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 孟浩然:一生任性的詩人※ 文-*趙心放*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該派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沖淡自然。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遊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裏,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亦即‘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
清淡自然的詩風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閒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歷長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係,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諧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里灘》)他的詩經常寫到漫遊于南國水鄉所見的優美景色和由此引發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談孟浩然詩風的清與淡》一文中指出:“縱觀孟詩,其詩風之淡,大致有三:一為思想感情的淡,沒有激切的情緒的流露;二為詩意表現的淡,沒有濃烈的詩意的展示;三為語言色彩的淡,沒有絢麗色彩的描繪。
豐富的山水詩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於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鬱的重要特徵。盛唐著名詩評家殷璠喜用“興象”一詞論詩,在評述孟浩然的兩句詩時,也說“無論興象,兼複故實”(見《河岳英靈集》)。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重“興象”其實也是孟浩然詩普遍的特點。這通過幾首不同的作品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宿建德江》這三首詩都寫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異。第一首作于孟應聘入張九齡幕府時。他為自己的抱負能夠有一試的機會而興奮,曾寫下“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回”(《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之類詩句。正是這種昂奮的情緒,使他寫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後南遊吳越之日,前者以風鳴江急的激越動盪之景寫自己悲涼的內心騷動,後者則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遊子情懷,它們的神采氣韻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興”,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緒感受而把兩者統一起來,構築起完整的意境,這是孟浩然寫景詩的重要貢獻。
創造性的詩歌表現
出入古近的體格饒有灑脫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詩創造性的表現之一。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鉤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通篇侃侃敘來,似說家常,和陶淵明的《飲酒》等詩風格相近,但陶寫的是古體,這首詩卻是近體。“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一聯句,畫龍點睛地勾勒出一個環抱在青山綠樹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環境。還有那一首婦孺能誦的五絕《春曉》,也是以天然不覺其巧的語言,寫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詩體的運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讀來別有滋味。例如《舟中曉望》詩,平仄聲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兩聯不作駢偶,似古似律。胡應麟《詩藪》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又如《夜歸鹿門山歌》,這是一首歌行體的詩,但通篇只是把夜歸的行程一路寫下來,不事鋪張。其篇制規模類似近體,並吸收了近體詩語言簡約的特點,而突出歌行體的蟬聯句法,讀來頗有行雲流水之妙。
獨特的詩歌美學觀
在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通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通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來闍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還主張作詩不必受近體格律的束縛,應當“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孟浩然集》有詩267首,其中五言古詩63首,七言古詩6首,五言律詩130首,七言律詩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絕句19首,七言絕句8首。從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風外,全是近體詩,而五言律詩又最多。可以說他是盛唐詩人大量寫作近體詩的第一人。但這些詩大都不能算是嚴格合律的近體詩。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還揚州》、《洞庭湖寄閻九》、《都下送辛大之鄂》、《與諸子登峴山》等詩,皆與五言律詩的對偶不合。但詩品家對它們的評價卻相當高。嚴羽《滄浪詩話》就說:“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
