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6 14:01:38夏虫

【心情】傷口

不是看不到血便代表沒事。
沒受傷、沒破綻、沒有漏洞、沒出事。
在傷口外現之前,引起傷口的因子是存在的,只是缺乏機會;一旦機會出現,傷口便乍現。曝露在太陽下,引來人們反應與挑起各種情緒。

夏天,我的脖子上出現斑斑的血痕—那是我自己抓的。
其實我身上大大小小的傷口有百分之七十是我自己弄出來的。
那是自殘、自我傷害後的痕跡?!
非也,因為我的皮膚過敏。在這典型的台北市濕熱的夏天,我又長熱痱、與一些不知名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我討厭台北市的夏天之原因。
因為我的皮膚很容易過敏,尤其是在夏天容易流汗又沒有及早去擦拭的話,痱子之流的東西就會跑出來。

另外出現血痕是我在睡夢中不自覺地,手便往那處搔;結果脆弱的癢處微血管破裂,血紅的抓痕便外顯出來,給人赫然入目的可怖感。

在這樣所得到的結論有:在天氣熱的情況下,除了要保持皮膚的乾爽之外,有汗要擦(所以要隨身拿手帕),再來就是食療—這我也不確定有效果,而且自己一人出門在外,就只是少吃熱氣的東西、勉強加上個多喝水什麼的、或是........換皮?!我看換一整個人會更加好!!

不是不抓便代表沒事;
不是沒有傷口便代表沒有受傷;
沒有看見傷口也不代表沒有漏洞與破綻。就算我止住不抓,皮膚還是會癢,禍根還是存在,只是沒有浮上表面而已。
可是人們似乎比較樂於抱持著「沒有傷口便代表天下太平」的心理,我也是。



附記:
「異位性皮膚炎」,指的是具有「異位性體質」的小朋友,皮膚會因為反覆的發炎而長年皮膚莫名發癢的情況。而這樣的情況往往會持續數年,直到體質慢慢減輕為止。
根據估計,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羅患率約為11%至13%,全台將近有300萬人口,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而且隨著環境改變,國人過敏體質人數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罹患率更是居高不下。
到底為何會得到異位性皮膚炎呢?真正的原因,其實還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這是一種天生皮膚的缺陷,而這樣的缺陷往往和遺傳相關。皮膚科醫師把這樣的缺陷,稱為「異位性體質」。而這樣的體質除了可以用「異位性皮膚炎」來表現之外,還可以用「氣喘」、「過敏性鼻炎」來表現。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親任何一方,有這三種「異位性體質」中的任何一種,生下來的小朋友就有機會有「異位性體質」。當然,如果父母親都有這樣的「異位性體質」,或是擁有這三種「異位性體質」中的種類越多,生下來的小朋友擁有「異位性體質」的機會也就越高!
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症狀是不斷的搔抓臉、頸、手肘窩、膝窩或四肢背側等部位,這些不會不但會出現紅疹,長期下來更會因為皮膚的反覆受傷而漸漸的出現皮膚變厚、變粗糙的現象。
過去一旦患者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除了好好的跟醫師配合擦藥和服用抗組織胺來控制病情之外,能夠做的就是夏天避免流汗,秋冬需要注意皮膚的保濕工作!舉例來說,應該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清潔沐浴用品以及所有保養乳液、乳霜,都最好不要含有香味和酒精。此外,洗完澡時,要在身體處於微濕時(一般是大毛巾擦乾身體後)立刻擦上的凡士林,若因黏膩不適,可試著減少使用的量或是使用無香精的保養乳液。可是許多的家長都會跟醫師反應,儘管已經全力注意,頭痛的皮膚炎還是會出現,心疼的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小朋友因為搔癢徹夜難眠!
幸好,醫學還是持續的在進步。最近,皮膚醫學界終於在大家攜手努力下,開發了兩個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劑用藥,pimecrolimus和 tacrolimus。這些藥物因為不含類固醇,所以除了初期使用會出現一到兩週的灼熱搔癢刺激,長期使用並不會有傳統上長期使用類固醇外用藥膏所產生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副作用的憂慮,因此適合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間歇性長期使用,減低異位性皮膚炎隨時復發的機率。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