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政治獎
(諾貝爾文學/和平獎的本質果然是政治獎!誠如【新圖博館】《實然觀》所言:西方電影文學獎(如法德義三大影展/諾貝爾獎)的給獎標準,多指西方人性的醜陋面/非西方則加民族社政經的醜陋面,故獎多給該國異議人士。
另參【圖博館】:二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00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一年諾貝爾政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治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文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學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獎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得主 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搞笑諾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貝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爾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5866"獎》 《渴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3563341"盼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3563341"輝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3563341"煌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3563341"》《天安門一九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6751047"八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6751047"九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6751047"》)
瑞典決定暫停評選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據BBC消息,瑞典學院2018-05-04宣佈,暫停評選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將在明年一起宣佈2018年和2019年的獲獎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推遲文學獎的頒獎,此次推遲頒獎與瑞典學院此前被曝出的性騷擾和洩密醜聞有關。瑞典學院官網於4日就此事發佈消息:
瑞典學院決定宣佈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推遲至2019年。此前,學院曾有7次宣佈“保留獎項”,分別在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和1949年。這其中有5次是被推遲,在來年的同一時間進行頒獎。
做出當前的決定是由於當前公眾對學院逐漸失去信任。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工作目前正處於高級階段,在未來幾個月中將會一如既往的持續進行。但是,學院在下一次宣佈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需要時間補充新成員,重拾工作信心。
瑞典學院的成員一致同意,在不損害學院宗旨、保留對獨特歷史遺產尊重的前提下,學院需要不斷進行改進。因此,學院最近開始了一項全面的改革工作。其中一個目的是對學院章程進行現代化解釋,主要針對成員辭職的問題。此外,對於利益衝突問題和機密資訊的管理將會更加嚴格。另外,學院內部的工作安排和對外交流將會進行更新。
諾貝爾文學獎的停擺源於去年11月被揭發的一宗性侵醜聞,該事件牽涉到與瑞典學院關係密切的一名文化名流,他被控在過去20多年間,對多名女性實施性侵。此事在瑞典一直處於熱烈討論中,但到今年4月這一性侵事件開始升級,將瑞典學院捲入其中。
瑞典文學院終身女院士、作家弗羅斯滕松的法國攝影師丈夫阿爾諾,在去年11月間被指對18名女性進行性侵、強姦。其中最早的一起發生在1996年。4月28日,瑞典《每日新聞》曝光,稱在針對阿爾諾的18起性侵指控中,有一起的受害人竟是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在2006年的一場晚會上,阿爾諾用手摸了維多利亞公主的臀部。在2006年12月的另一場活動中,時任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的恩格道爾被瑞典王室告知,“儘量不要讓維多利亞公主和阿諾爾同處一室”。
除性醜聞之外,阿爾諾還被曝從1996年開始,先後7次透露諾貝爾文學獎名單給博彩公司牟利。
對此,瑞典文學院雖然表面上和阿爾諾和弗羅斯滕松夫婦中斷了關係,但卻選擇放棄起訴兩人,並且通過內部投票決定不開除這名女院士。
這樣的處理決定令學院內部人士不滿。本月初,三位重量級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克拉斯•奧斯特葛籣、謝爾•埃斯普馬克和皮特•英葛籣,因不滿學院對性侵醜聞危機的處理,憤然請辭。
一周後,在諾貝爾基金董事會的嚴厲批評下,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該院負責人)達尼烏斯因“每況愈下的機構信譽問題”,宣佈辭職。
諾貝爾獎
文在寅:諾貝爾和平獎給特朗普吧,我只想要和平
川普2018.4.26首度承認 律師柯恩代表他處理與色情女星交易
回應
歷史悠久的性醜聞,把文學獎給了那個寫豐乳肥臀的人。
何不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都頒給特朗普!
諾貝爾除了理工科類獎項太多硬指標和公認準則不好運作,其他文學獎和和平獎簡直黑成翔了
師力斌:諾貝爾文學獎被醜聞打出原形2018-05-05 環球時報
昨天下午,瑞典文學院表示,今年不會頒發諾貝爾文學獎,這讓許多有諾獎情結的人唏噓不已。
此次醜聞,大家的關注點不是在瑞典文學院,而是在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過去也不是沒有危機,但評獎標準問題、意識形態偏見等方面的爭議,似乎從未如今天這般傷筋動骨。
平穩運行百年的獎項,讓人們對其神聖化了。它往往讓人聯想起道德、良心、才華,此次事件讓人們知道,它原來並不那麼神聖。評委的形象濺上了污點,令記憶美好的人們大跌眼鏡。事實上,它就是一個普通的獎項。過去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有特殊的情結,似乎諾貝爾獎評出的文學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學作品。現在,神話被醜聞破滅了,諾獎並非在天堂舉辦。
此次性醜聞牽涉到文學獎的道德信譽問題。作為一個世界性的獎項,文學獎不僅僅是文學的見證,還是公正、信譽的見證。文學也是人學,不可能離開人心向背,也不可能離開理想主義和道德品質。
隨著事件的發生,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成員走下了神壇。之前這些終身評委,行蹤神秘,鮮為人知,他們評出的作品成為他們耀眼的光環,他們的人品似乎也就無可挑剔。性騷擾事件則消除了這層光環,人與人都一樣。諾獎醜聞其實也是一種腐敗,而終身評委其實也是一種權力。評選委員會成員並不一定比普通人擁有更高的品質和自製力。
諾貝爾獎是一項文學制度,並已運行了一百年,現在出現問題,暴露了制度存在的漏洞,如終身制等問題。但是,它總體上是一個成功的制度,從瑞典相關方面的反應和表態可以看出,將來或許會對這一制度進行修補,但目前還看不出對該制度進行大手術的苗頭。
從歷史來看,經營百年的諾獎在走下坡路。且不說其備受詬病的意識形態偏見,單就在中國的影響而言,實際上頹勢難挽。不少獲獎作家,除了頒獎前後的“一陣風”效應,在公眾中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和知名度,人們對它的關注僅停留在“有無中國作家獲獎”的期盼層面上。因此,此次危機發出的信號格外令人關注。無論此次危機將來如何化解,有一點可以肯定,作為一項百年制度,諾獎還將繼續,但神聖光環將不再。
這次諾貝爾文學獎爆出的醜聞,引發的風波,堪為前車之鑒。對我們的作家、讀者乃至文學評獎的組織者,也是一個警醒。而這一點,恐怕這才是我們對待諾貝爾文學獎以及其他文學獎理性、冷靜、客觀的正確的態度。(作者是《北京文學》副主編)
社評:挪威用6年搞懂了“不應惹中國”2016-12-20 環球時報
中國與挪威 19日宣布兩國外交和政治關係正常化。2010年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將該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正在中國監獄服刑的劉曉波,產生惡劣影響。那一事件導致了兩國關係在之後6年的倒退和冷淡。
挪威因為對中國內政指手畫腳付出了代價,兩國政治關係幾乎停頓,經貿關係大滑坡。挪威三文魚的對華出口一度下降了一大半,這期間眼看著歐洲國家對華關係大發展,挪威卻孤零零地站在一邊,其他歐洲國家公民得到的赴華簽證方便也把挪威排除在外。
中國的反制強度大概是挪威當初沒想到的。從中方昨天公佈的信息看,挪威方面做了“深刻反思”,汲取了“教訓”,它對恢復與中國關係非常積極。
中國與當時挪威政府的錯誤行為持續鬥爭了6年,向世界展示了我們反對外部從政治上插手中國內部事務的堅定意志,尊重中國是所有國家發展對華關係應有的前提之一,就像我們同樣應當尊重世界各國一樣。
2013年挪威新政府上台,開始為兩國關係正常化鋪路。我們注意到,在中挪政府聯合聲明中,挪方特別強調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損害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行為,今天挪威政府的態度走出了6年前發生諾貝爾和平獎事件時的偏激與幼稚。
我們理解挪威以及歐洲一些社會對自己價值觀的珍視,中國也決沒有以大欺小,強迫別人按照我們的方式思考和生活的意思。有些歐洲激進人士辯稱,他們與中國的哪些人交往,給誰頒獎,憑什麼要看中國的臉色?這話往輕了說也是抬槓。
劉曉波、達賴都是損害中國國家安全的人,誰敢說給劉曉波和達賴頒諾貝爾和平獎沒有在政治上戳中國的意思?一邊與中國握手,一邊用腳給中國下絆,這是做朋友的坦蕩之舉嗎?
諾貝爾和平獎事件及由此產生的後果給很多國家提供了一個有現實意義的案例。國與國之間應如何相處,文明與文明之間應如何共存並交往,是不應搞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的。“和”是這個世界上最值得鼓勵的哲學。
我們希望整個中西不打不成交,一次又一次摩擦衝突最終促進中西的相互了解和融合,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文化及政治上的征服。國家及文明之間的尊重可能比個人之間的尊重要更加複雜、曲折,但讓我們都朝著更高的境界走,而別朝著低處出溜。
http://www.guancha.cn/jishuxingchihuo/2016_12_20_385088.shtml
繼三文魚和鱈魚之後挪威又開始在中國推銷“小眾”海鮮
2017.10.31,挪威海產局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總監畢思明在挪威—中國海產峰會上向媒體披露了一份市場研究報告,介紹挪威海產品種在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外交低潮之後,最近兩年中國與挪威外交關係的恢復,讓挪威的海產業成了受惠者。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挪威海產出口到中國的總量達11.5萬噸(21.2億挪威克朗,約合18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2%。
據悉,挪威海產局此次發布的報告旨在探索除了挪威的兩大王牌海產三文魚和北極鱈魚之外,其他挪威海產品種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品種涵蓋了紅魚、大比目魚、鯖魚、多春魚、帝王蟹等13種海產品。
數據顯示,自2012年至2017年,這13個品種(不僅限於挪威出口)的國內消費每年平均增長17%。2012年這13個品種在中國的消費總量僅為6.26萬噸,2016年則為11.9萬噸,幾乎翻倍。
其中,多春魚以每年76%的漲幅領先,紅魚的漲幅也達到了60%。一些更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海產品也表現出了很強的增長態勢:2016年中國消費大比目魚的總量達到29000噸,自2012起,大比目魚每年以平均16%的速度持續增長;2016年鯖魚消費總量達14000噸,其自2012年以來的增長幅度也達到了每年18%。
正是看到了挪威海產在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今年5月24日,挪威海產局發布了“2025計劃”:擬於2025年之前將對華海產品出口額增至100億元人民幣,提升挪威三文魚消費至15.6萬噸,提升挪威北極鱈魚消費增至4萬噸,同時提高包括大比目魚、鯖魚、海參斑、雪蟹、帝王蟹等在內的其他海產品品種的消費。
由於此次峰會恰逢“雙十一”這一電商促銷節點,多家參與電商的挪威海產品經銷商正積極備戰,期待創下又一銷售紀錄。為了讓挪威出口商和生產企業能直接同中國買家對接,此次峰會上,一個由挪威135人組成的海產商務團與中國300多名海產買家齊聚一堂。
回應
設一個諾貝爾海鮮獎吧,至少比那個和平獎靠譜多了。
達賴/劉曉波和平獎讓你們損失不少吧
賣海鮮比裝逼更實在吧
現在才知道跟著爺有飯吃嗎?
吃貨表示沒問題
問題是,真要吃了,是不是有動保抗議啊。又或者是,因為我們吃的高興,有人就說因為我們吃的多了,所以導致榴蓮漲價,驢子漲價,豬肉漲價,牛肉漲價,魚子醬漲價,各種....還能好好吃不。
諾貝爾和平獎的煩惱2018-05-13旺報
諾貝爾獎的授予,據稱是看該發現/發明是否已被學術業界廣泛認同,有的發現/發明的確是劃時代偉大,如愛因斯坦、楊振寧、李正道等,在其發現/發明的第二年就被授予諾貝爾獎;有的是多年後才獲廣泛認同的,如錢得拉卡,他1930年代的發現/發明,到1983年才獲獎;有的是衡量終生成就的,如屠呦呦等。近千位諾獎獲得者的發現/發明,都不外乎這3類之間。諾貝爾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經濟獎,分別由瑞典的幾個單位獨立評選授予,但和平獎例外,由挪威某單位評選。
和平獎因乏客觀標準,經常受某些西方政治意圖左右,連成功減貧7億人口的中國政府,都無緣該獎,還談什麼人權人道?即便不提政治意圖,1989諾貝爾和平獎的遴選委員會主任曾事後公開承認,選達賴喇嘛,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甘地未能及時入選的補償,這是什麼邏輯?
媒體熱議朝鮮半島峰會的「南北和」,有的說美、韓、朝的領導人應被授予2018諾貝爾和平獎,但平心而論,此時峰會的成功,沒有中國幕後發力是不可能的,這連美國總統都不得不公開承認。如果一定要搞「南北和」諾貝爾和平獎什麼的,那麼中、美、韓、朝四國的領導人,都應入列。
最近中國邀請印度領導人在武漢的「東南會」,啟動了近14億加13億人口(約全球40%)和平相處並合作繁榮的進程,在和平獎功勞簿上,中國領導豈不更勝一籌?
另附【新圖博館】《實然觀》:樂
依前述〈社〉所言:人性和民族性皆演化而來,依演化由簡單至複雜的實然之相,演化之初「大同小異」的、但終則「大異小同」,關鍵在於:中國關聯性思惟及表意文字vs西方對立性思惟及表音文字,中國雖以表意文字統一南北、但南北語音各異,故〈樂〉在析判中西/南北的文藝之別。
人的生理結構「天擇」上「大同小異」、「人擇」結果在文藝卻「大異小同」,人的思惟及身體語言、能表達實然的知意情靈和應然的真善美聖,故文藝的特性在情與美、表達和接受感情的生理器官有眼耳鼻舌身,接受雖以靈魂之窗的眼為主(音樂加耳/飲食加舌鼻)、但表達則各司其職,美術/建築/文學以巧手為主(即前述「心靈手巧」)、吟唱以口為主戲劇加身體、舞蹈以身為主。由於人的生理器官「大同小異」故在表達和接受感情上也「大同小異」,比如各民族的小孩天生多喜悅香甜的美食/對稱的美臉/和諧的美聲/溫暖的絨毛和顏色、因為這些與健康成長息息相關,但演化也需突變、尤其男人在外狩獵/女人在家育子皆依經濟性原則特重猛獸/小孩有無預外危險(連管理學也強調例外管理/人腦[卡通人物/街頭速描剪影藝人]和人工智能都是靠辨識人臉特點)、二者「天擇」出人性之喜新厭舊(不論好的文藝學術科技等創作或壞的標新立異/聳人聽聞/移情別戀、對「天擇」而言皆達到宗教「無分別心」,故殺人魔/替天行道、毒/菸/酒/茶/文藝等之癮、健康/躁鬱者之創作、都在腦中同一快感區/分泌同樣多巴胺,畢竟演化不知人會面對如何的「天擇」「人擇」、而只能依前述簡單和經濟性原則)。
人性的喜新厭舊和七情六慾,不只突破了小孩般喜悅的香甜/對稱/和諧/溫暖、而產生各種嚐鮮:酸臭苦辣/不對稱/不和諧/冷酷,還創造出逐臭之夫/丑角奇石根雕等丑美/搖滾等抗議性噪音/暴力美學等。不只如此,更演化各民族/地方性的「大異小同」,比如中西/南北對壯/柔美的評值就大異其趣、這些(含兩岸)後文再析判、在此先略述大概。中國雖以表意文字統一南北、但南北語音各異,故〈樂〉在析判中西/南北的文藝之別。
中西/南北之別、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和古希臘「史詩」「悲劇」便可了然,西方對立性的理性及表音文字、創造出以故事劇情為主的吟唱式「史詩」演出式「悲劇」,中國關聯性的感性及表意文字、創造出以意象感情為主的北方各國樸實百姓風雅性《詩經》南方浪漫文人屈原悲劇性《楚辭》。(接受西方亞式悲劇觀者常批中國悲劇故事劇情不合理且常以圓滿方式[如梁祝之化蝶]來消解悲劇感,此批不通、亞式悲劇觀不也以「滌盡」消解了悲劇感、不然看過後怎不悲傷而亡呢、果真如此反被批太入戲、好比看到惡角衝上台殺之,其實莊子妻亡鼓盆而歌之黑色喜劇才是悲之至極、而這是中國關聯性表意文字最擅長表現之反諷、故央視春晚以小品相聲最受歡迎[喜劇默劇等以「反高潮」為笑點之文藝難長篇,近年來大陸喜劇電影如《羞羞的鐵拳》等雖叫座、但若非有類似生活經驗者實難共鳴,我看過達到黑色幽默藝術極品的長篇、默劇就只俄羅斯默劇大師斯拉法的《下雪了》、舞台劇是賴聲川的《一婦五夫》改編自義大利喜劇劇作家高多尼的《客棧女老闆》/賴自己的眾作中《台灣怪譚》則尚可而已]。若從民族性來看悲情,西方屬「悲劇」[重合理劇情]、中國屬「悲愁」[詩詞多秋愁]、印度屬「悲苦」[輪迴之苦]、日本屬「悲哀」[物哀美學],但俗作、西方多「激情」[如好萊塢電影動輒以激吻暴打來喧洩感情/韓似美、難怪美韓影藝界常有性侵醜聞尤其2018「MeToo」行動之後,相對的、中國算少了、除道德社會傳統之外、關鍵在藝人的自我專業意識、如前述藝人是通過三大關「專業術科/文化學科/面試」才考上藝校的,即使如此、名利雙收的女藝人、仍常遭嫉恨被批是沒道德的戲子、網上不時有淫蕩之謠言、官方也不得不對藝人禁奢限薪、幸好除非涉及賣國/貪腐/吸毒/外遇、一般誹聞不會使藝人永不翻生]、中國多「濫情」[畢竟是人情社會]、印度多「煽情」[如寶萊塢電影動輒以史詩歌舞來喧洩感情]、日本多「深情」[從《源氏物語》以來文學電影皆重以外在細微表達內心感情],這些本無優劣之別、只要當地人能共鳴即可、但中國影評人多貶中褒美韓日印。)
以上皆深深地影響到至今仍令人陷於迷思之爭辯,文藝復興之後、西方理性分析人的思惟及身體語言、所創造出的一切文藝、透過全球化成為現代人尤其是受西方教育精英的「普世價值」,如透視法之古典繪畫/色彩學之印象派/心理分析之超現實派/結構學之立體派抽象派、對位作曲法和美聲(合)唱法之交響樂/歌劇/音樂劇、解析身體舞蹈動作的芭蕾舞劇/現代舞、以表音文字表演故事劇情的話(舞台) 劇。
問題是連科學性較強的社會學科之「民主選舉自由經濟」「普世價值」依前述〈政〉〈經〉析判已謬、遑論人文性較強的人文學科之「文藝理論」,西方政經理論之謬、世人尤其中國人多了(民主教信徒公知大Ⅴ噴子除外),但西方文藝理論之謬、不只不了、反充斥於各大網站如豆瓣之中,他們批評中國電影的標準是「會不會說故事」(如美國金像獎)「有沒有深度」(如法德義三大影展),結果叫座的《小時代》等流行娛樂電影被罵是腦殘粉捧出來的小鮮肉沒演技之爛作(有沒演技要由觀眾判決、影評人所謂的演技反是造作,這另有南/北因素[南/北不純是地理更多是互動後之柔/剛文化表現],其實與其用禁奢限薪來壓抑南方擅長的柔美、不如多創作些北方擅長的壯美比如叫好又叫座《戰狠1/2》《湄公河/紅海行動》,就好比、與其仇視社會的鮮肉時尚、不如加強學校的陽剛教育[剛柔並濟/緊弛互調的社會才合演化之均衡原則],就文化的滲透性而言、自秦漢/南北朝/唐末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北武強雖勝南文弱、但重意象感情的中國文藝先天注定柔弱勝剛強、南方終以文化反攻、如今秀美的南方影視文化也對周邊越俄韓等有較大影響、而《戰狠》等反遭拒、道理很簡單「寓教於樂」好萊塢最會玩了),連極具「影音色彩意象之有意味形式美感」叫好又叫座的張藝謀電影、除了早期獲獎的《黃土地》(雖是攝影但實則主導)《紅高粱》《大紅燈籠》《菊豆》《秋菊打官司》、後全被批成不會說故事沒深度(法德義三大影展[諾貝爾獎亦然]之深度多指拍出西方人性的醜陋面/非西方則加民族社政經的醜陋面[故獎多給該國異議人士]、當張不再討好影展時便遭棄,問題是深度可以悅讀啊、比如《黃土地》等就很有美感、而如今影展式後現代電影真難看),為何如此?除了這些影評人多失意 (好萊塢劇作家工會勢眾權大、但中國編劇多淪為替影視改編文學或網路小說)、常有仇官(張因參與京奧等官方開閉幕式晚會被反中者誣為保皇黨如經濟學界之林義夫)仇富仇名心態,病根還在西方文藝理論。
故事情節雖能滿足人的好奇心、但將之做為文藝作品優劣之判準,就好比凡人只重劇中好壞人的結局/只看畫中人像不像/只聽歌聲甜不甜美、一樣好笑,故事的比重依不同文藝作品而異,如前述西方重劇情故歌/音樂/話等都加「劇」字,而中國則重意象感情故多取名南/北/黃梅/歌仔「戲」南/北/昆「曲」(雖也有叫雜/京「劇」)、其因還有中國「戲曲」的劇情大多家喻戶曉或只是背景(張藝謀電影亦然)、人們是去欣賞名角的「唱作俱佳」。當然像西方後現代文藝反故事情節(及反各種古典或現代美感)到遭人怨、則是咎由自取,比如艾柯的後現代小說《傳柯擺》在賣弄解構聖堂武士歷史故事的文字遊戲、將感性的悅讀搞成知性解迷(小說本來就是虛構的、文中一再提醒讀者內容是虛構的、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真要解構歷史、就好好地學解構主義祖師傳柯在《性史》《瘋癲與文明》《規訓與懲罰》如何以詳實史料解構西方的性欲/精神病/監獄吏),比如現代音樂解構了一般人實然的旋律節奏美感,比如後/現代劇場解構了一般人的故事情節需求,比如後現代藝術解構了一般人的視覺美感而大談觀念藝術(怎不去搞哲學呢)後現代紀錄片也解構了客觀紀錄而大談要紀錄觀點,搞到最後大概只剩後現代建築為人接受(不時選「中國十大丑建築」者除外)因為現代人多困於城鄉現代主義水泥鋼筋玻璃方盒子房屋內、而後現代則多解構方盒子。
阿楨
【金馬61】遭陸封殺電影在台奪大獎!