近體詩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審言那裏已經完全成熟了。杜審言也是襄陽人,他不能不知道。那麼,他為什麼不沿著老杜的路子走呢?對此施補華《峴傭說詩》認為:“五言律有中二語不對者,有全不對者,須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初學人當講究對仗,不能臻此化境。”這就是說,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層次的美學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對初唐過多追求形式美的矯正。他把古風與近體來了一次整合,他的近體多為古風化的近體。將近體詩的格律精神與古風的自然平和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一種“興象玲瓏”的藝術境界。讀孟浩然的詩,看不到近體格律的束縛,而是有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體格律,有不被近體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為第一標準。
人物評價
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解悶十二首》:複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
殷璠《河岳英靈集》:浩然詩,文采豐萁,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體。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幹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何遜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于毫釐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早寒江上有懷》、《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
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一味妙悟而已。
蘇軾:子瞻謂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爾。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樊澤:故處士孟浩然,文質傑美,殞落歲久,門裔陵遲,丘隴頹沒,永懷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築大墓,闔州搢紳,聞風竦動。而今外迫軍旅,內勞賓客,牽耗歲時,或有未遑。誠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負公夙志矣。
蔡傳:孟浩然詩組建安,宗淵明,沖淡中有壯逸之氣。
王士碌曾舉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臥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聞一多:正如當時許多有隱士傾向的讀書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
軼事典故
隱鹿門山
孟浩然性愛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正是適應了這性情。從澗南園到鹿門山,有近二十裏的水程;從鹿門山到襄陽城,有三十裏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許是東漢初年的習鬱,修鹿門廟、建習家池給了他啟示。光武帝封習郁為侯,其封邑在宜城。習家池則是習郁的私家園林,也就是“別墅”。習鬱愛山水,而這三地聯結,就構成了一條非常理想的遊山玩水的路線。從宜城出發,泛舟漢水到鹿門山麓,“結纜事攀踐”,到鹿門廟祭祀神靈,欣賞山林景色。然後,下山登舟,經魚梁洲到鳳林山下,舍舟登岸至習家池別墅。從習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著冠蓋裏騎馬、乘車。習鬱就是在這條線路上,享受著“光武中興”帶來的和平安寧的生活。而孟浩然則在這如畫的山水間,領略著盛唐時代的田園牧歌般的樂趣。
轉喉觸諱
關於孟浩然的:“轉喉觸諱”的典故歷史上有四種記載:王維說、李白說、李元紱說、張說說。
王維說:襄陽詩人孟浩然,開元中頗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詠之,常擊節不已。維待詔金鑾殿,一旦,召之商風雅,忽聞上幸維所,浩然錯愕伏床下,維不敢隱,因之奏聞。上欣然曰:“朕素聞其人。”因得詔見。上曰:“卿將得詩來耶?”浩然奏聞:“臣偶不齎所業。”上即命吟。浩然奏詔,拜舞念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上聞之撫然曰:“朕未曾棄人,自是卿不求進,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歸南山,終身不仕。
李白說:孟浩然與李白交遊,玄宗征李入翰林,孟以故人之分,有彈冠之望,久無消息,乃入京謁之。一日玄宗召李入對,因從容說及孟浩然。李奏曰:“臣故人也,見(現)在臣私第。”上急召賜對,俾口進佳句。孟浩然誦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上意不悅,乃曰:“未曾見浩然進書,朝廷退黜。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緣是不降恩,終於布衣而已。
