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8 08:31:29deepmind

到了真正得大自在的大解脫時,就發現無智無得

心經  聖嚴法師

無智亦無得


「智」的梵語若那(jntildeāna),在大小乘諸經論中,有許多的類別及其性質。主要是自利利他、斷煩惱、離諸苦的抉擇力。

就原始佛教的立場所說的智,主要是觀苦、集、滅、道四聖諦,對世間有漏之因果及出世間無漏之因果,能夠如實知見。

小乘論書如《阿毘達磨發智論》、《大毘婆沙論》、《成實論》等,說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六智、七智、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

大乘的《楞伽經》說智有三種︰

1.外道凡夫,執著一切諸法之有無者為世間智;

2.小乘聖者,虛妄分別自相同相者為出世間智;

3.諸佛菩薩,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離有無二見者為出世間上上智。

《大般若經》第九〈大明品〉,亦謂智有三種︰

1.一切智,知諸法總相;

2.道種慧(智),知二道乃至無量道門;

3.一切種智,能盡知一切諸法的總相別相。

《雜阿含經》卷一五第三七九經記載佛陀為五比丘初轉法輪︰「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跡道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即是依四聖諦而得法眼淨的意思。

無智亦無得


智慧如果是有,不論其有經驗,有觀念,有看法,有思想,凡以自我為中心者,這就是有漏智,不是真正的智慧。

離開自我中心,就是無漏智,但在小乘聖者就將實證四聖諦的無漏智,認為是真正的智慧。大乘菩薩的解脫自在,既無四聖諦,當然也用不到無漏智這樣東西了。

「得」的觀念,對凡夫來說,未知佛法者,希望求得名利物欲的滿足;初知佛法者,希望得到功德和福報。深知佛法者,希望求得佛法、求得智慧、求得解脫、求得聖果,禪宗的行者,希望求得開悟,明心見性。

小乘佛法有緣覺果及聲聞四果可得,大乘佛法有菩薩果位及佛果位可得。如果為了追求果位而修行,是有為的,得凡夫果,也是有漏果,充其量只能達到小乘聖者果位。發願取證果位而不是僅為果位修行菩薩道者就會得到大乘聖果,例如釋迦世尊是為了解脫眾生苦厄而出家修道,目的是度眾生而不是求果位,已證聖果的人只認為那是一個經驗,不會自高自大,不會執著果位當作自我的價值看待。對於果位價值的執著越來越輕,而到人我執與法我執斷盡之時,證聖果的位置越來越高,所以真正證聖果的人不會把果位當作另一種自我來執著。

對於尚在凡夫位中的眾生而言,佛菩薩一定要告訴他們有聖智聖果可得,是為了勸勉凡夫離生死苦出煩惱網。到了真正得大自在的大解脫時,就發現無智無得,才是佛菩薩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