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法華經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稱為「五種法師」。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一○、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說法
自本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為迹門的流通分。
迹門的流通分,告訴我們如何弘揚、傳播以上所說的大法,內容非常充實。
法師品說明,佛在世時及佛滅度後,凡「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數品,世尊一一為聲聞弟子們授成佛的記莂;對於尚未被佛點名的人,其實也都有份,所以在〈法師品〉中肯定所有聽到《法華經》,乃至僅僅一偈或一句的每一個人,不論有佛住世時或佛已滅度後,只要一念隨喜,將來也一定成佛。
所謂「佛住世」,是指佛的三十二相色身住世的時候。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釋迦牟尼佛誕生於王宮,然後出家、修道、成佛,嗣後說法度眾生的時段,名為佛住世時。到了八十歲,佛的色身衰老遷化了,稱為涅槃,又名滅度,或說入寂、入滅、圓寂,也就是得大圓滿的不生不滅。凡夫稱為「壽終死亡」,如來叫作「入滅」。
諸佛的最後身,雖然是功德身,也是果報身。因此釋迦牟尼佛在生住世的時候,也會肚子餓,也會背痛,也會遇到一些魔難,這是他的果報。只要是托胎化生,是父母所生的肉身,就是受報。
佛涅槃後,就再也不會受報,如果再來,是以神通化現,化現的佛身是臨時性的。很多高僧大德、比丘、比丘尼往生的時候,後人給他們一個很好聽的名詞叫「捨報圓寂」;其實還沒有到無漏、無學,只是一時間捨了此生的果報,不應叫作圓寂。
〈法師品〉的經文很長,謹摘錄經中最精要的部分介紹如下:
次述聽聞法華經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稱為「五種法師」。
在經律聖典中,夠資格的沙門,均被尊稱為阿闍梨(ācārya),意譯為「師」,有教授、軌範、正行、應供養等意。在律部有教授阿闍梨、羯磨阿闍梨、受經阿闍梨、依止阿闍梨、教誡阿闍梨等。在阿含部及律部,師的種類也不少,例如精於毘尼者為律師,長於禪定者為禪師,熟於讀經者為經師,優於議論者為論師,勝於說法者為法師。嫻於修持觀行的禪師亦名為瑜伽師,而中國明朝時代稱專以應付經懺佛事為生的世俗僧,亦名為瑜伽教的瑜伽師。
「法師」本為說法之人,以法為他人之師,自身則依法為師之意。《雜阿含經》卷一第二十六經云:「云何名為法師?……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也就是凡能說五蘊法而令生厭離心,願欲滅盡五蘊之身心而得涅槃寂靜的人,便名為法師。
以此可知,〈五百弟子受記品〉所說的富樓那尊者,「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世尊也說:「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故在《佛藏經》卷中的〈往古品〉也說:「富樓那亦於六佛法中作法師,亦於我法作大法師。」《大般涅槃經》卷十八云:「以知法故,名大法師,以知義故,名大法師……以知諸根利鈍中故,名大法師。」
在《法華經》本品及後面的〈法師功德品〉,則說有五種法師:凡是受持、讀、誦、解說、抄寫《法華經》的都是法師,甚至連畜生中的野干也稱法師,故也不限出家或者在家。現今的一般人,大概指會寫經或講經說法的人是法師,當然,也有些不會講經,不會說法,甚至於不識字而只會誦經的,也叫作法師,這點倒是跟《法華經》的法師內容不謀而合。
唯根據《十住毘婆沙論》卷七〈分別法施品〉,要求說法師的條件共有四點:
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2.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3.得禪定智慧,於諸經法,隨順無諍;4.不增不損,如所說行。
總而言之,「法師」之名不是出家人的專利,放寬尺度說,能夠傳播佛法,以法為師,即使是在家人,只要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的,不論那一種,都可以名為法師。嚴格的要求則必須說通宗亦通,戒定慧並重,經律論精通者,始得稱為法師、大法師。在中國譯經史上,凡是大譯師,均冠以「三藏法師」之尊稱,例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以及「開元三大士」等,都是大法師,都名三藏法師。
中國佛教界對於法師的用法,迄今仍是對出家人的尊稱,雖然有若干外道師及附佛法外道師,也有自稱為法師或大法師的,則與佛教的習慣用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