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願之3 聖嚴法師
四十八大願之3 聖嚴法師
33.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觸光柔軟願」。阿彌陀佛號稱無量光佛,不是世間所見由物質放射出來的電光、日光、月光、火光、燭光、螢光等有形有相的東西,而是佛的智慧光、慈悲光,乃是無形而有力的東西。眾生接觸到了之時,身的行為不再粗硬剛暴,心理的行為也會調柔平安,不僅對活著的人有用,對於亡者也有用。我們法鼓山所推動的臨終關懷,為剛往生者助念阿彌陀佛聖號,經常發現亡者的遺容,會由死灰色的恐懼痛苦相,轉變成紅潤的安寧微笑相。
34.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此為「聞名得忍願」。忍的意思是,心得安穩,不被任何事物所動。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不會在任何事物現象上生起煩惱執著,那是初地以上的聖者所證境界。往生彼國的眾生,固然能得不退轉位,乃至一生補處位,即使未生彼國,而是住於任何一佛世界的所有眾生,凡能耳聞無量壽佛名號者,也都保證位登無生法忍的菩薩果位,並得一切深總持門。「總持」是梵文陀羅尼dhāraṇī之譯,持一切善而不失,持一切惡而不起,謂之總持。
35.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此為「不復女像願」。近代有女性主義者,見到此願願文,認為佛教歧視女性,輕賤女人身相,其實未必正確。此乃出於女身柔弱,容易遭受凌辱,多需男性保護,婦科的疾病也多,除了傑出的女中丈夫,多數女性往往也自甘雌伏;故在佛世的印度社會,女性處於弱勢,但在印度的宗教信仰之中,又將女神的地位強化,走向現實與信仰的兩極。
佛教原則上認為男女兩性是平等的,都能證阿羅漢的解脫聖果,都能成為偉大的菩薩;然而在成佛之時,乃是以三十二相的大丈夫身成等正覺,三十二相中的馬陰藏相,雖具男性的器官,卻不露於形體之外。至於在諸佛國土,除了東方阿閦佛國尚有男女同處,其餘諸佛淨土的眾生,既無男相,亦無女相,乃是中性;都從蓮花化生,既無男女的欲覺、欲想、欲事,當然也沒有男女身相的差別了。
此處所言是,「若有女人」「厭惡女身」者,聞無量壽佛名號,信樂而發菩提心,便能永不「復為女像」。也就是說,願生西方極樂淨土,並且自己厭惡女身者,便不再為女身;如果雖生極樂世界,並不厭惡女身,甚至發起本願,還入三界,以種種身相廣度眾生者,當不在此例,猶如觀音、地藏等大士菩薩,也常示現各種女人身相。
36.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常修梵行願」。凡是已聞無量壽佛名號的發心菩薩,命終之後,已生佛國,自然而然常修梵行,直至成佛,不再有男女間的性行為。「梵行」是梵天的清淨斷欲行,梵行brahma-caryā,永斷男女淫欲行為,如三果聖人所居五不還天的人天一樣。五不還天,又名五淨居天,即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都是梵行天。
人間眾生,唯有出家沙門,嚴持淨戒,稱為修梵行者。欲得上輩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便是「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也就是說,若不修梵行,便與上輩往生無緣。
37.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人天致敬願」。此願有兩個重點:1.諸天人民,聞無量壽佛名號,便能禮敬信樂,修菩薩行。2.諸天世人,聞無量壽佛名號,莫不致敬。在中國民間的確是如此,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聽聞或眼見阿彌陀佛名號者,無不起敬。尤其信了佛教的人,都會五體投地,敬禮阿彌陀佛,五體投地是頭面、兩肘、兩膝全身著地的最敬大禮。
38.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此為「衣服隨念願」。欲界人天,都有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的福報,何況是極樂世界的眾生。極樂世界眾生的衣服,不但天衣無縫,也不用染,更不必洗、不必熨,隨心所欲,隨念變化,細緻、柔軟、美妙,非人間可比,亦非欲界人天所著者可比。
39.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此為「樂如漏盡願」。「漏盡」是煩惱斷盡,功德法財不再漏失,有漏、有為、有染諸法全部滅除,這在小乘是阿羅漢位,大乘是八地菩薩。此處是說,生到彼國的眾生,所受離苦解脫之樂,猶如漏盡阿羅漢,羅漢已經斷諸煩惱,必現比丘相,故稱漏盡比丘;但往生彼國的人天眾生,未必定要現比丘相。
40.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樹中普見佛土願」。與第三十一願類似,唯此願是從彼國寶樹中照見。《阿彌陀經》有云:「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本《無量壽經》云:「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樹、珊瑚樹、瑪瑙、車渠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此願是說,彼國每一棵寶樹之中,都能照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多寶物,雖以地球世界人類所知者命名,看來似與人間的寶庫所藏相同,實則是僅用人間熟悉的物名,未必等同人間所見的物品,宜在象徵的意義,不在物品的同異。
