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6 07:19:13jsoujsou

新零售

(啥是新零售?太陽底下那來新東西?台灣需要新零售嗎?

井島之蛙當然看不到新東西了!

另參【圖博館】光棍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93166"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93166"v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93166"s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93166"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93166"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293166"  台灣的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90304132"HYPERLINK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90304132"務業  《全球電子購物市場》)

阿里打造武漢成「新零售之城」2018-05-11聯合報

日前阿里巴巴旗下新零售樣本「盒馬鮮生」落腳武漢,武漢從此成為阿里巴巴打造的「華中首座新零售之城」。
2017年中國新零售崛起,不僅阿里巴巴集團大舉進軍實體零售;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同樣動作頻頻,發展線下零售業務。
中新社報導,蔡林記是湖北武漢知名老字號,2015年12月蔡林記創辦天貓旗艦店。蔡林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佳指出,線上運營後,傳統老字號品牌的地域邊界大大拓寬。目前客戶不僅輻射湖南、江西等華中地區,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也湧來大批訂單。
陳佳指出,借助後台數據系統,及時了解顧客需求偏好,以此改進優化產品配方,「更擁抱年輕客戶」。這也幫助熱乾麵這一武漢特色小吃成功「揚帆出海」,逐漸出現在美國、澳洲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餐桌上。


全球新零售強強滾,台灣為何靜悄悄?2018-03-31 遠見雜誌 
  過去兩年,中國和美國的通路併購案風起雲湧。阿里巴巴開設科技超市「盒馬鮮生」,推出三公里、半小時送達物流;同時陸續投資實體通路,並以28.8億美元併購中國大潤發。
  2016年,美國傳統零售業沃爾瑪入股京東5%股權,之後更在半年內三度增資,展開虛實整合。全球電商大亨亞馬遜去年以巨資137億美元,買下Whole Foods全食有機超市。
  然而,一向對於便利商店等零售業發展引以為傲的台灣,卻在新零售轉型賽中,相對靜悄悄,到底是為什麼?《遠見》專訪全台多家零售業龍頭,包括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PChome總經理蔡凱文等人,看他們如何解讀國內外趨勢?又將如何迎戰?
  今年1月底,國內零售龍頭統一超商7-ELVENn,才啟動無人超商「X-STORE」在台北總部大樓的測試計畫。兩個月後,全家便利商店也宣布導入IoT物聯網、大數據、AI人工智慧、RFID無線射頻的科技概念店開張,頗有互別苗頭的意味。這波由國內兩大超商掀起的科技店型大戰,都是為了跟上全世界早已風起雲湧的新零售風潮。
  中美大玩虛實整合 電商、零售業互相購併
無庸置疑,「新零售」絕對是這兩年消費市場最火紅的字眼。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2016年10月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新零售」一詞。他的說法是,未來30年,電子商務將會被「新零售」取而代之。
  對他而言,新零售是一種結合電商、店鋪和物流的全通路零售,串連線上和線下的各種數據,精準掌握消費者的喜好和動態,讓消費者無論在線上或線下都擁有一致的購物體驗,最重要的是,用科技顛覆零售業。
  為了具體實踐心目中的「新零售」模式,馬雲仿效意大利超市和餐廳結合的Eataly,再加上三公里半小時送達的物流,開設了透過科技將數據從線上導引到線下的「盒馬鮮生」。
  此外,馬雲陸續投資實體通路,包括投資三江購物、收購銀泰百貨、買下聯華超市股權,並以28.8億美元併購中國大潤發,一步步攻城掠地。
  中國另一個電商巨頭京東,2015年則以43億人民幣買下永輝超市10%股權,去年底再攜手騰訊,入股永輝超市5%,甚至與中國家樂福合作,對抗阿里的盒馬鮮生。不只阿里、京東布局線下,太平洋彼岸的全球電商大亨亞馬遜(Amazon),市值早已超過沃爾瑪(Walmart),但電商銷售額占整體零售不到一成,成長率又趨緩,去年以137億美元買下擁有460家店面的Whole Foods全食有機超市,一步步走向虛實整合。
  眼看線上電商汲汲營營向新零售,線下的傳統零售業也不敢置身事外。過去主導美國零售業的沃爾瑪就看準新零售商機,2016年入股京東5%股權,之後更在半年內三度增資,展開虛實整合。
  光是過去兩年,中國和美國大大小小的通路併購案,風起雲湧,加起來近20件,堪稱前所未有。
  新零售也讓中國成為全世界注目的焦點。連續五年參加中國零售博覽會的研華智能行銷企劃部高級行銷專員劉立鋆就發現,去年的外國面孔特別多,包括澳洲、荷蘭等等,「他們從全世界飛來,向中國學新零售應用。」
  台灣零售集團牛步 未見積極整合
不過,相較於中國、美國零售巨擘以顛覆者之姿橫掃零售戰場,一向對於便利商店等零售業發展引以為傲的台灣,卻在新零售轉型賽中,相對靜悄悄,遠落後於中國、美國。
  「台灣轉型新零售的進度,大約落後中國15至20年,」一位電商購物平台創辦人推估。
  媒體記者甚至常常比業者還急。每次這些經營者召開記者會時,「要不要開無人店?」「是否準備跨入實體領域?」幾乎都是必考題。
  「過去最有資格布局新零售的前幾大零售集團,都尚未看到積極整合集團資源的動作,」一位電商購物平台創業者感嘆,要是再沒有人出現,帶領台灣通路進入數據思惟,可能出現讓外國大型資本得以趁虛切入的機會。
  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也對國內零售業者的觀望態度,憂心不已。
  「守住台灣市場當然沒問題,他們的確仍保有優勢,但我看的是國際競爭,中美玩的是全球布局,台灣和日本在新零售這一役被遠遠拋在後面,」李世珍嘆了一口氣。
  馬雲吹捧的新零售,為何具顛覆性?主要是當線上和線下數據結合,新零售業者就有能力做到全通路的智慧銷售,在對的時間、對的通路,把資訊準確送到消費者手中。
  光旭網路總經理黃文貴分析,「舊零售不認識顧客、不了解顧客、不能追蹤顧客,至於新零售可以精準了解顧客,還能隨時隨地追蹤他。」光旭網路所屬的母公司久大資訊,在去年3月新團隊入主後,也改名為創新新零售電商集團,為的就是布局新零售。
  從去年開始,台灣線下通路的日子,大多不好過,不管流量或毛利都被網路電商吸走,百貨商場、連鎖品牌,關的關,裁的裁,關店速度超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狀況。
  但別以為電商就好過了。過去躺著也成長的網路市場紅利,去年也正式宣告結束,電商的獲客成本和物流成本不斷攀升。為了和蝦皮打補貼折扣戰,不管大小型電商都噩耗頻傳,裁員、減薪、易主,欲振乏力。
  落後原因1〉先天條件不同
  電商規模不如實體 難以發動購併
既然壞消息接踵而來,為什麼台灣業者還不快馬加鞭跟上趨勢?先天條件不同是主因。
  放眼全世界,目前比較成功的新零售案例,幾乎都是由線上發動購併線下,但台灣市場小,並沒有像阿里巴巴、亞馬遜般寡占市場的電商巨人,可以一口氣進行這麼大規模的串連。
  台灣去年唯一淨利成長的上市櫃電商只有momo,富邦媒體科技總經理林啟峰不諱言,momo市值約只有10億美元,「以這樣的規模,怎麼吃得下?」林啟峰接受《遠見》採訪不只一次提及,「我們要趕快變大。」
  他說的沒錯。台灣實體通路普遍比線上大很多,例如統一超商年營收超過2000億元、全聯1088億元,新光三越也有781.5億元。因此有人預言,台灣或許會走一條和中國、美國相反的路,從線下併購線上。
  但台灣這些實體業者大多保守,賺錢也不像中國電商那麼容易,怕貿然轉型新零售會影響獲利,最重要的是,現在還不是生死關鍵的時刻。
  除了幾個中小型實體店家遭受電商擠壓,營收和市占節節敗退,台灣多數實體零售商甚至每年還能有小幅成長。「這樣的心態,其實有點可怕,」一位電商購物平台高層擔心,若低估新零售衝擊,有可能隔天一早醒來,發現世界完全改變。
  落後原因2〉缺少策略聯盟
  受限個資法 資料無法匯整
台灣不只看不見線上線下的併購,策略聯盟也很少見。主因是台灣個資法限制嚴格,導致很多資料無法整合,不像中國即使從網路蒐集來的資料,也能任意使用,「台灣目前的數據串接能力,差中國一大截,」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觀察。
  實體零售業者當然也可以自己蓋虛擬二樓進行虛實整合,他們的確也都擁有自己的線上購物網站,但問題就卡在,沒辦法放棄過去的成功經驗,所以成功機率很低。
  「線上和線下的腦袋,本來就不一樣,」東森購物電商事業部執行長王志仁直指核心。
  例如台灣百貨龍頭新光三越籌備好幾年的電商網購平台beauty stage美麗台,去年6月終於上線,執行副總吳昕陽今年初坦言,未達預期成效,「我們不是專家,像分期付款、使用者經驗,均還有加強空間,背後的系統也是拼裝起來,電商網購平台更不能缺少超商取貨,今年絕對會加快腳步。」
  又如,台灣家樂福早在八年前就開始評估線上購物,中間喊卡三次,也是去年才正式上線,「考慮的不外乎線上的投資所費不貲,也怕線上搶走店裡的生意,」家樂福全國行銷企劃部總監蘇小真不諱言,目前線上的營收僅和一家分店差不多。
  中國大潤發被阿里巴巴收購前,堪稱是中國量販店獲利第一,但七、八年前董事長黃明端決定非轉線上不可,親自跳下來操盤飛牛網,即使如此,內部阻力仍大,線下高層表面上言必稱是,私下卻想辦法杯葛。「線下發展線上,九成都是被自己內部的力量殺死,」林啟峰一針見血說。
  落後原因3〉行動支付不普及
  小額付現、大筆刷卡 習慣難改變
台灣新零售發展停滯不前的另一個原因是,行動支付不普及。
  研華智能服務事業群協理蘇鴻昇觀察,其實台灣電商一開始發展的比中國快,近期發展趨緩的原因,並非台灣電商技術不到位,而是欠缺一個一統江湖的支付平台。
  「台灣很難取得顧客的消費資訊,數據分散又破碎,中國光靠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能把消費者的購買資訊匯整起來,」蘇鴻昇分析。
  據金管會統計,去年上半年台灣信用卡、儲值卡等電子貨幣交易占比達38.89%,但與南韓77%、香港65%、新加坡53%相比,仍然偏低,更別提行動支付在城市普及率高達九成的中國。也就是說,還有2∕3台灣消費者,仍使用現金支付。
  「要是扣掉信用卡、儲值卡,真正使用行動支付的比例可能占不到2%,」王志仁分析。
  原因很簡單,就是台灣太方便。在台灣便利商店、ATM密度雙雙拿下全球第一的情況下,消費者出門100公尺內就能抵達便利商店或找到ATM,再加上去年底信用卡數衝破4300萬張,台灣一半的人都擁有信用卡,而且平均每人有兩至三張。
  小額掏現金,大筆拿卡刷,方便到不行,在台灣,根本找不到用行動支付的理由。
  「消費者都說,你們不要再推數位錢包了,我有信用卡和悠遊卡就夠用,」台新銀行數位金融處副總包國儀無奈指出,中國假鈔流竄,信用聯徵又難,所以行動支付普及的場景並不存在於台灣。
  一位零售業者分析,「大陸就是缺乏信用,才沒有信用卡,直接跳到行動支付,」他接著說,現在台灣有點像為了趕上而推行動支付,和中國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出發點不一樣。(楨:?) 
  但對業者而言,若想做線上線下生意的數據整合,行動支付不能不通。
  不少電商業者把行動支付不通的矛頭,指向既得利益者銀行的反對,以及法令不鬆綁。
  幾個電商業者不滿說,以前消費者不管使用現金、信用卡,都屬於銀行業務範圍,行動支付未必能讓銀行統包,銀行就拿交易安全脅迫金管會,金管會怕出事,遲遲不肯放行。
  「大陸官方對支付寶、微信支付是先野放,最近才提出新規箍緊,台灣是處處管控,死都不放,」一位電商業者批評政府只會防弊,不會興利。
  對此,一位金融業者反駁,目前行動支付都綁定帳戶或信用卡,對大發卡銀行根本沒影響,更何況好幾年前,台灣金融業和信用卡國際組織就找韓國銀監會和金融業者來台,向金管會分享作法,政府有沒有魄力鬆綁法令,才是關鍵。
  「推動非現金社會後,那些仍使用現金交易的中小企業和攤販帳戶全現形,課稅免不了,政黨害怕選票流失,我們只好每年陪主管機關演一輪,」這位金融業者說。
  好不容易2015年通過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卻被電商業者形容為「閹割版」。一位電商業者不客氣抨擊,先是要求消費者必須臨櫃辦理,就不符合物聯網金融,而第一類帳戶交易又限制每個月只有三萬,「三萬連買一支iPhoneX都不夠,上網下單iPhoneX很容易,誰還想用第三方支付?」
  直到這一、兩年,街口支付、LINE pay等業者影響力逐漸擴大,北富銀和台哥大又合力推出台灣版的行動紅包,甚至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喊出希望2025年達到行動支付九成普及率,才又聽到台灣開展新零售的契機。
  落後原因4〉業者興趣缺缺
  無人店科技成本太高 獲利難掌控
除了缺乏O2O(Online To Offiine)整合,當美國與中國紛紛開出「拿了就走」的無人商店,展示強大的科技後盾時,台灣在這一塊也姍姍來遲。
  率先引發無人話題的亞馬遜,已在今年1月底正式對外開放無人商店Amazon Go,該店大量運用了感應器、電腦視覺和深度學習演算法等技術,自動判斷消費者位於哪列貨架前。此外,設置了許多攝影機和感測器,搭配貨架上的重量和紅外線感應器,判別消費者的位置和動作。
  消費者挑選完商品,只要把商品放入包中,直接走出店門,系統自動從已登記的信用卡或提款卡扣款,還會寄出收據。
  雖然統一超商推出無人超商「X-STORE」,從入店、結帳到離店,全程透過人臉辨識,但並沒有拿了就走的結帳技術,仍屬於自助結帳。
  「無人商店的科技,台灣沒有問題,只是成本太高,零售業望之卻步,」一位無人商店概念股的主管自信地說,無人商店科技不外乎生物辨識、電子貨價標籤(ESL)或電子標籤(RFID)、機器手臂和影像辨識的結帳技術,大家都能做,就算不能做也能向國外購買,但國內零售業者興趣缺缺。
  這位主管引述零售業者的心聲,「在無法算出導入這個科技能幫我的店賺多少錢或節省多少成本前,技術成熟是沒有用的。」
  一位國內零售業大老也不諱言,為了無線傳輸,Amazon Go每個商品都得貼上RFID,成本太高,再加上那些感應器和攝影機至少要花上台幣一億元,「這怎麼會是獲利模式?」
  遍地開花的大陸無人商店也遭遇挑戰,「消費者沒有廠商想像的那麼乖,拿了又不買的商品亂丟,要不要有人(整理)?」一位零售業者觀察。
  智慧防盜也是關鍵。根據統計,全球無人商店1.5%的商品會偷或掉,而全球零售業的淨利也不過1%,幾乎把淨利率都吃掉了。
  台灣零售業者普遍認為,目前無人商店只是實驗性質,是富可敵國的電商巨擘展現軍武。過去四年台灣實體零售市場平均只有4%的成長力道,遠低於大陸,也落後亞洲鄰國,因此不願貿然投入。
  「無人商店目前只是噱頭,落後個一、兩年,還可以接受,」林啟峰一派輕鬆地說。
  無論如何,還是要回到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出發。去年從營運長升任網路家庭集團(PChome)總經理的蔡凱文就提及,「如果無人商店的體驗比有人還差,那誰要去無人商店?」
  「截至目前為止,我還沒聽過有人因為開無人商店賺錢,」一位無人商店概念股主管分析,最重要的是,新奇感過後,接著將是痛苦的消費體驗。
  向來勇於嘗試各種新科技的台灣家樂福,早在十年前就在桃園一家分店全面導入電子貨價標籤,但沒多久就撤除。「老人家感覺灰底黑字的電子價標不容易閱讀,也有不少消費者認為,很難區分促銷與否,」蘇小真表示,即使再先進、方便,只要消費者不接受,就不能硬推。
  不過,國內零售業者表面沒動作,檯面下卻是鴨子滑水。一位和國內零售業合作頻繁的銀行數位金融部主管坦言,台灣零售業者已出現集體焦慮,積極投石問路,「他們都知道要轉型,但戰場太混亂,每家業者找的方向都不太一樣。」
  PChome、momo積極布局物流
幾家線上起家的業者也開始布局物流,甚至線下。先前忙著和蝦皮鬥個你死我活的本土電商龍頭網路家庭(PChome),除了成立自有B2B物流車隊,改善物流效率、擴大配送能力,甚至還打算仿效亞馬遜,跨入實體領域開生鮮超市,「詹先生(董事長詹宏志)真的有和我討論過,但還沒找到地點,」蔡凱文笑著說。
  也有消息傳出,PChome正著手測試三年前由Amazon開發、去年黑色星期五賣到翻的智慧語音喇叭Echo,蔡凱文不願正面回應,「如果沒有把握,我不會出手。」
  PChome的競爭對手富邦媒體科技(momo)也是動作頻頻。即使先前跨入實體通路的兩場戰役慘遭滑鐵盧,但日前斥資41億打造北區新物流中心完工,還打算在中部再蓋一座。
  雖然面臨不少挑戰,但台灣仍擁有不少優勢,有機會走出不同於中美的新零售之路。
  網路基礎建設完備及手機持有率高,是台灣最大本錢,再加上台灣擁有成熟的便利商店體系,做為線上線下的串聯點,「台灣線上訂貨,超商取貨模式,目前仍是全世界獨有,」葉榮廷驕傲地說。
  遠東集團零售規劃總部執行長暨遠東巨城購物中心董事長李靜芳則認為,台灣細膩而有溫度的服務,有助深化全通路的消費者體驗。
  台灣絕對有機會後發先至。就像統一超商總經理陳瑞堂不時提醒主管,最早發明智慧型手機的不是蘋果,而是IBM Simon,但卻由蘋果發揚光大,改變世界。
  他的意思是,誰最早不重要,時機對了才是關鍵。智慧型手機如此,新零售亦是。

