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1 12:09:03♥KatherineのMM☆

策略理論已經不符實際

《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大前研一》

前人的理論無論如何精闢,或許可以指出成功的路徑和思考方向,卻不一定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或結果。

拍立得失敗的理由何在?簡單地說,是盲目相信過去成功的樣本。不論是迷信垂直整合的經營群、不習慣商品週期短縮的技術人員、未察覺到市場空間已經改變的行銷部門,都沒有警覺到過去的成功經驗已經不合時宜,悲劇因此發生。

企圖將二十一世紀專業所應該具備的條件「樣本化」,就如同過去企業追求策略理論的態度一樣,將會面臨很大的危機。過去,企業的成長模式是,靠少數精英份子學習最新的理論、提出策略,再小心謹慎地實踐。但是很遺憾的,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許多曾經風靡一世的策略理論,在情勢混亂的二十一世紀叢林已經完全行不通。

不過話說回來,三十年前把策略理論帶進日本的第一人就是我。當時我為企業策略下的定義是:「把與競爭對手之間相對態勢的變化,化為提升自己企業內部效率的企畫。」之後,我也提出三種改變競爭態勢的有效方法,包括「關鍵成功因素策略」、「相對優勢策略」和「主動攻擊策略」。

關鍵成功因素策略

比競爭對手更懂得分配經營資源,將資源集中在關鍵因素上,取得市場佔有率及獲益能力的領先地位。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同等的資源,發揮比其他企業更有效率的競爭力。

相對優勢策略

在與競爭者競爭條件不同的狀態下,確保自己的相對優勢。由與直接競爭商品無關的技術、行銷網、獲利結構等方面著手,並將優勢反映在產品競爭上。或者是善用雙方的差距,營造對自己有利的局勢。

主動攻擊策略

積極開拓沒有對手的新產品、新市場,建立新的戰線,讓競爭對手無法追趕,取得有利的策略地位。

後來,這些策略都變成成功的樣本,被許多企業學習、使用。到目前為止,為人熟知的策略理論,包括以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為代表的「定位論」(position);密西根大學企研所教授普哈拉(C.K. Prahalad)與倫敦商學院教授哈默爾(Gary Hamel)的「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或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巴尼(Jay Barney)根據資源基礎論(resource based view)提出的「組織能力論」。

即使是現在,在特定的條件下,每一種理論都能發揮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如框架或道路指標式的理論,是因應二十世紀後半經濟安定成長的工業化社會,也就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社會的產物。

這些策略理論無論多麼複雜、技術難度多高,只要是在製造「實物」的經濟下,都可以有效地追蹤商品、競爭和市場動態;也能在研發新商品和服務時,針對目標顧客和市場,做出具體定位,達到相當的效果。

二十世紀最後的十幾年,策略理論分析的要素,如顧客、市場、競爭等,已經沒有固定的定義。任誰都看得出來,舊有的產業分類已然不符實際。即使如此,至今信仰策略理論的人仍不絕於途。

前人的理論無論如何精闢,或許可以指出成功的路徑和思考方向,卻不一定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或結果。用過去有限的經驗和知識,解釋前所未見的現象,本來就是冒險的行徑。這一點,一定要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