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 10:29:39deepmind

「不知布施」的意義,「及」布「施」的「果報」。

        藥師經  印順長老 開示

丙二 善巧方便
丁一 聞名憶念益
戊一 離惡益
己一 離慳吝貪惜惡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痴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旁生趣。[P88]

  如來開示中,依正行願已講完;現說藥師佛的善巧方便。藥師如來,依過去因中的本願力,及現證佛果的無邊功德,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度生主要是慈悲,而慈悲是內在的,須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表現出來。救濟眾生的利益,可分三類:即聞名憶念益,持咒治病益,供養受持益。聞名利益中,又有離惡與得善二類;離惡也有四種,先明第一離慳吝貪惜惡。

  這是另一大段,故開頭又說「爾時」,即世尊開示藥師佛國如何莊嚴,勸勉大家往生彼土之時。釋迦「世尊」又「告」訴「曼殊室利童子」:「有諸眾生,不」能辨「識善惡,惟」是一味「懷」著慳「貪」鄙「吝」心。這不識善惡,即是白癡;世間儘有聰明人,滿腹經綸,才智橫溢,然而好事不做,反而盡力作惡。

這裡所指,就是那些否認善惡因果,抹煞道德價值的人。因不識善惡因果,所以也就「不知布施」的意義,「及」布「施」的「果報」。有些人,可以一下賭輸幾千元,但遇到慈善公益的事情,連少數都捨不得捐助。有些人,可以為男女朋友無謂的吃喝玩,花上幾千幾萬,而不能布施一碗飯給求乞的窮人 [P89] 這些人雖不是慳吝,而不知人與人間,是禍福相關的,有互助救難的必要,應該從布施中,增長自己的功德,求得自己更富裕的果報。

財物原是布施功德所得的。如一粒穀子,播作種子,將有更多穀子的收穫。可是有些人,不識善惡因果,認為布施是最不上算的事。這些人,不識因果善惡,是「愚癡無智」;於三寶功德,也「闕於信根」。

由於不識因果,不信三寶,所以對一般貧病,及三寶功德,都不肯布施。他們一天到晚,一味的貪吝,辛苦地為財物而「勤加守護」,捨不得布施。若「見」 有貧窮的向他「乞」求衣食,或是慈善機構向他勸捐「來」了,「心」裡便討厭而「不」歡「喜」。但有時,因人事關係,面子關係,「不」得「已而 行施時」,就「如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痛惜」。

  像這種人,為自己還捨得花錢,雖然花得並不正當。還「有無量」數的 「慳貪有情」,但知把「資」產「財」物「積集」起來,對「於」「自身尚」且捨「不」得「受用,何況能」孝養「父母」,贍養「妻子」?對家裡的「奴婢、作使(佣人)」 [P90] ,不用說是刻薄了;以「及來」向他乞求的「乞者 」,更不會施予分文了。

在這種人的心目中,祗有錢好,而且越多越好;至於要錢何用,他是從來不曾想到的。「彼諸有情」,如此的慳吝不捨,等到「從此」世界「命終」之後,必定要「生餓鬼界」或者是墮落「旁生趣」,這裡文略,應還有地獄。

餓鬼,顧名思義,它永遠在求食,而永遠食不飽 ;渴得連水都求不到一滴,長期生活在餓渴的逼惱中。這是貪無厭足,有錢財不肯布施的應得後果。

旁生即是畜生,有些也是貪吝而墮落的;畜生也時常找不到食,如虎狼雖猛,有時也不免挨餓。貪吝不厭的人,永不滿足,即得永不滿的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