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5 09:32:35Camille

以文學史角度觀察五四白話文運動

民8.5.4,政治、時事上造成的抗議。抗議政府外交上的挫敗。主軸為「內除國賊,外抗強權」。表面是對於政治局勢的覺醒,主軸是對自我的自信,站在中國人的尊嚴上抗議。目前的劣勢,只是政客玩弄政治所造成的局面。

五四運動暴露中國的缺點,令人興起改革的念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省與解釋,逐漸演變否定中國文化傳統,對一切的否定,視為負面的,遂形成一股「西化」運動。(西:歐、英、美)其精神注重「民主」、「科學」。


胡適:西化即現代化。

古史辨:所有的歷史、文化,是不可信的。

(全世界都有此一現象,文化演變的必然趨勢,不能相信字面上的意義。)

畸形的審美觀,是文化中不健康、不健全的部份。代表著文化特有地位的尊貴。

傅斯年:提倡中國文字拼音化

五四,在歷史上的解讀,都有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勢。


民5.10,新青年(陳獨秀),胡適提出八不:

一曰不用典6

二曰不用陳言套語5

三曰不講對仗7

四曰不避俗字俗語8

五曰須講求文法3

六曰不作無病呻吟4

七曰不摹仿古人2

八曰須言之有物1

一 ~五,形式革命,六~八,純粹革命。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以上8點

提倡白話文學運動的理由,但並非提出白話文運動。基本上,與白話文學毫無意義。其指責為傳統文學文言文的弊端,並未提倡白話文學。


民6,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1.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2.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3.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非文學發展的改革,是文化、政治上的對立。展現出階級鬥爭的色彩,非真正的文學改革。


民7,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

已強調白話文學的重要,共同的語言,才有共同的文學。往文學上發展,不贊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具政治、文學的鬥爭)。