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1 18:30:10Julin

[先讀為快]《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無聲的吶喊 -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 貓頭鷹

真的不曉得該怎麼讀完這本書,才讀完第一個故事,心就糾結在一起了,是什麼樣的童年記憶,讓書裡101篇故事的敘述者,即使經過了數十年,觸碰到時、內心還是澎湃洶湧,即使不願想起,卻似乎更忘不掉,那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們人生的一幕幕。

害怕回頭再看一眼的爸爸、被打死的奶奶或爺爺、被埋進土坑裡的媽媽,一具具躺在地上的發黑屍體、一個個一身粉紅地躺在木炭上面的小身軀,被染紅的水溝,沖天的熊熊烈焰,爆炸聲、碎裂聲、接連不斷的轟鳴聲,這些都來自他們的回憶。

死亡非但頻繁地降臨,還選了殘酷至極的方式,殘缺不全、屍橫遍野早已不足為奇,被迫眼睜睜看著至親被槍殺,被大狼狗活生生撕咬扯碎,不能轉身、也不能閉上眼睛,不能表現出心疼更不能哭,收屍還要面帶笑容,因為只要一哭,就會成為下一具屍體。

連天烽火,不僅燒出死亡的氣息,更燒掉了食物的氣味,有油渣吃就算是大餐,大多時候只能喝水充飢、用樺樹皮熬粥喝,公園和植物園裡連一片葉子都不剩,還有小孩可以把爐子啃出一個角,輪流舔空空的粥鍋,討論老鼠、金龜子、山雀、喜鵲能不能吃。

將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間發生的戰爭,《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一書以幾乎不帶修飾的文字,記錄下一個個讓人不忍卒讀的故事,正因詞藻一點也不華麗,情感的表露顯得更加地直接,讓人更深刻地感受到心被撕碎的傷痛。

透過當時年僅2到15歲的孩童們的眼睛,所看到的戰爭,有人說,就像火焰一樣,燃燒著,沒完沒了,也有人說戰爭是他的歷史課本、他的孤獨、他錯過的童年,更有人說她對戰爭的最初、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個漂亮的德國人,居然在殺人……

在還沒人來得及解釋前,原本對死亡一無所知的孩子們,就親眼看到了,更沒想到伴隨戰爭而來的,並非只有死亡,還有流離失所、飢餓,白喉、傷寒、開放性肺結核等傳染病,也來湊熱鬧,諷刺的是,有人從天上掉下來的炸彈或身上的槍傷,學會了數數,若不是飢餓,或許也就沒機會去認識那些可以吃的野菜野草。

戰爭給我留下了什麼?我只知道沒有人是陌生人,因為我和弟弟就是在陌生人之中成長的,陌生人救了我們。對我們來說,他們怎麼能算陌生人呢?所有人都是自己的親人

戰時,生命像是落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面對接踵而來的磨難,只能發出無聲的吶喊,但即使是身處在那樣的水深火入中,即使自顧不暇、充滿了苦痛,卻還是能感受到溫暖的視線,人性中尚未抹滅的那份良善、成了漆黑中的光亮,引導生命朝著希望前進。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除了刻劃出令人動容的親情,更以細膩的筆觸,傳達出無畏的愛,來自那些傾其所有、對孩子們伸出援手的人,來自那些冒著生命危險,收容游擊軍家人或猶太人的人,在書裡,我們看到了戰爭如何種下愛國種子、激發愛國情操,更看到戰爭帶來的影響,在戰爭結束後仍然持續作用。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本讓人讀著讀著、忍不住會落淚的書,為孩子們面臨戰爭的殘酷落淚,為眼睜睜看著生命流逝卻無能為力而落淚,為他們遭逢飢荒、病痛、顛沛流離之苦落淚,為有些人選擇了寬恕、原諒,以憐憫代替復仇而落淚,更為自己身處和平的幸運而落淚,因為這一切都是那些歷經列寧格勒圍城、集中營及戰亂的孩子們,以血淚、無盡的傷痛換來的。


【作品簡介】

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上無辜孩子的一滴淚水。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系列作,為時代的苦難與勇氣發聲
 2015是二戰終戰70周年,2015年ISIS持續恐攻,2015年難民潮中海灘的小男孩引起全球關注,2014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爆發危機,普丁的強人政治再次受到注目。這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亞歷塞維奇別具意義。她花費三、四年書寫,記錄超過500人的對談,收錄101篇故事。從戰爭時年僅2到15歲的孩童回憶,拼寫出一個世代的聲音,一幅不同的人性圖像。
  「當時像我們這樣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尋找自己的父母,即便父母已經死了,他們仍會繼續尋找……」
  「不要把我媽媽埋進坑裡。她會醒來……」
  對他們來說,死亡,不是從課本上學會的,而是用他們純真的雙眼。
  二戰期間在蘇聯有100萬兒童死亡。假使透過這101個孩子的眼睛,我們是否可以看到戰爭的真相?不再是勝利與榮耀,而是瘋狂與荒謬。

我是沒有童年的人,代替童年的,是戰爭
  這裡沒有英雄、沒有名人,每個都是平凡人物,但他們的真實經歷卻比小說更驚人。即便孩子們不必上火線作戰,但在戰火中成長,在行刑者與受害者之間長大,看著俄羅斯軍人與德軍交替出現,見過無數屍體,有個孩子說他以為戰爭中只有男人會死亡,原來女人也會死。有的孩子說,戰爭在他們的想像中是一生最有意思的大事,是最大的冒險,當真正的戰爭發生在眼前,人們卻都傻了,變成了啞巴,只能瞪著恐懼的眼睛。他們的童年在戰爭裡學會挨餓、也學會祈禱,最終成了沒有童年的人。

透過戰爭我們看見人性
  書寫的內容誇越1917年到今日,如同啟示錄般的文學,用多種聲音拼貼出時代全景,精確描寫人性與社會。不只是記錄事件和事實,也是記錄人類情感的歷史。我們因此了解在事件中,人們如何思考、理解、記憶,他們相信與否,他們面對哪些希望與恐懼。亞歷塞維奇說:假如我們不去記錄,在數十年後我們會很快地忘卻,或是拒絕面對。或許我們從來不明白何謂戰爭的真實,那不是英雄主義、家國光榮,或用戰爭換取和平所能掩蓋的,唯有透過如此貼近真實的文字,才能讓我們體悟戰爭的殘酷。今日在世界各地仍舊不時發生戰爭與恐攻,處於和平地帶的我們,唯有直視這些苦難,才能面對與理解,或許才能再次喚醒人性的良知,與了解生處和平地區的我們何等幸運。


【作者簡介】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Svetlána Alexándrovna Alexiévich(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1948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其作品獲獎無數,《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獎、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獎報導文學類。《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獎、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二手時間:最後的蘇維埃》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獎──法國梅迪奇獎散文類、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獎。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Svetlána Alexándrovna Alexiévich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Алексіевіч
 譯/晴朗李寒
◎頁數/400頁
◎裝訂/平裝 
ISBN9789862623046
◎出版日/2016.9.8
◎出版社/貓頭鷹
◎叢書系列/作家與作品
◎原文書名/
Последние свидетели: соло для детского голос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