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4 16:12:56deepmind

廣論消文72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

廣論消文72    7211– 735 

庚二、所為義

第二所為義者。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一為摧伏增上我慢,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第二、建立三士道次第引導的原因及目的。

問:若說中、下士道的各種法類,都是修上士道的前行準備,那麼只要建立上士道一個次第就足夠了,何必再分別設立共中、共下士道的次第呢?

答:分別以三士道來引導,具有兩大意義:一是為了催伏增上我慢。就是自己還沒有生起共中、共下士夫的意樂,就自我承許是大乘行者了。那就是對整個道次第不清楚,才會導致增上我慢。

二為廣義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

二是為了能廣泛饒益上、中、下三士的眾生。這是指不管修學者的根器為何,都能因此而獲益。因為上士夫與中士夫也必須要修習,希求增上生的下士法類和希求解脫道的中士法類。

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所以本論雖然引導上、中二類的眾生,也都教他們修習共中、共下士的意樂,這樣的次第引導不但沒有任何過失,反而有助其在共中、共下士二道中獲得穩定基礎的功效。

如果只有一個上士道次,對下根器的眾生來說,因為入道之初無法生起上士道意樂之心,又捨棄學習的下士法類,導致都一無所成。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須以次第引導心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另外,對具有上根器的修學者來說,為他們開示共中、共下士道的內容,讓他修習;這些共道的功德,如果先前已經生起,可以繼續增長;如果先前尚未生起,也一定能快速生起。因此,從「下下功德」的基礎開始修,可以引導修行者一直走向「上上道」的境界,並不會因為從最下面起修,而迂迴延緩了證道的時間。

這種以道次第引導修學者的做法,在《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有舉聰慧的珠寶師,以漸次磨去泥垢、洗去雜質,最後才能使無價的摩尼寶珠發光,來作比喻。但恐文辭太繁,故不再多引述。

參考資料

    佛光大辭典
梵語 māna,巴利語同。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宗以之為四十六心所中的八不定地法之一,唯識宗則以之為五十一心所中的六根本煩惱之一。

即比較自己與他人之高低、勝劣、好惡等,而生起輕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稱為慢;亦即輕蔑、自負之意。

慢有種種分類,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三、俱舍論卷十九列舉七慢:

()慢,對劣於自己之人,認為自己較殊勝;而對與自己同等之人,謂與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

()過慢(梵 ati-māna),對與自己同等之人,硬說自己勝過對方;對勝過自己之人,亦偏說對方與自己同等。

()慢過慢(梵 mānāti-māna),對勝過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

()我慢(梵 ātma-māna),乃七慢之根本慢。於五蘊假和合之身,執著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內執有我,則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有我所,則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

()增上慢(梵 adhi-māna),於尚未證得之果位或殊勝之德,自認為已經證得。

()卑慢(梵 ūna-māna),對於極優越之人,卻認為自己僅稍劣於其人;或雖已完全承認他人之高勝,而己實卑劣,然絕不肯虛心向其人學習。

()邪慢(梵 mithyā-māna),無德而自認為有德。

八慢,即指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傲慢等。

九慢,又作九慢類。即:()我勝慢類,即對與自己同等之人,認為自己勝過對方之過慢心。()我等慢類,乃對與自己同等之人生起「我與彼同等」之慢心。()我劣慢類,對勝過自己之人,生起「我為劣」之卑慢心。()有勝我慢類,對勝過自己之人,生起「彼勝我」之卑慢心。()有等我慢類,對與自己相等之人,生起「彼與我同等」之慢心。()有劣我慢類,係對與自己相等之人,生起「彼劣於我」之過慢心。()無勝我慢類,對與自己同等之人,認為其人未必勝過我之慢心。()無等我慢類,對與自己同等之人,認為其人比我差劣之過慢心。()無劣我慢類,對多分勝於我者,生起我比其人為少分劣之卑慢心。此係俱舍論卷十九根據發智論卷二十所舉出者。

上記之九慢攝於前述七慢中之慢、過慢、卑慢三種。即我等慢類、有等我慢類、無勝我慢類等三項攝屬於慢,我勝慢類、有劣我慢類、無等我慢類等三項攝屬於過慢,我劣慢類、有勝我慢類、無劣我慢類等三項則攝屬於卑慢。於品類足論卷一載有關於九慢之闡釋,書中舉出「我勝慢」之例子,謂我勝慢係由慢、過慢、慢過慢三者而出,此係依觀「境」之劣、等、勝而分別之:()若觀「劣境」而謂己為勝,此為慢。()若觀「等境」而謂己勝,此為過慢。()若觀「勝境」而謂己勝,此為慢過慢。其餘之八慢亦可準此而別。

法藏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五列舉聰明、世智、高貴、耆年、大姓、高門、解、福、富、寶等十慢;法華經論卷下更以法華七喻配七種增上慢。此外,憍慢之妄惑,稱為慢惑,為十大惑之一;自慢而心舉,稱為慢舉。

〔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九、卷五十、俱舍論卷四、成唯識論卷四、俱舍論光記卷四、卷十九、摩訶止觀卷五上、成唯識論述記卷六末〕 p5812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