41.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此為「諸根具足願」。「諸根」是指人類身體的六種器官,又稱為六根,便是眼、耳、鼻、舌、身、意。人間有人生而殘缺,有人由於災禍病傷而失去一根乃至數根的功能,有的生而醜陋,有的由於災禍病傷而毀失端正的容貌。若能聞得無量壽佛名號,一者生於西方彼國,官能面貌,永遠具足;二者現生已經殘缺,也能恢復改善。這是很有可能的,若以信心誠心念佛,必有奇蹟出現,而且相隨心轉,心中有佛,諸根愉悅。
42.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住定供佛願」。「三昧」梵文Samādhi即是定,此願的「清淨解脫三昧」,梵文本作「普至定」。意謂若聞阿彌陀佛名字,便得如是深定;住於定中,不失定意,只要一發心意,立即便能供養無量諸佛。
43.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生尊貴家願」。依據梵文本的此願,是說:「若餘諸佛國諸菩薩眾,聞我名號,以此所具善根,達於至覺(成佛),皆得生於尊貴之家。」所謂尊貴之家,應指國王大臣宰官的宮廷府邸。例如法藏比丘,即為國王出家,釋迦世尊也是王子出家,都是生於尊貴之家而捨棄尊榮,出家修行的好例子。
44.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具足德本願」。在梵文本的「具足德本」是作「俱行善根」,意思是說,他方諸菩薩眾,聞阿彌陀佛名字,便能歡喜地修行菩薩行,成熟諸善根。
45.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住定見佛願」,與第四十二願的「住定供佛」,有類似處。此願的「普等三昧」,梵文本稱為「善分別語定」,而且不是住於定中見無量數佛,乃為「諸菩薩住於定中,於一剎那言說間,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諸佛。」
46.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隨意聞法願」。生於極樂世界的菩薩大眾,隨其心願所喜,隨時隨地都可聞得他們想聞的佛法。因為《阿彌陀經》有云,極樂國中的「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都在「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乃至「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無量壽經》也說:「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可見彼國眾生,隨時、隨處、隨物,均有隨意聞法的福報。
47.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為「聞名不退願」。他方世界的諸菩薩眾,若聞彌陀名號,立即獲得不退轉位。
48.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為「得三法忍願」。他方世界的諸菩薩眾,只要一聞阿彌陀佛的名號,立即能得一、二、三法忍。
何謂三法忍?《無量壽經》有云:「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聞其(樹)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目覩其色、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依據隋代淨影寺慧遠的《無量壽經義疏》卷下,解釋此三法忍的意思說:「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深淺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意思是說:已得無我的慧心,便安住於真實法,名為忍,共分深淺三種:1.三地以前的菩薩,尋法音而悟者,名音響忍;2.四、五、六地的菩薩,已能捨去義解詮釋而直悟實相者,名柔順忍;3.七地以上的菩薩,已證實相離相,名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程度,有說是初地以上,此說是七地以上。
也有人依《仁王般若經》的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的五忍,來配本經的一、二、三忍,這卻未必正確。因此,唐朝的璟興所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三,依《瑜伽師地論》卷四九的下中上三忍之說,而對不同的看法有所指正:1.對於慧遠所說,不以為然,因為初地以上,皆已證入實相,應該不再有尋聲趣實之異。2.對於配合《仁王般若經》五忍說的地前三賢及十地,而釋三忍,因為伏忍是地前三賢位,尚未入初、二、三地,本經音響忍是三地已還,故也未妥當。
以璟興的看法,本經所說三忍,都是初地以上菩薩,故云:「今即尋樹音聲,從風而有,有而非實故,得音響忍;柔者無乖角義,順者不違空義,悟境無性,不違於有而順空故,云柔順忍;觀於諸法,絕四句故,云無生忍。」依本經卷下的經文所說,則云:「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四十八願願文,略解如上,所引梵文資料,係參考《望月佛教大辭典》四十八願條的介紹。
縱覽四十八願的內容,重點約有八項:
莊嚴佛土成熟眾生。
本願弘深悲智無量。
無一眾生不得度脫。
無一眾生不成正覺。
信、願、念佛具德,往生彼國。
聞名發心皆得不退。
三輩、三聚、三忍全收,凡聖因果。
以有境有物為接引方便,以無生無性為究竟歸趣。
上一篇:四十八大願之2 聖嚴法師
下一篇:四土九品 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