台網友稱大陸太落後才用手機支付媒體:智商感人2018.2.27環球網
  說到中國的移動支付,甭管你是用微信還是支付寶亦或其他方式,那都是相當方便省事的—— 而且,還時不時有點小優惠
  無論如何,都比身上揣著一大把紙幣鋼鏰兒什麼的強。
  移動支付的迅速普及,不僅讓中國邁入了令人羨慕的cashless society (無現金社會),還和高鐵、網購、共享單車一起,成為了老外心目中咱們國家的“新四大發明”。
  別的不說,光是支付寶那5.2億的用戶數量,就猛甩Apple Pay之流好幾條街了。(據說前段時間Apple Pay在慶祝用戶數量破億,微信和支付寶都笑而不語了好嗎)
  然而,就是移動支付這麼個大家都說好的東西,最近居然被台灣的盆友們給嘲諷了……
  這是灣灣“知名媒體”自由時報前兩天的一篇文章:
  文中提到了一個在大陸工作了十幾年的台灣人。這個人在某個網絡社區上,用充滿了污衊性的語言,闡述了自己的神邏輯:大陸為什麼盛行移動支付?就是因為大陸太落後了!
  根據他的邏輯,大陸是因為“太落後”了才盛行移動支付,原因如下:
  1、提款機密度不高
  2、跨行手續費太高
  3、提款機太爛,容易吞卡
  4、假鈔太多
  5、水電費、電話費等不能銀行直接按月繳付
  6、人民幣設計有問題,最大面值才100
  ……
  不知道大家看到他的這些“理由”作何感想。主頁君只為這孩子的神邏輯捏了一把汗:童鞋,你的因果關係顛倒了吧?
  在更先進的移動支付已經足夠發達、便捷、完善、安全的地方,你為啥還要去糾結“提款機密度不高”這類問題?很多提款機就是因為移動支付的普及才撤掉的啊!
  你家都裝自來水管了,還在感慨院子裡那口井打得不夠深?幾個意思?
  不信來圍觀一下——
  如果留心觀察,會發現周邊好多ATM機悄悄地撤走了。現金需求減少,自動櫃員機自然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現在絕大多數的運鈔車都是外包的,並不是銀行自己的工作人員在押運。運鈔業務減少,對於運鈔車的需求自然也減少了。自2015年起,運鈔車產量開始逐年下降。
  此外,比較清閒的還有印鈔廠。
  ……看到沒,不是因為太落後、取款機太少只好發展移動支付,而是移動支付太先進太方便,相對過時的取款機只能讓位啊親!你想當噴子也得先帶點腦子吧!
  順便再舉個例子。
  許多人很羨慕的北歐國家——挪威瑞典丹麥,都已經把印鈔廠給全關了。
  北歐和中國一樣都很cashless ,難道是因為人家太落後了嗎?
  順帶一提,這位“台幹”還在帖子裡很有優越感地表示,大陸“很多地方其實是沒有室內電話的”…… 我都快笑哭了……
  (我初中時家裡就把座機給拆了好嗎!現在我80多歲的農村奶奶都有手機,小孩子更是人手一個智能機,座機這麼落後的玩意留著幹啥?擺在家裡辟邪嗎?)
  此外,這位“台幹”的帖子裡提到的所謂槽點,諸如假鈔多、提款機容易吞卡、銀行不能繳水電費等等……
  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這要么是故意把小概率事件放大為“常態”,要么是純粹瞎扯。
  這智商……灣灣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上面這篇說“大陸太落後了才用移動支付” 的奇文,也受到了不少灣灣小伙伴的歡迎。(畢竟總有人好這口嘛)
  但更多的,是一些表示“看不下去了” 的吐槽……
  (以下翻譯部分鳴謝妹紙@Mon,部分主頁君自己連蒙帶猜,未必字字精準,大家看個大概意思就好)
  @陳關樂:弱智。
  @Ame Mc B:有支付寶咁方便,仲要提款機做
  支付寶這麼方便,要提款機幹啥?
  @Mei Kam: 即係話埋美國矽谷大力推既電子支付落後,睇黎最先進係台灣,唔怪之得曾經台灣引以為傲既htc要賣盤,可能台灣人希望回歸數字機既年代最先進,哈哈
  也就是說,美國矽谷在大力推廣電子支付,也是因為他們落後咯?
  看來最先進的還是台灣,難怪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HTC要賣盤,可能台灣人想回到數字機(非智能手機)的時代?那樣才最先進?哈哈哈……
  要噴之前先自己用一用好吧?人家支付寶簡單好用,不怕收到假幣,也不用擔心得帶太多先進上街(講道理香港就沒有假幣麼?)。香港的八達通(注:香港的交通卡,除了坐車外還可以買東西)確實很方便,刷一下就可以走人,但如果不是自動增值的話也很麻煩啊!而且有些人喜歡把八達通放在包包裡,隔著包包來刷,刷個好幾遍都不一定檢測得到,沒刷成功他又不走,擋住了後面好多人,這種人太多了好嗎…… 我今天早上還看到一個學生妹紙,把八達通放在袋子裡,直接拿袋子跟個掃把樣來回掃機子,簡直了……把八達通從袋子裡拿出來刷很難嗎!
  @Raymond Lo: 我有同感成日彈人哋又唔增值自己(思想及科技)走向邊緣化仲喺度自大
  樓上+1。有些人整天只知道噴別人,又不懂得去提升自己。思想和科技領域都走向邊緣化了,還在這裡自大!
  @Leung Chi Fai: 台灣人最多再笑幾年,以後的大陸台灣人只能抑望。
  台灣人最多再笑個幾年吧。以後的大陸,台灣人只能仰望了。
  當然了,移動支付其實不算什麼特別新鮮的玩意,也非中國原創。
  國外有Apple Pay, Android Pay, 還有世人熟知的PayPal (中文譯名“貝寶” )——PayPal全球活躍用戶多達1.9億,實力不可小覷。(當然了,這數量和微信支付寶相比還是差了點)
  和Paypal比起來,支付寶有點像個中國版的PayPal。但在許多領域支付寶已經走在了前面……
  和支付寶相比,PayPal似乎仍將重心放在支付處理這一核心業務上,而支付寶卻向前進了一步,並把業務從最初的核心擴大到其他相關領域。
  此外,支付寶更多的融入了用戶的日常生活,並提供了更加完備的用戶體驗, 而PayPal僅僅參與了交易時的最後支付環節。
  其實,不僅僅是支付寶和微信,也不僅僅是移動支付。
  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正在迎頭趕上,甚至有所超越……
  “矽谷時常還有些人覺得,中國祇是在照搬他們的創意而已,但這早已是落後的觀念了。現在,我看到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在模仿中國。”
  2018年,來到中國,每週都可以聽到關於特技與未來的討論:金融科技、健康科技、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還有更多。
  16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已是美國的50倍。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無人機,在歐美各大電商都能買到。
  當西方國家都在觀察中國的發展勢頭,當中國的新科技不斷向外輸出,當全球各大公司都在研究甚至效仿中國充滿抱負、朝氣蓬勃的創業家們……
  那位覺得“大陸太落後才用移動支付”的台灣盆友,我看你還是洗洗睡吧。
  回應
我真是很欣賞台灣人這麼自信。這樣很好,不需要提醒他們什麼,跟清朝後期一樣,坐井觀天,最後自己消亡。這樣很好,不浪費一兵一卒[呵呵]
說得很好
對的,對的讓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意淫把
http://news.sina.com.cn/c/gat/2018-02-27/doc-ifyrwsqk0009830.shtml
景峰:西方支付系統真的比中國更先進嗎?2018-05-18 觀察者網
  移動支付已被譽為“新四大發明”之一,許多在中國長期居住的外國人也頗為讚歎。但也有些人認為,移動支付只適用於中國,國外信用卡業務發達,刷卡和掃碼相比並沒有更為便捷,因此沒有移動支付發展的空間。
  那麼中國的信用卡業務為何落後於發達國家呢?北大滙豐商學院副教授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在去年底撰寫文章《中國可能無法領導世界:很多進步十分依靠地區環境特性》稱,中國推動移動支付發展的一大原因是中國的銀行體系發展緩慢,一直將利益視為第一位,而不是客戶服務體驗,這就阻止了信用卡使用習慣的發展。
  如果10年前提到這個觀點,我們可能沒有太多的實例或者親身感受和他討論這個問題,但今天不同了,在國外定居的中國人很多,出國的中國人更多。我們可以提出一些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鮑爾丁教授的觀點是有問題的。不是中國銀行體系發展緩慢,一直將利益視為第一位;恰恰是美國銀行或者更廣泛的說是西方銀行一直將盈利放在第一位,致使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不能擁有協力廠商支付的經濟實惠和便利,而不得不使用費用高昂的信用卡,最後掉進了信用卡債務陷阱,以至於永遠不能財務自由了。
  其實鮑爾丁教授作為一個美國人,應該比我們更清楚,為什麼西方發展不起來移動支付,特別是協力廠商支付系統,因為大銀行在信用卡方面的收費和利息收入太高了,利潤驚人。可以說信用卡就是銀行和商家的一棵搖錢樹,富人盤剝窮人的另一種手段。
  以澳洲銀行為例,澳洲銀行在2015年對商家的維薩卡(VISA)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的收費是0.839%,外加不等的服務費和終端費用;而美國運通卡(American Express)的商家費用是2.9%;另加10%的服務消費稅。
  澳洲銀行逾期信用卡餘額的利率為20%多一點,不同的銀行,利率不一樣。而2015年澳洲的官方最高利率為2.25%。
  同時,信用卡還收年費,一般是每張卡最高可達500澳元,根據不同的特有功能收費,比如說不同的積分獎勵計畫。
  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用信用卡買東西,個別的大公司不收信用卡費用,比如澳洲的兩大超市,COLES和WOOLWORTHS,但絕大多數店家都額外收費。而這些費用則是來源於銀行和信用卡公司,以及商家趁機打著各種名義多收的費用。2015年時,維薩卡和萬事達卡的商業費用為0.54%至1.5%,美國運通卡的費用是1.45%至3.5%。就目前我知道信用卡收費最高的是澳航旗下的廉價航空公司JETSTAR(捷星),一度高達5.5%。
  我想不收信用卡費用的商家,一定已經把費用平攤到了每一件商品中,而讓那些付現金的顧客幫著付了一定比例的費用。
  為什麼西方富裕階層的人們不在乎信用卡費用,而更願意使用信用卡付款呢?因為他們可以利用信用卡的積分獎勵計畫,而得到免費的旅遊和其它的利益,特別是如果他們有生意,而用信用卡付款生意中的費用,那積分會增長的飛快。我們的一個客戶就是這麼做,每年幾次的商務艙生意/私人出遊。所以對於富人來講,付出的費用和得到的利益比起來,真不算什麼。
  而由於這些信用卡的費用,使得商品的價格上漲,最終買單的是普通老百姓。
  現在需要說明的是,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借記卡,更是各個銀行斂財不擇手段的方式。信用卡收費還有情可原,因為終究是我們預先用銀行的錢,但借記卡是我們用自己的錢,卻要付同樣的費用。那我們為什麼不用普通銀行卡呢,那是不收費的,但銀行現在發行普通銀行卡的越來越少。所以在澳大利亞,各大銀行過去是拼命推銷信用卡,而現在,他們改變了戰略,只要你開帳戶銀行就會給你一張維薩或萬事達借記卡。
  再一個就是利息收入。由於人們花現金時,會有感覺,那真是花一塊,少一塊,所以會有所節制。但信用卡對於大多數人,就沒有這種感覺,特別是西方鼓勵人們提前消費,只有到月底收到帳單時,才知道這個月到底花了多少錢。而那時可能就有點晚了,他們已經掉進了信用卡債務陷阱。
  據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網站報導,澳大利亞人一共有320億澳元的信用卡債務,平均每個持卡人欠款4200澳元。如果他們卡的平均利率為16.58%, 每個持卡人將年付利息700澳元。上述資訊是委員會根據澳大利亞最大的財務比較網站CANSTAR在2017年8月11日的報導,基於多個信用卡的利率得出的。
  同樣,美國的資料也是觸目驚心。據時代網站2016年12月20日報導,平均每個美國家庭負有16061美元的信用卡債務。平均每個欠款家庭每年要支付1292美元的利息。
  由於銀行的肆無忌憚,在澳大利亞普通民眾的一再呼籲下,以及澳政府意識到信用卡公司收走的費用也是國家財富的損失,澳大利亞國會終於通過了“2016年競爭和消費者修正案(支付附加費)法”,並於2016年2月25日正式實施。雖說法案實施後,各家銀行和商家有所收斂,但對於銀行和商家來講,信用卡還是一棵搖錢樹。
  相比之下,支付寶過去根本不收費,即使現在收費了(2016年),也不過是花費額的0.1%,不足國外信用卡費用的10%。更重要的是支付寶不能透支,這也就避免了人們不必要的負債,使人們花錢時有所節制。
  其實我更覺得鮑爾丁教授的文章選擇發表在美國的刊物上,而且是用英文,更有可能是在西方而為西方銀行辯護。因為那些來過中國旅遊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在中國工作,學習生活過的西方人,難免回國後,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談起在中國的支付體驗,而且會滔滔不絕地談到在中國支付時的便利和收費的低廉。而鮑爾丁教授的文章使廣大的西方底層人民——那些根本沒有經濟能力出國旅遊的人——相信,中國人用支付寶是因為沒有其它的支付方式可供選擇,中國的銀行太懶惰;從而依舊認可他們現在費用又高,又不方便,而且又不思進取的西方銀行系統。
  就像西方媒體總是報導孩子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那些精英卻送自己的孩子去昂貴的私立學校,接受嚴格良好的精英教育一樣,我更認為這是鮑爾丁教授在向西方人喊話——西方的支付系統是“最好的”。終歸西方的現實世界需要大批勞動者,而不是管理者;需要大批懵懵懂懂的人,而不是瞭解世界發展的人。
http://www.guancha.cn/JingFeng/2018_05_18_457195.shtml
日本推動“脫現金”舉步維艱究竟卡在哪? 2018-04-16日本天天“蔣”
 
