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的壓力〉
這是一篇短篇小說的讀後感
作者是德國人...徐四金(PATRICK SUSKIND)
之前有一部電影<香水>便是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
乍看之下,這是一篇敘述一位女畫家在看過了一為藝評家對她做出畫作缺乏深度的論斷之後,一連串的追求其繪畫作品深度最後因承受不住探求過程中所累積的壓力而自我結束生命的短篇小說。這是一篇故事結構單純的短篇小說,但是敘述的行進中,總縈繞著一絲絲的,疏離的閱讀感,並一直糾纏膨脹到主角生命頓時停止的一刻。敘述的合理性使得主角自殺的結局順理成章的成立,旦某種奇異描述法的效果營造出的疏離感,又不時的在某些時刻,造成閱讀意識從文本中解離,形成閱讀與閱讀間的間隙。在這個閱讀空缺(reading-pause)的時機中,讀者再度自文本的虛擬效果中取回自主權,可以凝視著那一片文本所孕育的意象。我們凝視著那個空缺,閱讀著空缺,卻不能---真的不能---擁抱那個空缺,分析那個空缺,於是認識那個空缺。只在凝視中---也只能在凝視中---那個空缺才作為她自身向凝視著她的我們,不是以發散的形式,而是以收斂的形式「呈顯」著;她之所以呈顯,不是她有求於我們,「虧欠」我們,竟是我們「虧欠」於她因此而對她投射,更驚人的是,我們之所以生存,之所以如此以如此這般的生存著,是因為我們就依存於我們自身對她的吸引和對她吸引的回應所交織出來的織體(texture)中。這是一種深度的觀看,因此是凝視,在凝視中,生理意義的看與知識意義的看皆在精神靈性的現身於凝視場域的當下凍結、暫止。透過這個凝視,凝視對象勾引出的不是需要被滿足的慾望,也不僅是需要被認知的意識,而是生命整體。凝視不為了「命名」,反而是因為某種無法命名,卻又在我們面前閃動著的存在者,與我們自身的生命底層產生呼應,我們才能向他凝視,於是也有了凝視。我們必須以生命的整體來回應那個被我們凝視著的那個「存有」,那個存有也才會凝視我們,我們也終究才在她的凝視中成就著我們生存的一切,包括我們自身。對她的分析、認識,說穿了就是命名,也是擁有,傷害了凝視存有的根基,凝視不再,這危及了我們的生存理由。但她依然如此,依然凝視著一切,她不會、也不能被危及。是我們切斷了對她的凝視進而沒有凝視,但她依然凝視。文本中那個評論家的「解釋」種下了凝視的崩解基因,畫家對此採取了錯誤的回應。它應該繼續凝視,而不是從凝視狀態中墮回到藝評家所暗示的理解意識狀態中。在藝評家所冷靜(或冷酷…)製造出的權威幻象中,真理不被掌握,就算在他自以為是的論述中依然如此。充其量,他只在文字的堆疊中,計算出真理的意義巨大重量,企圖嚇壞一些不明究理人。他精心算計出的真理值,就像蜘蛛織成的網一般,美麗,精細,卻也不過是個別有居心的陷阱,是必須讓人付出藝術生命代價,以顯示其價值不凡的陷阱罷了。畢竟能夠補蟲捉蝶,逼牠們獻出生命,完成一次生命能量轉換的絲網,才有做為一張蜘蛛網的價值,不是嗎?
在這樣的閱讀角度下,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1)什麼是深度?(2)深度在哪裡?(3)是藝評缺乏深度還是創作整體缺乏深度?於是(4)是說話的人有深度還是實踐的人有深度?可能這個問題要這樣問比較明確:(5)是有權說話的人有深度,還是也有權,但他並不使用,而去實踐的人有深度?(6)是命名者有深度還是被命名者有深度?還是,(7)沒有深度?如果有,請再回到第一個問題。如果沒有,(8)那我們繞了一大圈的思索本身是不是就是深度?啊哈!知道什麼是「深度的壓力」了吧!BlessYou.
體會不到自己氣味的壓力(?
有投射到香水的感觸.....
是不是有你所謂的投射現象...我不知道...
小說家的故事時間是整體的...
現實世界的出版有先後之分...但故事醞釀在作者的內在時間中實在難分難解...
徐四金的文本總是瀰漫出一種...水晶色澤似的變態氛圍
所謂水晶色澤似的變態...是有別於一般的病態變態
意味著變態的意義被中性化了...現象被美學化了...
結晶於...後現代社會中的整體高密度擠壓摩擦場域中...普遍存在於每個人內心中的...感受...聲音...質感...
親密的疏離之心理質感...既疏離卻又親密...在親密情境中卻是倍感疏離...
為了排解這種荒謬的存在感對自我identity的騷擾和威脅...人往往寄託於某些...脫序的事物或行為...來尋回...來回復... 2011-03-17 08: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