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3 14:00:00Julin

[戰爭]《呼喚奇蹟的光》。活著是因為存有希望 - 安東尼・杜爾 / 時報文化


一九四四年八月七日,眼盲的法國女孩瑪莉蘿兒・勒布朗,在雕城古堡聖馬洛的房間中,聽見轟炸機逼近,同一時間,名字叫做韋納・芬尼的德國一等兵,與同袍正在隔著五條街的地窖中,轟炸很快開始、也迅速結束,但砲火四起帶來的黑暗,卻沒有隨著轟炸機的離開而被驅散。

時間回溯到十年前,當時瑪莉蘿兒和韋納分別為六歲及八歲,以雙軌書寫的方式繼續故事,乍看像是在講述兩人的人生際遇,對瑪莉蘿兒因何導致全盲,韋納是如何從兒童之家(孤兒院)轉而投身軍旅做一說明,實際上,卻是在鋪陳二次大戰的時代背景,還有戰爭對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深切又沉重的影響。

《呼喚奇蹟的光》中的瑪莉蘿兒,六歲時雙眼失明,起初幾個月,她沉浸在絕望與哀傷的情緒裡,若沒有父親不離不棄的支持和鼓勵,恐怕沒有那麼容易接受看不見的事實,但這並不表示她的世界就是一片黑暗,雖然失去了視力,她還可以仰賴音感和觸覺,在她的想像、夢境之中,事事物物都有顏色。

頂著一頭受人矚目白髮的韋納,跟相差兩歲、同樣早生華髮的妹妹佳妲,都是兒童之家的院童,八歲時意外修理好一台收音機,發現了自己對機械的天賦,因緣際會之下,得以離開從小生活的同盟礦區,免去了十五歲就要被送入礦坑的命運,然而隨著軍隊在各地輾轉時,他的內心卻開始有了不同以往的變化。

閱讀《呼喚奇蹟的光》,我們無可避免地會感受到戰爭的暗黑,那些潛藏在空氣中的沉悶、呼吸中的不安,書中的人物,雖然分屬在不同的國家,卻一樣遭逢砲火無情的洗禮,生命無時無刻不受到威脅,有的人連一餐溫飽都很奢侈,可竟然還有人大發災難財,汲汲營營於物質、物慾的追求,實在非常諷刺。

儘管情節發展主軸是落在瑪莉蘿兒和韋納身上,可倘若單純地把焦點放在兩個人的相遇,以及身處在敵對國家,相遇後又會怎麼發展,這本書或許改歸屬在愛情小說會更為恰當,但事實上作者的用字遣詞,不僅偏重在戰爭場面的呈現、人物內心掙扎的描述,更藉由馮・朗佩爾對「火海星鑽」的執著,來反映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但書裡不單單只是一團讓人想擺脫的烏漆抹黑,仔細閱讀,不難感受到人性中良善溫暖、寄託在希望的光亮,即使每個人都似乎自身難保了,還是有人願意伸出援手,身體已經疲累不堪,為了心繫的那個人,還是得咬緊牙關堅強意志撐下去,明知生命可能因此受到威脅,但就是不想坐以待斃,直到人生畫下句點的那一刻……

以充滿情感的文字,《呼喚奇蹟的光》娓娓道出男女主角,在各自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困境、關卡(包含童年時的變故),而後從他們開始擴及到家庭成員、生活中周遭的人,同時寫出整個大環境的變動,究竟這些人生活於其中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他們又都是秉持著什麼樣的信念,才能在烽火連天的時代中努力活下去。


【書籍介紹】

一對渴望探索世界的孩子,看見改變命運的光

法國北部濱海的美麗碉堡要塞──聖馬洛,正遭受戰火襲擊
熱愛閱讀卻從小失去視力的小女孩逃到此處
躲在閣樓裡,對著廣播細細朗讀最愛的故事
盼望走失的父親能聽見她的聲音……

自小失去視力的瑪莉蘿兒,十年來和爸爸安居巴黎,住家鄰近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爸爸在博物館工作,掌管館中數千把門鎖。1940年,當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逼近巴黎,瑪莉蘿兒帶著爸爸託付的稀世珍寶逃往聖馬洛靠叔公,失明的她如何在戰火中保護珍貴寶物並存活下來?
在德國的一個礦業小鎮,十二歲的孤兒韋納因為過人的通信天賦,被強行徵召加入納粹軍隊,進入法國領土後,韋納追查反抗軍的行蹤的同時,經常在半夜聽見神秘的廣播朗讀《海底兩萬里》,當他隨隊揮軍前往聖馬洛這個美麗的碉堡之城,韋納發現自己也一步步接近神秘廣播的訊號來源……
在無情戰火中努力活著的兩個孩子,瑪莉蘿兒與韋納,命運對他們有什麼安排?瑪莉蘿兒爸爸給他的稀世珍寶究竟是什麼?在貪婪而無情的世界裡,一本動人的文學傑作,讓世人看見人性,看見戰爭的黑暗恐怖,但是只要看見那道光,就能看見孩子們的希望。


【關於作者】

安東尼・杜爾 Anthony Doerr
杜爾在克里夫蘭長大,現與太太和兩個兒子住在愛達荷州首府博伊西。除了「普立茲文學獎」之外,他亦榮獲美國以及歐洲各國多項文學殊榮,其中包括四度獲頒「歐亨利小說獎」、三度獲頒「手推車獎」、「羅馬獎」、「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文學獎」、「國家雜誌小說獎」、「古根漢研究基金」、「短篇小說獎」。

作者安東尼杜爾
   (Anthony Doerr)
 譯/施清真
 繪/王志弘(裝幀設計)
◎頁數/416頁
◎裝訂/平裝
ISBN/9789571370323
◎出版日/2017.6.27
◎出版社/時報文化
◎叢書系列/藍小說
◎原文書名/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