  最近,日本銀行公佈的一項統計結果顯示,2017年日本通過電子化支付的金額達到5萬1994億日元。看上去,這是一個非常嚇人的數字。可是細究之下就不難發現,在全球電子支付呈現燎原之勢的背景下,2017年日本的電子支付金額僅同比增長了1.1%,實在是有點難看。
  再與其它國家比比,日本就更加臉上掛不住了。日本內閣府的統計顯示,中國的非現金支付比例早在2015年就超過了55%,日本卻只有可憐的18%。即使與美國的41%相比,日本也差了一大截。
  另一方面,日本的現金流通量卻多得驚人,在全世界特別突出。日本銀行2017年2月發佈的資料顯示,日本現金流通金額占到GDP的19.4%。而發達國家中,歐盟只有10.6%,美國只有7.9%,英國只有3.7%。即使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這一數字也僅為9.2%。不難看出,日本是名副其實的“現金大國”。換句話說,世界流行的非現金支付方式,在日本根本沒有流行起來,以致有人調侃稱“日本人早已進入了平成年代,金融思維卻停留在昭和年代”。
  生活在現代的人們都知道,非現金支付能顯著提高商業效率,將更多人手從繁雜的現金業務中解放出來,同時還能為各種金融創新提供土壤,因此倍受世界各國青睞。其實,日本政府也提出了10年之內讓非現金支付比例突破四成的目標。可是看一看現在中國的非現金支付比例,早已突破50%而且還在加速提高。即使日本實現目標,也相差甚遠。
  說實話,非現金支付普及不開,並不是日本政府不用心,而確實有“難言之隱”。日元一向因為偽鈔少、攜帶方便、國際兌換性強,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這種喜好也因為日本老齡化的不斷加速而更加根深蒂固。要在一個滿街都是老人的社會裡推廣非現金支付這種新生事物,難度確實非常大。但是,時代在進步,技術在發展,有些習慣總是需要改變的。
  此外,非現金支付在日本難以推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日本金融機構的營收結構。眾所周知,日本大街小巷各種購物場所、休息場所都遍佈著自動取款機,民眾取款非常方便。可是,大多數時間裡,使用者取款一次需要支付108日元至206日元的手續費。在經濟長期衰退的背景下,日本金融機構已經將這些手續費作為了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日本央行很清楚這一現實狀況,因此在推進非現金支付方面不敢步子邁得太大。
  實際上,目前日本地方銀行的淨利潤中,約13%是自動提款機的手續費。而SEVEN銀行等新興銀行,純利潤的99%都是自動提款機手續費。近年來,安倍政府實行負利率政策,更是加深了日本金融機構對自動提款機手續費的依賴。為了彌補其它方面的赤字,不少金融機構上漲了提款機手續費,以擴大收益。如果日本快速推進非現金支付,將直接導致金融機構經營惡化,動搖其經營基礎。
  不過,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因循守舊到最後沒有未來。2020年東京奧運會馬上就要舉行,當已經習慣非現金支付的外國遊客在日本街頭尋找提款機時,日本保守的“現金大國”形象將更為世界所知,這也意味著日本今後將喪失更多全球金融創新的合作機會,徹底陷入閉環。


