本地人工作都難找的社會環境下,大部份新生一代的藏人都得往外發展。機會好一點的往歐美西方社會去,不然就是往鄰國發展,再不然「回歸祖國」的也大有人在;央珍便是在尼泊爾的旅館工作了一年後,選擇了回到西藏,但是從此她就再也不能離開中國大陸了。
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實也不盡然,只是依央珍的情況, 那是「最好的選擇」,雖然不一定是她「要的選擇」。
這是「無奈」還是「順命」?
我不知道,我不是藏人,我無法體會。儘管全世界沒幾個人承認 R.O.C. 至少我們還有自己的土地;縱使多不滿我家喝了一個禮拜的污水,都還是自己的土地 。
回到藏傳佛教,正因為這多數藏人的信仰,讓他們在晝夜溫差變化劇烈、物質極度匱乏的惡劣環境中還能安之若素、甘之如飴; 是因為他們相信生命中追尋心靈的滿足與解脫的意義大於物質的享受,那怕是我以為的「基本生存條件」。
「不要追求真理。只須停止持有意見。」
這次西藏行讓我的價值觀有了很大的挑戰,是的,甚至我以為的「真理」到底有沒有標準?去西藏學習人生的不足、不完美、不圓滿?
其實我真正看到的是自身心靈的渺小。
※照片-白居寺的砂壇城※
壇城亦名「曼荼羅」 (梵語Mandala之譯音),有法壇與道場之意。
壇城圖是指佛的宮殿,以幾何圖案由外到內,以圓形及方形相套,正中為主尊神或佛,以水和火的圖案做裝飾。從第二層起:三圓形的金剛圖案、水圖案、蓮花圖案表示大海、風牆、火燄牆和金剛牆、蓮花牆、護城牆。內套紅、黃、白、藍表示東、南、西、北四方。
密乘行者以之作為冥想思的對象,進而將自己之身觀為壇城,本尊安住自心蓮座上,即身為本尊觀,片刻不離,日久功深而身語意與本尊無二,達即身成佛之最高境界。
其有固定的繪製方式及規格,砂畫的作法為將圖案略描繪在地上後,再以染色過的細砂描繪,這也算是供佛儀式一種。只有在節慶喇嘛才會在寺中作此砂畫, 完成後為避免動到破壞圖案,會用布圍起來幾天供民眾觀看,供完佛後就會掃掉了。因為砂畫的壽命是如此短暫,所以平常很難得看到。此畫是為了藏曆四月十五佛誕而作,當天我們在寺裡一共看到了三幅不同正在作的圖案。
2000.06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傳統都是相似的,因為宗教都是幫助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好。幾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的人發現在宗教傳統裡找到了心靈的和平。今天,在全世界,我們發現許多忠實的教徒為了幫助別人,放棄了自己的福祉。我相信這些助人為樂的人,認為幫助別人是實踐宗教最重要的目標。
人類天生各有不同的興趣。所以,對於人類因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行為,產生許多不同的宗教傳統,是一點也不會讓人驚訝的。這種多樣的變化正是讓人們快樂的一條道路。如果我們有許多不同食物,我們對於不同的口味和需要會感到相當的滿意。假使我們只有一種麵包,那些吃米飯的人就被遺漏了。而那些吃米飯的人,他們選擇吃米飯的原因,是因為在他們生活的地方,米是長得最好的食物。」(達賴喇嘛之序文)
- -你如何稱呼神?/楊秋生譯/立緒
藏族人(包括非居住在西藏地區的) 約有90%以上信奉佛教,其餘的為回教與西藏地區的原始教派-苯教。 藏傳佛教與大乘佛教 (二者統稱北傳佛教 ) 、南傳佛教 (又稱小乘佛教) 教義大致上都是相同的;但藏傳佛教接受了大小乘的顯教部份,而且對金剛乘 (密教) 也重視,所以藏佛具有大小乘並重、顯密結合的特點。密宗並不等於藏傳佛教,它只是其中的一個 修行宗派 。
自1950年中共入侵,到1959年達賴十四世和超過十萬名的藏民逃離家鄉,事實上從那時起「政教合一」制度就已經在西藏地區名存實亡了。中共從佔領到文革期間,共計毀壞六千多座寺廟及藏於其中的經文,並有一百萬占當時總人口1/6的藏人被種族滅絕的的理由而屠殺 ; 許多留在藏區的喇嘛,或因當年的文革勞改、或因白色恐怖的政治獄 (親達賴在印度的達蘭沙拉政府) 而被迫還俗。即使是歷經種種磨難與浩劫之後,藏傳佛教今天仍然在這世界屋頂上散發它的熱力,影響所及藏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甚至可以說它就是西藏文化的同等代名詞 。
藏傳佛教的最高價值觀念是:佛陀的「捨身飼虎」、和「割肉餵鷹」的慈悲利他 (眾生) 精神,認為自私是萬惡之源 ;為眾生幸福著想、並為眾生服務才是成佛的目的,也是成就佛果的主要因緣。善惡的標準就是「把幸福給予別人,將痛苦由自己承受」的發心 (菩提心)。換言之人活著不但要為別人的安樂幸福著想,死後肉體也要施捨給群鷹 (天葬) ,這就是藏傳佛教的價值體系。
就在我們要把黃金屋頂割一角,以正義之姿要幫人家畫出「改革藍圖」的同時,我想我是沒讀到上面這段,也忘了問問人家藏民要不要?
