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5 10:09:03life

為老市區注入新活力 郝龍斌積極推動西區軸線翻轉大計

臺北市這幾年流行「老屋拉皮」——年代久遠的老建築重新細心翻修,立能煥然一新、身價飆升;在臺北市長郝龍斌眼中,市容更新亦若是。曾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臺北市西區,便在市府的積極推動下,藉由都市更新計畫更新風貌,並結合舊有文化,重拾昔日風華。

12月中,位於臺北轉運站中的京站時尚廣場開幕了,開幕首日吸引10萬人潮,讓過去發展相對弱勢的後火車站商圈,一時之間熱鬧滾滾。未來臺北新地標雙子星大樓落成,臺北到桃園的機場捷運線通車,旅客不僅可在臺北站的航空櫃檯直接辦理登機,行李還可直掛寄艙,出國旅行洽公將更加便利。

郝龍斌勾勒出「西區軸線翻轉」的計畫梗概:以臺北火車站為中心,除了推動周邊商圈發展,北至市民大道、連接忠孝西路以西到河濱的區塊,也將劃為火車站特定區發展公園綠地,形同臺北市的中央公園,可望平衡近幾年偏重在東區的城市發展。

古蹟維護保存 展現文化深度
臺北市西區曾是運輸重鎮,艋舺、大稻埕、臺北城等三市街,即現在萬華區、大同區,及部分中山區、中正區,以往商船雲集、貨物集散,風光一時。臺灣傳統產業的五大家族,包括統一高清愿、光泉汪金來、新光吳火獅、和信辜家、義美高騰蛟,都是從西區發跡的,西區曾為臺北經濟發展核心的重要地位,不言可喻。

大船從海港駛進淡水河,貨物直接卸在店塢前,再進入到店內,形成前塢後店的獨特建築風貌,也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型態。歲月的積累,讓臺北西區擁有豐富的人文和歷史資源,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媽祖廟等古蹟、寺廟,經過歲月的洗禮,愈發展現魅力。當全球經濟發展朝向一致化,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反而成為吸引國際觀光客的獨特魅力,而豐富的人文特色與歷史建築,正是西區再發展的潛力與優勢。

郝龍斌認為,隨著都市文化特色愈來愈受重視,來臺北的旅客不僅要享受方便的現代化都市服務,更希望能發掘屬於臺北的城市特色。西區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市府有責任積極推動臺北市西區發展,讓軸線翻轉,讓老市區重生。如今在市民文化意識提升、創意人才進駐,以及市府多項文化與地方特色環境改善後,西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風貌,已然成為臺北最重要的觀光特色之一。

郝龍斌強調,老城更新不僅是環境的改建,更要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讓昔日繁華重現。在市府的規畫裡,沿著淡水河發展的西區,可以和淡水河整治互相搭配,位於西門町堤防邊的洛陽停車場將改建成河岸景觀大樓,大稻埕則可規劃成仿古碼頭,在這裡民眾可享有優質景觀與親水空間,而更新後的西岸河岸區域,也可以像大直河岸區一樣,發展成高級的住宅區及商業區。

臺北古城坐擁不少代表性的古蹟建築,如西門紅樓、撫臺洋樓、百年老街剝皮寮等,經過整建維護,成為外國觀光客必定造訪的特色景點。即將於春節上映的國片《艋舺》,拍攝場景就位在康定路上,導演從清朝保存至今的剝皮寮老街取景,將當地獨特的生活風貌,轉換成電影的素材來源。大理街糖廍里的臺糖倉庫市定古蹟,也決定活化再利用,由知名的歌仔戲團明華園進駐,未來將展示明華園成立以來上百齣戲劇的服裝道具,並開放民眾參與排練過程,古蹟保存結合傳統藝術的推廣,顯得別具意義。

都市更新與文化建設雙管齊下

沿著淡水河發展的西區,可以改造成富有文化底蘊及具有優質景觀、親水空間的高級區段。
紅樓為西區極具代表性的古蹟建物。

沿著淡水河岸往北走,大稻埕是臺灣最早發展的聚落,也是臺北三市街中唯一仍保有傳統市街風貌與傳統產業的街市。商機活絡、產業多元的迪化街,更是臺北市最具歷史特色的傳統布市、藥材及南北貨批發集散的歷史老街。因此,如何讓大稻埕風華再現,也成為北市府經營西區的重點計畫。

郝龍斌認為,以大稻埕原有的古城風貌,只要經過適度包裝、整理,就能展現老街獨有的風味,結合大同區圓環一帶,便能成為北市重要的觀光區。市府改建的永樂市場大樓,拆除了兩側動線複雜的八角樓,重塑傳統街屋風貌與廟埕意象,聚集了上百家布商在此營業。迪化街原有的商店招牌、遮雨棚設計不一,市府則以部分工程款補助的方式,鼓勵商家進行立面修復,老街新風貌,更添魅力。

都市更新與文化建設雙管齊下,活化了西區,也提升了城市整體的景觀風貌。除了觀光人潮回流,更直接的指標則反映在房價上。根據房屋仲介業者統計,與去年第二季相較,大同區、萬華區的房價漲幅名列前三,證明都市更新計畫有了不錯的成果。郝龍斌認為,西區活化不僅僅是做到實質環境改造,而是以「都市再生」為核心理念,追求城市永續發展,在現有的基礎上,未來北市將加速推動都市更新的腳步,讓臺北市煥發國際城市的魅力。

資料來源:aplus.taipei.gov.tw/ct.asp?xItem=1081688&ctNode=27835&mp=100080

上一篇:臺北 食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