外媒:中國無人商店發展空間大 網路覆蓋讓人羡慕
  《福布斯》雜誌2018-5-14發表文章稱,近年來,中國的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發展迅速,現在又有了無人商店,雖然這一現象並非中國獨有,但是今年尤為發展迅速,讓人們看到了很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兩大巨頭阿裡巴巴和騰訊今年一月分別開設了自己的自動化商店,總部位於北京的線上零售巨頭京東本月也推出自己最大的無人超市,面積達到246平方米,去年12月京東就開設了中國首家全自動化商店。
  中國擁有開設無人商店最好的環境,顧客習慣于電子支付。而勞動力的情況,也使得中國的商業運營著將很快擁抱這一新科技潮流。
  據《福布斯》雜誌2017年發佈的資料顯示,中國無人商店的經營者擁有與美國線上零售巨頭亞馬遜相似的技術能力。由於中國經濟的整體性增長,互聯網公司總體上都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水準。《福布斯》撰稿人勞倫•迪莉莎•科爾曼說,有人預測通過技術驗證未來發展趨勢的公司過去大多誕生在美國矽谷,未來會更多的出現在中國。
  京東的無人商店採用了面部識別和移動支付的功能,將收銀台變得自動化,阿裡巴巴旗下無人商店貨架上的感測器能夠自動讀取商品價格。騰訊在上海開設的無人商店,自然首選的是非常方便的微信支付。
  丹尼•萊文森曾是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上海資訊技術委員會(IT committee)主席,現在他是一家中國企業的高管,他說:“中國廣泛的互聯網信號覆蓋將進一步説明商店實現自動化。無人商店依靠互聯網來説明處理移動交易,而中國的地理互聯網滲透率非常高,令人羡慕。”
  中國消費者樂於接受新的技術,這是對自動化商店的另一種推動力,據中國官方通訊社的報導,到2017年中旬,中國大約有7.24億手機用戶,超過35%的人經常使用移動支付。科技新聞網站TechNode認為,智慧手機給這個13.7億人口的國家帶來了難以想像的影響,加上城市消費主力軍對購物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大大刺激了無人化商店的發展。
  京東公司的高納德表示,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更為開放,公司的移動銷售占比高達80%以上,遠遠高出美國和歐洲的電子商務水準。他說:“在中國普通消費者在嘗試創新性的選擇時更加靈活。”


無現金支付 台灣排亞洲末段班2018-05-12 聯合報
「無現金支付」在全球日益普及,瑞銀指出,根據最新一期「世界支付報告」,2015年全球無現金交易有4,331億筆,到2020年將成長到7,258億筆。受中國和印度市場大幅成長推動,瑞銀指出,「亞洲新興市場」將繼續成為全球無現金支付成長最快地區,估計到2020年,亞洲占全球無現金交易比重有望「翻倍」、達到30%。
瑞銀指出,亞洲正邁向「無現金」社會;包括印度政府倡導無現金社會,強制廢除500盧比和1,000盧比紙幣,韓國中央銀行積極推廣無現金社會理念,計畫到2020年後「不再鑄造硬幣」。泰國政府啟動「國家電子支付總計畫」推動數位支付。今、2018年2月15日,農曆年除夕,中國大陸總人口的半數、多達6.88億人,都透過微信收發電子紅包,大陸已有超過2/3的網際網路用戶使用手機進行支付。
但亞洲還是有部分國家「絕大多數交易仍使用現金」,反映出全面普及無現金支付方式仍面臨障礙,這些「無現金支付」末段班國家,包括台灣。
根據瑞銀和Euromonitor Passport調查,亞洲仍「高度使用現金」的國家,包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和台灣」,這些國家都有高達80%以上的交易量「仍是用現金支付」。中國大陸雖也大量使用現金,但現金交易僅占總交易量6成多,不像台灣這麼高。亞洲的開發經濟體,尤其是「香港、韓國、新加坡」,現金交易僅占總交易量的2到4成。
瑞銀指出,「無現金社會」指的是已超越現金,「以數位形式」進行貨幣儲存和交換的社會;無現金交易可包含「各種電子形式的貨幣交換」,例如「行動支付、括信用卡/金融卡」交易,與透過實體的硬幣和紙鈔完成的「現金交易」不同。
瑞銀表示,由於科技創新,及智慧型手機的高滲透率,都帶動亞洲市場的這場「無現金之旅」,從未獲得金融服務或較少服務的數億亞洲人口,可透過數位解決方案享受到金融服務的好處,這對社會也會帶來正面的經濟效應。


商店街啟示:網路經濟不能缺大陸2018-05-13中時社論
電商龍頭「網路家庭」旗下「商店街」與境外「蝦皮」競爭,不堪長期虧損而決定終止上櫃,以每股44元收購在外流通股數。本土電商競爭失利,反映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網路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面對挾雄厚資本而來的外來競爭者,台灣業者應如何自處?瞻望未來,台灣互聯網與物聯網相關業者的處境勢必更艱困,台灣需要全局性戰略的再思考。
  全球電子商務發展方興未艾,尤其網路科技崛起與行動通訊普及,推動電子商務的低成本與高效率化逐漸吸引消費者的偏愛與零售業者的投資興趣,電商已大幅取代傳統零售銷售模式。2017年全球電商銷售額超過2兆美元,預估2021年將倍數翻轉,達到4.5兆美元,在這樣的浪潮下,台灣電子商務市場也連年成長。資策會最新資料指出,2017年台灣電子商務規模粗估1.25兆新台幣,已成為新興兆元產業。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台灣,跨境電商平台是全球電子商務市場高速成長的關鍵角色,其背後倚靠的就是網路無國界的特性。某種層面上,這也意味著不同於以往的全球化時代正悄悄來臨。
  傳統的全球化依賴的是商品與勞務的貿易往來,以及產業價值鏈的互通有無,帶動各國的經濟發展。現今及未來的全球化可能更加倚重網路平台的作用,就如同馬雲提出的電子全球貿易平台概念一樣。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也可能產生巨大的質變。
  商店街下櫃雖然背後主因是來自蝦皮的強烈競爭,但本質上還是商店街的使用介面、服務與客戶體驗無法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自然就被全球化的潮流給淘汰。特別是在網路科技愈來愈發達之際,透過網路或新興科技帶動的創新模式,將讓企業面對全球化競爭時更加激烈。商店街案例只是其中一個縮影,未來勢必還會有更多這樣的例子出現。
  但我們可以把全球化視為洪水猛獸嗎?還是應該借力使力、當作企業轉型升級的養分?答案顯然是後者,畢竟全球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另一方面,競爭與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創新動力來源。有競爭,才有危機意識,才能刺激企業創新轉型,也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合作則是獲取資源與技術的重要管道,更是創新不可或缺的部分。迎向全球化,正可加速企業競爭與合作的進行。
  這些年來,自太陽花學運以降,台灣社會反中、拒中、抗中的情緒四處瀰漫,揮之不去。反全球化、反服貿、否認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未來的重要,已成為政治正確,讓企業對拓展大陸商機瞻前顧後,裹足不前,加上其他政治經濟因素,近年台灣企業新投資金額銳減。最近經濟反中範圍擴大,只要具有陸資成分的企業或資金,基本上就不歡迎來台投資或參與併購,這讓台灣企業少掉很多競合機會,也造成台灣經濟向前行動力的削減,這對台灣經濟長期發展而言絕非好事。
  商店街競爭失利案例,很清楚讓我們看到全球化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台灣無法自絕於世界洪流,在新興全球化浪潮中,主導力量已非如過去,悉數掌握在歐美先進國家手裡。由中國大陸帶頭的新興市場力量正在快速崛起,遊戲規則也在重新改寫。不管是由大陸政府發起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政策,或由民間如馬雲提出的eWTP概念,都在在昭示未來全球化的樣貌可能會有一番大幅的轉變。面對如此趨勢,台灣一味抗拒大陸,不肯思考與大陸開啟談判與合作的空間,只會把自己推向斷崖,落入孤島絕境。這真的是台灣人民所期待的嗎?
  民進黨政府顯然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或者是刻意地忽略與逃避,但不論何者,都只會讓台灣未來處境更加艱困。台灣曾經緊緊抓住過全球化機會,透過比較利益與專業分工,創造名留青史的「台灣經濟奇蹟」。未來,全球化仍是台灣經濟再次起飛的不可或缺要件。只是,隨著全球經濟板塊的挪移與重組,全球化的齒輪不再只由歐美先進國家驅動,大陸的角色會更加吃重,甚至成為主要驅動者。如果主政者無法看清這點,針對既有政策做出因應,那麼,對於台灣的經濟前景其實也不需太過期待了。


2017天貓雙11三分鐘破百億 中國現象引發全球共振
雙11進入第九年,線上線下全面融合的新零售浪潮已經席捲全球。海內外超100萬商家線上線下打通,全球52個核心商圈、近10萬智慧門店、60萬家零售小店、3萬“天貓優選”村淘點,將帶來全方位的新零售體驗。

分析師:阿里雙十一銷售額將達244億美元同比漲35%

美國投資銀行SunTrust Robinson Humphrey報告稱,阿里巴巴2017年“雙十一”銷售額將達到人民幣1550-1620億元(約233.4-243.9億美元),2016年,雙十一178億美元,同比增長29%至35%。


2017雙11業績250億美元 是2016美國感恩節三倍

據彭博報導,這一年一度的狂歡節銷售額成長了39%,增幅超過此前花旗集團的預期,也並未受到經濟增速放緩憂慮的影響。活動讓至少82個品牌實現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最大的贏家包括Nike、小米和優衣庫。大約90%的交易通過手機完成,支付峰值為每秒25.6萬筆。

中國電商年度發展報告:中國電商規模全球最大

中國電商佔了全球市場份額的40%。2016年,中國網購規模(不含服務)達到7500億美元,比排名第二的美國(3121億)、第三的英國(1500億)第四的日本(900億)加起來還要多得多。
  中國網購規模大,中國網民是不是最愛“買買買”的一群?答案竟然是NO。最愛剁手的,原來是英國的網民們,2016年,英國人均網購額達到3456.22美元。其次愛剁手的法國網民,人均網購額為1925美元,而他們網購最多的商品,是服裝,不愧是愛時尚的國度。
  最愛網購的,一定是年輕人嗎?德國人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在德國,中老年人才是網購主力!據調查,德國網購主力是24-54歲的人群,而5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網購族的比重達到34.2%。雖然愛網購,不過保守的德國人卻不愛移動支付,只有7%的德國人嘗試過使用移動支付。
  哪個國家網購用戶比例最高?答案是韓國。韓國5062萬人口中,有3500萬的網購用戶,網購用戶比例達到69.1%。
  回應
就英法德那種週六週日商店還愛關門的,網購成績當然不賴了。
  相關新聞
北京網購線上替代線下率達84.8%
英媒:改變世界認知,“雙11”正完爆“黑色星期五”
俄媒:雙11席捲俄羅斯中國網店在俄銷售或漲24倍
日媒:中國的“雙11”促銷是世界上最大的購物活動
日媒:中國“雙11”走出國門向海外推薦國貨
俄媒:俄“剁手族”和中國網民一起狂歡“雙11”
天貓雙11已成全球大IP正拉近港澳台與內地距離
逾200台企走電商 銷售收入千萬元
能否分到雙十一“蛋糕”?韓企很忐忑
天貓雙11要上天為了6箱水果用無人機跨海快遞
中車研製時速250公里以上貨運動車,逐步建立以鐵路為骨幹的綜合快捷貨運網
機器人設計!今年天貓雙11將有4億張人工智能海報
天貓雙11支付新玩法:外國人也可用本地錢包剁手
世界正在上演移動支付“中國故事”
天貓雙11再進化:催生大量機器人新物種
“紙箱漲價危機”下電商備戰雙十一智慧物流大考
阿里巴巴參戰京東“618”購物節勢逼雙十一
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整頓網購亂象:刷單、炒信、刪除差評、虛構交易、虛假刷信譽等將受到嚴厲查處。
淘寶假鞋商家刑罰53萬 阿里要讓售假者感到“切膚之痛”
瑞士斯沃琪手錶(Swatch )集團CEO:阿里巴巴打假比亞馬遜更好
92%消費者滿意雙11商品品質 退貨率6.1%不及發達國家1/3  2017-11-24
美購物季退貨暴增 零售商苦2018-02-19 經濟日報 
掌控大潤發歐尚 阿里巴巴224億港元入股中國最大賣場運營商高鑫零售
騰訊入股「家樂福中國」2018-01-23 聯合報 
繼沃爾瑪、大潤發後,在中國大陸設點的外商零售業家樂福也撐不住,向陸資招手賣股。法國零售商家樂福昨天宣布,騰訊與永輝超市將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且家樂福與騰訊已完成戰略合作協定。

