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4 08:14:08deepmind

消文49-1 無覆無記

  消文49-1

初中有五。一以何防護者,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

第一種資糧是密護根門,由五方面來做說明:

一、用什麼來防護自己得根門?要全面守護正念。守護正念,又分為兩點:

()是「遍護正念」,指一切時處要牢記防護根門的方法,時時串習,令自己不忘失正念。

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是「於正念起常委行」,指恆常認真的修習正念。

 

二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三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二、防護什麼?護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三、從哪裡防護?從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後,產生悅意和不悅意的境界去防護。

(喜歡的就起貪,不喜歡的就起嗔心)

 

四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四、如何防護?可分為二項,()守護根。當六根緣到六境時,六識就跟著生起來,緊接著意識就會對六種可愛境界(悅意)生貪,於六種非可愛境界(不悅意)生瞋。所以在這當下,應當努力不要讓根對境界生起貪、瞋。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從六根面對的境去防護。譬如說對這個境界我們看見或聽見了,因此會引發我們貪、瞋,那就擋住它,盡量少接觸這個境界,不放縱自己的根,而且要用正念止息煩惱。

【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

守護根,就是在根對境時生起六識,六識產生悅意和不悅意的心境,因而生起貪或嗔。

【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假如是因為一時忘失正念或因煩惱熾盛,而起了罪惡心,也應該努力守護六根而令其止息。

 

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

所謂「取行相」者,就是將不應該看的悅意(美色等)作為境界,或者是看到境界時對此境界生起現前作意(起心動念),內心覺得這東西很好,然後就去看。(就是不要被美色、美食、名利等所誘惑)

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

所謂「取隨好」者,就是當下接觸了六境的行相後,六識升起而引發貪、瞋、痴,然後起了種種境界;或是這些境界並沒有親自看見,只是聽別人述說境界的美妙,心理隨之思惟後,生起分別(產生好惡)而貪戀耽著在三毒境界中。

 

【五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

五、防護的體性如何,就是諸跟對境時,要守護自心不受雜染,令心能安住在善性,或是在不是善也不是惡的無記性當中。

【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這兩種狀態中-善性或無記性)此處住於無覆無記的時段,並不是指將心執持善所緣的時候,而是在行動舉止等其他時候。

**

合註巴梭法王註解:第五防護體性為何者:謂根趣境時從雜染守護其意,既防護已,若念心應何住?謂令住善性,或無記性。二種安住之理,於此時中住無覆無記之時者,謂餘時中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日常法師  廣論淺釋

【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無記有兩種: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我們要的是無覆無記。比如我現在很認真地看書、思惟,或者拜佛、修習,這是善的。累了站起來休息一下,或者是坐著閉上眼睛養養神,這個時候內心當中沒有緣壞事,但是的確也沒有緣好事,這個叫做無覆無記。

平常我們好像也沒做好事,也沒做壞事,懶懶散散,輕輕鬆鬆的,這個是有覆無記,是染污法我們一生極大部分都處在有覆無記當中,這就是為什麼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地方跟世間不一樣。譬如我們已經養成習慣,覺得這張椅子好舒服,就喜歡躺在那裏,佛法不是這樣。坐要規規矩矩地坐,儘可能讓自己坐得很挺直;站也要規規矩矩地站。因為凡是這種安逸的地方,都是長養自己惡習的,最起碼是放逸,不知不覺當中還會讓自己的貪瞋癡等習染增長。

 

無覆無記  佛光大辭典

梵語 anivrtāvyākrta。為「有覆無記」之對稱。又作無覆、淨無記。若以道德之性質為準則,一切諸法可大別為善、惡、無記等三大類。其中,無記係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為善業或惡業之法,又可分為有覆與無覆兩種。無覆無記,即指不覆障聖道的非善非惡之法。據俱舍論卷七、俱舍論光記卷七、法宗源卷本等所載,無覆無記可分為有為」與「無為」兩類

()有為無記,即由因緣造作所生之無記法,更分為五種,即:

(1)異熟無記,又作異熟生,為由過去善、不善之因所生之異熟果體;以其不覆障聖道,故為無覆無記。

(2)威儀無記,又作威儀路心,指行、住、坐、臥等四威儀;因其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故其性無記。

(3)工巧無記,又作工巧處心,有身工巧、語工巧二種。刻鏤等之身工巧,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歌詠等之語工巧,以色、聲、香、味、觸等五處為體,其性皆為無記。

(4)通果無記,又作變化無記,指天眼、天耳二種神通自在及其變化;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其性亦為無記。

(5)自性無記,即前四種以外其餘一切無記性之有為法皆稱為自性無記。

()無為無記,即非由因緣造作所生之無記法,亦稱勝義無記,例如三無為中之非擇滅無為及虛空等,皆屬於無為無記。

 

【四無記】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名數)就無覆無記之一而更分別為四種:

一異熟無記,依一切前世業因而感之身心果報也,異熟為果報之異名。二威儀無記,起行住坐臥取捨屈伸等威儀時之心無記者。

三工巧無記,作圖畫彫刻等種種工巧時之心無記者。

四變化無記,以通力作種種變化時之心無記者。

其中威儀工巧之二者,雖亦通於善惡二性及有覆無記,而今只取無覆無記之一邊耳。見百法問答鈔三。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