回應
誇張!“標題”以政治導向才得獎!
改成 最佳政治獎 比較實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8tF864RCME
第61屆金馬獎關注疫情、同志、土改議題 2024/11/23
近年因兩岸政治因素,導致參賽的陸港電影銳減,不過今年卻有不少大陸導演作品角逐多項獎項,關注包含同志題材、疫情傷痛、土地改革與勞動環境等,,包括婁燁、耿軍、王小帥、王兵等4位。以入圍8項最多的耿軍來看,之前曾以《錘子鐮刀都休息》拿下第51屆金馬最佳創作短片,之後又以《輕鬆+愉快》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等4項提名。
此次耿軍更以《漂亮朋友》入圍8項大獎,透過黑白電影風格,以東北小城裡的男女同志情感,面對社會壓力與家庭期待,以黑色幽默風格透射出角色的無奈荒誕。
婁燁過去曾以《推拿》一片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項大獎。此次執導《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入圍最佳劇情片、導演、剪輯等3項。該片描寫一名導演突然找出10年前未完成的電影,並想完成為契機,以新冠疫情遭封城的武漢為背景,透過虛實交錯的偽紀錄片手法拍攝出一部另類劇情片,寄託疫情傷痛道出生命的脆弱短暫。
而入圍今年最佳改編劇本、美術設計2項,由王小帥執導的《沃土》,改編自短篇小說《爺爺的鬼把戲》。講述大陸1950年代土地改革時期,以地主後代為故事主軸,回顧大陸土改歷史的60年人事劇變。
但因土改在大陸的敏感性,王小帥自述曾接到當局要求刪除所有土改相關內容。同時王小帥今年也再被重提指控,多年前對《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言語霸凌、扣住電影版權,導致29歲胡波自殺的爭議,稍早更因此被取消台北電影節的評審職務。
阿楨
3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不同製度對國家繁榮差異”
2024-10-14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達龍•阿西莫格魯、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A•羅賓遜,在合著《國家為何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認為,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經濟制度是實現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汲取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經濟制度雖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經濟成長,但卻無法持續。
回應
他們認為中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是攫取型經濟,是不可持續的,除非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更加轉向包容。
為西方制度捧臭腳,含沙射影罵中國,這就是這仨貨得獎的原因。
與其叫「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如叫「諾貝爾政治獎」。
2024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理論完全沒有說服力。四十年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顯然沒有被這些學者研究。今天已經民主化的台灣,除了科技業引領全球,造就少數科技新貴之外,慘業空洞化,社會財富極度集中,大部份人民的經濟前途其實沒甚麼亮點,年輕人辛苦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只能躺平。韓國人民更慘,物價比肩美國,民選總統幾乎都是法院認證,被財閥賄賂的現行犯,制定的經濟制度被財閥掌握,人生目標簡化成拼命進入明星大學,畢業後進入明星公司,一輩子當財閥的經濟奴隸。只有新加坡保持一黨民主專政,在高薪制度下,保持廉潔的政府,年輕人剛開始租政府提供的公寓,累積了財產後買得起產權99年到房子。至於最專制的中共,四十年前GDP只有台灣的兩倍半,今天是台灣的22倍。十四億人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超過西歐人口的中產階級。
再拿亞洲另外三個國家比較。菲律賓從美國殖民地獨立時,經濟地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經由師法美國的民主制度選出馬可仕總統,把整個社會退化成靠幫傭賺取外匯的傲人國家。緬甸與印度從英國殖民地獨立時,GDP、鐵路建設和工業能力都遠高於中國。緬甸演變成獨裁軍政府,完全無法管理超過一百個民族的國家,到現在還是一窮二白,內戰不斷。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和台灣開發經國號戰機的同時,也開發自己的光輝戰機,花了30年才開始成軍,如此沒有執行力的政府,最大的制肘力量就是龐大的地方勢力,以民主之名,要求本身利益。直到現任的莫迪總理上台,用獨裁手段和印度教歧視政策,經濟才逐漸有起色,但是GDP 也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世界上還有其它的民主國家退化的失敗例子。阿根廷原是最富有的國家之一,70年來經歷了幾次民主和軍事政變輪替,經濟每況愈下,破產了好幾次。
阿楨
作品書寫「韓版228」 南韓學者看韓江奪諾貝爾文學獎:有點震驚 2024-10-10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韓江,是第18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位拿下這頂世界文學桂冠的南韓作家,更是首位奪下諾貝爾文學獎的「70後」作家。引進韓江四本書的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形容「每看她一部作品、便被震撼一次」;來自南韓的政大台文所所長崔末順則坦言「有點震驚」、覺得韓江「太早拿了」。
她指出,韓江碰觸歷史議題的作品如「永不告別」在國際頗受好評,在南韓卻引起爭議。但她探索女性處境的作品如「素食者」貼近南韓社會,是兼顧口碑與銷量的經典之作。
韓江1970年生於南韓光州,2016年憑「素食者」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隔年以「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再以自傳體小說「白」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永不告別」則在去年贏得法國梅迪西斯外國小說獎。在奪諾貝爾獎前,韓江已是南韓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家。她的英國版權經紀公司,旗下還有石黑一雄等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委員會形容韓江「直面歷史傷疤」。這些「直面歷史傷疤」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少年來了」,以韓國軍隊對市民進行武力鎮壓的光州事件為題材。另一部長篇「永不告別」則以被稱為「韓版二二八」的濟州島四三事件為背景。濟州島四三事件指的是從1948年4月3日起持續六年半的軍警鎮壓白色恐怖,受害者逾三萬人,卻長期被阻止追究真相,2000年方著手調查。
崔末順表示,「少年來了」在南韓贏得不錯的評價,但「永不告別」卻引起爭議。韓江對南韓歷史事件的詮釋方式在國外贏得讚許,南韓進步派的批評家卻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韓江的角度太過哀悼。崔末順坦言,南韓還有許多「值得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但韓江作品擁有許多國際譯本,是她可以敲開諾貝爾文學獎大門的關鍵。
回應
諾貝爾獎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含金量
自然科學獎仍然是科學界舉足輕重目前無法取代的重大獎項。至所謂和平獎、文學獎、經濟學獎,那十足十是西方用來表揚對西方精神投降之斷脊之犬的!
物理學獎已經墮落了,找不到候選者了,竟然頒給AI,絲毫不考慮中國物理學家的學術成就
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韓版傷痕文學,非白人,不貶低自己的民族沒辦法的磁磚獎。
推動廢核武日本再獲獎! 「日本被團協」獲諾貝爾和平獎
阿楨
哈佛教授高爾丁 摘諾貝爾經濟學獎2023-10-10 聯合報
生於美國紐約的高爾丁現年七十七歲,一九九○年成為哈佛經濟系首位女性終身教授。她運用逾兩百年份的數據資料佐證,顯示儘管歷史上男女薪資差距可透過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差異解釋,但現今存在的性別薪資差距,卻主要發生在相同職位的男女間。高爾丁的發現提供全球決策者在採取各項作為解決這種狀況時的基礎。
回應
經濟、文學、和平,是諾貝爾獎的三個盲區。
美國坐擁數十位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為何還有那麼多的經濟問題。這些獲獎者真的發現了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嗎?
這種破獎有啥意義?中國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就沒有一個來研究的。
在西方看來這就是“政治正確”。中國模式不能獲獎。
同工同酬的反對--維基百科
論資排輩系統比異性的另一名員工資歷更高的僱員可支付超過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資系統中的其他員工。
功績制。僱員可支付超過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如果工資率差異是基於一個系統,客觀地衡量功績上的另一位僱員。
系統測量盈利的數量或生產質量。僱員可支付多於異性即使兩者都在做大致相同的工作,另一名僱員,如果工資率的差異是基於測量有多少員工在系統上生產或什麼,他們生產的質量。
職場「同工同酬」落伍了?新類型工作更講求的是「同值同酬」原則
「同工同酬」是過往在討論職場薪資公平原則的重要觀念,但是隨著新型態的工作不斷出現,現在許多的產業在作業中很難訴求用「效率」來衡量一名勞工的價值,譬如時裝、電競、AI設計等工作,因此「同值同酬」成為一種新的薪資觀念。
相關新聞資料
台灣2021年兩性薪資差距15.8%(2020年14.8%)對比美日韓等仍偏小。
阿楨
在獄中獲和平獎 穆哈瑪迪能領獎嗎?5得主中已有2人被關到死 2023-10-07 世界日報
獄中獲諾貝爾和平獎又多一人,華人最熟悉的是被羈押至死的劉曉波;伊朗政府會應諾獎委員會要求,讓維護人權的伊朗記者穆哈瑪迪去領獎嗎?
美聯社報導,穆哈瑪迪是第五位獄中或軟禁中獲獎者,前四人都不曾因獲此最高榮譽而獲釋,兩人還一直被羈押至死,劉曉波就是其一。
第一個得罪「當道」無法前去領獎的是揭發德國武裝計畫的德國記者奧謝慈基(Carl Von Ossietzky),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宣布是他的時候,希特勒非常憤怒,不准他去領獎。
納粹政權1933年把奧謝慈基關到集中營裡,不理會各方營救,他得了肺結核也只把他轉到醫院,禁閉到1938年死亡為止。
第二位無法前去領獎的是1991年得主翁山蘇姬,當時身為緬甸反對黨領袖的她,一直被軟禁,到2010年才獲釋。兩年後,她「補發表」受獎感言。2021年她又被捕入獄,緬甸軍政府8月讓她減刑,從33年減為27年,而她已78歲。
第三位獄中得獎的劉曉波,2010年獲獎時,正在服11年「煽動叛亂」罪刑。中共不滿他的原因還有他鼓吹政改、提倡人權。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等全球領袖敦促中共放人,但都無效。
中共還遷怒挪威政府、劉曉波親友和太太,導致奧斯陸頒獎現場還出現故意擺一張椅子「空等劉曉波」的經典畫面。
第四位獲獎但被囚而無法領獎的白俄羅斯民主倡議分子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和俄羅斯及烏克蘭人權團體,是2022年共同獲獎人。
現年61歲的畢亞利亞茨基2020年因抗議魯卡申科當選連任被捕,今年3月被判處10年徒刑,理由是他領導的人權組織募款活動「破壞公共秩序」以及「走私」。5月,他太太說他被轉到該國最殘暴不堪的監獄。
報導指出,鑒於這四位「當道」不喜人物的下場,很難讓人對這位伊朗女性的命運感到樂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是以政治驅動的"政治馬屁"獎 ,為政治服務的垃圾狗屎。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給兩種人,西方的政客或西方的狗腿。
阿楨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位mRNA技術開創者獲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會2023-10-02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裡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理由是“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使得針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mRNA疫苗得以開發”。
回應
這個發現不值得諾獎。因為mRNA疫苗,並未表現出對傳統疫苗的巨大優勢,也沒能對新冠病毒產生徹底滅殺作用。他只是傳統疫苗的一個補充替代品,而不是劃時代的重大突破。諾獎越來越掉價了!
阿楨
作協副主席麥家: 必須重新審視“ 諾貝爾獎”
作協副主席麥家在兩會答記者:“諾獎”只是一個政治獎 !是考量國內媒體們對諾獎誇讚,或批評的一個分水嶺 !麥家在告誡媒體們,對待西方國家價值觀基礎上的 “政治獎”,千萬不可再繼續地跟隨羡慕,以及千萬不要隨意地跟隨,誇讚!
回應
諾獎和平獎顯然是政治獎,文學獎很大程度上也是,經濟學獎乃至自然科學獎,成分少些
諾獎和平獎顯然是政治獎,諾獎文學獎很大程度上也是
阿楨
中國科學論文排名躍居全球首位 日專家:蛻變科技大國還差一樣 2022/10/27 中時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文部科學省下屬的研究所8月發佈排名顯示,引用次數前1%、論文總數與引用次數前10%篇數,全部都躍居全球第一。不過,産業競爭力上躍居世界第一,還要能創造與之相稱的科技成果。中國一直存在輕視基礎研究的態度。按「基礎、應用、研發」投資比例,日本分別約15%、20%和65%;美等基礎研究投資比例為15~20%,而中國僅為約5%。
陸科技論文3大指標世界第一 2050年與美並列科技強國 2022/08/11 中時
此前只有美國達到過的科學技術論文數量和質量的3大指標上,中國不僅是太空站等大型科學技術項目,還在基礎研究産生自主成果的體制下脫穎而出。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的校長豐田長康預測:「由於發表頂尖論文的研究人員不斷擴增,中國的諾貝爾獎獲獎者遲早會穩定增加」。
中國2020年研發費用同比增加7.5%至59兆日元,在10年內增至約2.5倍。美國是72兆日元,居世界首位,但中國正在迎頭趕上。研究人員,中國為228萬人(2020年),多於第2美國的159萬人(2019年)、第3日本的69萬人(2021年)。
回應
中國甚麼也沒説,標準由你定?
哈哈大笑,日專家報導和有無諾貝爾奬,根本擋不住中國前行的步調!
阿楨
誰是畢亞利亞茨基?人還在獄中抱走諾貝爾和平獎 2022/10/07 中時
與俄羅斯知名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以及烏克蘭「公民自由中心」(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共同獲頒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唯一政治犯,白俄羅斯人權鬥士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
回應
西方的工具小丑!
和平獎充滿西方價值,尤其是反俄、反中的背祖叛國的,都是西方集團可以利用的宣傳工具!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相信寫作是「政治行為」 82歲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獨得 2022/10/06 民視
委員會肯定艾諾漫長而艱辛的創作之路,讚賞她勇敢而銳利的從不同角度,刻劃出個人記憶裡的根源、疏離與共同束縛,不過她相信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可以解放力量,她擅長以批判的手法探討人性,揭露社會現象中的真實樣貌,並審視不同性別、語言和階級中、存在的巨大隔閡。
回應
諾貝爾文學政治獎
「文無第一」 諾貝爾文學獎經常鬧出爭議 2022/10/06 中時 江飛宇
諾貝爾,生醫、物理、化學已揭曉,爭議不大。然而接下來的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學獎,就經常爭論不休,因此這幾獎往涉及作者的公眾形象、意識形態與政治幹預。
伍軒宏/諾貝爾文學獎為誰而頒? 2022/10/07 自由副刊
近年來文化實踐版圖變遷,分眾多元,影音與社群吸引巨量注意,文學的寂寞體質裸露,進入憂鬱期。大潮流中,諾貝爾文學獎魅力還在嗎?
「得主身分」。國籍分佈?族群比例?性別平衡?由瑞典學院委員會一小群人決定,雖是專業人士,但明顯無普效性,所以結果參考即可。
政治爭議。……….