陸淘汰戰激烈 台品牌大潰敗2018.1.4旺報
 
有別於大陸經濟近年迅速發展,台商在陸卻節節敗退。除傳統製造業因大陸人口紅利消失、環保轉嚴被迫自大陸撤退外,知名台商品牌如達芙妮、太平洋、遠東百貨近來也面臨關店,另外中國大潤發、金錢豹轉售,康師傅業績慘跌,石二鍋、永慶房屋等退出,雖逢新年開局,一場在陸台商的生死淘汰戰,已經上演。
  軟實力不再 慘淪輸家
比起製造業的危機,品牌業者的潰敗或許更值得關注,例如去年王品旗下石二鍋因「獲利空間不足」,10月底將16家大陸門市收攤;從2月證實已開始求售,潤泰集團旗下的中國大潤發也選在11月中賣給阿里巴巴集團。
  如果說中國大潤發是「見好就收」,綜觀近年,曾為大陸銷量第一女鞋品牌的達芙妮,兩年內縮減1030個銷售點,幅度達約兩成;康師傅獲利大減、統一宣布不再賣泡麵著手轉型;太平洋、遠東百貨關店近半;歐迪芬內衣、台菜連鎖鹿港小鎮、美食百匯金錢豹轉手陸企;永慶房屋、錢櫃等品牌也退出大陸市場等,可看出連台灣引以為傲的「軟實力」,都出現莫大考驗。
  抓不住市場 難挽頹勢
早前由大陸台商在東莞合資成立的大麥克賣場宣布打烊時,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就曾表示,大家對台商製造業的退出,已是耳熟能詳,但如今內需零售業也敗退,「大麥克出局,是個大的訊號」,顯示台商轉型若無法抓住市場走向,就難扭轉頹勢。
  電電公會在今年中的調查,就明白提出台商在大陸面臨8大困境,包括經商成本高漲、陸企崛起競爭激烈、查稅頻繁、人才流失、中美經貿對峙加劇、外匯管制力度增強、反避稅法條款衝擊,而調查報告也憂心,隨著台商在陸經營困境顯露,競爭力下滑,兩岸冷對抗將更加劇台商困局。

紛紛敗走海外“巨鱷”在中國輕鬆賺錢日子結束了2018.1.21中國之聲

  繼2016年下半年關閉中國內地10家商舖後,近日,來自英國的百貨品牌馬莎關閉經營多年的天貓旗艦店,這意味著,馬莎百貨——這家有百餘年曆史的英國零售巨頭,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
  “水土不服”飽受詬病
  瑪莎百貨(Marks&Spencer)是英國最大的跨國商業零售集團,亦是英國代表性企業之一,在英國零售商當中具有最高的盈利能力。是一家以自有品牌為驅動的百貨公司,和宜家的經營理念類似。
  馬莎用了10年的時間先後開了15家大型門店,但始終沒有在中國建立起品牌知名度,甚至有媒體稱“馬莎百貨犯下了幾乎所有能犯的錯誤”:如服裝款式老氣、斷碼嚴重、不符合中國消費者審美、本土化不足等,都是馬莎百貨在中國10年間飽受詬病的原因。
  這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了,但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過去一年,跨國公司紛紛以各種形式退出中國,比2016 年還要集中。據不完全統計,2017 年退出的跨國公司數量要比2016年多出一倍以上。
  “遠來的和尚”很難念好中國的這本“經”嗎?
  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各種外企品牌開始進進出出中國市場;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各行各業的品牌知名度逐漸在世界打響,而最近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在國外做的風生水起的品牌企業在中國開店卻紛紛虧損,甚至最後不得不全線撤出中國。
  簡單分析這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或許我們可以有所收穫。
  英國最大時尚電商ASOS鎩羽而歸
  英國的最大時尚電商ASOS,它僅在中國堅持了兩年半就全面退出……累計虧損了520萬英鎊。
  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ASOS認為他們價格親民的時尚單品能夠從阿里巴巴等本地電商手中搶走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在兩年的嘗試之後,ASOS中國地區的業務虧損了520萬英鎊。
  ASOS在中國鎩羽而歸,證明了在歐美成功的模式並不一定適合亞太市場的情況。
  中國電商市場活躍
  中國電商市場異常活躍,消費者在電商市場的選擇甚多很難吸引消費者;
  眾多快時尚品牌的競爭
  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結合線上線下進行全渠道營銷,些品牌在營銷、退換貨便易程度等方面的優勢,都將給ASOS帶來不可避免的競爭壓力。
  韓國易買得
  2017年5月,韓國新世界集團旗下的大型超市易買得將在華的5家店鋪出售給擁有卜蜂蓮花的泰國正大集團。目前在華只剩無錫一家超市,隨時都可能被拋售。
  易買得早在1997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由於本土化欠佳,賣場裝修、商品擺放等都沒有適應中國消費者的習慣,近年也遭遇連續虧損,2015年虧損351億韓元(2.1億人民幣),2016年虧損155億韓元。
  英國超市品牌Tesco
  2014年,英國超市品牌Tesco從中國市場撤離,將所有門店注入與華潤萬家成立的合資公司,認購20%的股權。而在2004年進入中國市場時,Tesco還是雄心勃勃,計劃在五年內投資400多億元,開設50個商場和30個購物中心,可惜,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選址和管理水土不服
  歐美人習慣週末或假日驅車去郊區進行採購,延續這樣的思路,Tesco把大量的超市都選擇在郊區、場地和車位雖多,卻忽略了當時中國人均有用車輛較少、交通不便的情況;
  本土化不足
  再者Tesco的高管多是英國人士,對於中國本土的情況缺乏認知,導致決策低效、本土化不足。例如,當時Tesco採用全國統一採購,很多食品無法根據地域口味差異進行調整。
  事實上,那些曾經風生水起的老品牌也在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比如:風靡一時的三星、東芝等海外品牌手機;松下、索尼等老牌家電等。
  據統計,在中國2017年銷量最好的前十手機型號中,國產品牌佔據八席。Oppo R9s成為去年中國銷量最好的一款手機,市場份額達到3%。而蘋果是唯一躋身前十的海外品牌。
  2015年,松下中國正式宣布終止中國區域內的電視生產和製造業務。
  2017年的3月17日,中國美的集團收購東芝公司白色家電業務,這家日本家電巨頭品牌也就此在中國淪陷。
  中國市場這麼大,為什麼眾多國際品牌都紛紛敗走?
  面對偌大的市場、令全球廠商覬覦的消費力,國外“巨鱷”因何無處下嘴?經營模式、市場定位、商品選擇……儘管每個品牌都有著個性化的理由,但未得天時地利人和,總是他們共有的悲哀。
  無法遵守中國的相關政策
  比如近日宣布退出中國市場的來自澳洲的澳勵娃奶粉,就是由於沒有獲得配方註冊,無法遵守我國最新發布的“史上最嚴”的奶粉新政相關規定。
  選擇入鄉隨俗還是“水土不服”?
  不論是歐美品牌還是日韓品牌,一旦是發展出色的,都是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後,及時調整產品風格,對品牌進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來適應中國消費者的品位。
  是寧要品牌特色,還是要當地市場?這其實是一個兩難選擇。2016年,滴滴和Uber在中國市場結束了死磕局面,Uber難以忍受巨額虧損,退出中國市場,該公司業務併入滴滴,並換取了一定比例的股權;2017年麥當勞選擇賣掉了企業並進行品牌授權,中國內地2400多家門店的老闆換成了中信……
  縱使陸續有越來越多的海外品牌以各種形式退出中國市場,然而在如今消費升級浪潮之下,國內新興消費群體的潛力依舊對海外品牌有著無窮吸引力,沒人可以斷定他們不會捲土重來。
  但是,對於所有的全球正在“走出去”的企業來說,市場永遠是對的,讓消費者買賬才是正理;如今,中國的眾多企業正在大規模地“走出去”,並且正迅速成長為世界重要的直接投資輸出國,那更要吸取這些在中國市場“敗走”的海外品牌的教訓,避免自己在海外市場重蹈覆轍。
  回應
 他們進來時享受了超國民待遇,佔盡了政策紅利的便宜,中國本土資本則被政策打壓而處於劣勢,他們想不賺錢都難。只要想想減免的土地成本、各種應納稅費佔一家企業毛利的多少,就知道他們所謂的“市場競爭力”來自哪兒!當他們被取消了超國民待遇,必須與中國資本公平競爭時,輕鬆賺錢的好日子自然就結束了。
 品牌固然重要,但價格必須適合,質量必需保證,要是這三者缺一,那就是自砸品牌,無人問津!
 中國市場競爭太激烈,而且變化速度非常快,只有適應這種競爭程度的人才能在這裡生存
 物競天擇,前幾年是生物大爆炸,現在則是生物劣汰,沒毛病

台商品牌敗走大陸市場的真正原因2017-07-25 

由於現政府有意疏離中國,所以台灣官方經常有意無意的製造一些敵視大陸的氛圍,特別是隱喻一些台商在大陸經營失敗的例子,好像這些台商的失敗是來自對岸的打壓,很多經營不順遂的台商也多所附和,因為這樣可以合理化自己的失敗,讓投資人不會怪罪自己的無能與無知!
  其實大部份台商企業與品牌在大陸市場失利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發生了根本性的經營失誤,就算去的早,曾經賺到一些時間財與機會財,但當大陸市場不斷成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之時,自己企業的經營競爭力並未同步提升,經營自然越形艱困,最後只能打包走人!
  台商品牌最明顯的經營失策,是只會賣物美價廉,以提供高CP值的量大產品為主,在早期大陸物質缺乏,本地貨品質低劣,進口商品又太貴的局面下,自然能賺得滿缽滿盈,但隨著大陸家庭日漸富有,當地老百姓的品味日漸提高,台商品牌的市場地位已從高檔降為中檔了,像溫水煮青蛙般,很多台商沒太感覺這種改變,多數台商的對策是以更低的進料與生產成本來維持利潤,壓低成本下的商品水準更形低下,這種向下沉淪,反市場操作的策略,是很多台商品牌的因應之道。
  反觀日漸茁壯的品牌,不論是台商,陸企或外資,都是敢於向高品質與高價挑戰的一羣,......
  第二個台商品牌業者在大陸常犯的錯誤是“缺乏自有店面”....
  第三個問題是台商品牌常會輕忽“產業環境與經營模式的改變”,....

美媒:中國年輕消費者不再迷信洋貨

  美國“商業內幕”網2018-5-10文章,原題:中國消費者不再像以前那樣把美國產品理想化,這對蘋果和特斯拉來說是壞消息  幾十年來,中國消費者一直更青睞外國品牌,認為美歐企業製造的產品比國內產品質優。但這種看法如今越來越過時。
  1985年以前出生的中國人中,存在一種認為“外國貨(比中國本土產品)更好”的心態,但1985年以後出生的人有著不同心態。初創企業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李斌說:“1997年我首次到訪英國時,覺得中歐之間差距相當大。但對90後來說,如今他們到了歐美,並不覺得(中西)存在明顯差距。”
  這種觀念變化正在許多曾被西方品牌主導的市場中顯現。瑞信銀行近期的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日益表露出“對本土品牌的偏愛”。研究顯示,90%以上年輕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國產品牌家電。尼爾森公司公佈的資料則顯示,過去10年來,生產食品、飲料或個護用品的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份額增長3.3%,已達近70%。
  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現在被華為、OPPO、vivo和小米等國內品牌主導。蘋果是唯一躋身前5的外國品牌,但近年來,該公司接連被中國本土品牌攻城掠地。李斌認為,本土智慧手機品牌崛起,既歸功於消費者感到品質差距在縮小,也與當智慧手機“依賴本土服務、本土軟體、本土支援和本土資料”時能更好地為使用者服務有關,“這正是三星和蘋果在中國市場份額減少的原因。”
  這種趨勢也已出現於汽車產業。2017年中國本土車企佔據國內市場44.2%的份額,明顯高於2014年的38.4%。李斌表示,鑒於許多本土品牌的售價已然與外國汽車相似,中國車企的市場份額上升更加令人讚歎。(作者哈里森•雅克布斯等,王會聰譯)
  回應
 沒什麼啦,從出口轉內銷到中國製造,我們產業升級啦,生活品質也升級啦,同樣的品質小白菜的價格,為什麼要用同樣的品質翡翠白菜的價格?
 監管強起來,品牌就起來了,假冒偽劣無處遁形,國內品牌消費信心就起來了,
 從世界歷史看,過去有上千年的時間是全世界追中國產品。二百年來,中國落後了,但是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在很多消費品行業已經趕上來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還會是使中國成為世界的領先者。西方需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政策,是實行封鎖使自己隔絕於中國的發展之外;還是努力融入中國的進程,實現自己的共同發展。政策和策略一旦出錯,西方某些國家二十年後就會發現自己被中國忽視的結果就是被世界拋棄。不過話說回來,西方政治從來就沒有遠過二個任期的見識。
 因為前些年美國是老師,但現在:美國已是“巫師”
 你看看日本企業最近兩年爆出多少企業資料造假醜聞(高田、神戶制鋼、斯巴達、三菱等),歐美也有一些企業出現產品品質和資料造假問題(德國大眾汽車尾氣排放資料造假),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不要迷信國外品牌。如果中國人自己都不支持自己的企業的話,那中國的企業就不太可能在國際上創造出另中國人驕傲的成績,更不要談什麼實現中國夢了。


