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願景:創作坊共學塾
我們讓孩子們參加營隊,認識不同的世界,結交不同的朋友,完成不同的任務,到最後,就是為了開心!在團隊成形過程,所有靠近、試探,相互滲透、影響,形成拉扯、支持、合作……等各種人際模式時,還能一直開心的必要條件是,冒險的心、多元的學習和靈活的綜合運用。
2019年初的創作坊冬令營,就從團聚凝聚訓練開始。從《成語典故植物學》節選19份植物講義,讓孩子們閱讀植物講義,了解關於花、果、樹的各種典故和運用,再分成三組,選擇一種最像自己的植物,在自我摸索與認識中,迅速認識團隊,同時也讓團隊認識自己,作為建立共識的基礎,並且在同一組同學彼此認識後,形成一個「共學塾」,認真為團隊確立名稱。
一. 百花共學塾
1. 牡丹(奕琪):花大色豔、富貴華麗,所以為花中之王。
2. 杏(承億):孔子偏愛杏,後世稱講學之地為「杏壇」。
3. 菊(泳禎):開放在深秋,所以來象徵志節清高。
4. 桂(柏穎):農曆八月常有桂子落於天竺,所以便以桂為月的代稱。
5. 芙蓉(芷姍):又名君子花,清秀脫俗的型態與花姿,往往引動詩人的情懷。
6. 曇花(丞翎):香氣四溢,但開花時間僅數小時,就像美好的事物迅速消失。
二. 六味共學塾
1. 枇杷(苡瑄):枇杷是名貴的水果,多產於夏季,所以多供祭祀使用。
2. 柿(中希):柿有七絕,可以落葉練習書法,即柿葉學書所言。
3. 橘(耀緯):古人認為種橘能致富,後人將孕育橘的千頭木比喻家業之大。
4. 梅(芸可):梅花色澤雅白,樹姿優雅,近代多用於觀賞。
5. 棗(淅淮):乾果類之首,是營養滋補劑。
6. 桃(承恩):桃結實較多,會表示門生眾多,也形容嬌美的花容。
三. 綠油油共學塾
1. 芒菅(昀靜):適應環境範圍大,植叢型態優美,隨風擺動時更具美感。
2. 柏(佳芸):凌冬不凋,更因漢武帝賜封古柏為大將軍,可見柏受尊崇的程度。
3. 松(品叡):詩詞及山水畫中經常歌詠的對象,代表長松堅貞的品格。
4. 竹(宣妘):帶著剛直不阿的高尚氣節,所以進而形容高逸雅士。
5. 椿(丞皓):有特殊香氣,自古就享有與松柏同等的地位與盛名。
6. 槐(中怡):槐樹的樹形好,材質重,多為北方重要的造林樹種。
7. 萱(妍蓁):又稱忘憂草,可以利心志,令人好歡樂。
2. 「里山」共識
從「成語典故植物學」出發,理解世界是一座花園,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樣貌,再為團隊注入「里山」共識的活水。
「里山」詞源日本,專指住家、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多樣化環境的混和地景,提供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涵養在地文化,增加生物多樣性,促成環境永續。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 IAS)與日本環境省發起「里山倡議」,期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願景。
隨著營隊進行時的反覆運用,團隊成員各自用自己的方法,消化了「里山」共是最重要的五個關鍵詞:
1.承載:理解環境承載負擔,致力資源恢復能力。
2.循環:強化循環設計,運用自然資源。
3.在地:縮減交通運輸消耗,認可在地傳統與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
4.合作:多面參與、合作。
5.貢獻:對世界做出貢獻。
接著,我們徵得生態村運動推動者發起人劉德輔的同意,介紹台灣「里山共學塾」,播放「歡迎到花博作客」系列影片中的「四口之家」,認識一個充滿陽光、風、水和善意,願意在「承載」、「循環」、「在地」、「合作」、「貢獻」中,和大自然共生的友善環境。
3. 共學塾
從花博延伸到日常生活,思索不同的選擇,分別引領出各種有趣的生活方式,再介紹喜歡法國鬥牛犬和烹飪的王郁婷姊姊,先開了餐廳,裝飾出她喜歡的鬥牛犬環境,為這隻未來犬取名「胖胖」,開了家「胖胖的寫食廚房」,然後在生命的某個偶然,收養了現在陪在她身邊的胖胖。
然後,讓孩子們思索如何建立自己的共學園區,設計一棟自己喜歡的家,納入大環境,再打開作文簿跨頁空白,設計一張想要好好生活的共學塾地圖草稿,想一想,我們如何透過這棟房子,提供一種自己相信的生活價值?如何影響更多的人?
就在團隊運作中,不斷強化「承載」、「循環」、「在地」、「合作」、「貢獻」這些概念時,仿如在心裡種下了一顆美好的種子。午餐後,連續三天中午的休息時間,三個團隊同心協力地規畫各自的「共學塾」園區,畫出很棒的示意圖。
「百花」共學塾藉由挺出水面的花朵,結出一瓣又一瓣動人的故事,每一個花園區都提供一種不同的生活樣貌。
因應六為夥伴,從五味雜陳延伸成「六味」共學塾,透過夢想列車,把一個又一個水果屋,連成運輸線,把夢想和甜蜜,分送到世界各地。
「綠油油」共學塾想像的家園,就像綠葉一片片冒出,樹幹承載著這些家園的希望,每一棟樹屋都像童話故事,妝點著我們始終不肯凋謝的純真美好。
下一篇:百花共學塾的繽紛家園
【2017,重返里山】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拍攝生態短片《重返里山》,記錄生活在國道三號苗栗通霄路段淺山環境的人、生物及土地間的關係,描述影片主角「田鱉伯」劉定峯父子因發現珍貴水生昆蟲「大田鱉」而化解疏離的故事。隨著影片暴紅,不斷有民眾闖入田間,侵擾生態環境,如何對待「學習」與「獵奇」人潮,成為在地難題。
《重返里山》記錄2013年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為了高速公路生態監測計畫到通霄,無意間發現劉定峯稻田旁的埤塘,有珍貴水生昆蟲「印度大田鱉」,也才知道原來劉定峯為了讓孫子吃到健康的蔬菜,堅持不灑農藥化肥,也讓當地成為田鱉、灰面鵟鷹等生態天堂。生態觀察家李璟泓說,影片播出後有不少民眾感動來探訪、希望能幫上忙,但更多是來探訪「秘境」,還會抱怨「沒有影片漂亮」,還有父母帶孩子來「抓田鱉」,有些甚至直接踏入田裡,突如其來人潮干擾了生態、路殺變多了,鄰里也受到影響。觀察家經理劉威廷說,四年前發現大田鱉時就曾討論是否發布新聞,最後團隊仍相信「台灣大多數是好人」,畢竟他們希望讓大眾都有感,與高公局談拍攝《重返里山》時已有心理準備。
無論是六年前貢寮復育水梯田遭攝影及媒體大舉入侵拍攝引起居民反彈,到同期復育的八煙水梯田當地「水中央」景色成為網友口耳相傳的「秘境」後引發民眾湧入,靜謐農村變得喧鬧、干擾村民生活,最終加深社區分裂「封村」,專家認為有必要檢討台灣環境教育在傳遞正向訊息時又該如何減輕在地傷害。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64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