阿楨
3得主量子研究 推翻愛因斯坦EPR悖論 2022-10-05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量子力學研究者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及柴林厄(Anton Zeilinger)共同獲獎,其中阿斯佩七年前曾受邀來台大物理系演講,當時座無虛席。國內學者說,三人透過不同時期的研究,發現「量子糾纏」真實存在,也證明愛因斯坦提出的EPR悖論是錯的;藉量子糾纏效應,可用於複雜的計算工作,比如開發量子電腦,或作為加密金鑰,用於軍事、銀行等用途。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昨舉行解析記者會,成大物理系特聘教授陳岳男說,愛因斯坦一九三五年曾針對物理學家波耳的量子力學理論,提出EPR悖論,質疑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一九六四年約翰.貝爾提出「貝爾不等式」,要佐證量子力學存在;一九八○年代初阿斯佩才有糾纏光子實驗;柴林厄等人於二○一五年用新實驗,獨立完成貝爾不等式的實驗,將過去實驗漏洞補齊,證明量子糾纏真的存在。
台大物理系特聘教授、中原大學量子資訊中心主任張慶瑞也受訪說,三人用實驗證明量子糾纏真實存在,在所有量子科技中,如果沒有量子糾纏,很多性質就不會展現,也就不會出現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發明。
阿楨
新科諾貝爾獎量子糾纏 可能是超光速通訊基礎 2022/10/04 中時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3位量子力學的重要科學家: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以及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歐利森( Eva Olsson)說:「量子訊息科學是一個充滿活力,且發展迅速的學門,這將是安全加密傳輸、量子計算,和即時通訊等領域的基礎。」
他們的發現,與量子力學當中的「量子糾纏」有關,這是指同時出生的AB兩個量子之間,有一股無遠弗屆的連結能力,A量子出現改變,B量子也會有即時的反應,不因距離而有延遲。
澤林格通過實驗,展示了一種稱為「量子隱形傳輸」的現象,以他的話來說「利用糾纏,你可以將量子攜帶的所有信息,轉移到量子被重新構建的其他地方。」聽起來像是瞬間移動,或是科幻片《星際爭霸戰》(STAR TREK)的光波傳輸。
澤林格也補充,就目前理論,能完成這種傳輸的只有極簡單的粒子,無法像科幻片那樣把一個大活人給傳到遠處。
正因為這個機制只限於量子之間的傳送,所以澤林格曾經說:「這些實驗完全是哲學上的,沒有任何可能的用途或應用。」
但是這一部分澤林格就預測錯誤,事實上,最近十年,工程師們開始依據量子糾纏理量,開發量子電腦、量子網絡通訊,和量子加密通信技術,比如中國大陸的「墨子號」,就號稱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其研究的目標就是量子通訊與不可能破解的加密技術。
阿楨
帕博博士研究表明 尼安德塔人沒滅絕 我們就是! 2022/10/03 中時
2022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剛剛揭曉,今年並不是頒給發明某種生物醫療技術團隊,而是給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體質人類學家-帕博(Dr.Svante Pääbo)博士,他開發的的古DNA還原技術,重構了人類演化的譜系。原本以為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與智人(Homo sapiens)涇渭分明、毫不相干,但是他的古DNA證據卻顯示,我們現代人的血統裡混有尼安德塔人的DNA,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人是智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後代。
撈過界的生醫諾獎得主 帕博獨創跨領域考古遺傳學派 2022/10/04 中時
帕博進入醫學院並非想從事醫療或是研究醫學,他最初是想學考古,但是他認為考古的學程太過緩慢,最後決定先進醫學院,並研究免疫學。在學期間他運用醫學院學來的理論跨入考古領域,研究木乃伊的DNA,最後還複製成功,研究成果也發表在知名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他的研究成果後也被廣泛用於研究猛獁象、陸棲樹懶、洞熊和恐鳥等絕種動物遺傳學上。
而對於醫學上的研究成果,最知名的是他對尼安德塔人的研究,他從測序的結果證明尼安德塔人有親屬關係,2個物種之間有1%~4%的共同基因,他們之間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第一批現代人類離開非洲並遇到可能在近東一帶尼安德塔人之後才發生的。推測大約在80萬年前彼此有共同的祖先,並大約在55萬年前分道揚鑣。
他的研究方法也在另一種名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的基因研究上獲得成果。丹尼索瓦人是俄羅斯、中國和蒙古交界的阿爾泰山洞穴中發現另外一種古人類,他的基因與現代的東亞人、東南亞人、美洲與澳洲土著的基因也有約5%的共同之處,這證明瞭現代人類的「非洲起源說」並非那麼單純,而是在時間長河中持續地與不同的古人類產生基因交流而形成今遍佈全世界的現代人物種。
阿楨
談談莫言的逐臭集醜文學!2022-06-30
最近,莫言的文學理論“文學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講真話是作家寶貴的素質!”成為輿論的焦點。那麼,莫言的文學批判論到底對不對?
我們有必要尋根溯源,從中國古代文學梳理到今天,比較一下。
……….
古代這些偉大的作家,無一不是精神強大,文字有力,積極向上的傑出人物!
翻遍中國古代文學史,未見一個終其一生以批判現實,描述醜惡作為使命的文學家。
…….
從古到今,各種文學作品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能夠流傳至今的,毫無疑問,都是帶有積極向上的力量。
那些憤世嫉俗,痛恨現實的作品,基本上都會斷絕流傳。因為不符合正常狀態下的人類的精神需求。
莫言的文字功底讓人欽佩,凝練、傳神,穿透力強,對環境對事物對人物的描述極其細膩,擅長精神感染,容易動人心魄。但是,他用最擅長的文字,傳遞出最陰暗的資訊流,這是作品最令人不適的因素。
在莫言獲獎時,各個專家對莫言作品的評價幾乎都是誇他寫出了“20世紀最陰暗的中國”,“他描述了一個沒有真理、沒有常識、沒有同情的世界”。
莫言的作品風格,當然適合一部分有特定的精神需求的人去閱讀。有些人的人生中經歷了一部分醜惡和磨難,對曾經的過去不滿或者對現實不滿,在閱讀莫言作品時能夠找到共鳴,當然就會高度認可。一邊閱讀,一邊舔舐著內心的傷痕,一邊詛咒著現實,詛咒著環境和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甚至詛咒著傳統文化和現實。
在莫言興起的那個時代,醜化中國形象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總體而言,以否定和批判為主基調的作品風格,完全迎合了西方貶低中國的政治需求。
實際上,中國有資格角逐所謂世界文學獎的作品非常之多,只不過被西方政治選中了這一個而已。
有人或許不瞭解或者看不穿諾貝爾獎的評選機制,盲目崇拜所謂的世界大獎。
在意識形態和文化戰爭領域,凡是有利於中國健康發展繁榮富強的條件,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限制。凡是有利於瓦解消磨中國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因素,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放大。
阿楨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阿楨
全球最佳菜肴排行榜:義大利榜首希臘第二,中餐排名11 2022-06-17
世界美食圖集網站Taste Atlas的最新排名,希臘的野菜餡餅(hortopita)、克裡特式烤羊肉(antikristo)以及烤羊排(païdakia)被評為最佳希臘餐菜品。另外,聖托裡尼豆泥(fava)、克裡特哈尼亞柳丁(Portokalia Maleme Chanion Kritis)和克裡特松樹和百里香蜂蜜(Pefkothymaromelo Kritis)這三種美食則被選為希臘最佳飲食產品。
中國菜在這份榜單中名列第11名,最佳中餐菜品的前三名為:川味火鍋、鍋貼和廣式燒肉。醬油、米粉和大白菜則被選為最佳飲食產品。
Taste Atlas由克羅地亞記者和企業家馬提亞•巴比奇(Matija Babić) 于2015年創立,被譽為“世界美食維琪百科全書”。其中收集了正宗食譜,美食家評論以及有關各種菜肴的研究文章。它自稱是世界美食圖冊,是地道與傳統文化的堅定維護者。
其理念是告知並驅動旅行者品嘗所到之處的地道食物及飲品。其特色是具有互動式全球美食地圖,並在各自區域顯示菜肴圖示。
回應
這個所謂榜單的前50名,除了中國以外全部49個國家的菜譜菜品全加在一起,也沒有中國一家多吧。
沒有中國一個菜系多!甚至沒有一個順德菜的餐廳功能表多!
這排名,和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一個味道。
14億中國人的喜好不如歐洲小國寡民的喜好,有點意思。
迷信老外標準的可以休矣,弄個世界排名只是引流的商業噱頭,各地的飲食文化本來就不屬於全世界人的普世口味,真正能對飲食文化起到推手的是文娛的軟實力文化輸出,和強勢的文化輿論控制操縱能力,為啥吃狗就是錯的,中國八大菜系百味美食,還比上日本那種單調的豐富?人家吹的牛逼響,吃個白米飯團都能吃出無上高端感
老師大學教授,都崇洋媚外,教出來的學生怎麼會不崇洋媚外呢。
阿楨
2017年,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他的頒獎詞為“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其代表作包括《長日將盡》《莫失莫忘》等。
2016年,美國歌手、創作人鮑勃•狄倫因“在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上創造出新的詩意表達形式”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最受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一。
回應
政治正確但是無力改變,這就是虛偽的西方政治
古納作品展現主角堅韌 但多半悲劇 2021-10-08 聯合報
古納的小說處女作「離別的回憶」(暫譯),描述充滿才華的年輕主人翁參加一場失敗的起義後離開家鄉,前往肯亞奈洛比投靠有錢的叔叔,卻落得一陣羞辱,只好返回他已經分崩離析的家,面對酗酒又暴力的父親和被迫賣淫維生的姊妹。
一九九四年的第四本小說「天堂」被視為古納的突破之作,寫作靈感來自一九九○年前往東非的一趟學術之旅,主人翁尤瑟夫和波蘭裔作家康拉德同名不同拼音,明顯有致敬之意。尤瑟夫處於十九世紀末的東非,因父親欠一名阿拉伯商人龐大債務,將他送給商人為奴抵債。尤瑟夫跟著商人到中非做買賣,經歷不同風土與當地部族的敵視,返回家鄉後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迫加入德軍作戰,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二○○五年出版的「遺棄」(暫譯)時空跨越半世紀,整部小說幾乎皆以主角拉希德的第一人稱敘述兩個故事,其一是五十年前,流落東非的英國人皮爾斯被一名阿拉伯商人所救,和商人的姊妹蕾哈娜墜入情網,卻被當地人排擠。
故事之二是拉希德離開家鄉遠赴英國求學,他的兄長阿明立志像父母一樣成為教師,姊姊法莉坦開店做生意,巧遇皮爾斯和蕾哈娜的孫女賈米拉,阿明深深愛上她。之後拉希德的家鄉陷入革命戰亂,阿明在戰火中失明,之後死去。拉希德輾轉拿到阿明留下的筆記,得以記錄這兩段家族故事。
古納作品經常以家鄉的殖民歷史和當局血腥鎮壓部族過往為背景,反映非洲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多元與複雜,多半以悲劇收尾,但也表現主人翁的堅韌。
阿楨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何頒給了他? 2021-10-07 新京報
10月7日,瑞典學院宣佈,將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其頒獎詞為,“因為他能洞悉殖民主義的後果與文化和洲際鴻溝中掙扎的難民命運,態度決絕,慈悲為懷”。
出身難民的作家
古爾納1948年出生於東非國家坦桑尼亞桑吉巴島,現年73歲。
1960年代末,有著阿拉伯血統的古爾納被迫逃離剛剛成立的坦桑尼亞,以難民身份抵達英國。此後,古爾納定居英國,並在21歲時開始寫作。
直到1984年,古爾納才再次回到桑吉巴,在他父親去世之前不久見到了他。退休前,古爾納是英國肯特大學英語文學和後殖民文學教授。
古爾納迄今已發表了十部長篇小說和多篇短篇小說,其中難民問題貫穿著他的作品。
他在他的文學世界裡,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記憶、名字、身份。他筆下的角色總是有一種由知識熱情驅動的無休止的探索精神。
據CNN報導,在新冠疫情持續導致歐洲難民危機加劇的背景下,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將今年的獎項頒給了聚焦難民、移民問題的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呈現怎樣的趨勢?
至2020年的117名諾獎,歐洲超70%,美洲其次,亞洲、非洲、大洋洲非常稀少。古爾納是自1986年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後,獲獎的非洲黑人作家。
諾獎的兩大趨勢。其一,幾乎都是被體制經典化了的作家,;其二,多半都是獲獎專業戶作家。
對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多年來一直是獲獎熱門人選,但新世紀以來,暢銷類型的當紅作家大多不受待見。很可能,市場號召力容易使人把他們歸為通俗作家。而評委,十分看重‘新經典性’”。
近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2020年,美國女詩人路易士•格麗克成為第16位女性獲獎人,因其“以帶有樸素美感、準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格麗克是自傳詩人,童年、家庭生活、和父母姐妹的親密關係一直是中心主題,探討人存在的根本問題,包括愛、死亡、生命和毀滅。代表作包括《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等。
2019年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其頒獎詞為“富有語言學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類經歷的周邊及特殊性”。他的代表作包括《無欲的悲歌》《罵觀眾》等。
2018年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她獲獎的理由是“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其代表作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阿楨
日本報告:被引次數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首超美國位列第一
日本《日經新聞》稱,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2021-08-10報告,在全球被引次數排名前10%的科學類論文中,中國論文的數量首次超越美國。而日本的衰退則進一步惡化,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
文部省根據英國Clarivate公司資料,中國論文總數2018、2019年連續兩年位列第一,超越美國。2019年,中國為471367篇,美國為393794篇。
在被引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2018年(文中指2017-2019年平均值)相關論文數量達40219篇,而美國為37124篇,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和2008年(文中指2007-2009年平均值)的論文量相比較,美國相較2008年增加了3%,而中國卻是2008年的約5.1倍,實現了大幅增長。從比例來看,在被引次數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類論文中,中國佔據24.8%,美國佔據22.9%,第三名的英國只占到5.4%。
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科、電腦•數學、環境•地球科學5個領域超越了美國。在材料科學領域,中國佔據48.4%,遠超14.6%的美國。化學和工科領域同樣,在化學領域,中國佔據39.1%,遠超美國(14.3%);在工科領域,中國佔據37.3%,也和美國(10.9%)甩開了差距。
尤其是在人工智慧方面,中國相關論文在20年首次實現逆轉,超越美國,占到20.7%,而美國為19.8%。在物理學、臨床醫學和基礎生命科學領域,美國依舊佔據領先地位。
中國為何能成為第一?
中國2019年的科研開發費用約為54.5兆日元(約4926.4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2倍以上。美國為68兆日元(約6146.7億美元),依舊位列第一,但中國增幅明顯高於美國。
中國2019年的科研人員數量超210萬人,世界最多,相較2018年增長了13%。世界一流的學者數量也在保持增長。而2018年美國科研人員數量為155萬人,中國大幅領先。
中國“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包括: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
日本的衰退在進一步惡化
日本高品質論文的數量已被印度超越,退居第10位,與10年前相比減少了約10~15%,,韓德法英等國與10年前相比都有所增加,但日本卻沒有太多變化。日本科研人數約為68萬人,位列第三,但是增長率0.5%。日本博士人數在2006年達到頂峰,此後不斷減少。
《日經新聞》指出,沒有抑制長期的研究能力退化的“特效藥”,很難阻止衰退。
阿楨
陸磁浮列車技術引德媒眼紅 德政黨互批要為落後中國負責 2021/07/30 中時
中國大陸最新磁浮列車在青島下線試行後,其先進技術性能受德媒追捧,還引爆德國朝野政黨相互攻訐。
回應
中國抄襲仿造還可以,但共産黨專制獨裁禁錮人民心靈無法創新,這是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多是歐美民主國家….
誰發明的紙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只要做得比原創者要好,創新就在裡面, 而且諾貝爾本就是西方的….
百年前德國大學每年理工畢業人數世界第一,二戰後美國最多,今年中國約500萬人、佔世界半數!聯合國2018年專利申請,中1,542,002件,美597,141件,歐洲174,397件.
V2火箭是德國人發明的,後來呢?美國抄襲仿造
可憐的美國,拜登還在規劃高鐵項目,基建撥款仍然在國會噴口水。
諾獎得主指中國「霸凌科學界」 中駐美使館:無理指責 2021-07-30 德國之聲
聲明稱,4月26日會議疑遭網路攻擊,無論是否與中國大使館有關,我們都十分不滿中國政府試圖審查和霸凌科學界,企圖阻止兩位獲獎者(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及台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發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就是政治獎!
美國還霸凌及強佔全世界各行各業!
德國之聲跟台灣三民自都是製造假新聞的基地組織,呵呵!
又失敗 美極音速飛彈試射結果令人失望 2021/07/30 中時
美國空軍28日再度試射AGM-183A「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原型,發動機無法點火, AGM-183A於4月首射,飛彈無法投出。
回應
最大問題在美國理工人才缺乏!
老美的工業製造能力已經無法撐起一個強國。
要不要派CIA去中國偷技術?
阿楨
中國科技超過日本例證 2021-03-01
1,2019聯合國創新排名:中第14位。日15。
2,專利;2017年中 48,875第二。日48,206第三。
3,自然指數;美第一,18643。中二,5206。德三,4077。四到十是日英法加西瑞韓。
4,中2016年研發費用1.54萬億元,占世界超20%,僅次於美,超過歐盟28國總和;日排在美中歐之後第四。2006-2016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的頂尖論文,中國占12.8%,美第一,中二,英三,德四,日五。
5,2019世界五百強;中119家。日:52家。
6,中是第一工業國,產值5.59萬億美元,日只有8200億美元。
7, 2017年的最具價值品牌100強。中13家。日5家。
8,獨角獸企業國217家,日2家。
9,千億美元營收公司;中13家,日5家。
10,中國外貿第一,日本只排第三。
11,中國高端科技產品出口額從2000年9.4%升至2014年43.7%,位居亞洲第一。日本從25.5%降至7.7%。
12,從2010年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中國隊獲6次團體冠軍,日本只第八名。
13,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中國72所大學上榜,清大第22,亞洲第一;北大第31。日本只有兩所入200強:東京第46,京都第74。
14, 2018年度八家中國軍企進入世界軍企前22強;日本8家。中國武器出口567億美元,世界第二,日本出口零。
15,中國是第二軍費國,日本排不上號。
16,中國是擁核武器,聯合國有否決權的五強之一,發展航母導彈不受限的強國。日本被佔領,無自主權,給美治外法權的半殖民地。
回應
日本的技術,九成引進西方的專利,再自已延伸改進,一包裝就成了日本原創,新幹線就是例子。
只要商業能成功,能夠引進吸收再創新就行了……技術的發展本來就是這樣的!
日本科技方面吃老本還行,但是創新是真的落後了,我在日本做科研的朋友,說日本大學的科研經費是砍了又砍,教授老闆手裡項目少,基本只能維持實驗室運轉很難出什麼新成果了。
阿楨
【「十三五」成就巡禮】夯實基礎研究 中國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 2021/01/31 央視
「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夯實基礎研究、攻關核心技術,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實驗室里,科研團隊正在研發新的鈦合金材料。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之後,金屬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研發出一種同時具備高強度、高韌性和可焊接的全新材料,成功建造了世界最大、可搭載3人的全海深載人艙。
「十三五」期間,我國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鬥者」號;從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到嫦娥五號實現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我國瞄準關鍵「卡脖子」核心技術,在若干戰略領域實現「後發先至」。
「十三五」期間,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基礎研究投入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16.9%。2019年,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首次達到6%。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湧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三大科學目標;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製成功,使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中國天眼」FAST建成啟用,今年4月將向全球科學界開放;「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實現1億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為核聚變發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年來,我國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排名從2015年第29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14位,並在2020年鞏固排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我國已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向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穩步邁進。
阿楨
外媒:被美國打壓激發?中國重大科技突破迎井噴期
新加坡《聯合早報》2020-12-07稱,中國重大科技突破迎來井噴期。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宣佈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12月6日,攜帶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後,又成功分離,準備擇機返回地球。
12月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位地形圖。
中國近期重大科技突破還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第三代核電技術的“華龍一號”反應堆並網發電,“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深達10909米的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等。中國科技成果似乎迎來了一個井噴期。
在全球飽受新冠疫情困擾,尤其是美國全力、全方位打壓中國的背景下,中國科技仍能頻繁發力。難不成,美國的打壓反而激發了中國科技更大的潛力?