張說說:明皇以張說之薦召孟浩然,令誦所作。乃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帝曰:“卿不求朕,朕豈棄卿?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因是故棄。
李元紱說:孟浩然拜訪華山李相,恰巧李元紱不在,孟浩然於是留下一首絕句而去,曰:“老夫門前三日立,朱箔銀屏晝不開。詩卷拋卻書袋內,譬如閑看華山來。”一日,明皇召俾口進佳句。孟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何不云:“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由此不遇。
失約朝宗
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詩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郡守韓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帶他去向那些人推薦。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赴約而怠慢了別人怕不行吧。他不高興地說,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樂,哪管其他事情。
後世影響
盛唐
陳貽惞:“李、杜、王維都很敬仰孟浩然。很顯然,除了人品,他們也不可能不多少受到這位開風氣之先的前輩詩人的啟發和影響,不可能不對他的成就表示應有的尊重。”李白、王維都是孟浩然的朋友,詩歌唱和,相互影響是可以肯定的。杜甫與孟浩然有無交往,還沒有實證。不過,杜甫受孟浩然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崇儒、追求仕進的思想是一致的。杜甫特別欽佩孟浩然的詩,他的《岳陽樓》詩當是受到了孟浩然《洞庭湖》詩的影響,他的一些絕句也頗類孟浩然。
孟浩然對李白的影響歸結起來有四個方面:
(1)在不依附權貴的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惡權奸,唾棄趨炎附勢之徒。寧肯“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也不肯立於汙朝。這種品格,正與後來李白那種平交王侯、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行為是一脈相承的。
(2)在任俠精神上。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送吳宣從軍》、《贈馬四》等詩中所表現的任俠精神,在李白的詩中俯拾皆是。
(3)在詩風上。孟浩然的詩中多有自己的形象,遣詞用語往往突出主位。“我”、“餘”、“予”屢見不鮮,如“我來如昨日”,“予亦忘機者”,“予亦離家久”,“余亦浮於海”等等,不勝枚舉。李白的詩更是如此,強烈的個性,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與孟浩然相比則有出藍之色。如“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等等,處處有我。
(4)在詩體詩風上。孟浩然長於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而這也正是李白的強項。安旗先生在《李白傳》中說,這是孟浩然指點的結果。在五言律詩的創作上,孟浩然有“以古詩為律詩”的特點,李白則“多類浩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律詩有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
孟浩然的影響,還表現在襄陽詩人的詩歌創作上。
孟浩然之後,襄陽出現了不少山水詩人。有《楓橋夜泊》的作者張繼,有“排青紫之念,結廬雲臥,釣水樵山”的名士朱放,有為官清正、善拔人才的鮑防,有被唐玄宗譽為“詩人之首出,作者之冠冕”的席豫等。他們都是襄陽山水孕育出來的詩人,讀他們的山水詩,可以明顯地感到孟浩然的影響。
晚唐
晚唐文人對孟浩然的接受與傳播轉向了對他高潔窮蹇寒士形象的接受與傳播。他們對孟浩然窮蹇的寒士形象的接受與傳播,大都體現在一些零散的詩文當中。主要是以皮日休為代表的一些晚唐詩人。
北宋
從北宋前期仁宗之時開始,到南宋滅亡之後一段時間,宋人在近三百來年的長時間中都有人在化用孟浩然詩句,或在敍事造境時學習孟浩然詩。北宋中後期文壇盟主蘇軾,對孟浩然的詩有正面的回應和心靈感應般的隔代唱和。緊隨蘇軾之後,在“蘇門四學士”之中,黃庭堅學孟浩然詩歌最積極,最具自覺性。
南宋
南宋詩最高成就的體現者——被稱為“中興四大詩人”的尤袤、陸遊、楊萬里、范成大四人。這四位大詩人,是南宋詩最高成就的代表者,單單是學習盛唐優秀詩人孟浩然的詩格、詩境與詩風,在他們那裏也出現了一個高潮。四大家都曾長時間奔波於仕途,失意後都樂居山水,徜徉于所居江南農村的田園之中。他們四人失意閒居的作品,都程度不同地受了孟浩然詩的沾溉。四人之中,特別是楊萬里、陸遊二人,不但學習孟浩然詩,甚至一舉一動和動作神態也學孟浩然。
後世紀念
〈孟浩然墓〉在襄陽市襄城區東鳳林南麓。其墓在唐德宗年間(780~805年)有所“癉壞”,節度史樊澤“乃更為刻碑”與“封寵其墓”。清末存土塚。現高1米餘,底徑約3米,保存尚好。
〈孟浩然紀念館〉2003年新建,在襄陽市東南15公里處襄州區東津鎮境內的鹿門山。始建于東漢建武年間的鹿門寺,魏晉以來曾是佛教勝地和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棲隱於此。鹿門寺現保存有石鹿、龍頭噴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築和宋、明、清三代碑刻,並有龐德公采藥棲身洞、孟浩然亭、伏虎亭、望江亭等16個景點,群山環繞,清泉涓涓,周圍的森林面積2600余畝,森林覆蓋率92.5%,已被列為國家森林公園。
※孟浩然:一生任性的詩人※ 文-*趙心放*
他在古代詩人中負有盛名,同時代的大伽級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是他的鐵哥們,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他性格耿直瀟灑,崇尚氣節、喜歡幫助患難的人,但一生卻十分任性,過知天命年後僅兩載就自己找死了。看看他的人生經歷,後世人定能受到一些啟迪!
