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2 20:29:52何必生

韓與漢

前幾日見一國際新聞,說是南韓繼端午節之後,想趁「大長今」風靡世界的利便,欲將中醫以「韓醫」名義,申報聯合國世界遺產。

容先說明,我並非討厭韓國的「嫌韓流」份子,只是覺得韓國人心態頗為可議,很想加以討論。我其實不太在乎針炙推拿診脈的治療方式是要「中醫」還是「韓醫」,這種「正名」問題是號稱承繼法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要煩惱的事。但南韓這幾年來動作頻頻,屢屢將習慣上視作中國傳統的事物據為己有,動機頗不尋常。一方面韓國有計畫的「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又想將某些傳統當作自己的,彷彿是間接對現在他們認定的中國政府心存鄙視,覺得自己比較適合繼承「五千年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有這種想法的,韓國不是第一個。如今被韓國、大陸,以及許多台灣人看成公敵的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就發過夢。曾有軍國主義者辯稱此乃受到儒家「王天下」思維的影響,或許他們誤將漢代的讖緯之學視作儒家正統,以為日本是取代衰敝的清政府的新興中原,積極想取中國而代之。但他們畢竟舉的是「和魂洋才」,凡是從中國傳入的東西,仍悉以「漢」字冠之,並不加襲奪。反到他們用其漢學素養,譯介西學,使中韓兩國得以藉日人之力接觸大量的西方知識,更有甚者,日本以西方的學問方法,建立起龐大的近代東方知識背景,遙遙領先東亞諸國。我自己在專業上,對此一現象感慨良多,像中國美術史、韓國美術史,建立者均是日本人,中國人反而要去日本學習屬於自己文化的美術史。日本借西方的科學方法,使自己在東亞的知識層處於強勢的領導地位。即便其中有部分人得意忘形,最終使全國蒙受極大的羞辱,但他們在文化上留下的鮮明痕跡,即便是現在,也俯拾即是。

然則韓國在脫離日本統治之後,「去中國化」便不停在進行。例如南北韓在不同時間點宣布廢止漢字的使用,韓語中有些專門標漢音的字母也遭到廢除;首都「漢城」改成「首爾」,就是細微如「光華門」的名稱,也更改為「光化門」。所以將「漢醫學」改成「韓醫學」,是否亦為韓國「去中國化」的行徑,我不得而知,但還要用此名稱去申請世界遺產,就不免有喧賓奪主的意味了。反倒同樣要「去中國化」的台獨人士,碰到如故宮的藏品,居然是提議要把文物「還」回去。就這點看來,他們沒有厚著臉皮指說「故宮所藏文物都是台灣的文化歷史」,比起韓國人,倒還直率可親一點。

韓國近幾年經濟亮眼,文化強勢輸出,他們將這般榮景「歸功於」長期積累的儒家教化,似是要證明比起標舉馬列起家的中國共產黨,他們更接近傳統中國的文化內涵。但「禮失求諸野」的情況不單出現在韓國,也出現在日本、台灣、香港,甚至是新加坡上頭。韓國處心積慮想把「漢風」偷偷轉成「韓風」,吃像卻不甚優雅,僅就這點,他們就不具備儒家風骨。而且韓國專挑錯誤時機,過去日本想成東亞霸主,正是算準中國積弱不振;如今中國已經從一個巨大的經濟基地轉換成具國際影響力的政治大國,雖說中南海對這種事好像不太在意,韓國縱不是在太歲爺上動土,碰的釘子也決不輕省。有如此不識好歹的國家,也不枉韓國人以性格剛烈著稱。

韓國應該是個自信心頗為薄弱的國家,才需要這麼多外在的定位讓她擁有安全感。從過去歷史來看,韓國雖僅有少數時期為中國領土,其他多數時間為一至三個獨立國家,但受中國文化影響極深,並有很長時間為中國的臣屬。看過韓國歷史劇的人就知道,韓國雖然在十五世紀創出韓文,但一直到被日本併吞為止,韓國的官方文書都是以中文為主,韓國的士大夫也都是熟讀四書五經,可以熟練地使用漢字,直如自己母語。更不要說一切典章制度都模仿中國,連年號都以中國為準。也許當年正是因為韓國人如此不顧一切的中國化,導致「韓」與「漢」的界限模糊難分,他們才會有自己是漢家正統的錯覺罷。

這篇文章看似批評韓國,其實我真正不滿的對象是中國大陸。大陸依仗自己土地廣大、歷史悠久,許多珍貴的文物往往不屑一顧。如果連三峽兩岸的古城、古蹟、題石、山光水色都可以為了水利發電盡被淹沒,區區中醫,就是韓國拿走了,又有什麼所謂呢?反正去掉了這些,中國留下來的文化資產仍多不勝數。以前我覺得台灣堪當中國正統文化的賡續,但我現在不這麼認為了。就如同日本受唐文化影響,韓國受元、明文化影響,台灣雖然受中國影響非常深,但我們應當將其視為一個獨立的文化展現,而非中國的影子。中國文化仍舊應當是存在於中國的,只是他們願意花多少心思去延續,就不是我等可以置喙的了。

上一篇:籬下

下一篇:籬下續

olivia 2006-10-28 11:19:47

先說明,我不欣賞韓國人.(可是我看韓劇...)

在加拿大看,則佩服韓國人在異鄉對他自己同胞的協助及團結力.

杜生之 2006-10-20 19:56:05

怎麼大家對韓國積怨這樣深@@

shopping 2006-10-20 19:48:58

韓國真的很討厭,小鼻子小眼偷偷摸摸,
打起球來小動作一堆還很愛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