這個問題未必有確切答案。但,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和財力的高速增長為其科技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中國的舉國體制,也助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專案的成功。
中國曾經依靠舉國體制,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等當時的高科技產品。近幾年,隨著外部環境惡化,中國重新提出要構建新型舉國體制,以應對在高科技等領域遭遇的外部“卡脖子”問題。
今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申,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回應
美國說中國科技人員竊盜美國重要科技資訊,但就本人所知,近二十年華人科學家在美國的各項科技領域中貢獻極大,現因主觀政治意識形態,限制打壓華人科學家在美的研究,這結果不僅削弱美在新科技的研發,也激發大陸在新科技上的突破,真是敗筆。
阿楨
日媒:咋回事?日本科研人才紛紛"投奔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2020-11-23日文章,原題:日本研究人員持續流向中國 日本研究人員尋求在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動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國政府在全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員難以在國內大學等機構找到工作崗位。
在中國浙江大學任教的高畑亨從事靈長類腦基因研究。他說:“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沒找到職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自2008年起在美國作為博士後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開始為回日本就業做準備,但沒有找到工作。
高畑之後開始在其他國家找工作,並於2014年被浙江大學錄用。他在浙江大學的研究環境非常好。在新設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雖然浙江大學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嚴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國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員所獲得的報酬遠高於日本。
不僅年輕研究人員投奔中國。日本國立天文臺教授梶野敏貴(64歲)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大爆炸宇宙學與元素起源國際交叉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為理論物理學權威接到來自中方的熱情邀請,中方還為其提供豐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國進行的。他說:“中國學生幹勁十足,讓我覺得指導工作很有價值。”
在中國從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斷增加。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國開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約為8000人。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在中國停留時間在一個月以內的日本研究人員2018年度約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約25%,連續四年增加。
熟悉中國招聘人才情況的日本科學政策與社會研究室代表理事榎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強的人卻總申請不到研究經費,崗位數量少導致研究者難以找到工作,而此時中國向這些人拋出了橄欖枝。”
2018年日本的科學技術預算大約是中國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學教員中40歲以下的人所占比例為23.4%,是歷史最低水準,年輕人難以獲得職位。
阿楨
電影節被吹爆的國產片,一上映咋就翻車了? 2020-11-07 電影雜誌
…….
回應
反正能夠編造出一種黑暗和壓抑氛圍的電影,都會是一些人心目中的有深度的好電影。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0150
阿楨
日媒發問:為什麼優秀的研究人員都跑到中國去了
日本《朝日新聞》2020年10月31日《為什麼優秀的研究人員跑到中國去了?》摘編如下:
仿佛已是很遙遠的事了。“我們的經濟規模可以被人口眾多的國家超越,但我們的科技實力必須在亞洲佔據絕對第一位,要讓中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的優秀研究人員都到日本來學習。”這是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的觀點。他是在2009年底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出這番話的。第二年,中國在經濟規模上超過了日本。山中一直強調要改善日本研究人員的待遇。
自那以來過了約10年時間,日本的經濟規模(按美元計算)略減,而中國的經濟規模卻增加到原來的近3倍。
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的“2020科學技術指標”,2016年至2018年中國學者年均發表的自然科學領域論文數已經超過美國,首次躍居全球首位;而受關注度較高的論文數也逼近長期獨佔鰲頭的美國。根據英國機構的排名,在世界大學百強中,中國大學的數量也已經超過了日本。
中國從2008年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目的在於引進在國外活躍的研究人員,無論國籍。
最近我在網上採訪了一位在中國知名大學擔任教授的日本骨幹研究人員。他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是上述計畫的成員。
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說:“我的年薪是40萬元,雖然比不上日本的教授,但這裡的設備和工作團隊等軟硬體都很好。”
他表示:“骨幹和年輕研究員跑到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研究水準在不斷提高。拿我研究的領域來說,過去日本佔據了絕對優勢,但現在從論文的排名來看,與中國的差距已越來越大。”
日本大學的教員編制是有限的,但中國錄用的編制人員在增加。據他介紹,近年在基礎科學領域,每年日本有不少骨幹和年輕人到中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很多人也向日本和歐美等國家的大學提出了申請,但在進行比較後選擇了中國。
為了確保人才,中國政府迄今出臺了各種各樣的鼓勵政策。高科技城市深圳市制訂了旨在吸引頂尖人才的“孔雀計畫”,各地也都在爭先恐後地網羅人才。
日本要從世界各國吸引和挽留人才,必須確保工作崗位和改善研究環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長期以來,包括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很多科學家一直在敲警鐘,但真正能對日本起到警示作用的卻是中國的做法。
阿楨
說她是“中國特蕾莎”,真是小瞧了張桂梅 2020-10-22 觀察者網
張桂梅校長撐起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公辦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級中學。
成百上千的女孩子,在張桂梅和其他老師的幫助下走出了深山,改變了命運。
然而,一則關於張桂梅的報導,卻把她比作“中國特蕾莎”,引發了網友熱議。
特蕾莎修女,是慈善工作者、諾貝爾獎獲得者。
她在西方國家中擁有廣泛讚譽,卻同時又因為她的窮人救助服務和宗教觀點引發了廣泛爭議。
兩人之間如此類比,有網友執言:不合適!
特蕾莎修女的成就和讚譽,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作贅述了。
今天只搬運較為少見的,特蕾莎修女的“爭議”行為。
在特蕾莎這裡,窮苦人得病了,怎麼辦?被扔進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的臨終者之所,病人們根本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服務:既沒有系統的治療,又沒有營養補給,連基本的止痛藥都拿不到。結核病人往往直接和普通病人混在一起。不知道這是修女的“關懷”,還是病菌的屠殺。這段內容不是我編的。這是羅賓•福克斯(Robin Fox)對“臨終者關懷”醫院進行實地考察後寫的。這篇文章被刊發在醫學雜誌《柳葉刀》上
特蕾莎自己得肺炎時,她在全美前十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斯克利普斯(Scripps)住院治療。
張桂梅生病的時候呢?
她主動把改變孩子們命運的三尺講臺變成自己的戰場,即使生病了,她也沒有下過火線。
她每天都要吃大量的止痛藥,就是為了能夠“多維持一天,多看她(女學生)們一眼”。
回應
特蕾莎從來不向公眾公開她組織的帳目,據內部人士說,很多善款不是用來購買醫療物資,而是存入了梵蒂岡銀行作為一般用途。至於最後這些錢用來做什麼了,誰知道呢?
這便是中國媒體界、知識界和文化界被西方意識形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淫多年的結果。不寫個西洋人做個比較,就不能彰顯人物的偉大。導演以得西方獎為榮,不惜扭曲抹黑中國,迎合西方審美。學者奉西方知識為圭臬,絲毫不審視中國實際,生搬硬套。你要是對著它們說一個不字,就會被說成排斥現代社會,和世界脫鉤,落後低俗,再狠一點什麼中國人不行等等劣根論就劈頭蓋臉砸來。諾貝爾和平獎撒是什麼東西,中國人還不清楚嗎?
阿楨
賈樟柯很會和政府打交道 2020-10-19 觀察者網
“我們已經把這個品牌打造好了。我們沒有花政府一分錢,全部是社會的資本。”在賈樟柯這句退出宣言傳遍網路時,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平遙影展前三年都靠著縣政府的資金扶持,數目在千萬元級別。
2017年,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獲得者,47歲的賈樟柯在北京宣佈了成立平遙國際電影展。雖然是民間發起、獨立性質的電影節,卻在一開始就得到了官方的支援,以發展山西省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名義推進著。
……..
回應
其實,不光是賈樟柯,他們同一輩的,現在被豆瓣、以及幾個觀影網站吹捧的導演都挺垃圾的。這幫人本身的導演水準很一般,拍不出出彩的電影,所以都是劍走偏鋒,在關注點和題材上做文章,迎合西方世界和部分文青、白領、香蕉人的胃口,你們自己去看看他們的片單,有一部是正常的電影嗎?有過票房嗎?
這種片子外國人也不看了,就是拿個獎博個名聲,然後繼續回國騙投資。但這些年這種套路漸漸行不不通了
賈樟柯的電影太赤裸裸了,不受一些人待見是必然的,但消失或大火都是社會的悲哀 2020-10-19 觀察者網
回應
賈樟柯拍底層,但是他拍出來的底層電影,底層人看都看不懂。
賈樟柯拍邊緣,卻又說這些邊緣是主流。
賈樟柯拍中國,但他拍的中國不是給中國人看,是給外國人看。
觀網用戶其實和絕大多數中國線民一樣是很喜歡看批評現實的題材的,但是偏偏中國的電影人有很多拍的所謂批評現實的片子,都是流於形式,膚淺而蒼白的,觸動不到問題的根本
國內有太多“獨立導演”,總是拍一些碰瓷電影,用“禁片導演”的頭銜自己包裝成“反抗黑暗的鬥士”,去外國電影節上投其所好要飯吃。
賈樟柯和這個群體接觸的太久了,他的藝術追求,恐怕已經被這個群體那種釣名逐利的風氣給稀釋掉了。
阿楨
北大國發院教授:諾獎再次提醒中國經濟學家 研究要多務實 2020-10-15 觀察者網
2020年諾貝爾獎頒給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獎勵他們對拍賣理論做出的貢獻。
今年與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強調了——市場設計理論和應用。
……..
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中國擁有著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制度優勢和海量資料,理應有更強的設計市場的能力。然而,國內只有很少的經濟學家像“工程師”一樣注重將理論應用於具體市場。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市場交易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端,原因之一是我們對“什麼是市場”及“什麼是現代有效市場”缺乏認識,認為政府不干預市場就能自動有效,於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回應
什麼叫務實?諾貝爾評委員會從來就對中國有強烈偏見的,中國面對挑釁,一直是克制為主,拿不到和平獎;中國發展成為第二經濟大國,拿不到經濟獎;中國在抗擊新冠病毒的過程中,做到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勝利,拿不到醫學獎。但北大教授還在責難中國….
屁,如果聽西方經濟學家的,自由市場理論,充分競爭理論,中國經濟早就崩潰了。
今年是中國”公知“崩潰年,這幾個北大教授卻蹦出來裝逼,想告訴中國人什麼叫”務實“,怎麼越看越像小丑?
清華、北大仰望西方的教授還是務實的移居美國吧!
2020和平獎頒發給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
務實?什麼經濟理論比得上讓世界1/5人口從貧困走上富足還務實?諾獎就是歧視性的獎!中國人想獲得這個獎,首先得是親西方的,或者抹黑/醜化中國的,否則對世界貢獻再大也沒用,比如說袁隆平!
西方對外援助了這麼多年,為何總失敗? 2020-10-15
10月9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糧食署的工作主要分為幾大方面,緊急援助、救濟與重建、發展援助和特別行動。他們活動於戰爭衝突和自然災害的一線,為受害者提供糧食援助。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糧食計畫署更是受到了挑戰。
西方各國在二戰後,對於第三世界援助力度非常大,有糧食、有錢、有物、有教育、有建設,為什麼援助效果還是不明顯?
…….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5196&s=fwzxhfbt
阿楨
我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日本科研下降,根本還是在於沒錢 2020-10-11
我現在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類比一下大致相當於國內的top10末端學校吧。總體來說,日本根本還是在於沒錢。在國內讀研究生,甭管多少,國家有一筆補助、老闆多少要發一點,雖然依然不夠生活,但是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加上宿舍、食堂比社會化的生活成本低很多,學生生活相對單純的多。在這邊,學校老闆一分錢不發,甚至要自己貼錢;住宿所有人都是租房;食堂並不是一天三餐一周七天的供應。我在國內上過幾年班的,感覺在這邊照料生活上花的精力,一點不比上班少,投入科研的時間,也就是上班族的每天10小時。從科研硬體來說,國內至少有經費更新設備、雇傭技師;而我們實驗室的設備是30年前的了,沒錢換,所有工作也是學生老師來做,雇不起人。在這邊,高學歷出去以後的收入,相對於本科畢業,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上學還要花一大筆錢,這導致不少日本學生一旦有機會工作,就不會繼續讀書了。我們專業博士生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我們課題組未來兩三年不會有日本博士。這些外國博士大部分是要離開日本的,這樣下來,科研能力的衰弱是必然的。應該說,科研上,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國科研的發展、日本科研的下降,其實是和國力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回應
諾貝爾獎趕上日本了?
日本現在的諾貝爾獎,研發年代都是二十年前開始的了
十個諾貝爾獎能換來一個於敏一個錢學森?印度那麼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怎麼樣了?
相關新聞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人大教授翟東升:孩子在碩博階段才出國為宜,不然可能“白養”
阿楨
再次,諾獎對推動科學發展作用越來越有限,很多獲獎者是在做出成果幾十年後才獲獎,早就過了科研的黃金期。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古迪納夫已是97歲高齡,打破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亞瑟•阿什金(96歲)的獲獎年齡紀錄。《科學界的精英——美國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作者哈裡特•朱克曼指出,諾獎得主在獲獎之後,科研生產率(發表文章的數量)下降1/3,十年內又會下降27%。
最後,諾獎的評審規則和結果也跟不上時代。諾獎規定每個獎項獎勵的人數不能超過3人,這與當前科學重大發現更多需要團隊合作,更需要依靠大科學裝置集體進行的趨勢不相符。另外,諾獎更多地授予白人男性研究者,也被很多人認為有“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問題。從1901年至去年,累計頒發597次,其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這與資深科學家中,女性11%的比例不相符。在諾獎900多人的授獎名單中,僅有70多名亞洲科學家,也從來沒有1位黑人科學家獲得諾獎。因此,諾獎獲得者也被稱為“穿實驗室白大褂的老白人男士”。
因此,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改變設獎的專案和評獎程式,提高授獎的及時性,擴大得獎人在世界的覆蓋面,讓其真正能夠體現諾貝爾遺囑的精神,促進人類發展,是諾獎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阿楨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又到新的一年諾貝爾獎公佈獲獎名單時,然而,隨著獎項逐次公佈,不但像《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CNN這樣的媒體未作重點報導,連《科學》雜誌網站都沒有將其列為頭條。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首先,時代不同了。110多年前開始頒發諾獎時,正在發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學的進步使人類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大為深化,物理、化學、生理學/醫學獎項授予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等著名科學家,為諾獎贏得極大的聲譽,也令其成為科學發展的風向標。但是,到21世紀技術對社會的驅動作用已遠遠大於科學,正在發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更是以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5G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為動力。同樣,當下社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小說、詩歌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精神世界,與百姓的生活關聯度變低。因此,還將目光集中在傳統的幾門科學和文學,不能代表諾貝爾獎勵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的目的。
其次,即便是在科學領域,諾獎所涉這幾門學科對人類影響也在下降。人類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在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上,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當然,人類在17個SDGs目標外,還面臨安全、文明發展範式的挑戰。很遺憾諾獎對這些人類重大問題的關聯度和貢獻度不令人滿意。例如,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農業科學沒有獲諾獎,也沒有研究生態學和環境方向的科學家獲獎。被稱為“拯救世界饑餓第一人”的農業科學家諾曼•博勞格1970年獲得的是諾貝爾和平獎。可能有學者會說科學研究需要自由探索,不應圍著社會需求轉。但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整體上一定與社會需要一致。如果“躲進小樓成一統”,那只能為社會所拋棄。
阿楨
特朗普被提名後,《大西洋月刊》刊文呼籲終止諾貝爾和平獎
2020-09-11,美國《大西洋月刊》就以“終止諾貝爾和平獎”為題發文稱,特朗普“德不配位”,而接受特朗普提名的諾貝爾和平獎“主觀”且“荒謬”。
9月9日,挪威議員傑德向諾貝爾委員會提名特朗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此次和平獎共有318名候選人,獲獎者將于10月9日公佈。傑德來自右翼民粹党挪威進步黨。他告訴伍德,他提名特朗普的原因在於:特朗普參與斡旋阿聯酋和以色列關係實現正常化;以及在中東地區“廢除和減少美國常備軍”。特朗普轉推:這一提名,特朗普當之無愧。但伍德回應是“極度荒謬”:
文章指出,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的成就參差不齊、獲獎理由五花八門,相較諾貝爾獎其他類別獎項(包括文學獎楨:?),和平獎一直以來“都很主觀”。
美國打擊恐佈主義5900萬人流離失所
美國布朗大學2020-09-09發布「製造難民」 指出自911事件以來,亞非和中東八個國家的3750到5900萬的人捲入美軍的戰火,比任何其他戰爭或災難導至流離失所的人數都多,當然包括第二世界大戰。
美國打擊恐佈主義死亡3百萬人,耗費6.4萬億!
美國布朗大學2019-11-13研究稱從2001年2019年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敘利亞、葉門以及其他國家的反恐戰爭,已經直接造成80萬人死亡,耗費軍費6.4萬億美元。
阿楨
為什麼以東京大學為首的日本大學國際排名在下降? 2020-05-24
至於下滑的原因,很多人為東大抱不平,說那些排名老注重什麼國際生比例呀,英語環境什麼的,排名本身就有bug,還有人直接說原因就是排名垃圾,配不上東大。
說白了,不在他們自己。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科研基礎都在,淳樸務實的學風還在,嚴謹踏實的態度也還在,基本把研究室當成家的日本學者們也都在。
問題在哪呢,在經費,在錢,在money。
搞研究,特別是理工科的研究,特別是基礎科學,沒有錢,沒有資金,其他,基本都是空談。
這個問題,日本的學者們都明白,日本的各種大咖學者,都在不斷警告日本政府,再這樣下去,不僅日本大學排名和實力會繼續下降,諾貝爾獲獎者可能也會急劇減少。
咱來看幾組資料就知道了。
假如把2000年每個國家的研究經費預算標記為100,日本18年間,只增長了14.9%,但中國16年間,便增長了接近14倍。再看研究經費的絕對值上,日本也已經被美國和中國遠遠甩下。
從論文數量來看,2004-2006年,日本為第二位元,中國是第三位;但到了2014-2016年,中國成為第二,日本掉到了第4位;我知道很多人又得說,中國垃圾論文數量多,那我們只看top10%的資料。2004-2006,日本第4,中國第5;到了2014-2016,中國第2,占比從5%升到了17%;而日本從第4降到第9,占比從5.1%到2.9%。
回應
我早就說過,有錢就有高科技,高科技是靠錢堆出來的。尤其那些說中國教育有問題、沒有創新精神的言論,我一直認為是扯淡。
阿楨
為什麼香港建科技城失敗,合肥卻成功了? 科技袁人Lite第96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hSg5nocJk
導讀
一提起合肥,大家對它的第一印像是什麼?提起合肥,小猿最先想到的是袁老師所在的學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現在折騰的研究技術含量有多高? 聽聽這三個項目: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變。實際上,合肥將自己定位為“綜合國家科學中心”還是近幾年的事情,相比合肥的快速反應,我們不得不想起最近很引人注意的香港,曾經香港也一度有計劃發展成“數碼城”,可是各方掣肘,最終不了了之。 香港在人才、科研基礎等等方面都非常有優勢,最終卻變成一個經濟中99%都依靠服務業的城市,這也反過來說明了要下定決心做出正確選擇是多麼重要!
.......
這完全符合我和外國學術界人士交往的經驗。 對他們來說,USTC(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經常在身邊遇到科大的留學生和科大出身的科學家,經常看到科大和科大人的研究成果,許多人跟科大有合作研究。
最近,科大又出了一個喜報:在新當選的64位科學院院士中,科大校友有14人。我的朋友、風雲學會會員陳經本科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在香港科技大學, 他告訴我,相比之下,香港就成了一個反面典型。
同樣在2019年11月,香港的8所大學,不僅沒有為城市增光,反而因為本地學生鬧事,搞到全部要停課。 雙11的時候,大陸人民忙著購物,香港卻交通癱瘓。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大學紛紛取消學期的剩餘課程,改為網絡函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更是被暴徒佔據大肆破壞。這些大學能否復課先不說,本地學生不愛學習只愛搗亂已經出名了,許多大公司拒絕招收香港大學生。
合肥的大學能為城市增光,香港的大學卻成為城市黑點,根本區別就在於學生的學風。
香港的大學教職員工待遇極好,教授是全球招聘的,水平很高,可以說教師水平不比中科大差。 區別在於,中科大是全國所有大學中學風最好的,號稱“不要命的上科大”。 而香港的本地學生,可以說是風氣全國最壞,不僅自己不學習,還把內地來的好學生也弄得沒法學習了。
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合肥的歷史。
.......
https://xueqiu.com/4826147079/136763111
阿楨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阿楨
胡歌新片《南方車站的聚會》被指抹黑武漢,導演回應 2019-12-11 楚天都市報
近日熱映的影片《南方車站的聚會》與湖北頗有淵源,該片絕大部分戲份在湖北取景拍攝,而且全片採用武漢話對白。
今年5月份,第72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該片作為唯一華語參賽片在戛納進行了首場放映。
然而,這部令湖北影迷格外期待的片子,上映後收穫了特別關注,也引發了不少質疑。
簡單來說,就是拍的武漢最破的地方,除了看出了東湖,其他地方完全看不出是武漢。
以及偷摩托車的黑社會、全程只會跟著跑的刑警偵察隊……髒、亂、差、黑就算了,還蠢!
