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6 12:49:41四元仔

神話功績談“美”勝 輕描淡寫論“蘇”贏

神話功績談“美”勝 輕描淡寫論“蘇”贏
反共心態、冷戰政治掛帥 美史學界刻意忽略蘇聯犧牲 扭曲二戰史實
林博文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受到冷戰政治與冷戰文化的強烈衝擊,自由世界對二次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的評估,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和偏差,尤以日本、美國為最。日本政府與人民的死不認錯、拒絕道歉和處心積慮地竄改歷史,使大和民族淪為臭名遠播的懦夫民族;戰後成為全球超級霸權的美國,則戮力渲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並刻意貶低蘇俄對歐洲戰場的貢獻。

美國史學界和知識界部分人士在諾曼第登陸(D-Day)已屆五十七週年之際,對美國近六十年來抬高自己的戰時功勞和過度淡化蘇俄的巨大犧牲,已公開表示不滿。對二戰戰史頗有研究的(大西洋月刊)資深主編班哲明.史華茲在六月號雜誌上發表一篇書評,痛斥當今美國最紅的通俗史家、紐奧良大學退休教授史蒂夫.安伯勞斯(Stephen E. Ambrose),蓄意神話美國二戰戰史和美國二戰軍人,而使讀者無法了解真正的二戰戰史。安伯勞斯著述極豐(計有二十一本),出版過艾森豪和尼克森傳記,寫過一些美國拓荒史著作,但他用力最多與最出名的是五本二戰專書,電視台亦常邀請他解說二戰史和美軍如何英勇。

安伯勞斯著作的特色是,文筆生動,像說故事一樣,再加上一點學術味道,故每本書幾乎都是暢銷書,缺點則是深度不夠,尤其是敘述美國參與二戰的作品,如《哥兒們》、《D-Day: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平民士兵》、《同袍》和《美好的戰鬥》等,皆極力美化美軍的戰鬥事蹟。在他的筆下,美軍就如同拯救全人類命運的神聖戰士,美軍在亞洲和歐洲戰場浴血作戰等於是「十字軍東征」。安伯勞斯的戰史著作頗投合一般讀者「美國至上」的口味,亦帶動了美國人民對二戰戰史的興趣。NBC電視新聞主播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三年前亦出版吹捧美國二戰老兵的著作:《最偉大的一代》,有一年多的時間持續高居全美暢銷書排行榜前十五名,這本書使美國人民陶醉在往日的榮光裡。

