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8 22:13:38小菜

探索教育的活動格局

謝智謀老師在他的網誌提到:
目前國內推動探索教育好像一直在推動Game及其引導反思。
希望大家走出Game的框框。
這句話值得大家深思,但我也想到學校教師以Game為優先的結構因素。
當時美國探索教育會進入學校變成PA的原因,就是為了配合能在校園執行活動課程的限制,才會將戶外冒險活動轉化為遊戲與解決問題活動。現在台灣的老師同樣受限於戶外教學執行的困難,如時間、場地與學生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探索教育會變得相當PA也是有其道理。
不過,當我這樣講並不表示老師要放棄戶外活動這塊領域。探索教育除了遊戲之外,還有低高空繩索課程。這是突破遊戲框框的第一個延伸。到目前為止,探索教育目標的限制是偏重於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
如果要將目標再延伸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可以從自然體驗活動開始,再進行各種戶外冒險活動如登山、攀岩與獨木舟等。
不要忘了,綜合活動的目標是以認識自我開始,到與自然環境共處才結束。
目前老師要克服的是結構上與心理上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學校每學期都有戶外教學,此時結構問題幾乎消失。大家要把機會讓給旅行社,還是把探索教育活動延伸到戶外,就看自己啦。
完整的探索教育不只有遊戲,要延伸到繩索課程。此外還可加入自然體驗與戶外冒險活動這部分。(我曾將其分為人工派與自然派)
遊戲與活動是適合校內實施的,也是探索教育的開始,但並不是全部,這部分可能是老師執行探索教育的舒適區。老師們要想辦法向外延伸,老師自己會成長更多,學生也才能得到完整的學習。引導反思的情況也一樣,可以向外擴大,才容易轉移到日常生活。
校園遊戲活動與戶外冒險活動中間有過度區,就是校園探索活動與自然體驗活動。有一次我幫金車教育基金會在深坑國小帶的校園定向活動加上引導反思,就是個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