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5 00:39:48未來.海嵐

最近與片單小短評

終於的終於強逼自己在電腦前打一小篇文章。最近看了幾部片子和不同科系的人聊天,然後悄悄的忘卻所有大四的課業,在夜晚除了鍵盤的聲音外,外加久違了的水塔抽水馬達發出來的聲音。自選高雄電影節片單:夢之牆(In a Dream)、控制(Control)、沒有季節的海邊(Seaside)、藍色果凍海(Jellyfish)。目前一共看了四部,外加四部影圖的短片:大男人(The Peng Hu Man)、Seeing、親親(Ching Ching)、「我說阿,」我說(The Soliloquise)。當然不難發現,幾乎我都是以外語片為主(非亞洲區的),原因是因為這些片子在台灣比較難有DVD;還有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英文的片名幾乎都和中文翻的幾乎不同,這點還挺有趣的! <控制>短篇感想這部片子是在描述約七零八零年代Joy Division樂團主唱Ian Curtis的半傳記(Ian Curtis已於1980年5月18號自溢身亡享年23歲),這部片子似乎也是去年台北影展我沒有追到的片子。如果人分成兩類,理智與俗稱有腦子問題的動物罷了,我想大多數的人類一定都被歸類成第一類。只是因為放肆的燃燒自己的生命,然後將生命中另外一些提供養分的地方燃燒殆盡,如紀錄片中菸味裊裊的畫面與五分之一的情緒構圖。整部片子以黑白片的無彩色呈現,似乎像在弔唁這位樂手,或許因為當時代的醫療無法治癒癲癇,造成Ian Curtis開始的自我放足,似乎把搖滾當成一種毒藥,在黑白穿插的影像中漸漸將生命的靈魂顏色抽離。整部的情緒對我來說很有感覺,似乎真的像片名一般的失去了控制,然而我會自省,我們人生的片段中是否真的也有一小片段自己脫序的剝離,這種剝離不像是之前電影「命運好好玩」的那種自我無意識導航,真的是完全失去控制,就像隨時身體會自我倒下般的失去生命感。以小說來說,就像「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的K,一切永遠不在控制中。 <夢之牆>短篇感想整部紀錄片的畫面很美,加上那種充滿民族性的輕快音樂,真的像進入了一個支離破碎夢的空間。描述美國南部費城的波西米亞地區的藝術家Isaiah Zager花費35年多所完成馬賽克的屋子與藝術家本人的故事,由Isaiah的兒子Jeremiah Zager自己掌鏡,或許因為如此除了藝術家本人的生活外又加上非常多在許多電影不曾強烈感受的家人情緒而增加可看性。「鑲嵌不再是色彩的重組而是一整面完整的人生編織」這是我看完整部電影所為一想到的話語。無法控制行徑卻能完全掌握著色彩的主控,許多藝術家都有這樣的問題,或許藝術這種東西太過於感性了,當藝術家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之後,本身留給身旁的人看著就像看到燃燒完後的灰燼,然後灰燼中仍然偶而會報出小小的火花,時而嚇人,時而感傷。總感覺Isaiah Zager的馬賽克房子太過於色彩繽紛,陽光下的亮點也照傷了藝術家的心,導致藝術家在光線、情緒、色彩、親情裡面到處衝撞,也卻滿身傷痕。除了屋子鑲嵌的記憶外,似乎滿臉細紋的Isaiah Zager似乎感覺仍坐在作品的中央,自己慢慢的品嘗著自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