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0 16:38:47亞斯蘭空軍第一狙擊手

卡奴與人性

銀行信用觀點

分析/林正安 (email: klar99@pchome.com.tw )

信任在商業裡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機制,報載民眾抗議辦理銀行貸款時,尤其是信用卡,並沒有因為民眾的信用佳,而真正得到差別利率的優惠,然這是銀行幾個月前自己宣告的,當時宣稱繳款正常的信用卡使用者,可因為信用佳,而獲得較低的利率優惠,意即「信用」在銀行未來對民眾貸款的評比上將會提高,可是幾個月下來,銀行並沒有改變什麼,管理銀行的金管會甚至還說「若民眾覺得利率太高,可以不要借」這類令人不知所云的話。

「信任」也是一種生活型態吧?現階段,民眾對彼此的信任感,大概是一半一半,根據東方線上2006年版E-ICP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的調查,全體民眾認為自己「容易信任他人」佔全體的47.2%,換句話說,有一半的人,不容易信任他人,以前民眾的信任感一般都比較高,如1998年版,容易信任他人的人佔全體的62.3%,八年來,約240萬,一成五的人跑到另一邊去了,這或許是都市化的結果,也可能跟治安不好有關係,甚至跟政府施政不良也有關。

儘管沒事多訴諸契約、制度、白紙黑字有保障是好事,可是商業上很多地方還是有「信任」比較方便,一個五年來繳款記錄正常的信用卡持有人,有一天突然未繳款,是因為他的信用消失了嗎?「信任」是一個有趣的東西,明天太陽會升起來,是因為它從來沒有失約過,人不是太陽,人有「人性」,人突然有一天失約了,他可能有原因的,屬於「人性」的原因,那可能反而是商機的所在,太陽若失約,是天體運行出問題,不可挽回,這是人與太陽不同的地方,「信用」或「信任」在這裡彰顯它的價值。試問,若我們不在意民眾的「信用」,這種生意做得大嗎?我們的互動會有效率嗎?至少商家應該多留意人性中信任的部份,意即,一個人突然失約一定有其它的原因,否則邏輯上他早就失約了,不會等到五年後,可是銀行不在意這種邏輯,它在意的是有沒有收到錢,沒收到就列入黑名單,使得雙方就愈來愈不信任,到最後銀行只做到小生意,真正的大生意,或人性潛能,永遠沒有被發揮出來,否則,有人寧願燒炭自殺,也不願面對負債問題,這不是很奇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