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3 20:59:21deepmind

廣論消文208 四緣發心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

廣論消文208  2085-2099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修菩提心次第; 發起之量; 儀軌受法。

子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分三:

從四緣發心 從四因發心 從四力發心

初中有三。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就是從

1四緣發心、2從四因發心、3從四力發心。

丑一、從四緣發心分六:

從緣發心之理 略攝四緣之義

僅於欲求菩提非就所為而安立發心

對佛功德修信是不墮小乘之最大因緣

從四緣發心之異門 認定真實

寅一、從緣發心之理

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 所修 菩提有大威力。

第一種初發心緣:

善男子、善女人,親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的神變威力,或者從可信者處聽到如是事蹟。見聞之後,心想:無上菩提有大威德,能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神變威力。由此種見聞的力量,對大菩提深生信解而發起菩提心。

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第二種初發心緣:

有一類人雖未現見或聽人述說諸佛菩薩的神變威力,但由聽聞法師說法,依靠無上菩提微妙正法教授,聞後生起甚深信解。由聽聞與深信的力量,對佛陀的智慧產生信解,為了獲得如來微妙智慧而發菩提心。

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

第三種初發心緣:

第三種發心的緣,是雖然沒有聽聞大乘法教,但由於看見佛法將滅,心中便思惟:只有正法久住世間,才能滅除無量有情的大苦,所以怎麼樣使得菩薩的正法啊能夠安住,我一定要發心。

所以第三緣是:由為護持菩薩藏法的力量,於如來智慧產生信解,為證如來微妙智慧而勇發菩提心。

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姤、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

第四種初發心緣:

又有一類,雖未觀見正法行將隱沒,但在末世見到濁惡眾生身心被上品煩惱惱亂,多有愚癡、無慚、無愧、嫉妒、慳貪、憂苦、粗重、煩惱、惡行、放逸、懈怠、無信等,見後心想:在這五濁惡世,無量眾生被煩惱惱亂之時,能對聲聞、獨覺菩提發心,尚且難得,何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應發起大菩提心,讓惡世無量有情隨學我發菩提大願。

由於觀見末法時代發心很難,越想要生起發心,由此發起菩提心。

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

發心的道理,《瑜伽師地論》的文句中,都是說於大菩提發心,由此可見,所謂發菩提心是指發心希求證得菩提。

寅二、略攝四緣之義

由何緣者,初由見聞稀有神變生稀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

由第一緣發心:見聞稀有神變,即見到或聽到佛陀的稀有神通,以此為緣,生起稀有之想,心中常常憶念:願我當來獲得如是菩提。

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

由第二緣發心:從法師處聽聞到佛陀功德,先是生起了清淨信解,然後對此佛功德發起欲證之心。

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

由第三緣發心:不忍大乘聖教滅亡,為了護持佛教,於如來妙智發起欲證之心。

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

在第三緣中說到不忍聖教滅欲除有情苦兩方面,但發心的主要因緣,應指前者——“不忍聖教滅

論中說:由於見到聖教若不滅亡,就能滅除無量有情的大苦,心中也有緣除苦而發心的這一分。然而,此處發心的主要因緣應是不忍聖教滅亡,不然,則與下文依大悲發心有重複的過失。

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

由第四緣發心:見到菩提心具大利益,極為稀有珍貴,由此因緣激發,便對佛果發起希求證得之心。

寅三、僅於欲求菩提非就所為而安立發心

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四緣發心,這四種的發心,都是對於無上菩提,發起要證得的心,並不是從所為的目標而安立。

日常法師開示

這裡是辨明菩提心的內涵,就是想要得到佛圓滿的果位的這個心(願菩提心),並不是說現在已經能做到了(所為)(行菩提心)。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威神,能夠救濟這麼多的眾生,所以你羨慕他,也想像他一樣,這個心就是菩提心。(括弧內的字為其他同學的消文)

寅四、對佛功德修信是不墮小乘之最大因緣分二:

依靠修信遮止自利方面以寂滅為足之心

必須遮止自利方面以寂滅為足之心

卯一、依靠修信遮止自利方面以寂滅為足之心

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惟寂滅為足之心。

如果不對佛陀功德修持信心,就對佛果不希求證得,如此便無法遣除自利方面,執著寂滅為滿足的心。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惟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

若是藉由修習慈悲,見到利他事業須要大菩提心,從而發起要成佛的欲求心,這樣雖然可以避免在行利他時,執著那種以寂滅為滿足的心,卻無法遮除前面所說的「只求自利」的執著,而且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遮止希求寂滅為足的心。

因此,只有對佛功德修習信心,才能遮止自利方面以寂滅為滿足的執著。

總之,若未對佛功德修習信心,就不會欲求自利究竟而發起成佛之心,如此便不能遣除自利方面以寂滅為足之心。

卯二、必須遮止自利方面以寂滅為足之心

又於自利執惟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

對於自利執著僅以寂滅為滿足的心,並非不需遮止。以下宣說理由。

以於小乘惟脫生死,惟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

因為:小乘只是解脫生死,只有一分斷證功德,所獲自利並不圓滿。

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

又因為:小乘雖然解脫了三有的衰損,但並未解脫寂滅的衰損,而且經中說圓滿的自利是成就如來法身。

總之,必須遮止對自利以寂滅為滿足的心。因為:

一、小乘寂滅只有一分斷證,自利並不圓滿;

二、小乘還有寂滅的衰損;(日常法師:小乘沈空滯寂,你不能動彈的,在這個地方,這個缺點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啊,所以小乘實際上還並不圓滿啊!)

三、佛在經中明示,圓滿的自利唯是成就如來法身,並非小乘寂滅。

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

因此,對佛功德修持信心之後,便能觀見:欲求圓滿自利,必須成佛。

況云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

何況利他就是成辦自利,若要由利他而使自利達到圓滿,若不得佛果也絕無可能。

堪布開示

利他即成自利,是一則大規律。譬如:1捨他資財,自得富裕;2為他說法,自得智慧;3忍他損害,自得相好;三門敬他,自得尊重。可從無量側面來觀察、證實這一點。因此,利他即是成辦自利的重要途徑。

那麼,如何才能由利他達到最大程度的自利呢?以布施為例:1受者眾生的數量、2所施的錢財、3布施的意樂等多方面因緣積聚,便能產生自利的福德。而要使這一自利達到究竟,布施的對境、物品、意樂等各方面都要圓滿。換言之,欲求最大的自利,就要有最深廣的利他,為此也必須成佛才能辦到。

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

按照這樣去思惟,是不退墮小乘的最大因緣。也就是說,只要衡量到什麼是究竟自利,就一定會生起欲求佛果的心,當思惟到究竟時,就會遮止退墮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