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文26 地、 忍、 等持、 神通、 總持、 辯才、迴向、願及佛法
消文26 P23 L11 – P24 L6
乙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科判表五
第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次第分二:
一、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二、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初中分二: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二、總略宣說修持軌理。
今初
這個章節進入「《菩提道次第廣論》科判分二」中的「次開為四門」裡的甲四」,如何正確地、相應地來說佛法的精要,並以這個精要的教授引導學徒。這個次第分為二科:一、修學佛法的根本——依止善知識的軌則;二、在依止善知識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第一科(修學佛法的根本——依止善知識的軌則)分為二科:一、為了令學徒產生確定的見解而稍微廣泛地宣說;二、概略扼要地說明修行最重要的原則。
《攝決定心藏》云:「 住性 數取趣,應親善知識。」又如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云:「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知識。故於最初,依師軌理,極為緊要。
《攝決定心藏》漢文譯本名《決定攝心要論》。
作者:阿底峽尊者
《攝決定心藏》說:「具有大乘種性(註1)的數取趣(凡夫),應當依止善知識。」又如鐸巴所編集的《博朵瓦語錄》中提到:「統攝一切教授的起首處,乃是不捨離善知識。」如上所述,在學人心續之中,下至生起任何一分功德,減少一分過失起,一切安樂美好的根源,都依賴於善知識。因此在最初,依止師長的軌則至關重要。
註1:
合註251頁有詳細說明,此處依合註歸納重點,
同修請參考合註。
1. 種性指修持種性。
2. 依大乘而:言是指菩提心與六度的種子。
3. 與小乘相共的角度而言:則是悉求解脫的意樂與三學,以及三十七菩提分的種子等。
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獲得圓滿一切波羅蜜多, 地、 忍、 等持、 神通、 總持、 辯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
菩薩藏經中說:「總之,想要獲得並圓滿一切菩薩行;同樣地要獲得一切波羅蜜多、諸地、忍辱、三摩地、神通、總持、無礙辯才、迴向、願,以及佛法(註2),並使之圓滿,都依賴於善知識、以善知識為根本、藉由善知識而出生、以善知識為出生處及生長門、因善知識生起這一切、因善知識而增長、依憑著善知識、以善知識作為生因。」
註2:佛法 – 佛因、佛果、佛陀事業的法,未曾得的能夠獲得,
已獲得的使之圓滿。- 合註的解釋
博朵瓦亦云:「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博朵瓦祖師也曾說:「想要成就解脫的修行者,沒有比依止上師為更更加重要的因素。即使是今生,那些可以透過觀摩別人,便能操作的事情,如果無人指點尚且不能成辦;何況無始以來都在惡趣中,才剛從惡道中出來,要前往從未去過之處(指修菩薩行,證佛果之路),沒有善知識引導怎麼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