安伯勞斯的著作,對蘇聯軍民在二戰的慘烈犧牲和蘇軍的貢獻,均予輕描淡寫甚或隻字不提。事實上,戰後五十多年來,西方出版的二戰史,幾乎都有意避開蘇軍與德軍的苦戰實況,美國的出版物強調美軍的的偉大,英國的著作則渲染英軍的成就。反共心態和冷戰文化,不僅使西方世界讀者難以認識二戰的真實面貌,即連台灣讀者亦在「反共抗俄」國策和美國文化入侵的雙重制約下,無從了解二戰(特別是歐洲戰場)是怎麼打的,納粹德國是如何垮的。
美國對二戰全面勝利的貢獻,當然是無可否認的,美國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租借法案》使盟國無後顧之憂;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日本和納粹勢必將再肆虐幾年,有三十萬美軍在歐亞戰場陣亡,七十萬人負傷。然而歐洲戰場的真正轉戾點,乃是蘇軍擊敗了德軍,使希特勒的軍隊慘遭無可彌補的大挫敗。也就是說,如果不是頑強的蘇軍在歐洲東戰場牽制和擊潰德軍,則英美聯軍不可能會在歐洲西戰場打敗德軍,諾曼第登陸不會那樣順利,法國不會那樣快光復,盟軍不會在凸部戰役(The Battle of Bulge)獲勝,希特勒不會匆促自戕,納粹也不會那麼快敗亡。
在二戰期間,沒有一個國家(包括中國)像蘇俄那樣遭到無法形容的的慘重損失和犧牲。據新近公佈最可靠的統計數字,蘇俄在二戰計有三千五百萬平民死亡,一千四百七十萬軍人陣亡。德軍死了三百五十萬人,其中百分之八十八是死在蘇聯戰場,由此可見蘇德之戰的慘烈。據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何應欽著的《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一書披露,中國八年抗戰,陸軍傷亡失蹤三百二十一萬一千人,空軍傷亡四千六百多人(海軍未列數字),人民直接間接死傷二千萬人。中國傷亡人數雖次於蘇俄,但仍遠比不上蘇方的慘重。全世界死於二戰的人數約為六千萬,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
希特勒犯了不少錯誤,最致命的錯誤乃是進攻蘇聯,他和拿破崙一樣,都被嚴峻可怕的蘇聯冬天所打敗。德國在一九三九年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內心深處最痛恨兩種人,一是猶太人,一是共產黨。他在自傳《我的奮鬥》中,即毫不隱晦地垂涎蘇俄的豐富自然資源。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只是希特勒入侵波蘭、打響二戰的權宜之計。一九四零年夏天,希特勒已透露要打蘇聯,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三時十五分,德國發動二百五十個師的部隊開始進攻蘇聯,希特勒很樂觀自信的地評估「八個禮拜內」可以拿下整個蘇聯,結果完全沒有料到蘇聯戰場竟成為德軍的大墳場。
德軍鐵騎分三路進行,一開始進展神速,一路直搗莫斯科,一路打向列寧格勒,一路朝基輔進發。令許多戰史家不解的是,希特勒準備入侵蘇聯的徵兆,在一九四零年即已非常明顯,但史達林都一直沒有進行備戰應戰措施,故德軍所向披靡,蘇軍望風瓦解。多年來不堪史達林恐怖高壓統治的蘇聯人民,在戰爭初期,對納粹入侵部隊,甚表歡迎,他們心想讓希特勒統治總比讓史達林鎮壓還好,沒想到德軍奉行日爾曼民族優越主義,極端看不起俄國人,他們認為俄國人是劣等民族,是「次人類」,以殘酷的手段對付俄國人,動輒殺害,德軍的野蠻態度反倒激起了俄國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的民族愛國之情。
希特勒將進攻蘇聯的行動,稱為「巴巴羅薩作戰」(Operation Barbarossa)。蘇俄的冬天和廣漠無垠的土地,使德軍的進攻速度慢下來。史達林充分利用「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來牽制德軍,將兵工廠遷移至西伯利亞和莫斯科郊外,被他整肅過的高級將領紛獲平反,恢復軍官過去所享有的特權,並以「愛國戰爭」來號召老百姓的向心力。德軍參謀本部對蘇軍的實力和潛力估計錯誤,全然未料到蘇軍竟有源源不絕的兵力和龐大的軍火製造力量。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間,蘇聯生產了三十六萬門大砲,飛機性能改進,T34型坦克比德國坦克還要好。
蘇聯戰場有三大可歌可泣的戰役,一是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九百日,三百萬居民中,餓死,凍死和病死的多達一百二十萬人至二百萬人;一是史達林格勒變成瓦礫堆,蘇聯紅軍剿滅了五十個師的德軍;一是庫爾斯克(Kursk)之役,一百五十萬德蘇部隊激戰,蘇軍摧毀了德軍最自豪的坦克部隊。盟軍於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登陸法國諾曼第之役,仍有兩百一十萬德軍全力在對付蘇軍,與盟軍對打的德軍只有一百萬。(大西洋月刊)資深主編史華茲和一些比較公正客觀的史家都認為,歐洲戰場的轉戾點不是在諾曼第,也不是巴頓將軍的第三兵團,而是在史達林格勒之役和庫爾斯克之役。如果沒有蘇軍的奮勇作戰和蘇俄人民的堅忍不屈,給予納粹致命的一擊,則歐戰至少還要再打好幾年。
納粹攻蘇失敗的原因有五:1. 德軍師老無功,戰線太長,疲困厭戰;2. 蘇聯冬天太冷,雪太多,德軍沒有足以禦寒的冬衣;3. 蘇聯軍民表現不凡;4. 蘇聯兵工生產力雄厚;5. 希特勒瞎指揮,一意孤行,終致敗亡。
可歎的是,蘇聯軍人和平民在二戰的偉大英勇事蹟,五十多年來卻被西方世界所刻意忽視和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