最近我一直在反覆的讀《僧侶與哲學家》這本書,其中426頁哲學父親提到的這段話:
「這種對消費社會的批判,在今日西方文明中經常被論及。但在這個辯論之中,必須承認這種社會型態在過去有它成功之處。我再次強調,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並沒有說枓學會解決人類命運或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他們,尤其是盧梭 ,也呼籲回歸更原始的自然,呼籲要更忠於自然。
但是他們的觀念伴隨著對教育效率的信念,相信我們有能力學習關於所有的選擇 - -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教條、以及如何從不同宗教,然後從中自由選擇。容忍的概念就是這個時候興起的,發展到極致。
你談到西藏農民,他們因為信仰佛教感受到快樂。問題是,沒有人給過他們其他選擇。他們沒有辦法走進一座圖書館,讀一些書,決定把自己轉變成基督教徒,或者跟隨海德格的哲學。他們就像中世紀歐洲農民面對基督教的狀況,沒有選擇。或許西藏佛教的游牧民族很快樂,我為他們高興,但是他們並沒有自由去選擇他們的智慧系統,只是接受社會所給他們的。如果這讓他們快樂,那太好了,但那是不同的情況。」
正因為我生長的條件讓我有機會出去各地旅行,讓我以為所有的人都可以跟我一樣有面對環境的選擇;事實上,現實中有沒有我以為的那麼自由?正如當我從日本回來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感概,面對國際現實的環境,我們 (台灣) 是沒法完全照我們想要的方式生長的。
如同尼泊爾人面對一出生下來的種姓,這一代台灣人的歷史宿命; 在印度出生的第二代流亡藏人他們怎麼想像他們未來的命運?
我的導游央珍二十六歲,小時候隨她的母親跑到印度去,在那是受英文教育,但因為拿的是難民護照 (印度只是「暫時收留」達蘭沙拉政府 , 並不是畫一塊地給藏人「立國」) 所以在連印度本地人工作都難找的社會環境下,大部份新生一代的藏人都得往外發展。機會好一點的往歐美西方社會去,不然就是往鄰國發展,再不然「回歸祖國」的也大有人在;央珍便是在尼泊爾的旅館工作了一年後,選擇了回到西藏,但是從此她就再也不能離開中國大陸了。
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實也不盡然,只是依央珍的情況, 那是「最好的選擇」,雖然不一定是她「要的選擇」。
這是「無奈」還是「順命」?
我不知道,我不是藏人,我無法體會。儘管全世界沒幾個人承認 R.O.C. 至少我們還有自己的土地;縱使多不滿我家喝了一個禮拜的污水,都還是自己的土地 。
回到藏傳佛教,正因為這多數藏人的信仰,讓他們在晝夜溫差變化劇烈、物質極度匱乏的惡劣環境中還能安之若素、甘之如飴; 是因為他們相信生命中追尋心靈的滿足與解脫的意義大於物質的享受,那怕是我以為的「基本生存條件」。
「不要追求真理。只須停止持有意見。」
這次西藏行讓我的價值觀有了很大的挑戰,是的,甚至我以為的「真理」到底有沒有標準?去西藏學習人生的不足、不完美、不圓滿?
其實我真正看到的是自身心靈的渺小。
※照片-白居寺的砂壇城※
壇城亦名「曼荼羅」 (梵語Mandala之譯音),有法壇與道場之意。
壇城圖是指佛的宮殿,以幾何圖案由外到內,以圓形及方形相套,正中為主尊神或佛,以水和火的圖案做裝飾。從第二層起:三圓形的金剛圖案、水圖案、蓮花圖案表示大海、風牆、火燄牆和金剛牆、蓮花牆、護城牆。內套紅、黃、白、藍表示東、南、西、北四方。
密乘行者以之作為冥想思的對象,進而將自己之身觀為壇城,本尊安住自心蓮座上,即身為本尊觀,片刻不離,日久功深而身語意與本尊無二,達即身成佛之最高境界。
其有固定的繪製方式及規格,砂畫的作法為將圖案略描繪在地上後,再以染色過的細砂描繪,這也算是供佛儀式一種。只有在節慶喇嘛才會在寺中作此砂畫, 完成後為避免動到破壞圖案,會用布圍起來幾天供民眾觀看,供完佛後就會掃掉了。因為砂畫的壽命是如此短暫,所以平常很難得看到。此畫是為了藏曆四月十五佛誕而作,當天我們在寺裡一共看到了三幅不同正在作的圖案。
2000.06
下一篇:【走在最靠近天空的地方】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