阿裡雲與亞馬遜雲業務對比2018-5-14新浪財經
  4月底的時候,阿裡宣佈增資收購晶片設計公司中天微,同時,宣佈了自家AI晶片Ali-NPU,在整個中國科技圈都是一個個大新聞。隨著阿裡雲的規模越來越大,減少對西方晶片的依賴變得越來越緊要,尤其現在中美貿易戰對壘的情況下。
  阿裡雲業務在過去三年保持了73%的複合增速,截止17年上半年,阿裡在IaaS市場佔有47.6%的份額,一季度雲計算業務增長超過100%,毫無疑問雲業務是公司未來一個重要的板塊。
  阿裡也在不斷拓展雲業務,目前公司業務遍佈18個國家,近期剛剛宣佈在印尼新建了資料中心。
  估值
  過去兩年,阿裡雲計算按季增長都在50%以上,雲計算老大亞馬遜的增速大約少一半,同期,阿裡的股票回報率是88%,亞馬遜是97%。
  摩根士丹利預計亞馬遜AWS毛利在2020年會達到400億美元,同時表示了如果亞馬遜的市值能達到萬億,那麼AWS將值2700億美元,因此推斷AWS的前瞻PS大約是6.75倍。對阿裡的雲業務,摩根士丹利近期將其估值從390億美元提高到了680億美元。
阿裡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2018-02-02
在1月份的一個由美國風險投資資料庫CBInsights舉辦的賽事,華爾街投資者在全球選出64家各個領域的熱門公司中,選出一家認為最值得自己投資並能夠長線持有十年的公司,結果竟然是阿裡和亞馬遜的最後對決,而最讓人驚訝的地方在於,阿裡巴巴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這至少傳遞出了兩個資訊:1、以電商起家的阿裡和亞馬遜所代表的市場空間和確定性最受肯定。2、兩家公司已經到了針鋒相對的位置。
  10月中旬,阿裡市值曾短暫超越亞馬遜,然而短短三個月,亞馬遜市值陡然拔高了2000多億美元,阿裡巴巴則近乎原地踏步,如今亞馬遜市值已經超過6700億美元,而阿裡巴巴4800億美元,差距重新被拉開,這究竟是為何?
  今天,阿裡巴巴與亞馬遜公佈了財報,謎底揭曉。
阿裡巴巴:阿裡巴巴營收為人民幣830.28億元,同比增長56%,淨利潤為人民幣233.3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71.57億元增長36%。淨利潤為人民幣270.0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24.91億元增長20%。收入受到新零售業務的刺激超預期,核心電商業務實現持續高增長(+57%),雲服務同比增加106%,而利潤則受廣告業務和文娛業務的影響低於預期,加上阿裡公佈收購螞蟻金服33%的股權的影響,盤中阿裡大跌6%。
  亞馬遜:淨銷售額為604.5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437.41億美元同比增長38%。第四季度淨利潤為18.5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淨利潤7.49億美元相比增148%;亞馬遜第四季度運營利潤為21.2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2.55億美元相比增長69%,四季度收入和利潤都超預期(自然全年超預期)。不過第四季度淨利潤中包含了美國稅收改革法案所帶來的一筆約7.89億美元的暫繳稅款利益,除去這個,亞馬遜還是那個亞馬遜,收入持續高增長,利潤人為壓得很低,亞馬遜盤後大漲超6%。
  一漲一跌之間,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兩家進入到決賽點,東西方最具競爭力的公司?
  一、阿裡與亞馬遜,大漢與古羅馬
首先要承認的是,亞馬遜和阿裡巴巴的確相似的地方。
1)都以電商起家,都用電商改變了零售的生態
2)都有一個從一而終的優秀領導者:馬雲、傑夫貝索斯
3)在各自的市場中獨佔鰲頭,中國市場阿裡巴巴處絕對優勢,歐美地區則是亞馬遜的天下
4)都往雲計算方面發展
  但從根本上看,亞馬遜和阿裡巴巴在電商的發展路徑就有所不同。
  亞馬遜(AMZN)成立於1995年,以網上書店的切入點,不斷豐富品類,投入大量資本建設倉儲物流基礎設施,依靠規模優勢成為綜合電商公司,2010年後為了應對市場的競爭開始引入協力廠商,如今協力廠商服務的收入與自營已經對半分,亞馬遜又具有了綜合電商平臺的身份,16年開始,開始利用從06年就開始準備的至今已經成熟的雲計算業務切入線下,收購全食、佈局線下無人商店Amazon go,這個階段,亞馬遜建立起了一套依靠技術的體系,物流、資訊流、財流實現了自我加強的閉環,這是亞馬遜可以20多年不賺錢但仍然被資本市場接受的底氣。
  亞馬遜想成為最為成功的公司,圍繞著“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策略,引進協力廠商,發展電商平臺都是為了應對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投入的雲計算和Echo智慧影響為了搶佔未來零售的入口和話語權,不斷跟新服務與科技,解決消費者痛點。本質上,亞馬遜原本的初衷注重在消費端。
  阿裡巴巴1999年成立以來就做網路交易平臺建設,並通過對各領域的切入,依靠中國審查政策優勢,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平臺式電商企業,一直保持60%以上的毛利率水準,阿裡巴巴始終為了做大電商平臺,直接對雲服務,金融服務上投入,培植菜鳥整合現有資源以補足。阿裡巴巴要的,並不是自己下海幹活,而是想成為一個超級節點,成為商業到客戶的必經節點,扮演一個“收稅人”的角色,並通過自身的絕對優勢去影響商務邏輯,所以阿裡有著亞馬遜無法理解的多範圍擴展熱情。本質上,阿裡的業務是更加傾向於TO B的。
  亞馬遜和阿裡巴巴代表了兩種電商服務模式,亞馬遜通過Prime服務歐美發達國家龐大的中產階級,通過高效的物流服務解決地廣人稀國家的服務問題,再通過科技精確定位人群,優化物流成本以獲取最高的利益,所以亞馬遜天生的基因就是習慣於精耕細作。
  阿裡巴巴所要發展的電商平臺以及平臺相關的金融服務,菜鳥物流等,是一個可以打包輸出的電商解決方案,如何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以吸引商家,並通過商家的規模化來提高使用者的粘性,方式雖然粗獷但也很有效,從這一點看,阿裡巴巴的野心比亞馬遜更大。
  隨著兩個電商帝國的擴大,入口與流量是未來資料時代的必爭之地,亞馬遜正在泛娛樂產業發力產生內容流量,利用智慧音響充當入口,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廣的業務將會讓兩者的重疊度越來越高。而阿裡巴巴也正在發展自己的自營業務,提高產品的品質,天貓與淘寶業務收入的不斷靠近就是最為明顯的證據,2016年年報中,阿裡GMV天貓和淘寶分別佔據42%和58%,差距還在不斷縮小。
  這兩家世上最強大的互聯網帝國,有點像巔峰時期的古羅馬與大漢帝國,各自在彼此的疆域茁壯成長,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兩種迥異的制度,但並不妨礙各自成為當世最強大的帝國王朝,何其妙哉。
  二、帝國崛起的必然
電商在to B 端滲透率繼續提高是趨勢,而對於to C端,電商帶來的便捷度已經不再能滿足消費者,從兩個公司的財報看,都能看出電商業務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就算如美國和中國已經發展至成熟的電商生態,網上購物額占零售總額分別是10%/15%。這是因為純網上電商帶來的有限體驗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以重新啟動電商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阿裡和亞馬遜都在早些年已經著手準備線下的佈局,在新零售的刺激下,以中美兩國為首的電商滲透率將會持續提高。
  消費升級與基礎設施的完善帶來增量。阿裡巴巴的核心電商業務從淘寶轉向天貓,C2C業務向B2C的轉移,網易嚴選的興起等都是消費者從價格導向變至品牌導向,這些處於消費升級的國家將是大機會。而一些網路開始普遍化的國家,電商的發展就很有可能走過去中國走過的道路。
  亞馬遜有3.1億用戶,其中44%通過亞馬遜搜索產品,阿裡巴巴有4.93億月用戶,其中有4.43億是活躍買家,兩個分別以歐美和中國為根據地的國家,地位已經難以動搖。無人商店,超級商場等新零售形式處於領先地位。亞馬遜以其多年積累的物流節點、平臺技術積累已經亞馬遜坐擁三分之二的美國線上消費者,佔據34%的美國線上零售市場,而阿裡巴巴在線上零售B2C業務超過60%,C2C業務佔據90%的份額,積累的大量商戶已經形成了強用戶粘性,未來R&D的投入的大幅增加將會擴寬其護城河,而未來的爭奪的核心技術,在於雲計算。
  亞馬遜各種黑科技已經可以支持無人商店的運營,全球領先。Amazon go代表的無人商店是一次零售行業革命性的升級,是真正意義上的“takeand go”,這個與其說是一個商店,不如說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不僅可以通過自動化設備運營商店,還可以對用戶進行畫像,成為可貴的資料收集器以進行精准行銷。這個系統則基於雲計算這個大腦。每一次時代進步,帶來的是服務鏈越來越長,這背後是需求的精細化,雲服務為基建,線上線下場景提供入口,大資料和演算法為回饋,這樣的一個生態會自我增強。從發展的進程來看,AWS已經盈利並貢獻超過一半的經營利潤,而阿裡巴巴雲服務雖然領先,但仍處於前期高速發展階段。
  根據亞馬遜財報,亞馬遜雲業務依然是該公司增速最快、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去年四季度,亞馬遜雲業務同比增長45%,運營收入達到13億美元,占到亞馬遜總營業收入的64%。這項業務的實際營收從去年同期的35.4億美元增長至51.1億美元,增長超出預期。
  同時阿裡巴巴本季度雲計算季度收入再創新高,同比增長104%達到36億人民幣,環比增長21%,占總體收入的4.3%,過去四個季度阿裡雲的總營收為111.7億元。 亞馬遜雲服務稱霸全球,阿裡雲稱霸中國,雖然阿裡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小,但是佔據著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未來不僅在電商行業,雲計算業務是未來的必爭之地,阿裡的出海或者保住自己在國內的份額還需要雲計算做精准配對,阿裡的野心需要靠其支撐,這樣必然會掀起與亞馬遜的全面競爭,擁有雲計算優勢的亞馬遜和阿裡巴巴,馬太效應將會讓兩家擁有成本和效率上無法比擬的優勢。
  亞馬遜佔據美國34%的線上零售市場,華爾街公司Needham的研究報告則指出,到2021年,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可能增至50%,而阿裡巴巴的份額上升的趨勢也還沒消除,由於雲服務本身所運用的廣泛性,其本身在變現後就會成為新的增長極;時間上、投入上的差距無法讓後來者短期內輕易趕上,當技術成熟後,將會成為具有巨大價值的資產。無論是亞馬遜還是阿裡巴巴,他們共同的需求都是讓自己成為商業的規則制定者,作為一個超級仲介,所有商業活動都要經過它,技術的升級,物流的建設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所以推到盡,未來很可能將只有兩個電商帝國佔據全球電子商務。
  三、帝國博弈的勝負手:第三世界屬於誰?
關鍵在於第三世界國家,由於亞馬遜起步早,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早有佈局,而且由於文化相近,進展相當順利,最近亞馬遜也在大舉進軍澳洲。
  但是亞馬遜並不太適應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尤其是人口密集國家,政治、文化的複雜性讓其難以完全進入,在中國就是例子,如今亞馬遜只有0.8%的市場份額,手機端進展緩慢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流量入口上,亞馬遜在智慧音箱獲得巨大的成功,這是優勢,但這更大可能是在短期內擴大在發達國家的優勢。在物流體系上,雖然亞馬遜發達,但不能直接移植到發展中國家。
  在發展中國家PC普及率或許不高,但手機倒是更容易普及,正如過去的中國,支付方式,更清楚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消費者習慣,在這一點上,阿裡巴巴佔據了絕對優勢。
  高盛的資料顯示,2016年亞馬遜支付(Amazon Payments)處理的交易額僅為60億美元。根據艾瑞對具有經濟效益(產生手續費或營收)的交易規模進行的統計,16年支付寶一個季度的交易就超過7萬億。亞馬遜支付有3300萬用戶,而阿裡巴巴的支付寶有4億用戶。
  亞馬遜執行長期保證“低價”策略,本能地就會不斷盤剝供應商,容易造成關係惡化,而阿裡巴巴則因為其“平臺化”策略,只提供市場,並直接為當地的物流網路、支付體系提供技術服務去切入市場,當地語系化的策略讓阿裡巴巴的吸引力遠比亞馬遜強。
