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4 02:24:13High Priestess

馴養





壹、「我」

「馴養」也許在大眾的心中所存在的意義為人與其他動植物之間的關係,但我開始體驗出自我與父母間的關係,也是一種「馴養」關係。天下有多少的父母與子女,但所有的父母都認定自己的子女為獨一無二,即使有時是時候野放自己的孩子,卻遲遲不願鬆手,因為這長期的馴養關係,已經成為一種難以割捨的習慣,父母有時所說的「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即使他們長大了,還是一樣是他們的孩子。」這樣的話語背後隱藏的是否真的只是「關心」,還是其實就是父母自己無法放下「馴養」已久的「孩子」,所提出合理化的解釋。孩子長大成人,就像是馴養的寵物死去,過去那份馴養關係也應當隨之改變,但長大成人的孩子卻沒能留給父母哀悼的機會,使得父母在此段關係的轉換上產生矛盾、衝突、與不適應。我的蜿蜒曲折的故事至今,多半建立於這份「馴養」關係之上。

貳、我的歷程之初「家」

我的家庭成員共有四位,父母兄長與我。從小父母把我「馴養」的非常好,時間到了上學、吃飯、寫作業、上才藝、睡覺。放假時間偶而和父母到親戚家讓父母展現一下自己「馴養」的成就,一切要有好的禮節,要多才多藝,要功課優異。一直以來,這段「馴養」關係非常的嚴謹與美好。

一切曲折開始於「成長」與「自我探索」。上了高中,開始思索未來要走向什麼樣的道路,由於是一種「馴養」關係,父母從來沒有告訴你期望你怎麼做,期望你將來念什麼科系做什麼行業,第一個衝突點開始於,我想要念建築系,這是第一次聽見父母對我怒吼,雖然父母從來沒有說出自己的期望,但其實它們早已認定未來的你應該如何如何,一切都應該是理所當然,因此當我說出建築系,他們也理所當然的驚訝與生氣,因為我就是一個被「馴養」的孩子,哪有選擇的空間呢!放棄建築系,就是唯一的選擇。同樣的我也放棄了心理系、電機系、哲學系等,放棄了全部,最後進了企管系,父母認為的「女孩子」將來最應該走向的路,父母親開開心心的接受了。

就如同你馴養的動物就是「狗」或是「貓」或是「小獅子」,本質上的不同,也注定未來在「馴養」關係上的衝突與轉變,我想我絕對不是一隻忠誠的狗,因為在「馴養」過程中,雖然小時後不斷滿足馴養者的需求與期望,給足馴養者面子及安全感,但自己卻隨著年紀的成長,也體認到自己的本質與他們的期望有多大的差異。第一個轉折點開始於自我探索後,對自己更深層的認識。

参、「學習」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

            ─學習適應自我與環境的差異

「我」的本質,與「馴養」環境的差異有多大呢?

其一,從小所受教育薰陶的環境都為天主教環境,在大家族中的我的環境為佛教信仰,第一個差異來自於宗教信仰,因此在這個失調的環境下的適應方式開始走向相信哲學或科學的思維。

其二,從小,父母口語上的期望就是我將來可以有高的學歷,有好的成就,但家族和自己家中的環境並為提供一個閱讀和讀書的空間,父親方的大家族中,大家都屬低學歷白手起家,而母親方的大家族中,都屬男生擁有極高學歷而女生畢了業及嫁做人婦。年紀越大後,越體驗到當初小時所被期待的高學歷,並不是真實的。因此在選擇繼續念研究所的期間,遭逢許多的阻礙與耳語。

其三,我為大家族中極為少數年紀最小的女孩子,小時沒有同年齡的人陪我玩,只能在長輩表面的寵溺中長大,由於成長背景差異,長輩未接受過許多新發展的觀念或科系等等,都成為我選擇心理系的阻礙。家族的大家認為畢了業就應該進到家族企業工作,「穩定」尤其是女孩子更應該追求的道路,因此不斷否定我選擇輔系心理系,否定我轉變科系,否定我選擇念研究所,否定我選擇他們不熟悉的行業(管理顧問)。大家的期望其實就是大學企管系畢業,到公司當會計師,嫁人當家庭主婦。

最後,自己決定走上一條「做研究」嶄新、顛頗又美好的道路,當我這麼決定時,當然是經過許多的衝突,即使是現在,仍然未結束,由於父母與我的「馴養」關係尚未結束,現在父母仍然無法承認小女孩的我已經成長要離開這段「馴養」關係,越是經驗到這樣的關係結束的危機,父母就給予越多「馴養」上的限制與責難。

走上這條道路前,我曾經在大四就自己開始找工作,這是第一個讓父母感受到「小女孩要成長要離家了的危機」,當我開口和他們說我得到了面試機會,我所接受到的不是對自己生命與未來積極態度的鼓勵,而是瞬間爆發的怒氣,如同當初我提出要念建築系一般,父母瞬間怒吼為何我要找工作,我只有滿滿的疑惑,自己做錯的到底是什麼?而更大的衝突到來是面試後老闆直接錄用我,而我也自己決定要去工作,沒有徵求父母的同意,我開始半正職的在管理顧問公司工作,同時也在學校完成我的學業。

在這段看似已經「成長獨立」自己工作賺錢的期間,其實父母更加體驗到「馴養」關係結束的恐懼,因此給予更多的限制與管教的行為。這天我已經23歲,與公司同事在星期五下班後聚餐,到一間台北東區的pub聊天,在星期五當天早上也早已跟父母報備我會和同事聚餐大約兩點左右回家。晚上十一點開始我的電話開始狂響,沒聽到手機鈴聲,等到十二點看到已經是30通未接,當時我們才正開始聊天,必且我有一位認識十幾年和我住在附近的女同學陪同,但父母一接到我回復的電話,即是一陣怒吼,並且要求我馬上回家,得知沒有公車後便要求要我在東區等待他們作計程車去接我,不論我是否正在維持我的社交生活,不論合理與否,它們依然堅持我應該要馬上回到家中,這次的經驗讓我了解這段「馴養」關係有多麼難結束。

進到職場我算適應得還不錯,遭逢老闆賞識,同事之間相處融洽,只是過程中有許多的超時工作,對於想要學習而非賺錢的我而言也算不了什麼。最後的離職在於與老闆「價值與倫理」的落差下,我決定離開公司,離開前,老闆當之氣憤、難過,一切就像是父母氣憤、難過我要出去工作一般,我同樣的疑惑,最後了解了,自己與老闆之間也是一種「馴養」關係,而我決定打破這段「馴養」關係。

由於在管理顧問公司所看見的社會中的真實,我決定回到學校充實自我,讓自己擁有更豐富與完整的知識,將來到職場上以更真切的心去幫助企業與企業中的人。這是我決定走向研究所並且選擇工商心理所最大的動力。蘇格拉底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同時,唯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馴養」關係,使我至今的道路蜿蜒曲折,我與父母的「馴養」關係,使我無法在大學直接選擇我所興趣的科系,使我於走入社會工作時遇見不合理的家庭衝突,使我從選擇念研究所中遭逢周遭所有家族人的指責等等。

這樣的「馴養」關係,總有結束或轉換的一天,但這一天似乎還沒到來,而這段曲折的故事沒有什麼特別,但也充滿無奈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