……..
回應
心裡弱勢的人,處處都覺得別人在歧視自己
不拍中國髒亂差落後愚昧封建獨裁是不能得獎的。
踩你的人基本上都對西方人心理一無所知。
阿楨
第32屆電影金雞獎揭曉影片《地久天長》成最大贏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pW1fKoKCo
《地久天長》上映 口碑炸裂也拯救不了低迷票房 2019-03-26 北京日報
上映四天票房剛過3000萬元,還比不上僅在全國藝聯小規模上映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儘管頂著柏林國際電影節“雙熊”影片的光環,豆瓣評分高達8分,王小帥新作《地久天長》的市場表現還是讓人有些遺憾。文藝片不賣座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
四年前,王小帥的上一部作品《闖入者》上映,首日全國排片僅為1.6%,做了大量宣傳工作的王小帥心灰意冷,在微博上留言:“4月30日是拍電影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排片 影院經理已盡力支持
.....
阿楨
右翼起訴後,“慰安婦”紀錄片被日本電影節撤銷放映
據澎湃新聞2019-10-31報導,被取消放映權的影片是由日美混血電影導演米吉•出崎(Miki Dezaki)執導的紀錄片《主戰場》,該片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慰安婦”問題,走訪韓日兩國不少當事人和相關專家。同時,導演也採訪到了一些至今仍堅稱並不存在所謂“慰安婦”問題的日本右翼人士,其中有幾位早先針對本片導演發起訴訟,直接導致了如今該片被取消放映。
…….
這一事件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下日韓兩國之間圍繞包括“慰安婦”、戰爭賠償等問題愈演愈烈的爭端,而且,這一衝突早已超越政治範疇,蔓延至其他領域,文化交流自然也無法獨善其身。就在今年八月名古屋舉行的第四屆“愛知三年展”國際藝術節上,也因為展品中有一件來自韓國藝術家之手的“慰安婦”雕塑作品,受到日本右翼人士的威脅,令不少工作人員人心惶惶,這正是新百合電影節主辦方口中所說的安全顧慮。最終,在名古屋市市長的威脅下,該藝術節開幕三天即告閉幕,雖然之後又重新開放了三天,但已令這場名為“不自由的表達•及其後續”、旨在關注藝術創作自由和言論自由的藝術展蒙上了難以抹去的污點。而此刻正在舉行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韓國電影屈指可數;同樣,十月初舉行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上,雖有少數幾部日本獨立電影參展,但規模和影響力也與過往無法匹敵。
相關新聞
首裡城祭重現清朝冊封禮,日本右翼高喊“醜陋的琉球王”
2019-10-31日對於日本沖繩縣的居民們而言,是個無比悲傷的日子。作為琉球文化的象徵的首裡城發生了毀滅性的火災。這個巧妙融合了中國建築結構、日本唐破風門、琉球石城郭建築文化的美麗宮殿群包括正殿、北殿、南殿在內共7棟主要建築幾乎被完全燒毀,燒毀面積約4800平方米,首裡城的中心部分如今只剩下了一片瓦礫。
回應
人家叫“恥感文化”多麼清新脫俗。
現在日本中學生都不知道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更別說什麼慰安婦 南京大屠殺了。
阿楨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師生戀 先有後婚 2019-10-14 聯合報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中,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法裔美國經濟學家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是夫妻。杜芙若2015年嫁給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巴納吉。他們有一個孩子,生於2012年。杜芙若1999年獲得麻省理工經濟學博士,巴納吉是指導教授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撒錢有沒有用?以村莊實驗取代官方數據研究貧窮 2019-10-14 聯合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由提出「緩解全球貧困問題的實驗性方法」的三位學者獲獎。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林明仁表示,三位學者過去二十年來致力瞭解窮人如何落至如此不幸的境地,以及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政策,發展出一套以隨機控制實驗為主軸的評估方法。
他們透過實驗,試著回答援助究竟是對是錯?探討什麼才是解決貧窮的正確資助計畫,是給窮人食物嗎?給老人退休金嗎?或給予照顧病人的診所?然後釐清這些計畫要怎麼做才是最好,例如診所的營運與人員安排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台大經濟系教授李顯峰則表示,台灣經濟學界近期比較重視金融數量、計量方法,或採用傳統的官方統計數據來分析,做為政策制定依據。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則是採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全球貧窮問題,走出發展經濟學的道路。
「究竟撒錢援助有沒有效果?」不具名的學者表示,三位新得主對於貧窮的研究一反過去採用官方數據的作法,而是透過與政府或慈善機構合作,找一個村莊來實驗,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及隨機組,採用更準確的方法,來測試實驗的效果。
如使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可減少一半的瘧疾感染。但要怎麼做?如果要用原價買蚊帳,會使用嗎?如果蚊帳免費或者是補貼金額發放,會珍惜嗎?一旦用補貼的價格來賣,當未來補助減少時,會降低自費購買下一頂蚊帳的意願嗎?這些都可透過實驗來找答案。
不過,此種實驗性的貧窮研究也有批評,二○一五年以「對於消費、貧窮與福利的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英國經濟學家迪頓(Angus Deaton)就認為,此種研究方式似乎把問題愈做愈小。
阿楨
諾獎破解細胞抗缺氧 助抑腫瘤轉移 2019-10-07 聯合報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三位得獎者幫助我們瞭解細胞如何對抗缺氧,分析缺氧反應,發現腫瘤細胞如何適應隨缺氧甚至加速轉移,啟發了癌症、心血管等許多疾病治療的新契機。
雷克裡夫在腎臟生理學研究中,觀察到缺氧使紅血球生成素增加,塞門薩發現了缺氧誘導因數「HIF-1」,凱林則發現氧氣充足時,VHL蛋白質會破壞HIF-1,但缺氧使之功能不彰,導致HIF-1、紅血球生成素和血管生成因數增加,促進血管新生,帶來氧氣。
目前抑制血管新生抗癌藥物有三種,都是阻止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數作用。中研院生化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表示,目前已發展HIF-1抑制劑,但臨床試驗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她成諾獎熱門人選 被稱“中國最接近魯迅的作家” 2019-10-06 新浪新聞
Nicer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上榜,高居第三位,高出村上春樹一位。
殘雪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女作家,她的小說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的文學教材,作品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多次被入選世界優秀小說選集。
殘雪代表作:《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五香街》《最後的情人》等。
回應
諾文獎從來不是純文學的,一定會有意識形態篩選,看吧。
醜化中國的?
不用問了,肯定是醜化的。
阿楨
國際數學奧賽中國隊4年後重登第一,6名隊員均獲金牌 2019-07-20 觀察者網
2019-07-20,IMO官網公佈了各國數學大神的2019年第60屆IMO競賽成績,中國隊在4年後重登冠軍寶座,以227分的總成績與美並列世界第一,中國誕生了2名滿分選手,且6名隊員均摘得金牌,這也是8年來中國隊員再次全部摘金。
2019年2月,數學大賽中國隊全軍覆沒,不少網友對此結果表示不滿,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鉤聯繫到一起。
針對我國此前連續四年沒有拿到IMO第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在中學時期滿分獲得第41屆IMO金牌的惲之瑋向觀察者網表示,短期內成績有起伏也是正常現象。美國近幾年在奧賽上著力較多,訓練系統性更強。很多美國華裔的孩子投身于數學競賽的訓練之中。
回應
前5名分別是中國一隊、中國二隊、南朝鮮、北朝鮮、泰國,西方是真的墮落了。
這麻煩了,中美並列第一。那到底是該“奧數無用論”上場還是“中國崩潰論”呢
想洗地還不簡單,中國是集中營訓練,是體制對童工的酷刑,掐滅了孩子創造力的火花。美國是系統性訓練,是教育對天才的培養,點燃了孩子邏輯力的火花。
2015-2018中國隊拿不到第一是受到“快樂教育”的負面影響,希望能儘快糾正過來。
施廷懋三米板三連冠 中國隊實現十連冠偉業
2019-07-19,韓國光州2019年國際泳聯世錦賽結束了跳水女子三米板決賽爭奪,11個跳水專案裡,中國隊全包攬11金,達成中國跳水隊在單屆世錦賽上最高奪金數。
回應
跳水隊,太不像話了,誰都贏不了…要是奧會像限制乒乓球一樣打擊我夢之隊怎辦?比如限制體重必須超過多少公斤,或年齡不小於25歲~
不一定非得包攬,弄得跟乒乓球一樣,到處受人堵截。
這樣說吧:只要組委會敢設(金牌),我就能拿走。
阿楨
《大西洋月刊》:一人兩顆小藥丸,中國準備把非洲的瘧疾給滅了 2019-07-12 觀察者網
2007年,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宣佈它將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內消滅瘧疾。不過,當它邁出這一步的時候已經比較晚了。正是在那一年,中國科學家們與慈善家朱拉伊的新南方集團合作,已經開始在非洲小國科摩羅消滅當地的瘧疾。現在他們滿懷壯志地把目光投向一個更大的區域:肯雅,一個人口將近5000萬的東非國家。
如成功,它將大大減輕瘧疾給肯雅衛生系統和經濟造成的負擔,同時也將向世界展示中國在非洲的善行,甚至可能有助於改變當地人認為中國製造的商品藥品品質低劣的觀念。不久前,中國超過了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交易夥伴,其在非洲的年投資總額也在過去15年裡從5億美元翻了60倍達到了320億,中國與非洲的科學和公共衛生部門的合作將向世界表明,中國向非洲提供的遠不止于道路、火車和貨物。
中國國內至少從1981年就開始就採用群體藥物干預與其它辦法相結合的方式對抗瘧疾;去年,中國本土沒有發現新增瘧疾病例,這可能數千年來的第一次。但是群體藥物干預在科學和倫理方面不乏爭議。有人擔心它將導致抗藥性不斷提高,使瘧疾病發率陡增到幾十年來未見的水準。還有人認為把抗瘧藥物給沒有感染的人或者不希望服藥的人是有悖倫理的,儘管肯雅等國的當地人並不理會這種顧慮。如果非洲可以全面推行群體藥物干預,10年內瘧疾將不復存在。
世衛稱,全球幾乎一半人口有得瘧疾的風險。每年有2.12億人受到瘧疾折磨,其中有43萬人病故。非洲的瘧疾病例占全世界的90%,死亡人數占全球的92%。
徹底根除疾病不是件容易的事:迄今為止人類只成功從地球上消滅了兩種疾病,天花和牛瘟。
1972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抗瘧疾化合物青蒿素,最終於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在過去至少2000年裡,蒿都被用來治療發熱和其它與瘧疾相符的症狀。如今,青蒿素是世界上療效最好、應用最廣的抗瘧化合物,每年有數百萬劑青蒿素複方藥物(ACT)問世。新南方已在非洲的群體藥物干預研究和實驗上投入了3億美元,並且公司正在和肯雅衛生部門協商,在該國港口城市蒙巴薩附近長期受瘧疾困擾的沿海地區對10000人試行群體藥物干預。
回應
許多西方人和非洲人對中醫藥的熱情並不高。在中國參與非洲事務這件事上,有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製造是有缺陷的、便宜的、劣質假冒的。新南方集團的抗瘧行動也遭到了類似的指責。——放下偏見,保命要緊
阿楨
這項所謂“中草藥傷肝”的研究體現了中國醫學優勢 2019-07-11 留澳科普作者岑少宇
最近,自媒體報導了一篇中國學者在世界胃腸病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的文章《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及病因學》。
這篇文章其實早在2019年年初,就已經線上發表了,只不過是6月正式刊登在雜誌上。2月22日,《科技日報》等主流媒體就已經報導此事,用的標題是《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發生率高於歐美》。但到了自媒體這裡,畫風就不對了,就會用類似“證實了:中草藥和保健品是導致中國人肝損傷高於歐美的主要原因”這樣的標題。一批讀者還紛紛點贊,而闢謠的讀者卻只有寥寥幾贊而已。
那麼這項研究到底做了什麼呢?
研究人員在2012至2014年間,在中國大陸的308家醫療機構,收集了總共29478位藥物性肝損傷(DILI)患者的數據。在“結果”的第二部分是“臨床表現”,提了中草藥,但也只是在後半部分插了兩段話“中國民眾並非普遍認識到,一些天然藥物,如何首烏、雷公藤,以及複方藥物如小柴胡湯與藥物性肝損傷有關……相信迫切必要分析傳統藥物,確定裡面是否有這些或其他有毒成分。”
分析傳統藥物,確認副作用並改良藥物,本來就是傳統醫學現代化要走的道路,這和“中醫黑”什麼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作者提醒不要“誤解這些藥物只有很小的,或沒有副作用”,也完全是善意的。而且, TCM和HDS導致的肝損傷達到26.81%,那麼剩下的、占壓倒性比例的,當然基本都是現代藥物了。
這項研究其實恰恰體現了中國在醫學研究上的優勢——規模。作者在文中,為了比較臨床情況,列了之前其他7個國家的研究,也可以看出端倪,這些研究的病例數如下:冰島96、法國34、美國899、西班牙461、瑞典784、印度313、日本1676,和中國的25927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中國人口規模龐大,被一些人說成紅利,被一些人說成負擔。也許為這麼多人建設醫保體系確實很難,但至少在醫療研究領域,是可以作為紅利好好挖掘的。
相關新聞
證實了:中草藥和保健品是導致中國人肝損傷高於歐美的主要原因
回應
也不責怪中醫什麼了,關鍵是現在市面上的中藥,副作用一個沒寫啊。
最怕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凡事想當然。中成藥說明書,注意事項裡什麼症狀不適宜吃都寫得明明白白,你自己不看怨誰啊。
傳統中醫說是藥三分毒,沒有說中藥沒副作用啊!
西藥吃死你,科學事故,中藥吃死你,草菅人命。
阿楨
最新自然指數:中國科學院蟬聯全球第一 2019-05-01 觀察者網
日前,自然指數網站更新了2018年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2017.12.1-2018.11.30),在全球大學/機構綜合排名中,中國科學院榮登榜首,繼續領先美國哈佛大學。在榜單的前100名高校中,還有11所中國高校入圍,其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均位列前位。
自然指數於2014年11月首次發佈,採用加權分數式計量(WFC)方法,對前一年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分為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物理學四類。尤其是CELL、生命科學類的比重非常大。
2010年自然指數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了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排名領先的國家,如美德英日。中國在全球科研產出份額也由9%上升到16%,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和成果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這並非是中國科學院首次位居榜首,近幾年,在化學、物理科學等領域中國科學院都位於榜首,尤其是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自2012起奮起直追美國後,一躍成為該領域全球首屈一指的科研機構。
截止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旗下已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承擔了多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專案。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探月工程以及載人深潛、深淵科考關鍵核心科技問題的攻克。再到成功研製第一台電腦、曙光超級電腦、寒武紀人工智慧處理器,使其在我國電腦技術自主創新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骨幹作用。中國科學院非常重視人才教育和培養,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新中國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實行學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後制度。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院內有300多位 “973”計畫專案首席科學家,1000余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0余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通過“千人計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400餘人,900餘人在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學術期刊擔任重要職務。
回應
看起來很牛逼,實際上中科院有多少所啊
排名第三的德國馬普學會,第四的法國科學院;也是分成很多所的。如果排名不高,你肯定說國家不支持,中國人有劣根性;排名高了,那一定是中國人作弊了,一個中科院要分這麼多所去研究那麼多的方向。話都讓你一個人說完了……有些人啊,真是又瞎又濺!