(一)他求仕之路坎坷,年屆不惑應試進士不第
孟浩然年輕時隱于鹿門山,兩耳不聞外事,一心苦讀詩書,弱冠之年後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各地,廣交八方朋友,幹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開元十二年(724年),因唐玄宗在洛陽,便前往洛陽求仕,滯留洛陽三年一無所獲。40歲時游長安,應試進士不第。
孟浩然力求一鳴驚人,應試前還先做了開拓工作,曾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寫過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以求引薦: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重點在後四句,他在委婉地求官:我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國家,卻無用武之地,只能看到你們施展身手大有作為,我白白地羡慕你們喲。前四句通過水墨畫式的大筆渲染,將八百里洞庭的壯觀景象躍然紙上,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使本篇成了一首著名的山水詩。
張九齡學富五車,也十分愛惜人才,收到這首詩一瞅,就明白孟浩然的心思。要講孟浩然的水準當進士是滿夠格的,無奈文曲星不眷顧喲。他初戰失敗後就不打算重振旗鼓再戰了,張九齡一時也難找舉薦的機會。
(二)他有聰明才智,但既過分任性也缺乏臨埸應變能力
過了不久,他的朋友、朝廷採訪使韓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上朝時尋機推薦他。正巧計畫走的那天,孟浩然家裏有其他朋友來。他設宴辦招待,喝酒喝得正高興時,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先生有約定喲。他斥責提醒他的人:已經喝酒了,哪有時間管他老韓的事!韓朝宗聞訊大怒,但看在朋友的情面上來催促他,他依然不管不顧。
張九齡、王維非常欣賞孟浩然的才學,他到都城長安遊學時,兩人曾帶他到朝廷裏的最高學府太學賦詩,滿座佩服,沒有一個人敢和他比拼。
爾後好友王維私自邀請他到自己辦公的內署(辦公室)玩。不一會聽到房外有人呼叫:皇上御駕到!孟浩然聽了嚇得屁滾尿流,趕緊爬到床下躲起來。王維是個聰明伶俐的人,可不願犯欺君之罪,待唐玄宗一進屋,就稟報了實情。
唐朝玄宗高興地說:我聽說過這個人很有才學,卻沒見過,怕什麼呀?還要躲藏起來!接著吆喝孟浩然趕快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可能緊張過度了吧!孟浩然腦瓜霎時短了路,施禮後張嘴就背誦:
北闕休上書,南才歸蔽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號稱“梨園祖師”的唐玄宗,治國本領差勁,琴棋詩書畫卻樣樣精通,聽了那句“不才明主棄”龍顏就不悅了,慍聲說道:你從沒求我做官,我也不曾拋棄你,為啥打胡亂說?說完拂袖而去。
事後王維哭笑不得:哎喲,我的哥,你為啥不背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裏面既有八百里洞庭的壯觀景象,也有你發揮聰明才智報效國家的願望,皇上橫聽豎聽都會滿意的,偏偏去背一首牢騷詩!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你自斷了仕路也!
孟浩然摸著頭說不出話來,除了悔恨還是悔恨啊!
(三)他了結求官的願望後潛心創作成就斐然,最終死於太任性
孟浩然碰釘子後,了結了求官的願望,隱居林下寫了大量的詩,其詩歌內容多為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有一些屬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好友王維並稱“王孟”。其詩雖不如王維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創了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心懷,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得到了世人的傾慕。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禮贊他“清詩句句盡堪傳”。他在當時即享有盛名。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南游襄陽訪孟浩然。孟浩然前段時間患了癰疽(一種皮膚和皮組織下的化膿性炎症,嚴重後可能誘發敗血症),經過精心治療,此時雖已好轉但還沒痊癒,郎中囑咐他要忌口,千萬不可吃魚鮮,否則復發了,以前的治療不僅白費,而且還可能危及生命。
鐵哥們聚會,耿直瀟灑重情的孟浩然自然會特別設宴款待。兩人桌上觥籌交錯,海吃胡喝,相談甚歡。有一道菜歷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餚——漢江查頭鯿,肉嫩味鮮。
任性忘乎的孟浩然,把郎中的囑咐丟到了九霄雲外,這道菜一上桌,就大吃特吃起來。
剛過幾天,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時,孟浩然的癰疽復發了,就此永遠閉上了眼睛,時年52歲。真的是“不聽郎中言,頃刻死眼前”。有句古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想必王昌齡對孟浩然的死一定愧疚了一輩子!
他死後不到十年,他的詩集便編定,送“秘府”保存。有《孟浩然集》現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