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 07:14:09deepmind

十大弟子

  佛陀的還鄉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

  釋尊成道之後第五年,應其父王之召,由王舍城回到了他的祖國迦毗羅衛。佛陀將要回國之先,這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很快地傳遍出來,父王、姨母、妃子,以及佛的兒子羅喉羅等,都在等待著釋尊返回王宮。可是,此時的釋尊,已是佛陀,已是僧團中的一個成員,所 以沒有回到王宮,而是和大群的比丘們,一同住在近城的森林裏。淨飯王便和他的侍從們,來到林中那特地為佛陀建築的尼拘律(Nigrodharama)園精舍,見了佛陀,同時也見到了佛陀座下的許多比丘,披著極為襤褸的袈裟,剃光了鬚髮,所以頗感不忍,到了第二天朝晨,佛陀依照慣例,外出托缽乞食,向街上的人家,沿門托化。此事又被傳到了淨飯王的耳中,於是急忙地來找佛陀,他說:「我的孩子啊,你為何要像乞丐那樣,向人乞化呢﹖你實在辱沒我了!」

  佛陀的回答是:「大王啊!這是我的祖先的遺規呀!」僅是這樣的解釋,淨飯王是不會理解的,因此佛陀 又說:「我們出身的王族和士族,如今當然尚未淪落到要做乞丐的地步。」佛陀接著作了一個微笑,又說:「您和您的王族,的確應以榮譽為首。可是,我的祖先, 是過去的諸佛,與我的所作是相同的。」

  因為此時的釋尊,已不是釋迦族的太子,乃是一位以救濟全體眾生為職志的人天導師,不宜再受王族觀念的限制,當以教團的規律為依準了。至於托缽的生活方式,乃是印度當時所有各種沙門團的共同形態。因為出家捨家,身無長物,亦無定居之處,僅以遮身及禦寒之 用的披衣,以及用來托化食物的缽盂隨身。目的是擺下了一切的名利物欲,專心於道業的修持。

  再說,就在那天,釋尊為了會見以前的妃子耶輸陀羅,由兩位弟子的陪伴之下,到了王宮。耶輸陀羅見到 披著乞丐衣(袈裟)的釋尊,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撲倒在釋尊之前,抱住釋尊的雙膝,嗚嗚地哭泣。此時的釋尊,扶起了耶輸陀羅,給予安慰,用親切的語 言,向她宣說了佛陀的教法。那一番話,在她心中,深深地留下了佛陀的慈悲,因此,當他離開佛陀以後,她便替小王子羅喉羅,穿起了華麗的服裝,來見釋尊。這位少年,受了母親的指導,見到佛陀,便問:「父王啊!我於何時能成為國王,承襲釋迦族的王位呢﹖請您給我繼承吧!」佛陀聽了此語,便牽了羅喉羅的手,離開王城,把這少年帶到了他和他的弟子們所住的尼拘律園,並且向他說:「你希望繼承的東西,那不是永恆的,而且是引發苦惱的東西;這樣的繼承,我早已不能給你了。但是,我在菩提樹下所得的諸寶,可以成為你的東西,那是能讓你永遠繼承的。」因此,便把這位少年王子,交給了舍利弗,成了僧團中最早的沙彌 (S'ramaneraka)

  這次釋尊回國,在俗情的觀點上說,固是省親性質,但在佛陀的立場而言,乃是用佛法度了釋迦族的人。他的父王於聞法之後,即得「法眼淨」的初果見道,也就是說,雖未立證阿羅漢果,解脫生死苦患,但已解脫在望,涅槃可期了。宮人也多受了戒法,並且還度了摩 訶婆闍波提所生的異母弟難陀(Nanda阿難尊者)等人出家。

  因此,在這一共七天的歸省期中,感化的顯著成果,是使佛教的僧團,增加了許多位由釋迦王族來出家的弟子們,其中有名的就是阿那律(Aniruddha)、阿難陀(Ananda)、金毗羅(Kumbhira),以及後來與佛陀爭取領導權的提婆達多 (Devadatta)等人的追隨出家,為王子們理髮的賤民優婆離(Upali),亦於此時趕來出家。

三位難陀(附錄)

【難陀】:佛的弟子中有三位都叫難陀,就是難陀、阿難陀、孫陀羅難陀。這位難陀尊者,據說是放牛難陀,他小的時候歡喜放牛。難陀,翻譯成中文叫善歡喜,他很歡喜的。

 

【孫陀羅難陀】:孫陀羅,是難陀太太的名字,翻譯為好愛。她所愛著的是哪一個呢?就是難陀。又譯為端正,言其相貌非常美麗;這孫陀羅長得非常美麗,可以說是印度國裏邊最美麗的一個女人,所以孫陀羅難陀就被她迷住了!孫陀羅難陀最愛的他這個太太,為什麼最愛呢?因為她生得最美貌;所以行住坐臥,寸步不離,如膠似漆──黏到一塊了,好像膠在一起似的──用現在的話講,叫出雙入對。

 

【阿難】(難陀)是佛同父異母的親弟弟,釋迦牟尼佛看他的因緣成熟了,想要度他這個弟弟出家;可是他捨不得他這個老婆,就不出家。佛就設了一個方便法,選擇了一天,這孫陀羅難陀夫婦正吃飯的時候,佛來了,佛就到王宮裏來化齋;難陀看見他哥哥來化緣了,一定要給他添缽,用飯菜布施給佛…….

【阿難】:這就是佛的侍者,結集經藏的阿難,他叫慶喜;因為他是在佛成道那天出生的,所以他父親很高興,給他起了名字叫慶喜,言其全國都慶賀佛成佛。在佛的弟子中,他是多聞第一。

 

  後世傳稱的佛陀座下的十大弟子,除了解空第一的須菩提(Subhuti),似乎出家較晚之外,其他九位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頭陀(苦行)第一的大迦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說法第一的富樓那(Purnamaitrayaniputra 滿慈子)、論義第一的迦旃延、持律第一的優婆離、密行第一的羅喉羅,均已出現了。

上一篇:成立僧團

下一篇:佛陀的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