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7 12:48:25四元仔
北越女軍醫 越戰日記狂銷
2006.06.07 中國時報
北越女軍醫 越戰日記狂銷
黃建育/《紐約時報》六日報導
越戰時期一位北越女軍醫在前線所撰寫的日記在失蹤長達卅五年之後,去年奇蹟般地由美國退伍軍人弗瑞德.懷赫斯特交還女軍醫家人。而最近,這本日記竟成了越南的暢銷書。
《鄧翠沉日記》除記載戰爭的猙獰恐怖外,字裡行間還充滿女軍醫渴望加入北越共黨的革命情懷,以及她兒女情長一面。 越戰期間,鄧翠沉﹝音譯﹞在越南中部廣義省一所軍醫院服務三年多之後,於一九七○年六月死於美軍一次攻擊,生年僅廿七歲。這本日記在鄧翠沉死後,被當時擔任美軍情報官懷赫斯特拾獲。懷赫斯特原準備將日記連同大批其他文件一起燒掉,但在越南籍翻譯員勸阻下,不僅存留下來,甚至被他帶回美國保存卅多年。
去年,懷赫斯特將日記捐給德州理工大學的越南資料庫,而透過其他退役軍人的協助,兩星期內就找到鄧翠沉在越南的家屬。去年十月,她母親及幾位姐妹即前來美國取回日記。
鄧翠沉雖為軍醫,但筆下充滿感情,她的日記與一般政治性強烈並強調英雄主義的軍中日記不可同日而語。她在其中一篇寫著:「往後,如果能在美麗陽光跟社會主義燦爛花朵下存活,須謹記那些為共同目標流血的人所付出的犧牲。」
去年,日記首先在越南的報紙連載。許多讀者看了之後都剪報保存,並在親友之間傳閱。日記後來付印成書,第一刷就是卅萬本,是越南一般書籍的十倍。
死前兩天,鄧翠沉在日記中吐露她疲憊的心靈,及如何渴望「母親那隻撫慰我的手」。她寫道:「在我如此孤寂的時刻,請來我眼前握著我的手。愛我,並給予我步向艱險前程的力量。」吸引讀者的,就是這種絲絲柔情。不過日記中文字也在此嘎然而止,之後只留下一頁頁空白。
一位現年卅八歲的越南女讀者表示很崇拜鄧翠沉,並在報章書籍及網路上遍尋有關她的一切資料。這位讀者說:「我們這個世代沒有機會活在那種情境中。而這本日記是真實的。這才是有意思之處。她寫日記當時並非要讓他人閱讀,只是抒發感情。」
越南有八千三百萬人口,但其中三分之二是在一九七五年越戰結束之後出生。越南史專家表示,對這些戰後出生的人來說,越戰已遙遠,是父母那一輩的歷史,戰史讀起來索然無味。但這本日記不同,是當時戰地生活及個人思想感情的活生生記載。
日記中,鄧翠沉也不時表露她身為一名軍醫的無力感。「昨天,一名受重傷的廿一歲軍人呼喊我名字,希望我能幫助他。但我無能為力。我望著他死在我那雙一無是處的手中,我眼淚不禁流了下來。」另篇日記,鄧翠沉則以憤恨心情描述她對戰爭中失去朋友之感受,「戰爭,不會管任何人的死或活。」
鄧翠沉的母親表示,其實鄧翠沈當初前往前線目的,除了要打擊美國人「這些嗜血的惡魔」外,還要尋找一位青梅竹馬的男友。
鄧翠沉在日記中只以M稱呼這位後來讓她遍尋不著的男友,而從日記其中一篇可看出她對M的思念之情。「你人在哪裡,M?我們真的相隔如此遙遠嗎?我的愛人。何以我的心猶在淌血。」
北越女軍醫 越戰日記狂銷
黃建育/《紐約時報》六日報導
越戰時期一位北越女軍醫在前線所撰寫的日記在失蹤長達卅五年之後,去年奇蹟般地由美國退伍軍人弗瑞德.懷赫斯特交還女軍醫家人。而最近,這本日記竟成了越南的暢銷書。
《鄧翠沉日記》除記載戰爭的猙獰恐怖外,字裡行間還充滿女軍醫渴望加入北越共黨的革命情懷,以及她兒女情長一面。 越戰期間,鄧翠沉﹝音譯﹞在越南中部廣義省一所軍醫院服務三年多之後,於一九七○年六月死於美軍一次攻擊,生年僅廿七歲。這本日記在鄧翠沉死後,被當時擔任美軍情報官懷赫斯特拾獲。懷赫斯特原準備將日記連同大批其他文件一起燒掉,但在越南籍翻譯員勸阻下,不僅存留下來,甚至被他帶回美國保存卅多年。
去年,懷赫斯特將日記捐給德州理工大學的越南資料庫,而透過其他退役軍人的協助,兩星期內就找到鄧翠沉在越南的家屬。去年十月,她母親及幾位姐妹即前來美國取回日記。
鄧翠沉雖為軍醫,但筆下充滿感情,她的日記與一般政治性強烈並強調英雄主義的軍中日記不可同日而語。她在其中一篇寫著:「往後,如果能在美麗陽光跟社會主義燦爛花朵下存活,須謹記那些為共同目標流血的人所付出的犧牲。」
去年,日記首先在越南的報紙連載。許多讀者看了之後都剪報保存,並在親友之間傳閱。日記後來付印成書,第一刷就是卅萬本,是越南一般書籍的十倍。
死前兩天,鄧翠沉在日記中吐露她疲憊的心靈,及如何渴望「母親那隻撫慰我的手」。她寫道:「在我如此孤寂的時刻,請來我眼前握著我的手。愛我,並給予我步向艱險前程的力量。」吸引讀者的,就是這種絲絲柔情。不過日記中文字也在此嘎然而止,之後只留下一頁頁空白。
一位現年卅八歲的越南女讀者表示很崇拜鄧翠沉,並在報章書籍及網路上遍尋有關她的一切資料。這位讀者說:「我們這個世代沒有機會活在那種情境中。而這本日記是真實的。這才是有意思之處。她寫日記當時並非要讓他人閱讀,只是抒發感情。」
越南有八千三百萬人口,但其中三分之二是在一九七五年越戰結束之後出生。越南史專家表示,對這些戰後出生的人來說,越戰已遙遠,是父母那一輩的歷史,戰史讀起來索然無味。但這本日記不同,是當時戰地生活及個人思想感情的活生生記載。
日記中,鄧翠沉也不時表露她身為一名軍醫的無力感。「昨天,一名受重傷的廿一歲軍人呼喊我名字,希望我能幫助他。但我無能為力。我望著他死在我那雙一無是處的手中,我眼淚不禁流了下來。」另篇日記,鄧翠沉則以憤恨心情描述她對戰爭中失去朋友之感受,「戰爭,不會管任何人的死或活。」
鄧翠沉的母親表示,其實鄧翠沈當初前往前線目的,除了要打擊美國人「這些嗜血的惡魔」外,還要尋找一位青梅竹馬的男友。
鄧翠沉在日記中只以M稱呼這位後來讓她遍尋不著的男友,而從日記其中一篇可看出她對M的思念之情。「你人在哪裡,M?我們真的相隔如此遙遠嗎?我的愛人。何以我的心猶在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