  另外,正如上文所說,阿裡巴巴的模式適合整合電商技術的輸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技術輸出、收購公司比亞馬遜直接在別國建設自己的根據地更加容易被接受。阿裡巴巴今年4月順利10億美元收購影響力遍及東南亞六國的電商平臺Lazada,又通過Lazada將新加坡線上雜貨店Redmart,整合本地兩家企業在物流方面的優勢就是做好的佐證。
  尾聲
兩千年前,同時進入巔峰時期的古羅馬與大漢帝國,礙於地理的阻隔,無法短兵相接,今人都猜測當羅馬鐵騎遇上大漢軍隊,勝負如何?
結果確實很難判斷。可現在,互聯網讓這種情況成為可能,亞馬遜與阿裡在全球化時代,定會不斷碰撞,這一場大戲才剛剛開始。
所以,當第三世界被阿裡巴巴收入囊中,問題就變成:
下注阿裡巴巴和亞馬遜,押注發達國家和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你會怎麼選?
  回應
不錯的分析
不用費腦了,兩頭押注就行!
https://www.gelonghui.com/p/165256
支付寶用戶數怎麼超越了QQ  2018-05-14新浪財經
  支付寶超越QQ用戶數,開啟了中國互聯網下半場。隨著微信用戶數也被超越,互聯網下半場將進入高潮。在這一階段,海外市場重要性凸顯,全球化運營成主流,未能全球化的互聯網公司將必然掉隊。
  阿裡巴巴2018財年第四季度,中國零售平臺的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5.52億,截至2018年3月31日,支付寶與其全球合資夥伴一起在全球為約8.7億年活躍使用者提供服務。支付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移動支付服務商。
  其實,支付寶是不是全球最大移動支付服務商並非主要問題,因為不管騰訊多少次以小道消息的方式暗示微信支付使用者數超越支付寶,但在市場份額上卻呈現下滑趨勢,已經失去了超越的機會。
  在一般人的眼中,作為社交工具,QQ和微信在中國是做到了極致,其用戶數也必然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居於遙遙領先的位置,由此也會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從而實現市場通吃。可是,不僅市場通吃沒有實現,騰訊的流量也被以頭條為代表的新興力量分走了很多,現在,連用戶數第一的帽子也要被摘掉了。
  騰訊2017年財報數據,微信總月活9.89億,同比增長11.2%,QQ月活躍帳戶為7.83億,同比下降9.8%。截至2017年12月,微信支付綁卡用戶已超過8億。
  “騰訊用戶數被超越”這個“第一次”靠的是國際化大趨勢
  我們之所以用支付寶與QQ相比,主要是兩者都是中國互聯網應用的元老,而且也是中國互聯網業務應用成功轉型為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典型代表,兩者的用戶數對比非常具有歷史感,也具有行業發展象徵意義。
  在國內,支付寶的用戶數是肯定比不上微信或者QQ的,畢竟社交軟體需要每人一個,而支付寶在很多家庭都是“家庭帳戶”,通過這些年努力挖掘個人價值,支付寶才逐漸成為個人應用,但距離社交軟體的高普及仍有很大距離,或者說永遠也達不到。
  但是,缺乏個人化社交傾向的支付寶卻具有顯著的全球化基因,畢竟,不管世界各國文化與傳統如何,“錢”都是通用的,主要的壁壘只在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金融管制。
  也就是說,微信QQ走出海外因為文化、語言和風俗等原因基本上沒有機會,但支付寶卻可以憑藉人們共性的“財商”而沒有障礙的成為世界應用。這一點,已經被證明。
  在20國海外青年海選中,“支付寶”為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後來被一些媒體和機構改成了“移動支付”),並且在過去三年多時間,在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等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螞蟻金服和當地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出當地人用的“支付寶”, 這些帶著中國移動支付技術標準和商業模式的“支付寶”走出了一條中國互聯網企業國際化的成功之路。
  用戶數被接連超越,中國互聯網的騰訊領軍時代即將終結
  即便只是比較國內用戶數,阿裡巴巴的中國零售平臺年度活躍消費者在上一個財季每個季度都在加速增長,1200萬、2200萬、2700萬、3700萬,一年增長了9800多萬,而同一時期,騰訊的微信的全球用戶數僅僅是從從9.38億增長到“超過10億”,而不再有具體數字提供。
  綜合起來看,支付寶超越QQ用戶數,開啟了中國互聯網下半場。隨著微信用戶數也被超越,互聯網下半場將進入高潮。在這一階段,海外市場重要性凸顯,全球化運營成主流,未能全球化的互聯網公司將必然掉隊。
  回應
 馬化騰的騰訊是一個遊戲公司,騙我兒子的錢,讓我我兒子不能安心學習!馬雲騙我媳婦的錢!
 你認為騙你兒子錢只能說明小孩自己沒自製力你自己沒教好,媳婦買點東西都說騙錢只能說明你自己沒本事,讓媳婦費心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你活的真失敗!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8-05-14/zl-ihapkuvk1976526.shtml
中國企業應該跟小米學什麼2018-05-10新浪財經
  在新的時代裡,社會消費環境變了、產業模式變了、客戶習慣變了,中國企業要繼續成長,更需要從小米集團的發展經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示。
  2018-5-2,對於中國新經濟是不同尋常的一天。因為小米集團在此時準備完畢,開始通過公開發行股票的形式向世界宣告自己已經邁入了成熟發展階段。在一個有上萬家上市公司(含新三板)的國家,上市本沒有什麼值得炫耀,但小米是中國第一家(可能也是世界首家)只用七年時間完成從零到1000億收入規模的公司,卻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原因有三:
    小米速度。小米是中國第一家(可能也是世界首家)只用七年時間完成從零到1000億收入規模的公司,有理由成為中國成長最快大公司;
  一、重新認識你的產品屬性才能創造新價值
  手機並不是一個新產品,它的通訊價值早就被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國際廠商所挖掘完畢,它的智慧價值也基本被蘋果、三星等新興代企業所佔有。這個時候開始做手機的小米必須找到新的產品價值屬性才可能生存,可貴的是小米發現了一個早已存在,但被人忽略的特點——那就是手機(以及其他時尚電子消費品)是一種價格彈性較高的商品!
  所謂價格彈性高,是說產品的價格稍稍變動一點,就會引起銷售量更大的波動。手機這樣的電子產品,在功能不變條件下,只要價格比市場其他產品低,就可能帶來更多的銷售量增長。在當今的手機市場上,多數智慧手機廠商採用高價格策略獲得利潤,這樣的競爭格局恰恰給小米利用手機價格彈性高這一屬性,制定一個更低的價格並大幅度提高銷售量提供了良好的參照系。所以,小米雖然在2011-2012年才推出前兩款手機小米1和小米2,但卻能憑藉良好的“性價比”快速獲得上千萬台的銷售,2014年就沖進中國智慧手機市場佔有率第二位。時至今日,手機產品依然貢獻小米集團70%的銷售收入,幫助公司實現了700億人民幣以上的回款。收入從零到700億,小米只用七年時間就完成了手機產品的逆襲。銷售快速突破的背後,是小米產品定價的成功,而這一成功的原因就是小米認識到了手機產品價格彈性高這一基本經濟屬性。
  當然,小米利用價格彈性特點建立的高性價比產品體系,也會給這家公司帶來新的挑戰。隨著公司規模擴大,投資於全球終端網路建設和外部生態體系的資金需求會不斷增加,公司的固定成本提升加快,小米必須保證產品銷售量的更快速增長,才能使公司始終處於盈虧平衡點之上。反之,如果小米產品的銷售量下降,會推動公司更快速的進入業績下降甚至虧損局面。2015年小米出現虧損,就是因為銷量下降的原因。因而,我們如果預判小米的經營業績,不必等到下一年度披露財務報告,可以從當年新推出的產品數量和銷售情況進行估計,這也是小米產品的價格屬性所決定的。
  二、重新認識你的價值鏈才能建立新模式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全世界的企業用了大部分的時間在重複做一件事,那就是優化和完善自己的產業鏈條,力爭讓自己有更大的能力控制上游的供應,也能更好的控制下游的銷售。所以,我們看到電力、鋼鐵公司去投資經營礦山,汽車公司去投資經營消費金融……這樣的模式之所以普及,是因為在這樣的時間段內,企業和企業的競爭,表現的形式就是你的產業鏈和我的產業鏈誰強誰弱,企業的模式就是讓自己進入和佔有產業鏈的所有環節。
  但是,我們發現近十年間,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這樣的產業模式正在迅速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生態網路模式,企業競爭正在從產業鏈條競爭提升到生態網路競爭的新階段。小米公司得到迅速成長,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一新的趨勢,構建了“小米生態鏈”。
  小米是一家手機和智慧硬體消費產品企業,按照傳統的製造企業方式,小米首先應該去建立不同產品的生產體系,成立不同的下屬企業,成為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型企業集團。但是,這種模式帶來有效控制的同時,也將帶來高的資本投入和重資產。小米的創新之處在於,對於手機,採用委託加工的形式,借助於成熟的生產能力控制品質而非自建工廠;對於其他電子消費產品,小米通過生態鏈的形式,利用小米資本、小米品牌和小米管道三個主要優勢建立的三角型關係,把社會生產體系中優秀公司發現出來,並納入小米的生態鏈。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小米在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充分放大了自己品牌和管道的變現能力,進一步提升收入;其次是有限的資本參與,一是可以讓小米和這些生態鏈上企業的關係緊密,二是也保留了投資增值獲益的可能。
  小米模式,對於廣大的中國製造企業來說,是一個嶄新的模式突破,它打破了傳統的製造資源分割和過剩格局,使得製造企業在同一平臺上跨界發展成為可能。未來,會有更多中國企業利用這種模式,重組產業價值鏈,獲得更高增值。
  三、重新認識你的客戶才能發現新動能
  每家企業都在經營,每家公司都能認識到客戶對於企業生存的核心意義。但不同企業的差異在於,是選擇做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還是選擇做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組織。在很多企業裡面,是以自己的假想為中心而不是客戶真實感受為中心,以自己擅長做的事情為中心而不是以市場需要做的事情為中心。小米的成功,恰恰說明了如何做一個客戶為中心的企業。
  小米的核心資產是什麼?炫酷的產品、創新的模式,還是各地的小米門店?我認為都不是,這家公司的核心資產是“米粉”!是小米長期經營的1.9億活躍用戶。“和用戶交朋友,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充分說明小米從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到產品進入市場,全生命週期都在用戶的參與基礎上。小米是一個有互聯網基因的產品公司,可以從一開始就把發展用戶作為首要使命,同時利用互聯網傳播的新模式,快速低成本的擴大影響力。
  小米的生命力建立在1.9億活躍用戶的基礎上,有了這樣一個平臺,小米可以從應用端獲得設計創意,現實痛點,解決方案和大量口碑,也可以投入大量的產品線獲得收入增長。但是增加、保有和留住米粉的挑戰也是巨大的,這需要小米傾注最大的資源和關注,給用戶全面的價值體驗。互聯網經濟有時也是眼球經濟,用戶審美容易疲勞,用戶切換成本也不高,這就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提出持續新要求。
  以上,我們從三個方面低於小米集團上市給中國企業成長帶來的三條經驗進行了初步分析。在新的時代裡,社會消費環境變了、產業模式變了、客戶習慣變了,中國企業要繼續成長,更需要從小米集團的發展經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示。
  回應
評論那些廢話的是用過小米產品了嗎?就在這裡噴!國產品牌需要消費者的認可才能進步。 我家電視,淨水器,空氣淨化器,大大小小差不多都是小米的,用著都挺好,售後服務也很專業啊!手機用過那麼多代,從來沒壞過,那些說卡的,先看看自己記憶體再來噴!
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8-05-10/zl-ihaichqz3456201.shtml