阿楨
DNA納米機器人等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克隆猴、能治腫瘤的智慧型DNA納米機器人、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2019-02-27,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佈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慧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5家編輯部推薦了353項科學研究進展,所推薦的科學進展須是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間正式發表的研究成果。
2018年12月,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初選會,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佈,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30項進入終選。
終選採取網上投票方式,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畫顧問組和諮詢組專家、973計畫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負責人等2600余名專家學者對30項候選科學進展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10位的科學進展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圖博館
為何東亞人大腦容量勝歐非?中科院研究:基因突變方向不同 2017-01-30 崔德興
據《南華早報》報道,30多年前,美國科學家對全球2萬俱現代人頭骨調查發現,東亞人的顱腔容積平均為1415立方厘米,而歐洲人為1362,非洲人為1268。去年的一個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東亞人的顱頂更高,這讓他們的頭部能夠容納體積更大的大腦。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系列假設來解釋這樣的差異,其中包括氣候因素,長居於寒冷地方,可能有助於促進腦部發育。體積較大的大腦更容易在其核心部位維持恆定溫度,而絕大部分的思考活動是在這個部位進行的。然而,這難以解釋在同一緯度生活的人,例如中國人和歐洲人擁有不同腦容量的現象。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教授的帶領下,對不同人種的CASC5突變位點進行對比發現,腦容量調控基因CASC5在現代人的起源過程中積累了8個氨基酸突變,這些突變在非人靈長類和古人類(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中均不存在,是現代人特有的變異位點。其中,2個突變位點在現代人中已經固定下來,而其他6個位點在人群中仍然是多態的。而且,這一基因中有4個多態位點在東亞人群中呈現高頻率,這和包括中國、日本、蒙古人在內的東亞人腦容量的增大有著密切聯繫,而在歐洲和非洲人群中,這4個多態位點頻率很低。
宿兵表示,這一調查並不能表明東亞人比其他人種更聰明。他表示,人類為獲取更大的大腦而作出了巨大犧牲。大腦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更大的大腦使得生育更為艱難,並消耗身體其他部位的資源,這就產生了很多例如體力下降等問題。
黃種人的智商很高,那科學家為何總是白種人? 2018-08-23
文化上的差異,西方人們崇尚的是個人主義,可以擁有張揚的個性,東方是更喜歡集體主義的,人們都是很謙虛的,西方人喜歡鑽研問題,更執著於一個事物,東方的則是分散的思維模式,更注重於整體。日本已經有很多的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了,將來中國科學家也會獲得諾貝爾獎的。
圖博館
“腦容量大的人種就智商高”有根據? - 知乎
就算假設腦容量的資料是正確的,但物種種族的智商不單是腦容量多少決定的,應該是腦重量占到動物自身體重的比例,而且還要考慮腦細胞的多少,且腦細胞之間的神經元的緊密複雜性等因素(如果腦容量大就代表一個物種、一個民族聰明的話,哪長頸鹿和鯨魚的智商不都比人都高了嗎?)如說日爾曼人的腦容量比東亞人大,但歐洲人體格比東方人大,腦容量上的比例就抵消掉了!當年納粹就說猶太人腦容量比較小,是劣等的。但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數量與猶太人在世界的人口比例看,用腦容量來衡量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智商是不準確的。
人種、腦容量與智商
英國阿爾斯特大學教授林恩(Richard Lynn),研究全球各民族智商發現,東亞國家包括中韓日是全球智商最高的人種,平均達到105。美國心理學協會最新調查顯示,主要人種的智商的確存在差異,最大相差50%,東亞人比美國白人和黑人都要高。
經過核磁共振研究發現,腦容量跟智商的確有關係,容量大的大腦擁有更多的神經細胞和神經連線,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其中,東亞人大腦容量比白種人平均多1立方英寸,白種人又比黑種人多5立方英寸。
不過,專家說,外在客觀環境也可能影響智商發展。例如研究發現,柯林頓的智商,是小布希的兩倍,但是結果兩個人都當上美國總統。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德國人以平均107分的智商領先全歐洲,超過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水準。智商排名前15名的歐洲國家依序為德國、荷蘭、波蘭、瑞典、義大利、奧地利、瑞士、英國、挪威、比利時、丹麥、芬蘭、捷克、匈牙利、西班牙。法國是七大工業國中國民平均智商最低的國家,只有94分。
氣候較為寒冷的北歐和中歐地區國家民眾的腦容量約為1320cc,大於溫暖的南歐地區的1312cc,這可能是因為北方的環境較惡劣,居民必須食肉以抗寒,進而使腦力增強,且他們也必須動腦才能與大自然對抗,所以腦容量也變得較大。
每個國家不同地區的智商也會有差異,例如倫敦是英國平均智商最高的地方,約為102分,主要可能與數百多來社會精英都遷移到倫敦有關,至於英格蘭與威爾斯地區民眾的平均智商為100.5分,而蘇格蘭地區則是平均只有97分。
圖博館
言論惹議致財窘 曾賣諾獎獎牌
他事後受抨擊時曾自稱言論「愚蠢」,強調自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族主義者」。惟他仍被多間機構董事局除名,受科學界排擠,再無接到講學邀請。2014年他更以財窘為由,拍賣諾貝爾獎牌,最後由俄羅斯富豪烏斯曼諾夫以480萬美元拍下,並物歸原主。
現年90歲的沃森在2019-01-14: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播放的紀錄片《美國大師:解碼沃森》中,再次強調自己的看法一如從前:「我還沒看到任何改變,智商測試中反映黑人和白人之間存在平均差異,我認為這些差異是遺傳的。」
英國移民後代沃森1928年4月生於美國芝加哥,15歲便以資優生獲得獎學金升讀芝加哥大學,專攻動物學。33歲時他就當上哈佛大學教授,翌年以他25歲在《自然》發表的DNA雙螺旋結構論文,與克裡克(Francis Crick)和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同獲195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40歲開始兼任冷泉港實驗室主管。
家屬透露,PBS的訪問是去年6月做的,沃森現未能回應最新言論,因他在去年10月遇車禍後尚住在療養院。其子魯弗斯(Rufus)上週五接受電話訪問,稱其父對周圍的認知「非常少」,其言論「可能會使他成為一個具偏見和歧視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說﹕「這些(言論)只代表他對遺傳學的狹隘解釋……我父親視整個實驗室為生命,但現在實驗室認為他是個麻煩。」
回應
在這個社會說實話也不行
冷泉港實驗室說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數據是啥?這世界所謂的"政治正確"真是令人作噁! 根據英國教授林恩發表引的「全球智商地圖」,根據620份智力測驗結果分析各地區的平均智力。東亞人平均智力(105)最高,歐洲人以99居第二。其後依次為愛斯基摩人(91)、東南亞和美國印第安人(87)太平洋島國民族(85)南亞及北非人(84)。非洲人(67-54)澳洲原住民(62)。 黑人特性是低智商和高體力(包括性能力),這跟黃種人正好相反,而白種人中間。可談論黑人擅長多項田徑運動是種禁忌。
本人主張,不該歧視黑人....人類生而平等 某些人批評我.黑人犯罪率和智商是鐵生生的真實數據.不是你一句種族歧視就可抹滅....迄今為止,主流輿論始終認為: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僅僅是暫時的,這個差距是由可以改變的種種外部環境條件造成的。
相關新聞
基因人種智商論 禁不起科學檢視
圖博館
英媒發佈全球最聰明國家排行榜:中國第三日本第一 2019-01-14 環球網
英國Vouchercloud門戶網站編制了一份“全球最聰明國家與地區”榜單,排名基於三大因素——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人口平均智商以及小學生學習成績,認為分別代表一個國家國民過去、現在、未來一代的智力,前五位的分別是日本、瑞士、中國、美國和荷蘭,俄羅斯排第六。日本以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第六位、人均智商第六位和小學生學習成績第五位的指數,綜合排名第一;中國排名第三,主要由於民眾的智力水準很高,人均智商105.8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排名第一的新加坡(107.1)。美國排在了中國後面,且能排到第四主要得益于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全球第一,達368人,是第二名英國獲諾貝爾獎人數的近3倍。但是美國人均智商僅排第28位、小學生學習成績排名也只有中等的第13名。
回應
日本,韓國充其量也就是耍小聰明,要論大智慧中華民族絕對第一。
可惜我們的高智商都用在了騙自己人身上了
這也信,信了你就輸了
讓那些無聊的人排去,中國人務實,沒時間考慮這些,掙錢重要
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人家的生活方式
你應該學學豬的生活方式
中國人普遍比較勤奮,感覺偷懶都像是在犯罪。
美國人的智商不夠但是科技成就高,恰恰說明美國的國家體質好
你是要飯的?美國的體質(制)好,你去美國要去吧,中國人的習慣都是把剩飯喂豬喂狗的。
受訪重申黑人智商遜白人 DNA之父Watso遭褫奪榮銜
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諾貝爾獎得主、人稱「DNA之父」的沃森早年曾稱黑人普遍智商遜於白人,觸發種族歧視非議,日前重申其立場沒有改變,其服務半生的國際著名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與之割席,批評其觀點「沒有依據又鹵莽」,宣佈褫奪給予沃森的全部名譽銜頭。
沃森(James Watson)晚年開始發表冒犯言論,包括指稱赤道地帶人種暴露於陽光下而性慾較強、胖人比其他體型人士少野心等。惟2007年貶抑黑人言論最受非議——他表示對非洲的前景「悲觀」,指「我們的社會政策全基於他們(非洲人)的智商跟我們一樣,但是測試全皆顯示不是真的」。他還說儘管希望人人平等,但是「不得不讓黑人僱員知道,這不是真的」。
圖博館
中國在眾多產業普及的人工智慧也是用了5到10年時間使研發開花的領域。論文數量從2010年前後開始增長,面向翻譯、自動駕駛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研究迅速推進。
此次調查中國位居前列的電池領域也是一樣。因便攜終端和純電動汽車而普及的鋰電池於1980年前後取得最初的成果,之後論文數量快速增長,2000年代正式普及。
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在1990年代發現的研究成果也在2014年作為抗癌藥走向商品化。可以看出,任何領域在研發階段擁有專利等技術實力的企業等機構在產業化階段也能夠發揮實力。
報導稱,日本在新一代技術領域存在感很低。在全部30個主題中,論文的份額基本上全部在10%以下。2016年的研究費總額為18.4萬億日元,與超過40萬億日元的中美兩國相差甚遠。研究費中的政府負擔比例為17.4%(2016年),低於中美的20%以上。為了保持國際競爭力,日本有必要擴大支撐新一代技術開發的政府預算。
中國的論文數在10年間迅速增加
在對研究開發實力進行國際比較之際,相關研究論文的篇數是一個代表性指標。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發佈的“科學技術指標2018”顯示,從2014~2016年各國發表的論文篇數占整體的比例來看,美國為25.1%,中國為19.9%。均大幅超過居第3位的英國(7.1%)和第5位的日本(5.5%),可見中美的存在感突出。中國2004~2006年僅占8.0%,低於日本的8.6%,但在10年裡迅速增加了論文數。
中美從論文的品質來看也力壓其他國家。觀察引用次數多、被評為優秀的論文數的各國論文占比來看,2014~2016年美國為37.9%,中國也達到21.6%,緊隨其後。一方面,日本僅為4.6%,降至整體的第11位,存在感正在下降。
中美的研究人才也在明顯增加。中國2016年的研究人員數量達到169萬人,多於歐盟(EU)15個主要國家的研究人員總和(165萬人)。與5年前的2011年相比增加了近40萬人,顯示出確保專業人才、搶在世界前頭推進重點領域研究的意圖。美國在2015年擁有138萬研究人員,大幅高於居第3位的日本(2017年為66萬人)。
相關新聞
紐約時報:《限制人工智慧出口中國的措施?矽谷擔憂失去優勢》
https://mil.news.sina.com.cn/dgby/2019-01-03/doc-ihqfskcn3627380.shtml
圖博館
另一方面,美國在“寨卡病毒(Zika Virus)導致的傳染病”(第5位)、“基因編輯”(第7位)和“免疫療法”(第10位元)等7項主題上排在首位。日本在“免疫療法”和“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第21位元)等3項主題,國別排名僅次於中美,排在第3位,但按國別來看,排在第1~2位元的主題日本一項也沒有。
中國的論文一直被諷刺為“粗制亂造”,但最近品質也一直在提高。在中國2014~2016年發表的論文中,作為引用數較多的優秀論文獲得一定的積極評價的論文比例達到10.9%。雖然低於美國的15.1%,但高於日本的8.5%。
愛思唯爾分析稱,“與日本和美國相比,中國將實用化納入視野,正展開集中投資”。材料科學的論文比例較高,愛思唯爾稱“正積極推進考慮到電子元器件和純電動汽車的應用研究”。
中國在重點尖端領域加速投資研發
報導稱,按電池、生物等尖端技術研究主題排名,在80%的領域位居首位的中國正在加速推進研發投資。尖端技術研究關乎未來5~20年的產業競爭力,中國注力的研究主題與高科技產業培育政策重疊。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統計,2016年中國的研發投資額達45萬億日元左右,逼近美國的約51萬億日元。據愛思唯爾公司(Elsevier)調查,論文數量方面,2017年中國為51萬篇,較5年前相比增長27%。美國為56萬篇,較5年前相比增長5%。
電池相關的研究將為純電動汽車(EV)、便攜終端、支撐未來基礎設施網路的感測器和設備等提供電源。半導體研究將有助新一代通信標準“5G”通信設備的開發。
新材料的研究將支撐航空航太等製造業的低成本化和高功能化,醫療研究將推動劃時代的癌症治療。可以說中國為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著重在電子設備、醫藥品和航空航太等高科技領域推進研發。
不少觀點認為,雖然中國現在是生產家電和汽車等產品的“世界工廠”,但是零部件等核心技術仍握在歐美和日本手中。瞭解中國政策的大和綜研主席研究員齊藤尚登表示,“中國為了在進口依賴度較高的領域也實現自主採購,正在集中向高科技產業的研發投資”。
中國之所以如此注重研發是因為大學和企業推進的研發將成為新產業的萌芽。從學術性的基礎研發入手,經過旨在推向實用化的應用研究,最終作為產品和服務普及。中國力爭通過長年的研發獲得專利和技術實力、積攢力量,從而為產業化打基礎。
圖博館
世界30項尖端領域論文中國領跑23項 美國僅占7項
據日經中文網2019-01-03消息,日本經濟新聞與荷蘭學術資訊企業愛思唯爾(Elsevier)合作,為探索各國的研究開發能力,匯總了世界研究人員最為關注的尖端技術的各研究主題排行榜。成為新一代純電動汽車(EV)和機器人等新產業關鍵的電池和新材料等表現突出,按國家來觀察論文數,在前30項主題上,中國在23項主題上高居首位,美國居首位的主題只有7個。
調查根據2013~2018年愛思唯爾發行的學術雜誌等的論文資料進行分析。根據閱覽數等,將論文的關注度形成分數,按研究主題統計得分。匯總了得分最高的30個主題的排行榜。將主題細化為約10萬個,沒有設置涉及各個領域的人工智慧(AI)等主題。
納入調查對象的論文總數約為1720萬篇,其中中國為約290萬篇,美國約為390萬篇,日本約為77萬篇。
關注度最高的是名為“鈣鈦礦”的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屬於現在主流電池材料的矽半導體相比,具有實現高效低價的可能性,在全世界範圍內,研究開發都很活躍。其次是有助於節電化高速處理半導體的“單原子層”和被視為低廉的電源的“鈉離子電池”。
觀察前10位,電池相關為5項主題,數量最多,背景是這些尖端技術能對從便攜終端到純電動汽車等廣泛產業作出貢獻。其次較多的是醫療和生物技術。自由剪貼基因、有助於動植物品種改良的“基因編輯”(第7位)、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京都大學特聘教授本庶佑作出貢獻的“免疫療法”(10位元)等3項主題入選。
此外,就30項研究主題調查哪些國家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發佈論文,匯總了基於論文篇數的國別排名。結果,中國壟斷了前4位,同時從前30位來看,在23項主題上高居首位。尤其是“光催化劑”(第12位)和“以核酸為目標的癌症治療”(第14位)超過全球的7成。
圖博館
這個結果有些讓人失望。
在單一學科已經很難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情況下,如果科學研究還囿於學科邊界,對科學發展是不利的。於是,Szell等人提出:諾貝爾科學獎或許應該按對人類社會的貢獻獎勵,而不是按學科獎勵。
諾貝爾獎的規則不是沒有與時俱進過,當初一個獎項只獎勵一個人,如今可以最多3人分享;當初每個獎項只頒給一年前的重要發現,如今都頒給了幾十年前的重要發現。
1895年設定的按學科頒發諾貝爾獎的規定是否應該修改?的確,在諾貝爾獎設立之時,按學科獎勵是有道理的,畢竟那個時候學科的獨立性強,但畢竟過去100多年,如今科學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在學科交叉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
回應
那麼數學…也有可能獲獎了
我支持取消學科限制。
決定權在諾貝爾基金
圖博館
諾貝爾科學獎是否應取消學科限制 2018-12-14 新浪科技
1984年,以色列科學家丹•舍特曼發現了准晶體,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學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在物理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27年後,丹•舍特曼獲得諾貝爾獎並不讓人意外。但讓人意外的是,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東北大學的Szell等人分析後發現,丹•舍特曼那篇論文被引3000多次,52%的引用來自物理學,27%來自工程領域,只有10%來自化學。
近年來,類似讓人意外的故事似乎頻繁在諾貝爾獎頒獎過程中發生。近代科學中的重大發現和重要問題的解決,常常依賴於多個學科的知識交流和相互滲透。不同學科的交叉點往往是新學科的生長點和科學前沿,也最有可能產生重大科學突破。
哈佛大學認為,傳統的院系制對學科交叉是一大障礙,院系文化會催生出強烈的專業認同,而這可能會造成對其他領域的偏見。因此,如何打破原有院系的束縛,讓來自不同院系的科學家圍坐于同一圓桌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哈佛大學一直努力解決,並開展了改革試驗——奧爾斯頓計畫。
Szell等人找到108篇1980年之後發表的、獲諾貝爾科學獎的論文(25篇生理醫學、43篇化學、40篇物理)來分析它們的跨學科影響,並發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論文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各自的領域,而在化學獎中,有13篇論文幾乎沒有對化學領域產生影響。
他們又選了10000篇Web of Science 資料庫中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發現絕大多數論文囿於自己的學科邊界,並沒有產生跨學科的影響,只有來自人工智慧、網路科學、地質學、信號處理、量子粒等領域的論文,同時對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產生了跨學科影響。
圖博館
諾獎腫瘤療法為啥失靈?我國科學家找到原因之一 2018-10-10 新浪
惡性腫瘤PD-1/PD-L1抗體免疫治療方法剛剛斬獲今年的諾貝爾獎,不過抗體免疫治療在部分腫瘤患者治療中卻無效,現在其中一個原因被找到。9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獲悉,該所主任朱波教授團隊通過一系列臨床研究,在腫瘤患者血液中發現了一類“跑偏了”的紅系前體細胞(EPC細胞)。
朱波教授介紹,近年來,以PD-1/PD-L1抗體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重大突破,並且已經成為臨床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實際的臨床實踐中,PD-1/PD-L1抗體治療腫瘤的有效率僅在20%至30%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腫瘤細胞可以不斷演變逃避免疫識別;另一方面,腫瘤患者體內可以產生多種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細胞。
除此之外,在腫瘤患者體內是否存在其他免疫抑制細胞呢?對此,朱波教授課題組與陸軍軍醫大學免疫研究所葉麗林教授、美國杜克大學李啟靖教授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余佳教授團隊等合作,在《自然醫學》上線上發表了論文《晚期腫瘤誘導貧血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髓外紅系前體細胞產生》。
該研究在荷瘤小鼠脾臟、肝臟和外周血以及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發現了一種新的EPCs來源的免疫抑制細胞(CD45+CD71+TER119+, CD45+EPCs),而這群CD45+EPCs通過產生活性氧(ROS)抑制CD8+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導致腫瘤患者抗病毒/細菌以及抗腫瘤免疫應答功能的下降。
正常EPC細胞本該分化成正常紅細胞,但朱波教授團隊發現的這類細胞,不但不能分化正常,造成腫瘤患者貧血,還產生了免疫抑制作用,造成了患者自身免疫細胞功能不能正常發揮。這項研究首次發現CD45+EPCs通過分泌ROS抑制CD8+T細胞免疫應答導致腫瘤免疫耐受形成及系統性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為進一步認識腫瘤免疫抑制機制、提高腫瘤患者免疫治療療效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新聞
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 價格低於周邊國家地區
圖博館
2. 近百年來的重大科技創新增長率與人口規模之間是負相關的。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百年間受教育的人數比例和人們的教育程度都在不斷提升,參與科技創新的人也在迅速增長,可以說科技創新的增長率與參與科技創新的人口規模增長率之間的負相關性更為顯著。換句話說,“人海戰術”對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成效不大。
3. 我們還發現,科技創新增長率的變動超前於人口增長率,科技創新累計數的變動也超前於人口增長率。這意味著,在近1萬年的人類歷史上,重大科技創新的加速或放緩會預示著後續人口增長率的相應變化。人們一直在爭論歷史是英雄創造還是人民創造,而我們的研究所揭示的時間順序顯示,重大科技創新超前人口增長,也超前經濟增長,如果把重大科技創新者看做“英雄”的話,這似乎為“英雄史觀”提供了一個注腳。
總之,我們的研究表明,羅默教授的理論在長歷史時期並不對。社會是一個複雜系統,基於對科技創新史的大量研究,我認為試圖用一個簡單的決定性方程來解釋長期經濟增長與科技、人口及其他很多變數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一條完全錯誤的道路。
因此,我不得不說,諾貝爾獎委員會把2018年的經濟學獎頒給了一個錯誤的理論。然而,這對其他相關學者和學術界來說並非壞事,人們仍然有機會構建更好的經濟增長理論,並由此再度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
參考文獻:….
回應
是非對錯如今也無意義,獎就頒了
圖博館
雖然學界挺熱鬧,但羅默教授的模型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如果用科學思維來考慮一個理論的價值,一看其解釋歷史的能力,二看其預測未來的能力。當然,到目前為止,任何經濟學理論對未來的預測能力都很有限,如果能較好地解釋歷史就不錯了。
於是,我和幾位同事在2014年和2015年也加入了求解人類歷史經濟增長之謎的學術遊戲。在2015年底,我們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技術和人口如何互動?基於1萬年資料的實證研究”(論文連結見本文後面的文獻),試圖用資料實證羅默等教授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假設:科技與人口到底是什麼關係。
有人也許很快就注意到“1萬年資料”非常驚人。的確,這是工作量巨大的工程。我們的研究需要兩組資料:1萬年人口資料和1萬年科技創新資料。
人口資料來自其他學者的工作,過去百來年,大量學者前赴後繼地研究人類過去百萬年的人口變化。由於各人用的方法不一樣,數位也不一樣。我們用的是Scott Manning(2008版)的世界人口資料庫,其中包括了12個不同的資料來源,我們採用了這幾個資料來源的平均人口數。
“人類重大科技創新資料庫”是我自己的團隊花了5年時間構建的,基於30餘部科技編年史和參考書,及大量的一手資料。在我們的論文中,有關重大科技資料庫的構建方式和參考書都有詳細說明。
在完成了這些笨重的工作後,統計分析就基本上是通常手段了。我們論文的主要結論是:
1. 過去1萬年,重大科技創新與人口並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係。事實上,我們發現歷史上兩者從正相關到負相關曾數次轉折。因此,羅默等模型中科技創新增長率與人口規模及人口增長率的成正比的假定是不準確的。如果一個理論的基本假設有問題,形同一座大廈的基礎有問題,那麼整個理論就難以成立了。
圖博館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一個錯誤的理論 2018-10-10 新浪
社會是一個複雜系統,基於對科技創新史的大量研究,我認為試圖用一個簡單的決定性方程來解釋長期經濟增長與科技、人口及其他很多變數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一條完全錯誤的道路。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之一是保羅•羅默(Paul M. Romer)教授。他的獲獎工作是把科技創新作為解釋長期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
具體來說,羅默教授從1986年開始構建了一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該模型的一個基本假設是“科技增長率與人口(或參與科技創新的人口)增長率成正比”、及“科技創新量與人口成正比”;羅默進一步假設,經濟增長與科技創新和人口之乘積成正比,於是,經濟增長與人口的平方成正比。
通俗地說,這個模型的中心思想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越多、主意就越多,於是經濟就發展了”。
事實上,第一個提出“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這個思路的學者是熊彼特,在他1911年的著作中就閃現了這個洞見,從此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學者們。
從一個思路到量化模型是重要進步,而第一個提出比較靠譜的量化模型的學者是羅伯特•索羅(Robert Solow),他於195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奠定了“外生經濟增長理論”流派,並於1987年獲得諾貝爾獎。還有幾位學者(如Jones Lucas,199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是由於在增長經濟學領域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給人巨大的榮譽,但並不能保證獲獎者是正確的,特別是經濟學獎。
索羅的量化理論模型是劃時代的、並由此獲獎了,但在大量驗證之後,人們發現其短處也是明顯的。他認為資本和勞動投入是推動經濟發展最重要因素,而把科技因素僅放在餘數中體現、使得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有限。這給後續學者們構建新理論留下了空間。
羅默“內生增長模型”的一個關鍵優點是可以定性地解釋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人口、人均收入和科技成就同步快速增長的現象,於是得到了學界的熱烈回應,大量驗證工作紛紛發表,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還有很多人提出了對該模型的修正。Google搜索顯示,截至到2018年10月9日為止,羅默教授于1986年發表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的第一篇論文,引文數高達25468篇。
圖博館
今年,日本科學家的獲獎又一次刺激了國人敏感的神經,也讓我們關於諾獎的討論從學術範疇延伸到了社會乃至政治領域。看過各路關於日本科學家獲獎的討論文章,我的感覺就像是有些東西堵在嗓子眼,咽不下去只能一吐為快。
我所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誇張地拔高日本科研實力,唱衰或者暗貶中國的文章可以成為主流意見得到各大媒體平臺的追捧和推送?或者說,為什麼這樣的意見可以獲得媒體乃至很多國內科學工作者的認可?提出這些觀點的作者中,又有多少人真的做過長期的切實觀察?我認為,以我在日本科研界包括在日本六年的學習、生活經歷,如果我沒有發出一點微薄的聲音,我會感到非常的不安。
中國在發展,我像所有海外求學的遊子一樣,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向身邊的外國友人介紹中國的進步。我同樣希望我的同胞們能夠試著去瞭解中國之外的世界,不光能夠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其它國家所取得的成績,更能夠用一種理性、超然的態度看待中國的發展和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我不反對將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視為國家間的一種競爭方式,實際上這本來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暗戰。就算在這場競爭中我們暫時還沒有獲得期待中的結果,我仍然希望告訴每一個中國人,我們的對手不在天上,就在我們面前,而且它一樣有弱點,甚至比你還要膽怯。
最後,在這個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代表我個人,祝願祖國生日快樂。在我心目中,如今的中國正如百年前梁啟超的期許一般:
前途似海催怒馬,鮮衣少年再出發!
大阪大學 張昊
相關新聞
我國2017年研發(R&D)經費17606.1億元,投入強度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12.3%;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3%,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提高0.02%。
回應
那麼到底為什麼日本屢次拿下諾獎,而中國人就少的可憐呢?
積累沉澱,說白了,時間。今年物理化學醫學3個諾獎全是80年代的研究。80年代中國什麼水準心裡沒逼數嗎。
https://tech.sina.com.cn/d/i/2018-10-10/doc-ifxeuwws2862497.shtml
圖博館
在國內的偏遠地區都已經普及移動支付的當下,我在日本仍然要花上五六分鐘才能用手機買上一張電影票。不光沒有便捷的線上支付方式,影院會員卡的資訊也不讓記錄進流覽器,每次都得重新輸入十幾個無意義的數位加上密碼。美其名曰確保使用者資訊安全,其實我想說的是,買個電影票而已,真用不著這麼為我考慮。
至於移動支付、線上支付的推廣在日本為什麼舉步維艱,因素當然很多,沒法一句話說清。不過日本人的保守觀念絕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面對新事物時,中國人看到的是便利,日本人想到的是安全;中國人願意為了幾毛幾分錢的紅包去學習開通和使用微信支付,日本人會固執的掏出自己的卡包翻出各種實體積分卡/充值卡(用一次帶來的價值其實也就是幾毛錢……);中國的決策機構有大破大立的決心和勇氣,日本的政企高層優先考慮既得利益和法規風險。
再次,日本傳統文化和社會組織形式都與創新的要求背道而馳。我相信如果探究日本人保守民族性的根源,一定可以歸結到他們的語言及文化層面。
想必大家應該聽說過日語有所謂的自謙語和敬語,這在世界上的語言中都是比較特殊的。韓語與日語幾乎類似,所以實際上韓國存在的問題與日本完全一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體系化的敬語從根本上描畫了一個充滿階級格差的社會結構。
任何語言都有表達謙虛和客氣的說法,但是日語卻用語法的形式將這些說法明確的規定出來,讓任何人都能明白說話雙方的層級關係,而無需通過對話本身去猜測推量。每一個日本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必須明白,和上司、導師說話的時候,在內容本身之外,還要從語法上體現出你的尊敬和禮貌。不難想像這樣層次分明的社會關係對創新會起到多大的阻礙作用。
創新應當依循事實而非遵從師長,在東亞文化語境之下,當與權威意見發生忤逆時,很多本來可能誕生的創新成果,也就自然而然的遭到埋沒,這是中日的通病。但綜合來說,如今的中國相對於日本,更加開放包容,也更加銳意進取,在創新這件事情上,中國社會上下展示出的活力絕非日本可比。
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國慶期間,我作為一位業餘科普工作者,也參與了今年諾獎黃金周的報導工作。我個人認為儘管圍繞諾貝爾獎存在不少爭議,它在絕大部分情況下仍然具有獨一無二的公信力和含金量。對於獲獎科學家個人而言,這是對他們學術功績的彰顯,對於科學家所屬的國家而言,這是國力雄厚的證明。
圖博館
在科技領域,日本在上世紀後半段面臨的競爭壓力遠小於今天。曾經的日本有資本去按照自己的步伐完成科研探索和產品開發,可是如今面臨來自中韓產業界和科研界的絞殺,日本早已不負當年之勇,更是在多個領域顯現頹勢。
回到這個小結最初的設問,我的答案是我反對一切將日本人獲得諾獎與日本人民族性格強行聯繫的觀點,我更反對這種論調背後對中國人所謂“浮躁”、“投機”的明示與暗示。認真當然是一種特質,甚至可以說是品格乃至美德,但是它與獲得諾獎的因果關係要遠遠小於一個發達經濟體在其後長期的支撐與驅動。
中國和日本,誰才是創新的沃土
既然我們說到了諾貝爾獎,這一最能體現人類創新精神的獎項之一,我們不妨來談談如今的中國和日本,誰才是創新的沃土?我的觀點很明確,日本社會對於創新有著體系化的抗拒,新事物在日本的成長極為艱難,各種創新的驅動要素在日本並沒有形成良好的流轉。
首先,日本式的刻板不光體現在科研,其實體現在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總是繞不開如影子一般投射在他們身後的條條框框。
在日本,刺身沾多少醬油和芥末其實是有規矩的;在高級壽司店不按規矩沾調料大廚是可能要發飆的;沾醋吃的炸雞塊和沾蛋黃醬的炸雞塊以及什麼都不沾的炸雞塊在日本人那裡是三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吃的;類似這樣的食物/佐料/吃法固定搭配是原教旨主義性質的……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開飯店能一直火其實挺難的,尤其是特色菜模式。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鄉呼和浩特市先後流行過大盤雞、重慶火鍋、烤魚等等從前幾乎沒有的吃法。即使是我現在每次回去,都能吃到小時候沒有過的創新菜,比如最近印象比較深的是抖音網紅“冰煮羊”。中國人的味覺對於新口味是如此的趨之如騖,以至於餐飲業從業者很難按照眼下的經營狀況預測今後的發展路線。
作為對比,日本人的味蕾跟他們的觀念一毛一樣,難以擺脫舊事物的束縛。日本的料理店,最愛標榜的就是自己是老字型大小,最得意的長處就是做出了傳承幾百年而完全不變的味道。在無數次體會過這些時光流轉恍若隔世的味覺後,我就想問一個問題,你們總吃這個不膩的慌嗎?
其次,日本社會對新生事物的態度從來是充滿疑慮的,日本人從內心深處抵制改變,在新生事物的一百條優勢面前,日本人會用“可能不安全”和“暫時用不慣”來明哲保身。
圖博館
講個故事,我所在的實驗室裡有一部設備,每隔100個小時需要進行一次清理維護。其中的某個部件,形狀十分特殊,是一個筆帽形狀的電極。負責這台設備的A姐姐當時教我清理這個電極的時候,告訴我需要用砂紙伸進電極裡面,把內壁空腔上的積碳清理乾淨,這個過程要耗費一兩個小時!她告訴我的時候,我表示非常震驚,因為我無法想像每週花一兩個小時去做這件事是怎樣的折磨。
於是,我去找了經常清理這個電極的B大叔,詢問他我們實驗室是不是有小型電磨?當他把一套做工精良,打磨頭齊全的手工電磨拿給我的時候,我知道我得救了。在我實驗了三四種打磨頭之後,很快找到了可以在一分鐘內把電極內部清理的乾乾淨淨的辦法。然而,當我“得意”地把這個“喜訊”告訴他們的時候,他們卻面露難色地表示希望我堅持傳統的辦法,因為這是設備廠商教的……
是的,他們可以按照上級的指示埋頭處理某個樣品,無論這個過程多麼的耗時費力。你不需要擔心他們偷奸耍滑,他們都是勤勉律己的優秀勞動者。但是,這種認真卻在很多時候扼殺了人類實施創新時最最本源的動力——偷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有多少偉大的發明是為了“偷懶”才誕生的!我知道太多的日本研究機構和公司都在施行著這樣的研發模式:幾個先輩(或者老師,領導)制定好路線和方法,學生和技術人員通力合作,用窮舉法試遍各種可能性,把所有的配方都做出來挨個測試。這樣的研發方式下,的確誕生過無數高品質、經得起考驗的學術成果,也成就了日本製造在世界範圍內安全可靠的良好口碑。
匠人匠心作為日本製造業乃至整個日本社會的代表性精神,的確早已融入日本人的意識深處。甚至在日語裡,“製造業”這個詞比較流行的說法直譯過來居然就是“做東西(物作り)”。我個人非常尊重這種日式哲學,簡單樸素的外殼之下,是精益求精百煉成鋼的熱血硬核。
然而,這樣的套路說好聽一點可以叫踏實穩健,說的現實一點就是效率低下。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都很可能向不好的方向轉化。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時,如果不能把握好效益和匠心的折中點,必然會陷入刻板、偏執的境地:為了改良某一個並不那麼關鍵的參數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資源,為了驗證某種微小的可能性窮舉全部的排列組合,花費大量的時間製作排版精美的實驗報告……
圖博館
說白了,經濟基礎積累超過一定時間,社會發展達到一定高度,誕生諾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人類的知識永無邊界,科學家們的探索也不會停止,但是,科學研究所必須依賴的物質條件卻越來越不能缺少。不可否認,中國研究機構目前所配置的先進裝備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但落實到每位研究人員身上仍有捉襟見肘之感。
舉個例子,我們實驗室的一位訪問學者,來自江蘇省某211高校。但即便是這樣地處經濟發達地區而且本身也具有一定實力的學校,仍然面臨實驗機時嚴重不足的問題。據他說,學校預約大型設備的系統在開放時和搶購火車票類似,甚至有學生開發了利用軟體漏洞搶刷設備機時的腳本。這樣的情況在日本幾乎不存在,以至於設備空置機時經常超過有效利用時間。
日本的工業化歷程,歷經近一百五十年,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成立了不到70年,改革開放也才40年。雄厚的經濟實力,海量的工業化人口,強大的製造業發展水準才剛有雛形,收穫的日子還在後頭。暫時的蟄伏不過是因為屬於我們的時代仍未到來。
日本人的踏實勤勉真的是他們獲得諾獎的主要原因?
認真敬業是很多初到日本的外國人對日本人最初的印象,你所面對的任何一位元服務人員都會將客人至上的理念貫徹到極致,幾乎每個人對待自己工作的態度都是認真到偏執。這種執念確實是日本人勤勉認真、嚴謹細緻的民族精神之體現,然而,這種民族性對於創新這件事而言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從我的觀察來看,這樣的刻板和堅持在很多時候反而是扼制創新的莫大障礙。
在日本,規矩大於天,不守規則的人沒有生存空間。科研這件事,很多時候不少細節也有類似於規矩的事情,比如配製一種溶液的方法,比如某種樣品的製備方式。日本實驗室裡,一旦某種流程被確定下來,就會形成類似指導手冊的檔,然後一代代流傳下去。每一代的後來者只需要做兩件事,學習和繼承。極少有人會對這些流程本身產生疑慮,比如參數是不是不合適,某些步驟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必須,如果不是必須可不可以刪去?
我接觸的所有日本學生和同事,最常聽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方法是某某桑教給我的,或者是設備廠商的人教給我的,至於這麼做的原因,他們極少考慮,而且任何試圖改變類似既定方法的企圖都會遭到他們的反對,至少是極大的不情願。這種時候,源自他們內心深處的規則意識,在我看來不僅嚴重阻礙創新,更是思想上的懈怠和惰性。
圖博館
為什麼說日本屢次拿下諾獎和所謂工匠精神壓根沒關係 2018-10-10 新浪
國慶黃金周期間,所有的媒體都在追問,為什麼日本人又獲得了諾貝爾獎,言外之意便是,為什麼中國獲得不了,中國和日本的差距在哪裡?
日本新世紀以來屢次斬獲科學類諾獎,奇怪嗎?當然不奇怪,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幾十年裡,仍然會有多位日本科學家問鼎該獎項。
但是,我認為真正應該奇怪的,是國人,特別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以及媒體人對日本屢屢得獎背後原因的解讀。在他們的觀念裡,日本人能夠獲得諾獎主要是民族性格中的踏實勤勉,言下之意當然就是中國人浮躁功利,註定無法誕生諾獎成就。
然而,我在日本頂尖學府六年的求學以及工作經歷告訴我,日本人獲得這麼多的科學類諾獎跟他們的民族性格關係極小,甚至可以說,日本的民族性格對日本的科學研究乃至技術開發,可能還有極大的制約作用。而且,日本在科研領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牛,中國也絕對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弱。
想得諾貝爾獎,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想要斬獲這項人類科學的桂冠,最大的前提和基礎實際上是雄厚的國力,尤其是平均到每一位研究人員身上的科研經費。自諾貝爾獎誕生一百多年來,科學諾獎幾乎全被歐美日瓜分,完全可以說諾貝爾獎得主數量與該國綜合發展水平正相關。但是,如果細分歐美日三方的獲獎情況,我們還能夠發現另一個非常顯然的規律——諾獎得主的誕生潮要滯後于該國經濟發展的躍升。
舉個例子,在1901到1950年的50年間,54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只有10位美國人,1位印度人,1位元日本人,其餘全部是歐洲科學家。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歐洲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確實是世界經濟和科研的中心。而美國的崛起從1894年GDP超越英國開始算起,到20世紀中葉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時間了。二戰後,美國奠定了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從那時起,美國獲得科學類諾獎的人數開始井噴,到目前大概占到全部獲獎者數量的一半。同樣地,日本從明治維新起走上工業化道路,最終在二戰後經濟起飛,這才為在進入新世紀後18年16人獲得諾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博館
2018年度《科學技術白皮書》提到,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國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減少,從最高年份2004年的約6.8萬篇減少到2015年的約6.2萬篇;全世界引用次數排名前10%的高品質論文中,日本占比從世界第4位降至第9位;在政府科研預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國中增長最少。
今年2月,日本《東洋經濟》雜誌發表題為“大學崩潰”的特輯,多篇幅多角度對日本大學面臨的危機予以報導,聲稱在過去十幾年間,日本的科學研究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來說都在急劇下落。益川敏英、梶田隆章等日本諾獎得主也在專訪中敲響“日本科學研究正瀕臨危機”的警鐘。梶田隆章指出,研究資金、研究時間和研究人員數量是決定論文數量的三大要素,如果日本在這三個方面繼續惡化,未來將難以獲得諾獎。
日本還有一個擔心,就是認為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培養和支持力度不夠,導致日本年輕人出現遠離科研的趨勢。
2016年諾獎得主大隅良典等諸多日本有識之士多次呼籲,日本社會要創造環境,消除年輕人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安心地從事科研工作,“不用顧慮眼前,可以安心考慮5年、10年後的事情”,“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養年輕研究人員的體制,日本的科學將空心化”。2018年度《科學技術白皮書》也提出,日本應加強科研投入,並為年輕研究人員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
相關新聞
讓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缺席的人,在同一天強姦罪2年監禁
癌症免疫療法獲諾獎,為什麼獨缺華人科學家陳列平?
回應
科學是中立的,但科學家不一定,評判科學家成果的評委更不一定,和平獎挪威評的不去管這個笑話,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是瑞典人評的,現在文學獎爛大街,經濟學獎理論都牛上天實操像棒槌……以前文學獎和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被捧上天的啊……不是我們要質疑諾貝爾獎,實在是它自己把自己玩兒殘了,同樣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獎同樣是瑞典人評的,你說沒貓膩沒政治和意識形態操縱……你真的相信?