新零售_百度百科

新零售,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1]  。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2016年10月的阿裡雲棲大會上,阿裡巴巴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2] 
  目錄
1 定義
2 政策背景
3 發展動因
4 新觀點
5 五大變革
6 五通一平
7 未來展望
  定義
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1]  。
未來電子商務平臺即將消失,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線上是指雲平臺,線下是指銷售門店或生產商,新物流消滅庫存,減少囤貨量。
電子商務平臺消失是指,現有的電商平臺分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電商平臺,不再入駐天貓、京東、亞馬遜大型電子商務平臺。
舉例:每個人在電商平臺都有自己的店鋪,集中在平臺下進行銷售,只能在一塊水池裡生活,這是很局限性的。創建新零售,滿足以下需求:雲平臺/雲市場/全域行銷
  政策背景
2016 年11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國辦發〔2016〕78 號),明確了推動我國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同時,在調整商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促進跨界融合、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政策支持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意見》在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的問題上強調:“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標準規範、競爭規則,引導實體零售企業逐步提高資訊化水準,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資訊流融合,拓展智慧化、網路化的全管道佈局。” [1] 
發展動因編輯
  一方面,經過近年來的全速前行,傳統電商由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終端大範圍普及所帶來的用戶增長以及流量紅利正逐漸萎縮,傳統電商所面臨的增長“瓶頸”開始顯現。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全國網上零售額的增速已經連續三年下滑,2014 年1-9 月份的全國網上零售額為18238億元,同比增長達到49.9%;2015年1-9月份的全國網上零售額為25914億元,同比增長降到36.2%,而在2016年的1-9 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是34651 億元,增速僅為26.1%。此外,從2016 年“天貓”、“淘寶”的“雙11”總成交額1207億元來看,GMV增速也從2013 年超過60%下降到了2016年的24%。根據艾瑞諮詢的預測:國內網購增速的放緩仍將以每年下降8-10 個百分點的趨勢延續。傳統電商發展的“天花板”已經依稀可見,對於電商企業而言,唯有變革才有出路。
  另一方面,傳統的線上電商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難以補平的明顯短板,線上購物的體驗始終不及線下購物是不爭的事實。相對於線下實體店給顧客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所具備的可視性、可聽性、可觸性、可感性、可用性等直觀屬性,線上電商始終沒有找到能夠提供真實場景和良好購物體驗的現實路徑。因此,在用戶的消費過程體驗方面要遠遜於實體店面。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異質化、體驗式消費的需求將成為阻礙傳統線上電商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硬傷”。特別是在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購物的關注點已經不再僅僅局限於價格低廉等線上電商曾經引以為傲的優勢方面,而是愈發注重對消費過程的體驗和感受。因此,探索運用“新零售”模式來啟動消費購物體驗的升級,推進消費購物方式的變革,構建零售業的全管道生態格局,必將成為傳統電子商務企業實現自我創新發展的又一次有益嘗試。 [1] 
  1)線上零售遭遇天花板
雖然線上零售一段時期以來替代了傳統零售的功能,但從兩大電商平臺,天貓和京東的獲客成本可以看出,電商的線上流量紅利見頂;與此同時線下邊際獲客成本幾乎不變,且實體零售進入整改關鍵期,因此導致的線下管道價值正面臨重估。
  2)移動支付等新技術開拓了線下場景智慧終端機的普及,以及由此帶來的移動支付、大資料、虛擬實境等技術革新,進一步開拓了線下場景和消費社交,讓消費不再受時間和空間制約。
  3)新中產階級崛起
新中產階級畫像:80/90後、接受過高等教育、追求自我提升,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新中產消費觀的最大特徵:理性化傾向明顯。相較于價格,他們在意品質以及相應的性價比,對於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他們願意為之付出更高的代價。不菲的收入與體面的工作給中產帶來片刻的欣慰,但不安與焦慮才是中產光鮮外表下最戳心的痛點,消費升級或許正是他們面對這種焦慮選擇的解決方案。 [3] 
  新觀點
“新零售”的核心要義在於推動線上與線下的一體化進程,其關鍵在於使線上的互聯網力量和線下的實體店終端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合力,從而完成電商平臺和實體零售店面在商業維度上的優化升級。同時,促成價格消費時代向價值消費時代的全面轉型。 [1]  此外,有學者也提出新零售就是“將零售資料化”。將新零售總結為“線上+線下+物流,其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支付、庫存、服務等方面資料的全面打通”。 [2] 
  五大變革
包括“新零售”在內,馬雲認為五大變革將深刻影響各行各業,分別是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什麼是新製造?過去,製造講究規模化、標準化,但是,未來30年製造講究的是智慧化、個性化、定制化;什麼是新金融?
未來,新金融必須支持新 的八二理論,也就是支持80%的中小企業、個性化企業;什麼是新技術?這個說的是:原來的機器吃的是電,以後吃的會是資料;所謂新能源,馬雲認為,資料是人類第一次自己創造了能源,而且資料越用越值錢。
  五通一平
是否通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
所謂‘一平’就是是否能夠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創業環境 [4] 
  未來展望
本世紀的初期,當傳統零售企業還未能覺察到電子商務對整個商業生態圈所可能產生的顛覆性作用之時,以淘寶、京東等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卻開始破土而出,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已經佔據中國零售市場主導地位,這也印證了比爾•蓋茨曾經的所言:“人們常常將未來兩年可能出現的改變看得過高,但同時又把未來十年可能出現的改變看得過低。”隨著“新零售”模式的逐步落地,線上和線下將從原來的相對獨立、相互衝突逐漸轉化為互為促進、彼此融合,電子商務的表現形式和商業路徑必定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當所有實體零售都具有明顯的“電商”基因特徵之時,傳統意義上的“電商”將不復存在,而人們現在經常抱怨的電子商務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嚴重衝擊也將成為歷史。 [1]

上一篇:共享交通

下一篇:南水北調

阿楨 2023-04-09 09:24:56

本人去年去米國待了半年,感覺在美國中等收入的華人的生活和國內中產相似

房子的開銷和中國類似,一般都貸款,首付20%,還要交仲介費3%。房貸和房產稅每月交,還有清潔費,垃圾費,水電費燃氣費網路費。
房產稅高的公校好,不收學費。私學學費2w以上/年。華人子弟在美國卷的一樣卷,鋼琴,漢語,數學,音樂,籃球,網球等等。星期天家長送孩子去補習和國內一樣。

稅務總局:房地產業2023年1-2月份銷售收入由負轉正,同比增長2.3%
  回應
房地產不坍塌,泡沫不被刺破,老百姓只能越過越窮。
俄羅斯人當年也以為“休克療法”符合老百姓的長遠利益
發展房地產是為了人民嗎?
買了房的不是人民嗎?改善了居住環境的不是人民嗎?
經濟不好,又想讓房地產也拉一把,這就是當前飲鴆止渴的當前利益。
不要忽視了房子的財產屬性,房價下降會導致老百姓的財富縮水,然後又導致出現一系列其他經濟問題。
房產稅還是有必要徵收
富人避稅方法五花八門

阿楨 2023-04-09 09:17:08

德媒:教育進步——德國可以向中國學習什麼?

德國《世界報》2023-04-06 德國已經失去對教育的渴望,輟學率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中國成功地激發了學習的熱情,教育在那裡同聲望相關聯。
  回應
可惜,作者沒聽說過清北留學預備班!

英媒:更多留學生選擇新西蘭和中國,而不是美英澳

英國“國際留學”網站2023-04-06 國際教育市場完全被掌控在美英澳手中的日子一去不返。隨著有關費用上升、生活成本高企和仇外情緒加劇,許多國際學生選擇前往中國或新西蘭求學和生活。中國具有吸引力的就業中心,外籍人士和國際學生正蜂擁赴華工作、學習、生活。

“孔乙己脫長衫”改送外賣,癥結在哪兒? 2023-04-08

本周,“送外賣的碩士想結束北漂”沖上網路熱搜。
“大學生收入沒有倒掛,你願意吃建築工人的苦嗎?”
有媒體圍繞“學歷通貨膨脹”之說展開了討論。
  回應
“孔乙己脫長衫”有很大的誤導性:1. 孔乙己是秀才,研究生含金量能不能類比秀才?清朝秀才錄取率2.5%,人口比萬分之0.067;22年研究生錄取率24%,人口比萬分之七。2.秀才是平民身份,需要自己混飯吃,考上舉人方是官身。
癥結在於:學歷是敲門磚,只是敲門磚!沒有能力,敲門磚不是階級劃分的泰山石敢當!
隨著招生規模越來越大,高學歷的水份也越來越多,另外,學生也不能只顧舉頭看學歷,不知低頭看職業,經濟發展更需實際技能。

年輕人為什麼寧肯送外賣也不進廠?

【本文來自《“孔乙己脫長衫”改送外賣,癥結在哪兒?》評論區】
大學生也可以很願意進入工廠。但怎麼保障藍領40歲後的職業生涯?怎麼確保藍領和白領的收入和社會尊重?
年輕人為什麼寧肯送外賣也不進廠。因為 “時間自由”以及“計件,可被直接剝削的勞動力少”而工廠,是一個明顯需要剝削你勞動力賺錢的地方。

中國現在很多的勞動關係問題,其本質:變相降薪

【本文來自《經常加班者達76.1%,僅1成人敢下班後不回消息》評論區】
中國現在很多的勞動關係問題,比如不給足繳社保,加班文化,其本質只有一個:變相降薪。說的簡單點,就是沒有發達國家的利潤,卻得了發達國家最大的病--房價。
想讓企業足繳社保,它能選擇的就是降薪,按照工資數實繳社保,它用人成本不變,國家也滿意,問題是你滿意嗎?加班的道理一樣。
  回應
房價是現在一半,你看內需振不振。
中小城市房價也沒有太貴,而且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房子的。
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了老闆多買棟美國別墅嗎?

阿楨 2023-03-10 08:06:45

我住美國,在美國不開信用卡就沒信用分,高金額消費就沒法貸款或者利息高的離譜
【本文來自《你願意用美國23.55%利率的信用卡借貸消費麼?》評論區】
  回應
難怪美國反華政客造謠說中國有什麼社會信用分
支付寶/螞蟻金服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人民銀行2021-01-12發文取消了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
中國銀行信用卡2023年化利率為19.9%
臺灣104年《銀行法》信用卡年循環利率最高15%。
馬雲的螞蟻金服345億美元IPO案2020-11-03突被上海、香港交易所同步叫停的背後...螞蟻金服向約5億人提供15%利息放款,自有資金僅2%、資金都來自銀行,價差卻是螞蟻賺走。
  楨:
馬雲以支付寶創造性模仿亞馬遜,在李克強互聯網+政策下,創造了全球第一的互聯網經濟。馬雲當年是以坐牢心態強推支付寶的,若非江胡(錦濤)包容,無法解決電商亂象(缺乏可靠的信用支付偽劣產品之充斥)。習以螞蟻金服涉及壟斷、高利貸和資本套利「殺猴警雞」,其實阿裡和臉書、穀歌、亞馬遜、京東、拼多多、騰訊、……等數位金融公司一樣,都有壟斷等之爭議,但依行規,阿裡的表現算是最佳:不僅馬雲的螞蟻金服,世界互聯網數位金融公司的股市盈率和估值均超傳統金融公司,螞蟻金服的貸款利率低於國內外信用卡利率,螞蟻金服的壞賬率更低傳統金融公司(中國人行為打壓螞蟻等數位私銀竟然取消公銀信用卡利率的限制之優惠特權,但傳統金融業的衰敗是不可避免的),阿裡2018年繳稅516億元人民幣,而利潤112億美元的亞馬遜不僅未繳任何聯邦稅,反而獲得1.29億美元退稅。美國非但不用反壟斷對付臉書、穀歌、亞馬遜等,更拒絕歐盟對其發動反壟斷。之前抄襲支付寶的美國公司,在傳統金融既得利益者反對下,仍獲得美國政府的網路銀行許可。習雖能對馬雲「殺猴警雞」但損人不利己,傳統公銀仍不敵數位私銀,小額貸款求助無門、地下錢莊暴力討債之野雞仍秘行。

李克強總理「告別演說」中國2023兩會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GDP增長3% ,軍費增7.2%:推進和統。 李強率習家軍接棒:2023年GDP增5%,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成立金融監管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