圖博館
新華社: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
據新華社2018-10-2報導,又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科學獎。憑藉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獲諾獎的日本科學家已有18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細觀日本不難發現,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常存的危機意識以及對培養年輕科研人才的重視。
諾貝爾科學獎主要頒發給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而基礎研究成果從出現到獲得高度認可通常需要相當長時間。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的資料顯示,20世紀40年代以來,全球諾獎得主取得諾獎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齡是37.1歲,而他們獲獎時平均年齡是59歲,從出成果到得獎平均等待22年。本庶佑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究免疫抗體,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獲得的,從出成果到得諾獎等待26年。
因此,那些追熱點、快出成果的急功近利式研究也許會有很多論文發表,但可能永遠獲不了諾獎,因為是建立在別人研究基礎上。現年76歲的本庶佑獲獎後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他這次得獎能夠進一步加速基礎醫學領域的發展,給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帶來勇氣。他說,基礎研究非常重要,但研究成果要回饋社會耗時較長,期待社會能夠更加寬容地對待基礎研究。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雖然近些年來諾獎大豐收,引起世界矚目,但日本各界卻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日本政府每年都會發佈一份《科學技術白皮書》,總結日本的科研實力和存在的問題,並與全球主要國家進行比較。近年來,《科學技術白皮書》多次聲稱,日本科技創新力正出現衰退。
jsoujsou
瑞典電視臺辱華節目就是種族歧視 2018-09-26 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
瑞典電視臺播出辱華節目,激起輿論軒然大波。包括國內和國際輿論。
令人吃驚的是,這樣一件明確、毫無含糊之處的辱華事件,竟有很多人——包括中國同胞和西方民眾——會從精神上站在施辱者一邊,好象羞辱物件是中國人的話,就不構成種族歧視似的。
這顯然是長期被西方媒體洗腦的結果。我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供職于常職海外媒體;期間經常應邀在法國媒體參加各類有關中國的辯論。因此我對某些西方民眾對中國人懷有的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有著切膚般的體驗。我二十多年觀察、總結後得出的結論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媒體長期經年累月地對中國做負面報導,孕育了大量的歧視華人的外國人,尤其是歐洲人;而其中又以北歐人為甚。
這種歧視表面上是出於政治原因。我曾在《自由的幻覺》一書詳細分析過,就是西方媒體硬套在中國頭上的某種“民主原罪”:因為中國不民主,所以中國做什麼都是錯的。很多崇拜西方政治體制的國人就是掉入在這個陷阱裡無法自拔。然而實質上,這僅僅是一種政治藉口。我可以斷言,即使中國改變政治制度,也不會改變部分歐洲人對中國人抱有的歧視和偏見。這種專門針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就是一種最典型的種族歧視,一種在當今世界任何國家法律都嚴禁的種族歧視。而且這在西方國家已存在上百年。過去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做“黃禍”,今天則直截了當地叫做“中國佬”(ching chong或法語的chinetoque)。
繼哈佛之後 耶魯大學遭調查是否歧視亞裔學生 2018-09-27 聯合報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美國司法部和教育部已針對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是否非法歧視申請入學的亞裔美籍學生,展開調查,因其族裔背景在錄取過程中給予不同對待,比其他族裔的要求高,並非法設有配額限制亞裔學生入學人數。去年,司法部也對哈佛大學是否歧視亞裔學生展開類似調查。
jsoujsou
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發言人:堅決不接受虛偽的道歉
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發言人2018-9-26表示:我們注意到瑞典電視臺娛樂頻道節目負責人赫爾9月26日關於辱華節目的“道歉”。我們要嚴正指出,赫爾並沒有就節目中針對中國的攻擊和對中國人的赤裸裸的種族歧視作出深刻反省,更沒有就節目中使用缺少臺灣省及西藏部分地區的中國地圖作出反省道歉。這樣的“道歉”缺乏誠意,是敷衍的,也是虛偽的,企圖蒙混過關。我們再次強烈敦促瑞典電視臺及有關節目組不要再狡辯了,不要再以所謂的“本意”、“表意缺失”和“文化差異”等
瑞典電視臺主持人臉書被1萬多條留言佔領了……2018-09-26 觀察者網
瑞典員警粗暴對待中國遊客一事尚未平息,瑞典電視臺的辱華視頻又火上澆油。節目主持人用極其不堪、粗俗的語言貶低醜化中國人。此外,節目還展示了錯誤的中國地圖,缺少臺灣省及西藏部分地區。
在中方向瑞典提出強烈譴責、表達強烈抗議之後,瑞典電視臺負責人卻聲稱這是“瑞典語的幽默”,無需道歉。
此舉徹底激怒了中國線民,“帝吧”為此發出檄文,再度“出征”。
“有一國,名曰瑞典,自詡為文明自由之國家也。國中有一媒體,名曰svt。此媒體,枉顧中瑞之友好,辱吾華夏之子民,豈能稱文明自由乎?真乃徒增笑耳,賊寇之輩矣。是可忍,孰不可忍。有言曰:‘帝吧出征,寸草不生’。故召集天下之義士,于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酉時四刻(2018年9月24日 20:00),共襄討賊之盛舉。”
當日20點整,“帝吧集團軍”集體“出擊”,“百萬大軍”瞬間“橫掃”瑞典外交部、SVT電視臺和涉事主持人的社交網路評論區。評論區內出現最多的是中文、英文,此外還有網友“貼心”翻譯的瑞典語。
“帝吧”網友本著愛國(無需理由)、文明 (拒絕謾駡)、理性(兼聽則明)、求真(去偽存真)的宗旨,化憤怒為“中國幽默”,在社交媒體發聲。
回應
刪我們中國線民的帖子?瑞典人不懂幽默嗎?還有言論自由嗎?可憐的瑞典玻璃心。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8_09_26_473490.shtml
圖博館
瑞典酒店對待客人簡單粗暴,瑞典警方對待遊客執法不當,瑞典官方無視中方交涉,凡此種種都讓輿情陷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憤慨中。而隨著瑞典媒體公佈現場視頻,劇情在第二天便反轉了。行程安排不周、說謊、假摔、哀嚎等細節讓原本對曾先生一家同情的聲音轉變為對“巨嬰”的討伐。比如一些網友立足于“瑞典語境”表示,旅館應對措施合理,員警處置方式合法,而就連Skogskyrkogarden也被網友們圖文並茂地證實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少旅遊主題的公眾號也紛紛表態——員警和酒店“不講人情”,這完全是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
事情只是文化差異這麼簡單嗎?我們不妨綜合這兩天的報導,梳理一下事件中各方的表現。
….
就這事兒來說,文化差異固然在矛盾激化的過程中起到了催化效應,但如果只把鍋甩給文化差異,恐怕也是簡單粗暴之舉,容易把許多值得探討和注意的問題模糊化。
近十年來,中國出境遊人數持續增長,2017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為1.31億,其中,自由行人數占比也不斷提高,2017年達到42%。筆者在工作中也感受到隨著走出國門的同胞越來越多,面對的問題也日趨複雜——旅遊安全、特殊情況應急處理、海外維權等等,這些都不是“文化差異”可以一言蔽之的。
回應
這事不是法律問題和程式問題,這事是人權和道德問題.狠狠地打了瑞典人的臉,立的是牌坊做的是婊子.這事兒發生在中國國內員警一定會被處分或開除的
中國的一定對嗎?處理員警對嗎?中國這類巨嬰真的很多很多,很多時候政府息事寧人對於這類人一再忍讓,你覺得是人權的體現嗎?法律和規則的威嚴何在?
再巨嬰能扔墳地嗎?就算驅離也得有個像樣的地方吧!白左為了收留難民連強姦都可以容忍,換中國遊客早到幾個小時就這副嘴臉?還有你是什麼情況?非要中國遊客什麼錯都沒有才能認定瑞典員警有錯嗎?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0346
圖博館
消防拿納稅人錢卻不幫忙開門?中國消防2018-09-20回應:消防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非緊急情況下建議找開鎖公司。
近日,有線民發佈微博稱,回家忘帶鑰匙,報警求助消防員開門卻遭拒絕,怒駡其“拿納稅人的錢,不幫納稅人的忙”。
與義憤填膺的po主不同,圍觀的網友們全都一臉懵:這位兄台,請問你對“消防員”這三個字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
回應
不知道這位市民給國家納了多少稅
跟納稅無關,這個市民想吃個免費餐被拒絕後面子掛不住發洩發洩,其實就是捨不得花一兩百塊找開鎖公司,如果家裡有老人兒童被鎖家中又遇到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帶鑰匙的人又沒法短時間內趕回,那麼找消防隊就沒錯了。
有些人剛學會幾個法律詞彙就喜歡拿出來亂用的,比如“納稅人”,還有可以隨時任意發明的“XX權”包括知情權、通行權、吃飯權、睡覺權等等…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是基於政府和公民(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而不是簡單的納稅換取服務的買賣關係。也就是說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並不以納不納稅、納稅多少來區分,只要是轄區內的合法公民就該平等享有合法的公共服務。最搞笑的是,很多人是從老香港影視作品中知道“納稅人”一詞,97以前的香港一個殖民地連選舉港督的投票權都沒有,敢跟英國人提自己是“納稅人”?
真是巨嬰,如果在美國…大家都不敢按下家裡那顆紅色的報警按鈕,按一下就等於一個月工作白乾了。所以很多人都是用塑膠袋把煙感器包裹住。這是一個住美國多年的人的心得。警車一響,那就是美金啊。
瑞典員警“扔”中國遊客,這事的鍋不能只扣給文化差異
2018-915,環球網一篇題為“瑞典員警將中國老夫婦半夜扔墳場”的報導激起了輿論場的千層浪。9月2日淩晨,曾先生攜父母抵達瑞典斯德哥爾摩一家名叫斯德哥爾摩發電機的旅館住宿。由於未到入住時間,旅館讓他們“滾出去”,而瑞典員警則將其一家強行帶到林地公墓(Skogskyrkogarden)。曾先生一家在不到10攝氏度的氣溫中圍坐取暖,得到途經路人的幫助才得以返回城區。事後,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瑞典大使館雖然多次向瑞方提出嚴正交涉,但瑞典方面並沒有表現出進一步處理此事的意願。
jsoujsou
網文稱請暫時遺忘袁隆平 科技日報:應該遺忘他嗎 2018-08-11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文章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
那麼,事實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憑什麼成了“雜交水稻之父”?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
…
根據“國家水稻資料中心”資料,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為三系雜交稻。這三大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野敗(野生稻雄性敗育株)”。
日本科學家更早研究雄性不育系問題,並通過秈稻和粳稻雜交創造了“包台型”不育系。不過,這些不育系因存在花粉敗育不徹底、“保持系”保持能力不完全等問題,而沒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為解決這一重大問題,袁隆平思考並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雜交創制出不育系”的思路。1970年,袁隆平的學生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三亞發現了野敗原始不育株。
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利用“野敗”,袁隆平育成了我國首個野敗型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從我國“三系”雜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來源來看,“野敗”來源的不育系占絕對主導地位。
袁隆平團隊研發的品種,在市面上也不“罕見”。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成為當時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系。Y兩優系列品種,截至目前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
值得一提的還有,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也已成為了具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去年,已成功進入全球種業十強。
回應
我是搞農業科學的。中國媒體和中國喜歡把成績匯在要樹的一個人身上,許多水稻育種科學家都對中國糧食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好多當家水稻品種確實不是袁育出的,是事實。
你說得不對,中國一貫以來願意將功勞歸功於集體,歸功於組織,這就是中國有很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科技成績,但是卻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個人,即使屠呦呦也沒有被同行待見,而袁隆平卻是唯一的一個例外。
http://news.sina.com.cn/c/2018-08-11/doc-ihhqtaww8863089.shtml
jsoujsou
回應
日本學術界以前還是牛逼的,不僅僅是牛在大量產出諾貝爾獎級的成果,人家更牛的是敢於在國際英語為主的學術話語權體系之外發展自己的學術話語權體系,與之相比,中國自己的學術話語權體系建設從八十年代開始就已經徹底爛了,徹底倒向了國際英語為主的學術話語體系,國內的這些期刊失去了權威性,話語權淪陷了,人人都以發外文期刊為榮,中文期刊成了抄襲,劣質,刷論文的代名詞。
日本在1987年人均GDP追上了美國,1995年是美國人均GDP的1.5倍。獨立自主是需要資格的,當你的人均GDP,人均研發經費,科研產出水準只有別人的1成不到的時候,談獨立自主就是個笑話,那叫做夜郎自大。
中國科研的典型特徵是科研成果轉化率奇低,只有歐美日的20%,究竟是虛假成果太多,還是論文灌水嚴重,只能讓業界專業人士去評判了。
自然指數中國是0.69,日本是0.51,然後你告訴我日本比中國強?美國也才1.19,要不你去寫點?
美國的大學難道差異不大,頂尖的哈佛麻省耶魯斯坦福和底層的社區大學難道差別比國內小了?英國劍橋牛津和普通大學差距難道小了?他們怎麼做的,咱們可以參考學習吧.
各不相同,比如英美兩國,選擇了拉山頭,選擇了比分級還嚴重的分別考試/地區聯考。我給的解決辦法本身就是參考他們的,誰如果天才地提出更好的辦法來調和,那是極好的。
這其實是一個很蛋疼的問題。國內大學素質差異大。大學的改進都是一點一滴優化的,百年的工程,急不得。差異大,所以期刊不敢嚴。如果嚴了,很多大學可能連個能晉升的人都沒有。差異大,所以論文畢業不敢鬆口,鬆口低級的院校就會兜售畢業證。
解決辦法也是有的。分級換操作空間,但這樣勢必導致一條可怕的分界線,底層大學只能看著爛了。
另一條就是搞聯合,只是很快就會出現拉山頭,拜門派的舊俗。當然,保守的辦法還是維繫著,從長計議。畢竟怎樣的促進都是需要時間來發酵的。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8_07_14_464102.shtml
jsoujsou
日經調查:清華大學論文“產出效率”超越東京大學
據日經中文網2018-7-13報導,日本各大學的研究能力下降越來越明顯。日本經濟新聞6月以日本國內外209所大學為物件,計算各自的創新能力,東京大學在學術論文的“產出效率”方面被清華大學反超。而日本的大學與歐美知名大學的差距仍未縮小。在前沿研究領域,日本與海外的人際網日漸縮小,創新的土壤也愈發貧瘠。
2012~2016年,東京大學的學術論文篇數比10年前的2002~2006年進一步增加,躋身於繼美國哈佛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等之後的前十名。但2012~2016年東京大學的論文產出率下降至第94位。
最近10年的主要變化是清華大學的崛起。2002~2006年,東京大學在所有指標上都佔優勢,但到2012~2016年,清華大學在產出率上反超。競爭格局發生了戲劇性的改變。
6月發佈的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大學排名17,是2015年QS採用新排名演算法後,中國高校首次挺進世界前20。
日本的大學怎麼了?“沒能充分跟上網路時代”,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如此表示。在美國,穀歌和臉書等崛起,大學也一直在應對產業結構的變化。清華大學在人工智慧(AI)的論文引用數方面躋身世界前列,將重心放在前沿研究上。
日本的大學正在從國際性的知識網路中掉隊。在日本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提倡下,日本於1989年啟動了生物研究的國際項目。在接受支援的研究者中,有27名諾貝爾獎獲獎者。
然而,“獲得資助的日本人幾乎已不存在”,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東京大學特聘教授廣川信隆表示。資助條件是與他國研究人員的共同研究。日本人與海外研究人員合作的情況減少,廣川敲響了警鐘:“無法獲得那些論文中沒有的最新知識”。
日本政府一直在採取向研究人員引進競爭機制等舉措,但招致了糟糕的事態。學術界不再重視研究主題的選擇,年輕研究人員的待遇變得不穩定,導致年輕人更傾向于短時間內出成果的小規模主題來增加論文篇數。
日經中文網表示,如果研究能力繼續全面下降,日本的大學將被企業拋棄。
豐田拋棄日本的大學
豐田為了開發自動駕駛關鍵的AI技術,到2020年將投入5000萬美元,與大學推進共同研究。豐田的合作夥伴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豐田表示,“在尋找世界最高水準的研究夥伴時,我們發現的是美國的大學”。日本文部科學省官員感歎:“日本的大學已經不被理睬了”。
jsoujsou
羅馬教皇“示好”中國 台梵斷交之聲再起2018-06-21
“中國文化悠久,很有智慧。我對中國充滿敬意”,近日,羅馬教皇方濟各表達了對中國的看法。有消息稱,中梵已就主教任命問題展開新一輪談判。有人開始猜測,梵蒂岡是否將成為布基納法索之後又一個與台灣斷交的國家。
路透社2018-6-21報道,方濟各(Pope Francis)近日在梵蒂岡接受了專訪,在談及中梵關係時,方濟各對改善中梵關係表現樂觀:“我們(中梵)正處於一個不錯的時間點。”他認為,中梵和解的方式有3種:官方對話、普通民眾的非正式接觸以及文化對話。
方濟各並未對正在討論的細節發表評論,但他表示,對話是向前的最好方式。
方濟各說:“中國人的耐心可以得諾貝爾獎,他們很不錯,知道如何等待。時間在他們一方,中國有悠久的文化。他們擁有智慧,非常有智慧。我對中國充滿敬意。”
有消息人士稱,中梵已舉行新一輪談判,這輪談判近日在羅馬低調舉行,是雙方自2017年12月在北京會晤以來的最新一次接觸。如果中梵能就主教任命問題達成和解,這將為斷交近70年的中梵複交開路。
針對中國與梵蒂岡之間的外交問題,中國外交部表示中國與梵蒂岡一直保持著有效溝通。
北京時間6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對中梵關係改善,中方與梵蒂岡是否進行下一步協商,是否與梵蒂岡就主教任命達成協議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耿爽表示,“中梵之間一直保持著有效接觸”。中方對改善中梵關係始終抱有誠意,也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中方願同梵方相向而行,推動雙方建設性對話和關係改善進程不斷取得新進展。
對於大陸與梵蒂岡的會談,與梵蒂岡有外交關係的台灣於當地時間6月21日表示,梵蒂岡在與中國對話的同時會正視中國政府限縮宗教自由的情形。台灣台外交部表示,對於中梵對話過程都充分掌握、審慎看待。同時梵蒂岡也一再強調中國大陸與梵蒂岡之間的對話是為解決教務問題,不涉政治。
有台媒早前指出,如果台灣與梵蒂岡斷交成真,對台灣將是嚴重沖擊。
【金馬61】遭陸封殺電影在台奪大獎!
回應
誇張!“標題”以政治導向才得獎!
改成 最佳政治獎 比較實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8tF864RCME
第61屆金馬獎關注疫情、同志、土改議題 2024/11/23
近年因兩岸政治因素,導致參賽的陸港電影銳減,不過今年卻有不少大陸導演作品角逐多項獎項,關注包含同志題材、疫情傷痛、土地改革與勞動環境等,,包括婁燁、耿軍、王小帥、王兵等4位。以入圍8項最多的耿軍來看,之前曾以《錘子鐮刀都休息》拿下第51屆金馬最佳創作短片,之後又以《輕鬆+愉快》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等4項提名。
此次耿軍更以《漂亮朋友》入圍8項大獎,透過黑白電影風格,以東北小城裡的男女同志情感,面對社會壓力與家庭期待,以黑色幽默風格透射出角色的無奈荒誕。
婁燁過去曾以《推拿》一片拿下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項大獎。此次執導《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入圍最佳劇情片、導演、剪輯等3項。該片描寫一名導演突然找出10年前未完成的電影,並想完成為契機,以新冠疫情遭封城的武漢為背景,透過虛實交錯的偽紀錄片手法拍攝出一部另類劇情片,寄託疫情傷痛道出生命的脆弱短暫。
而入圍今年最佳改編劇本、美術設計2項,由王小帥執導的《沃土》,改編自短篇小說《爺爺的鬼把戲》。講述大陸1950年代土地改革時期,以地主後代為故事主軸,回顧大陸土改歷史的60年人事劇變。
但因土改在大陸的敏感性,王小帥自述曾接到當局要求刪除所有土改相關內容。同時王小帥今年也再被重提指控,多年前對《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言語霸凌、扣住電影版權,導致29歲胡波自殺的爭議,稍早更因此被取消台北電影節的評審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